APP下载

孔天监与《藏书记》考略

2014-04-10周余姣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图书馆学舍友书记

周余姣

(天津工业大学教务处,天津300387)

孔天监与《藏书记》考略

周余姣

(天津工业大学教务处,天津300387)

孔天监的《藏书记》是最早记录我国古代公共图书馆思想和实践的一篇文章,在我国古代图书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介绍了该文的作者,分析了该文的内容,明确了我国古代公共图书馆的设立初衷确是对弱势群体给予人文关怀。

孔天监 《藏书记》 公共图书馆

在中国图书馆学史上,金代的孔天监,常常与宋代的程俱和郑樵并头而列,并誉为古代图书馆学史上的“代表人物”[1]。程俱的《麟台故事》一书,是我国第一部探讨古代图书馆建制、人员选任、校雠、修纂等问题的专业书籍,在我国图书馆学史上自是地位颇高。郑樵的《通志·二十略》中的《校雠略》《艺文略》《图谱略》《金石略》等略,探讨了书籍的征求、分类、编目等法,也为我国图书馆学史上树立了显赫的理论丰碑。而孔天监所撰写的《藏书记》一文,全文不过333余字,被学者们誉为“在中国古代图书馆学史上,孔天监是明确和系统地提出公共图书馆思想的第一人”[2]。程俱的《麟台故事》与郑樵的《校雠略》等相关研究的论文较为多见,而对孔天监《藏书记》的专门研究却不多见。为此,本文特意对孔天监《藏书记》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1 孔天监

孔天监,金代人,其生卒年,限于资料无从得知。查元代脱脱所撰《金史》中并无他的传记。我们依据《金文最》卷二十八中收录他写的两篇文章,一为《襄陵县创修庙记》,一为《藏书记》,来判定他的生卒大概时间。《襄陵县创修庙记》文末所记的时间是“泰和九年重午日”,泰和九年为1209年。另外《眉县志》记载:“孔天监,生卒年和籍贯不详。金明昌年(1190—1205原年份标志有误,据历史年表改正)任眉县知县。任内查知眉县城原有水渠通流,曾于皇统三年(1143)饥馑后淹没淤塞。他在道士杨洞清的协助下,寻踪故道。在承安元年(1196),重修此渠,曾因阻办,一度中辍,嗣后继修,终于竣工。工峻后,宪司(今省级)将天监兴修水利的功绩,上报朝廷,进嘉仪大夫,开国男,赐紫金鱼袋。泰和八年(1208),进士凤泉强造撰《孔天监水利碑记》中,有‘县城原有水渠通流’、‘追夫孔公凿南之水,延袤五十余里,通于邑衢’等语。”[3]此事《岐山县志》又复记载如下:“金承安元年(1196年),眉县知县孔天监在石头河督凿孔公渠,亦称界渠,渠长25华里,宽1.4米,水深0.32米,小支渠24道,经眉、岐两县的常家庄、新军营、胡家营、陈法寨、槐树湾、杨千户寨、马鞍山、第五村等八村,岐山灌溉稻田约3400亩。”[4]鉴于这三处所记的人名“孔天监”的时间,一是1209年,一是1196年,相差13年,时间较为接近。另我们从汪辉祖的《辽金元三史同名录》,并未查到有“孔天监”这一同名之人,因此我们不妨推测,这三人即是同一人。如果我们的推测无误,可知孔天监曾身居眉县的知县,任职期间为百姓兴利除弊,比如积极兴修水利,并因此受到朝廷嘉奖和百姓爱戴。

至于孔天监的籍贯,吴仲强的《中国图书馆学史》[5]和李瑞良的《中国古代图书流通史》[6]等均认为其是洪洞人,当是据《藏书记》中“仆寓官乡里”此句判断。另从《藏书记》中“承庆,同舍友也”一语,根据这个“同舍友”的关系,似也可查知其所属原籍。古人的“同舍友”关系较为常见,如:“宋宝祐癸丑岁,子年甫十有四,获一小砚于同舍友谭伯玉。”[7]“子温,金紫公嫡孙也,与予为同舍友,托予为文,不可得而辞,援笔序其事之本末而为之铭:……”[8]《送柴常之赴汀州教官》:“有客神珠玉,访予云水乡。虞庠同舍友,虎榜甲科郎。送别汀白,之官芹藻香。南溟九万里,拭目看翱翔。”[9]以上都说明“同舍友”多为“虞庠同舍友”,亦是常见的“府学同舍友”。但除此外,同在幕中的同僚也称为“幕中同舍友”的关系。孔天监和承庆如是层次较低的学府同舍友的关系,据此可认为孔天监亦和承庆一样是洪洞人。但如果是层次较高的学府同舍友,或是幕中同舍友,则很难确知二人是否为同一地之人。在金代,有诗人名卫承庆,元好问(1190—1257)《中州集》记载:“承庆字昌叔,襄城(金初属汝州,隶汴京路。太和七年即1207年,改属许州昌武军,隶南京路)人,父文仲,承安中进士,以孝友淳直称于乡里,官至文登令,年七十余卒,临终沐浴易衣冠,与家人诀,怡然安坐,诵东坡赤壁乐府,又歌人间如梦以下二句,歌阕而逝。昌叔资冲澹,有父风,及识路宣叔(路铎,?-128)、王逸宾(王磵,约1126-1203)、文伯起①文伯起早于元好问,生平散见于《拙轩集》《金史·章宗本纪》,著有《小雪堂诗话》,专论东坡诗词,其中收录了几十首元好问认为是他人所作的词作,特别还收录了被元好问视为“极害义理”、绝非苏轼所作的《沁园春·孤馆灯青》(见《遗山集》卷36《东坡乐府选引》)。,故其诗似之。”[10]卫承庆留有《感兴》诗一首。从卫承庆所识之人,路宣叔、王逸宾、文伯起等人看,这三人的生卒大体年代近似孔天监,似乎可以推测卫承庆就是孔天监《藏书记》中的“承庆”。然毕竟限于孔天监此文中所给的信息不多,且古人称呼友人多称字,而不称名,因此只能为推论,实无法认定《藏书记》中的“承庆”就是卫承庆。

至于他的个人经历,在《藏书记》中,他自称“仆寓官乡里,人事袞袞”;在《襄陵县创修庙记》中记录“且谓仆乡人业儒之先在仕者”,以及《眉县志》等记载,都可说明其担任过比如眉县知县等之类的地方官吏。从这两篇文章所涉的地方,一是山西平阳洪洞,一是襄陵(今河南睢县,襄陵故城在山西襄汾县东十五里),以及上述陕西岐县和眉县地方志,可推测孔天监的活动区域主要在山西和陕西一带,其活动年代大概是1190—1209年,即其生卒年代大约是12世纪末到13世纪初。

2 《藏书记》之内容

关于《藏书记》,多个图书馆学资料选集选入该文,如李希泌、张椒华编的《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春秋至五四前后)》(中华书局,1982)一书即收入该文,将之列入第一章古代官私藏书的第二节私人藏书部分,但未予注释说明。1998年该文被注释并通译成白话文[11],有利于现代人更好地理解该文。

2.1 地灵人杰语境下的人文荟萃

在该文中,金代山西的平阳洪洞被形容为是一个地灵人杰的地方。首先说明该地的地形和经济状况是“东接景霍,西临长汾,南瞰大涧,邑居之繁庶,士野之沃野,雄冠太邑。”山水形胜与经济繁荣,均占得先机。其次,该地的风俗淳朴,文化风气较好。“其俗好学尚义,勇于为善”。良好的风俗有利于地方人才的培养。因此“每三岁大比,秀造辈出,取数居多。故程能西府,则老郑②老郑,即郑时昌,洪洞人,及第后,仕为汾州教授。光绪《山西通志》卷一五《贡举谱》:“大定中及第第一。”为之魁;较艺上都,则二郭取其乙。祖庆以妙龄驰誉,居善以老成擢试。济济蔼蔼,前后相望,吾见其进,未见其止也。”山西这一地方,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至今民谣有传:“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上老鸹窝。”也是当之无愧的人文渊薮之一,历代通过科举所出的进士较多。据王欣欣研究,从隋炀帝开皇年间温彦博开始,至清光绪30年王炳宸等9人最后一批考取进士为止,山西共有进士3703人。[12]虽然比不过文化繁荣的江浙一带,但在北方省份中也算比较可观的。而形成人才辈出这一良性局面的原因即是“家置书楼,人畜文库”。而再往深处推求,则是金元时期平阳是北方的一大文化都市,仅处在大都(今北京)之后。该地曾盛产雕版印刷的白麻纸、墨锭、枣木等,为雕版印刷提供了良好而丰富的原材料。因此,这里印刷产业发达,作坊遍布其间。为了加强对私人书坊的管理,政府曾委派专职人员负责管理这一行业,而金代的官刻书就是在平阳刻的。平阳所刻之书,常标以“平水新刊”,久而久之,也被称为“平水版”。之后,这里的雕版印刷业持久不衰。到了元代,据《元史》记载,中书令耶律楚材于太宗八年(1236年)奏请设立了燕京编修所和平阳经籍所,1269年还徙平阳经籍所至京师。正是因为这里曾是“印刷之乡”,在文献的获取上自是比别的地方容易许多,因此才出现了“家置书楼,人畜文库”的繁盛现象。金代山西著名的藏书家有:武伯英,山西崞县人,有万卷楼;山西石洲人,广蓄书籍,构万卷堂以藏之。[13]此处确算得地灵人杰的一个人文荟萃之地。

2.2 一人倡首众人响应的人文善举

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平阳洪洞的钟鸣鼎食之家,怜贫恤苦,“尚虑夫草莱贫乏之士,有志而无书,或未免借观收录之勤,不足于采览,无以尽发后生之才分。”于是,“吾友承庆先辈奋为倡首,以赎书是任。邑中之豪,从而和之,欢喜施舍,各出金钱,于是得为经之书有若干,史之书有若干,诸子之书有若干,以至类书字学,凡系于文运者,粲然毕修。”这一公益性的人文善举经一人倡首之后,众人响应,从而风气蔚然,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貌。此一人文善举的意义,在孔天监看来,则在于“是举也,不但便于己,盖以便于众;不特用于今,亦将传于后也。顾不伟哉!将见濡沫涸辙者,游泳于西江之水;糊口四方者,厌饫乎大仓之粟;书林学海,览华实而操源流,给其无穷之取,而尽读其所未见之书,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莫不推本于此。则房山之藏不得专美于李氏,阅氏之区区,无劳于汉人也。”平阳设有府学,读书士子较多。如“卫绍王完颜永济以皇叔继承大统,在位近五年,历年号大安、崇庆、至宁。自大安选举,为标榜文治,怀柔士人,当在泰和六年的底数基础上有所扩大。当时,考生报考踊跃,平阳府试,即有举子万人。”[14]在读书人数众多的地方,即文献需求量大的地方,设置“公共藏书楼”,自是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其价值并不让于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苏轼所记的《李氏山房藏书记》中李常将其藏书留在庐山僧房以供他人阅读的藏书事迹,因此孔天监才谓之“房山之藏不得专美于李氏”。

2.3 出其不意的巨大影响

这样一个“公共藏书楼”的建立,不仅仅在当时有利于贫苦的士子们读书,更重要的是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勃发。因此,孔天监才认为“以是义风率先他邑,使视而仿之,慕而效之,一变而至于齐鲁,蔚然礼义之乡,其为善利,岂易量哉!”这在当时就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有功于社会教化至巨。程千帆等人认为:“此文不仅充分地阐述了图书流通的目的和意义,而且也说明了在南宋与金南北对峙时期,图书流通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产生了广泛的共识与影响。”[15]而孔天监这篇小文,更在中国图书馆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因为该文记录了我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实践,也论述了设立公共图书馆的价值和意义,在我国图书馆学学科史上熠熠生辉。

3 对《藏书记》的思考

3.1 《藏书记》的公共藏书楼是否免费

在文中,说到“吾友承庆先辈奋为倡首,以赎书是任”。那么“赎书”是什么意思?施金炎认为是“似为今人押金借书或租书”[16]。如果这样理解的话,承庆先辈所设的“公共藏书楼”并非免费。而王余光等人将“赎书”译为“买书”[17]。这样说来,“赎书”只是其开设“藏书楼”而进行的采购这一程序,无关乎后面借书是否免费。据《册府》50《帝王部·崇儒术》载:“广德二年七月甲申(七月丙申朔无甲申,或应作‘六月甲申’),集贤殿大学士中书舍人侍郎平章事元载奏:‘集贤院图书,自经寇乱,坠失颇多。请开赎书之令,得一卷赏一千钱。’许之。”[18]此处的“赎书”应就是“购书”之意。另据《杭州街巷见闻录》一条“龙王赎书”[19]看,“赎书”也应为“赎买书籍”或“购买书籍”。从“赎书”在古代语境中的多处用法看,因此我们认为该文中的“赎书”也只是购买书籍而已,而非施金炎用现代语境去理解的“似为今人押金借书或租书”。而全文中屡次说到善举,并未说及收费的问题,因此我们可确知《藏书记》所说得“公共藏书楼”的借阅是完全免费的。

3.2 对弱势群体给予人文关怀是公共图书馆设立的初衷

该文中,“公共藏书楼”的设立的初衷是“尚虑夫草莱贫乏之士,有志而无书,或未免借观收录之勤,不足于采览,无以尽发后生之才分。”为能让贫穷之士亦可以通过读书求得自身发展,人尽其才,特此设立“公共藏书楼”,其倡导者和响应者之仁心厚德俱令人敬佩。实际上,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公共图书馆的设立都是源自人类的一种善念,一种关照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精神。比如我们所熟知的美国卡内基所开设的公共图书馆,他们设立的初衷都是为了保障弱势群体获取学习的机会,获得充分发展,以促进社会公平。当然卡内基少年贫苦时期曾受益于图书馆,因此受到触动后才萌发捐建公共图书馆的善念。而在我国金代孔天监所记的《藏书记》中的公共图书馆思想,是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进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我国古代人们善根深种所引发的一种自发的行为,是合众人之力致力于“便于己,便于众,用于今,传于后”的一件“不朽之盛事”。

4 结语

相比于苏轼所写的《李氏山房藏书记》,由于信息的缺乏,对我们了解孔天监的《藏书记》造成了很多的困难。在《李氏山房藏书记》的相关研究中,既可以考见作者苏轼的生平,以及苏轼与文中李常的交游,又可借此考察古代私人藏书的诸多问题。[20]而无论是《藏书记》的作者孔天监,还是文中的人物承庆,限于史料的缺乏,我们都很难考见其具体的生平,然而这并不影响《藏书记》一文在我国古代图书馆学史上的地位。本文的撰写在人物生平上做过一些推测,实为抛砖引玉,希望学界能对此文及其作者孔天监以及文中的人物有更多的研究,以更有效地充实我国的古代图书馆学史研究。

〔1〕 谭祥金编著.文献信息学导论[M].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344

〔2〕 蒋永福著.图书馆通论[M].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335

〔3〕 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眉县志[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828-829

〔4〕 岐山县志编纂委员会.岐山县志[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166

〔5〕 吴仲强.中国图书馆学史[M].湖南出版社,1991:21

〔6〕 李瑞良.中国古代图书流通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320

〔7〕 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十)[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398

〔8〕 建筑文化考察组编著.义县奉国寺[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190

〔9〕 [宋]王十朋著.王十朋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476

〔10〕 [金]元好问.中州集(上下册)[M].中华书局,1959:365

〔11〕 王余光主编.藏书四记[M].湖北辞书出版社,1998:37-40

〔12〕 王欣欣.山西进士与藏书[J].晋阳学刊,2005(2)

〔13〕 施金炎编著.中国书文化要览[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169

〔14〕 薛瑞兆著.金代科举[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81

〔15〕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典藏篇[M].齐鲁书社,1998:457

〔16〕 施金炎编著.中国书文化要览[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169

〔17〕 王余光主编.藏书四记[M],湖北辞书出版社,1998:38

〔18〕 转引自:[日]池田温著、孙晓林等译.唐研究论文选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203

〔19〕 傅伯星.杭州街巷见闻录[M].杭州出版社,2007:345

〔20〕 朱志远.漫话《李氏山房藏书》[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7(3)

A Research to Kong Tianjian's life and His Essay on Library Establishing

Zhou Yujiao

Kong Tianjian’s Record to Public Library Establishing in Hong Tong is themost ancient article concerning library establishing theory and practice.The essay is very important on Library history,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discuss the anthor's life and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The most vital to us is to clear that establishment of ancient public library were based on humanistic care to disadvantaged groups.

Kong Tianjian;An Essay on Public Library Establishing;Public library

G256

A

周余姣,女,(1980~),博士,发表论文多篇。

猜你喜欢

图书馆学舍友书记
同一条毛巾
读书记
无债一身轻
集书记
大书记讲给小书记的为政之道
新技能
寂寞与喧嚣:当代图书馆学研究现状剖析
中国图书馆学之当下:反思与瞻望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3年年会暨第31次科学讨论会在贵港举行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2年年会暨第30次科学讨论会在南宁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