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文人画精神在徐渭绘画中的体现

2014-04-10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徐渭文人画水墨

王 希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陕西西安 710100)

中国文人画发展渊源已久,汉魏时期,“不学为人,自娱而已”这个由姚最提出的文人画论调成为后世文人绘画的宗旨。唐代诗人王维主张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理论及其所讲求的画理、画法更是将文人画与一般人的绘画区别开来成为了后世文人画家学习的典范。而超然物外,寄情山水,借物抒情乃是文人画产生的思想基础,凡诗、书、画,皆以尚意为高,强调主观心意的重要性,使绘画艺术从重在表现客观而转向表现作者主观思想。本文就徐渭绘画中凸显的中国文人画精神及其产生的原因作一粗浅的探析。

一、文人画的人格精神与发展

1.超然物外、借物抒情

文人画讲求的是随物赋形、形于心,十分鄙视形似的主张,追求的是超然物外之情,但又要求置于一定的法度和规矩。苏轼在《书黄子思诗集》云:“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信乎表圣之言,美在咸酸之外,可以一唱而三叹也。”,又在《净因院画证》中提到:“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林,水波云烟,虽无常性,但又常理……”可以看出,作画力求表现出的意蕴是“象外之象”、“味外之旨”的笔墨趣味。齐白石在评价文人画时道:“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讲求的是“写心”、“表意”。和石涛在“不似之似似之”在艺术形象的美学性质追求方面,是一致的。文人画追求的是笔墨形式本身和作品思想情感还有审美理想以及由情与景所构成的艺术境界。并将书法这一绘画语言的“外戚”引入绘画造型语言之中,共同构成了一种形式,形成了文人画中诗、书、画、印具存的特点风格。

2.文人画“正”、“奇”始分

传统的中国文人画是一门特别注重人品与画品之间关系的艺术,不仅要在绘画作品技巧上的品评,更看重的是创作者才气以及道德品性的综合评价。刘松年在《颐圆论画》中提到:“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既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书画以人重,信不诬也。”可以看出作者自身的品性在画中的体现是十分重要的。到了明代万隆时,文人画也在这时出现了“正”、“奇”之分。出现了以磊落不羁、放浪形骸、疯癫独孤、纵狂恣意的一类人物及绘画风格,其中最被推崇的代表人物是徐渭。

二、明代文人画特点及发展

明代是中国书画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文人画发展至明代,出现了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平和之美”相对立的“奇崛之美”,画坛呈现出以董其昌为平淡境界的风格之外,掀起一股以反中和美学,崇尚恣肆奇崛的文人画风格,开始由“收”向“放”的风格转化,以“写心”的特点追求豪放至“狂”的境界。

这种“放”化的风格实际上也不出于适度的把握“中庸精神”,也是按照适中方式做事,并力求保持在一个合情合理的范围之内。“奇”要受到“正”的约束,以“中和”为旨。追求的是不同以及相对事物相互之间的协调和统一。他崇尚的是丑奇怪乱,豪狂放纵。这种“奇崛之美”也是出于黑暗混乱,危在旦夕的社会条件下。广有作者涉及地狱、人鬼奇事,其实是以此揭露人间社会的黑暗和愚昧,揭露统治者的丑恶面目,讽刺社会恶习、科举等。在明清时期病态的社会背景下,整个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发生了奇正之变,造成文人怪异豪放以至于“狂”的性格特点明显的反映在画学思想上,深深影响了这一时期文人画的发展趋势。这些画家多为仕途、人生受到挫折的文人,他们普遍持反中和的思想,处于极端偏激,行为不拘法理,又崇尚自我表现,愤世嫉俗是他们的共同个性。而开风气之先河的代表人物便是徐渭。

三、文人画精神在徐渭绘画中的体现

徐渭作为水墨大写意花卉推向巅峰并创立画派的的一代巨匠,不仅在诗文、戏曲、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泼墨写意较前人更加成熟和精湛,并形成相对独立的形式美感。徐渭喜画花卉草木在凄风苦雨中的姿态。作品形式层次融合丰富、模糊的轮廓线、宛若浑然天成的墨晕。文人画的特质在徐渭作品中体现出横溢雄阔的才情、变幻莫测的意境、高旷脱俗的情趣、诗书画印的结合等,大水墨写意在徐渭的的运用下生成到了一个新高度,并强调了文人画的艺术特点,追求“不求形似求生韵”,以放纵简逸的寥寥几笔对纸、笔、墨的有机结合以达到酣畅淋漓的效果,浑然天成的传达出物象的神韵,形成了独具审美价值的墨韵形式美。真正做到了文人画“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境界。

徐渭绘画法从陈淳、谢时臣及陈鹤影,又取宋元文人画、禅僧画、明代“吴”、“浙”两派等。他的早期绘画风格受陈淳的影响极大,他十分钦佩陈淳的写意花卉,又处在一个文人步履维艰的明代后期,加上坎坷的一生以致影响他表现内容上的强烈主观情感色彩,从他不拘一格的形式狂放奇峭的风格以及纵横驰骋的笔墨中我们那可以感受到画家内心的困苦、挣扎与疯狂,充分的显示出徐渭内心对世俗不满的心理和人格在传统文人画的的笔墨中成为“狂放型”的代表。

徐渭所绘具有鲜明的作品主体化和个性化,对前代成法抱以极大地蔑视,充分反映了他的心理和人格。他所绘的花卉题材比较广,但钟情的还都属文人喜好的四君子、荷花、芭蕉等。他常常将四时花卉绘于一图,敢于从自己的审美理想出发,改变客体的面貌,如他的《四季花卉图》,他在画中提到:“老夫游戏墨淋漓,花草都将杂四时。莫怪画图差两笔,近来天道和差池。”他十分推崇水墨画法,认为作画“大抵以墨汁淋漓、烟岚满纸、旷如无天、密如无地为止”, “百丛媚萼,一干枯枝,墨则雨润,彩则露鲜,飞鸣栖息,动静如生,悦性弄情,工而入逸,斯为妙品”[1]。为达到“墨汁淋漓”、“墨则雨润”的效果,他十分重视水墨与纸的融合变化,加胶……他喜用生纸,通过水墨的自然渗透以达到“滃然而云,莹然而雨,泣泣然而露也”[2]。

他的花卉大都借题发挥,直抒胸襟,如他的《墨葡萄图》,水墨大写意,笔墨酣畅,布局奇特,老藤错落低垂,串串葡萄倒挂枝头,晶莹欲滴,茂叶以大块水墨点成,信笔挥洒,任乎性情,意趣横生,风格疏放,不求形似而得其神似。中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传达了画家的狂放洒脱和愤世嫉俗,传达出一位落泊怅然的文人形象。在败荷下,画了一只螃蟹,题诗云:“稻熟江村蟹正肥,双螯如戟挺青泥,若教纸上翻身后,应见团团董卓脐”[3]。图绘肥阔的荷叶已揩拭凋零,一只螃蟹缓缓爬行,留出大片空白表现秋水。构图简洁洗练,布局清新奇巧。

图中的水墨加入了适量的胶,以避免水墨渗散,恰是此图的特色所在。图中以淋漓的墨色画荷叶,画蟹则寥寥数笔,看似草草为之,实则浓、淡、枯、湿、勾、抹、点多种笔法参用,形状虽夸张,却饶有笔情墨趣。画上自题诗曰:“兀然有物气豪粗,莫问年来珠有无。养就孤标人不识,时来黄甲独传胪。”其诗意甚是幽默。

四、徐渭艺术对后世的影响

徐渭的笔墨技法启发了后世许多大写意画家。陈洪绶亲笔题写“青藤书屋”匾额,与徐渭“一尘不到”并悬,流传至今。作为扬州八怪代表的郑燮,也受徐渭深深影响,他本人也是怪异癫狂、特立独行。对徐渭的人品及才华也是佩服的五体投地,他对徐渭的画评到:“徐文长先生画雪竹,纯以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然后以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间叶上,罔非积雪,竹之全体,在隐跃间矣。”[4]并自制一印:“青藤门下走狗郑燮”。直到现代,“青藤画派”这一水墨写意花鸟仍然延绵不断,影响着后人,其中吴昌硕、齐白石等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他的影响。

徐渭是社会环境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产生的绘画大师,当时明朝社会正处于政治腐败、内忧外患不断,此社会政治环境下,家庭生活及仕途的种种失意不得志使文人士大夫的怀才不遇扩大化,已不能使他在绘画的思想艺术上再用自由安逸的笔墨来抒发内心情感,从而产生了重大的形式转变,以任意恣纵的形态来宣泄自己的内心世界的种种情感。他的绘画往往作为发泄自己思想感情的工具,多以淋漓的水墨表现极少用色,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加上他反对旧思想旧观念,在文学方面提倡“本色”文学的主张,使他把诗书画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水墨淋漓气势磅礴的大写意画风,从而开创了写意画的新局面。

[参 考 文 献]

[1] 美术史论丛刊(第二辑)[M].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94-96.

[2] 徐文长文集.(明) 徐渭 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3] 徐文长逸稿.(明) 徐渭 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4] 郑板桥集·题画.(清)郑燮 撰,江苏广陵书社有限公司,2011.

猜你喜欢

徐渭文人画水墨
“文人画”里写春秋
禅画文人画中的简约与萧散
水墨
风莺图诗
『四声猿』唤文长痛——徐渭的一生
冯骥才:关于文人画史的思辨
廿一世纪的文人画——观白德松画展有感
泼尽水墨是生平
徐渭南腔北调
当代水墨邀请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