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后QE时代”境况及应对措施建议

2014-04-09刘立清赵微薇黄孔祥

时代金融 2014年8期
关键词:应对措施

刘立清+赵微薇+黄孔祥

【摘要】近日,美联储宣布启动削减QE规模,此举标志着全球经济进入“后QE时代”。本文首先分析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背景,然后在梳理比较大萧条时期美国和2006年日本这两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实践的基础上,阐述量化宽松退出的可能效应,进而指出此次退出对全球及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最后给出我国应对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退出效应 退出影响 应对措施

一、引言

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至今的61个月的时间里,为应对此次危机引起的负面冲击,美联储先后启动了3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截至目前,美联储共购买机构债近2万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BS)约1.8万亿。美联储推行QE向市场注入天量流动性,目的在于稳定信贷市场和为美国政府的财政危机问题排忧解难,最终实现其在低利率低通货膨胀环境下刺激消费及经济增长目标。自美联储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来,其刺激美国经济复苏过程中取得了理想效果:2013年美国经济复苏势头超过预期,GDP增速又2008年第四季度最糟糕的-8.9%恢复至今的3.6%;就业市场也发生了积极变化,失业率由将近10%的高水平降至目前7%,并向目标水平6.5%稳步趋近,根据刚公布的非农就业数据报告,仅11月份就新增就业岗位20.3万个;通胀水平仍然维持在较低水平,其他经济领域也显示强劲复苏势头——零售销售逐渐增长,制造业日益兴旺,财政金融状况持续改善;由供应管理协会提供的采购经理人指数最新数据显示为57.3,创下两年多来的新高。一系列利好的经济数据显示美国已步入持续复苏增长轨道,并在未来仍将有强劲的增长动力。

2013年12月18日,美联储在今年最后一次货币政策会议结束后发表声明:从明年一月份起开始削减目前购债规模,该决议以9:1悬殊投票结果通过,同时这标志着自金融危机发生后,实施5年的非常规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终于步入退出阶段,即进入“后QE时代”。美联储宣布削减QE规模,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会对全球市场和我国经济带来什么影响?中国又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

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效应

(一)退出实践回顾

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中美国采取了一系列反经济衰退举措,货币供应快速增长,美联储为应对超量储备金及货币活化带来的通货膨胀,于1936年下半年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近一倍,积极采取措施制止信贷进一步扩张,并部署宽松货币政策退出。事实表明,美国大萧条后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断送其未稳固的经济复苏且遭遇二次衰退风险。在2001~2006年日本推进长达6年之久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其实施在刺激经济复苏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判断通缩消失、资产泡沫抬头等因素确实存在后,日本央行开始执行量化宽松政策退出措施。与大萧条美联储退出进程安排不同,日本量化宽松的退出并未造成经济反复和双谷衰退,且其经济总体呈现平稳态势。这两次历史经验表明:因经济危机的影响广度和深度不同,加上在宽松政策环境下各国经济复苏状况的差异,退出宽松货币政策所带来的效应不尽相同。此外财政压力、国债规模、内外部双重约束以及复苏的诸多不确定性均给政策退出增大了难度。

(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过早或过晚退出的可能效应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改变预期的渠道促进利率下降,进而发挥刺激经济作用。一旦“退出”信号过早被释放,预期的自我促成机制会放大利率上升对实体经济影响,利率、国债价格均面临震荡风险。政策承诺效应也被迫终止,而危机后的复苏通常又是脆弱而难以维系,加上经济体自身保持持续增长动力不足,在这种复苏基础尚未牢固条件下,退出可能会使政策成就付诸东流,甚至可能步入“双底衰退”风险。

鉴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刺激效果显著,经济体系中“暂时沉睡”的流动性陆续被激活,全球经济复苏成果大于预期水平,货币活化及预期通胀压力逐渐加大,不及时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会使实体经济面临潜在风险:释放的流动性作用于实体经济,货币供给量增加并传导影响到物价及资产价格,催生了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也给未来经济波动埋下伏笔。

(三)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对全球的影响

随着经济一体化程度加深,美联储关于缩减QE规模的决定牵动世界的神经,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意味着减少货币供给,无风险利率上升,资金流动发生变化,出现逆转。美元作为全球结算货币,此举通过汇率渠道在世界各国传导。最直接的表现应是跨国资本回流美国和美元呈走强趋势。相应的新兴市场国家将会面临资本外流和本币贬值压力,存在全球资本市场动荡风险。在全球汇率及汇率政策调整的背景下,各国贸易活动同样发生变化:初级贸易产品出口国面临外汇来源缩减及保持本国经济复苏势头的双重压力,产品销售拉开相互竞争帷幕,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存在下行空间。美国作为世界经济体巨头,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正溢出效应有目共睹,尤其是对新兴市场国家而言更为突出。

(四)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对我国的影响

加入WTO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并完全融入世界经济格局中。美国逐步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一方面美元由弱转强,人民币汇率应声下跌。从而吸引资本回流,国际热钱大规模流出,我国可能面临流动性紧张局面。我国大规模外汇储备及美国国债将因价格下行而面临巨大损失可能,同时也使得外汇储备管难度加大。我国尚未成熟的股市、楼市可能迎来真正冲击,导致我国资产价格大幅波动,加重了我国维护金融稳定任务。另一方面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预示着各国货币竞相贬值接近尾声,人民币升值压力相应减小,人民币汇率趋向合理化,贸易环境得以改善。作为最大消费市场美国的经济复苏,对我国而言也会带来发展机遇:出口需求日益旺盛,国内消费市场不断扩大,内需逐渐增长,未来进口需求将随之加大,这对改善贸易结构,促进我国经济转型,争取更加优质增长是比较有利的。

三、我国应对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政策退出的措施建议

随着各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一次退出,全球经济形势不断发展变化,我国未来的货币政策应当采取动态调整方式,积极创造有利的宏观经济环境。深化人民币汇率改革,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适当增大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使人民币汇率弹性更加合理,有利于国际经济活动在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建立和完善外汇市场监督管理机制,分散和防范各种外汇风险,丰富外汇储备投资方式,适时创新外汇储备管理方式,确保外汇市场健康有效运行。还要加强国际资本流向的跟踪监测,进一步强化对证券、期货等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动态监管。此外,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改革与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既要充分把握目前较为宽松的国际经济环境带来的机遇,又要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优化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开放力度,积极发挥国内国际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实现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陶冶.“退出”:一个令全球央行焦灼的问题?[N].金融时报,2009.08.14.

作者简介:刘立清(1986-),女,壮族,广西柳江人,现就读于广西大学商学院,研究方向: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endprint

猜你喜欢

应对措施
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现状及对策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