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业银行管理》的建构主义教学改革探索

2014-04-09朱欢

金融理论探索 2014年2期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课程

朱欢

(中国矿业大学 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一、《商业银行管理》课程特点

《商业银行管理》主要研究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该课程是金融专业核心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理论与实务相结合。商业银行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有效指导着商业银行的发展。但是,银行业在每一经济发展阶段都要面对新的问题,从而促进了新的业务和管理方法的出现。实际上,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论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化进程中。因而,一方面要把握理论的演化路径和原因,另一方面,要有效掌握国内和国际商业银行发展的脉络和最新动向。

2.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商业银行管理》课程在内容上具有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特点。在涉及到商业银行定义、性质、职能、产生与发展、影响因素、资本管理等内容时,具有典型的宏观经济的特征。尤其在我国,银行是资金融通的主要渠道,商业银行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以及宏观经济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是在课程中必讲的内容。在讲到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和管理方法时,又是针对单个银行而进行的分析。

3.国内与国际相结合。由于商业银行在我国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较短,我国的商业银行教材大多取材于西方商业银行的理论与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银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我国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商业银行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因而我国的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又有不同于西方银行的特点。2001年我国加入WTO,我国的银行业经历了股份制改造、上市、外资银行的加速进入以及国内银行的国际扩张过程,出现了金融的全球化和资本监管的国际化。因而,《商业银行管理》课程必须立足我国实际并与国际接轨。

4.与多门课程有交叉。目前的商业银行教材从自身内容体系的完整性考虑,涉及到的内容全面丰富,形成与其他多门课程的交叉与重复,涉及到的课程包括国际金融学、证券投资学、国际结算、国际贸易、金融风险管理、金融市场学、市场营销学等。

二、《商业银行管理》教学中的问题

现代商业银行是金融业务最具综合性的、各国经济活动中最主要的资金集散地,被称为“金融百货公司”。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前提下,金融市场运动规律复杂化、金融工具形态多元化、风险形成和传染高速化,金融知识和理论更新速度加快。我国金融市场处于转轨与新兴两重背景下,更具有复杂性,需要重点培养学生对问题实质把握的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普遍存在以下不能适应上述发展变化的问题:

1.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由于教材从编订到出版需要时间,因而教材内容一般滞后于实际发展情况。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实际状况会随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商业银行管理的教材普遍存在内容滞后的现象。再者,由于我国的商业银行教材大多取材于西方,缺少来自本土的实践案例。由此,学生看教材会有与实际脱节的感觉。

2.任课教师缺少来自现场的经历,教学方式单一。金融专业的任课教师多是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缺少在金融机构实践的经验,因而在教学中往往会偏重理论教学,而对教材中与实践联系密切的部分可能会讲得不够透彻,甚至不讲。在教学方法上,多数采取单向灌输的方式,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思考与参与。

3.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差异大。学生在接触金融学课程之前,对金融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是学生之间对金融知识了解的程度有很大差异。一方面,商业银行课程要以经济学、货币银行学、会计学和财务管理等课程的相关内容为基础,而学生在学习上述课程时,掌握的程度是有差异的,因而会影响其对商业银行课程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学生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对金融知识的接触不同,导致金融理念有差异。比如,来自大城市富裕家庭的孩子可能比来自中小城市或农村的贫穷家庭的孩子对于金融的体会要丰富很多。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出于多种原因会无视这些差异,采取简单方式统一施教,因而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4.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较差。十几年的大学前教育,使学生习惯了“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做作业——老师检查作业——考试”的学习习惯和流程。到了大学,一方面教师教学科研双肩挑,工作压力比较大,另一方面学生一学期七八门课程要必修,课后还有大量的学生会和社团活动,学习时间有限。这两方面原因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希望把课程的所有内容都放到课堂上解决,使得每门课程的学习时间非常有限,学生不能在课外时间进行充分的学习,即使有,多数同学的学习还是缺乏主动性,仅限于老师布置的内容。

三、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商业银行管理》课程中的应用

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金融环境的变化,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商业银行管理类课程也在进行广泛的教学改革。潘家芹(2011)[1]就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网络助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王向荣(2012)[2]提出了Blackboard平台下的基于问题的混合式学习方式;祝文峰(2010)[3]介绍了模拟银行实验教学在商业银行课程中的应用;张莹(2011)[4]和万佳(2012)[5]分别探讨了高职院校和独立学院商业银行课程的教学改革。除此之外,彭卫民(2010)[6]和才凤玲等(2010)[7]也对商业银行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在不同层次的高校中,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所针对的问题较为集中,主要是教与学的脱节、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会学与会用的脱节。而教学改革的理念普遍强调协作与互动,并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实现这一理念,如建立学习小组、进行项目研究、模拟、实验等。这些方法均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基于问题学习”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

结合笔者多年来《商业银行管理》课程的教学实践,按照建构主义理念重新塑造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以下四个有机组成部分:基于问题的教学资料体系、课题式团队学习方式、体验式课堂延伸、过程导向的考核方式。

(一)基于问题的教学资料体系

1.电子讲义(PPT)。讲义包括商业银行管理各章节的知识框架、概念要点、新闻联系、图表综合等四个元素。其中,知识框架不限于某一本指定教材,而是开放式的编排教学内容,以适应金融环境发展变化,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行业动态。概念要点则是课程知识体系中的纲,所谓“纲举目张”,准确讲授这些概念和原理是学生运用和分析的基础。通过新颖及时的银行业新闻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辅助其加深对基本概念要点的理解,可以事半功倍。而图表的恰当运用则是运用视觉和注意力规律来提高课堂参与的有效方式,典型的包括“图说金融”、“网易数读”等网络资源。

2.编制商业银行典型案例集。按照理论性、现实性、历史性和代表性等标准选择商业银行经典案例,如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巴林银行倒闭、次贷危机等。在全面搜集事件资料的基础上,按照授课要求改编成教学案例,并设置启发性的问题。

3.编制商业银行选题指南。将书本知识学以致用,是教学的目标之一,也是学生困惑的重要方面,原因在于,学生尚未投身银行实践,不知道会遇到什么问题,而且教材也并非问题导向的。对于学生来说,选题的难度远远超过方法的学习和运用。为此,通过收集基金项目和金融专业学术期刊,为学生提供选题的创意来源和切入角度,并将之作为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暑期社会调查以及毕业论文选题的来源,让学生不再盲目学习。

4.建立在线辅助学习资料库。学生素质不同、兴趣各异,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为学生提供扩展性的在线辅助学习资料库,内容涵盖银行业的重要事件、数据库链接、专题视频等,并在条件成熟时,建设基于天空教室、Blackboard等网络平台的课程网站,为学生的进阶学习创造条件。

(二)课题式团队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理念要求教学方法应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研究性学习。这要求教学内容有一定难度,教学方法能够吸引学生连续思考。二是协同性实践。当学习活动割裂为个体学习与群体学习(全班一视同仁)的两极模式时,学习效率较低。为满足这两个方面的要求,在教学中采用课题式团队学习方式,为每个团队从国内银行业中选出一个典型银行作为案例研究对象(鉴于资料的广泛可获得性,一般选取国内上市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内容涉及两个方面:

1.该商业银行的股东持股情况(股权结构)和该商业银行参股控股金融机构情况(股权投资)。这一调查内容有助于学生对下述知识点的理解:一是了解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所有者地位的差异,从而理解国家对“四大”行和其他商业银行的差别化对待;二是了解我国商业银行采取控股公司的方式而形成的混业经营的实际;三是讲到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时,理解合并财务报表和少数股东权益的知识。

2.该商业银行的财务报表构成和变化情况,其中财务报表重点调查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通过资产负债表的项目构成了解商业银行的业务种类,通过资产负债表各表内项目的比重看商业银行各类业务的重要性;通过损益表了解商业银行表内项目和表外项目的收益占比情况,了解资产减值损失项目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等学生较难理解的项目,并结合理论知识点进行讲解。

为保证非正式组织效应,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确定各研究团队,每组人数5~6人。并要求学生对上述两项调查内容分两次进行课堂展示(PPT),展示采取即时答辩的方式。上台展示的学生由老师在组内随机抽取,根据学生展示的PPT内容和答辩效果即时给出评价,并以该成绩作为本组全部成员的平时成绩。课后将学生的汇报材料整理合并,发到班级邮箱,供全体同学参考。

(三)体验式课堂延伸

1.课堂角色模拟。对于课程中流程性的章节,比如银行贷款流程,让学生分别扮演银行信贷员、信贷审批员和借款申请人,从“贷前调查——贷时审批与发放——贷后管理”等环节进行现场模拟,直观银行信贷发放的流程,避免学生死记硬背。而对于决策性的章节,则通过“假如你是银行的XX”等角色扮演来锻炼学生的银行业管理能力。

2.成立学生银行。在条件成熟时,指导金融专业学生社团搭建学生银行,真切体验从银行业务到银行管理的全套实践流程,让有志于银行业工作的同学都拥有上岗操作的机会。

3.商业银行实地调查。利用周末和课余时间,为各学习团队布置实地调查任务,包括某银行日常运行观摩和访谈,银行客户行为调查,使学生通过调查体会银行经营管理的真实状况。

4.业界人士进课堂。为使学生有机会了解到商业银行运作的门道,应经常邀请在银行业工作的业界人士走进课堂,介绍工作经验、经营策略,并与学生交流,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四)过程导向的考核方式

1.学生考核。为避免传统试卷考核的片面性,可采取过程导向的考核方式。具体考核内容包括:理论课题、案例研究报告、实地调查表现、课堂参与程度及期末试卷等,将考核贯穿教学始终。最终成绩采用综合评定方法确定。

2.教学效果评价。在每个教学周期结束前进行教学效果问卷调查。我们选取10项指标来综合衡量教学改革的效果,具体包括作业布置、台型、讲课风格、讲义质量、知识传授、教学纪律、讲述条理、课程难度、课堂互动和案例质量,并进行年级间的对比统计分析。此项教学评价要每学年连续进行。

上述建构主义教学改革贯穿于《商业银行管理》教学过程始终,形成理论学习、实践调查、互动学习和教学评价反馈的闭环过程(见图1)。

四、结论

金融环境的变化、互联网和社会媒体的发展,对高校《商业银行管理》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精通课程专业知识、掌握金融领域最新发展动态,还要转变教学理念,从学生的立场出发,以学生为本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实施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变革,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参与和体验中实现对商业银行管理知识的掌握、理解和运用。这对学生的发展和教师自身的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图1 《商业银行管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改革内容

[1]潘家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构建[J].高教论坛,2011(9):86-88.

[2]王向荣.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高校金融专业课程教学探讨——以“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为例[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2(3):70-74.

[3]祝文峰.模拟银行实验教学在金融学专业课中的应用——以《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课程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5):112-114.

[4]张莹.培养实用型金融人才的教学理念——基于《商业银行业务操作》课程的教学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1(31).

[5]万佳.独立学院“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教改探讨[J].北方经贸,2012(5):159-160.

[6]彭卫民.关于《商业银行业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有关探讨[J].中国外资,2008(12):249-250.

[7]才凤玲,冷丽莲.《商业银行实务》课程改革考试方式的思考[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0(3):65-66.

猜你喜欢

商业银行金融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P2P金融解读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