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标准和规范里应统一正确使用COP和EER
2014-04-09赵歧华
赵歧华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辽宁 辽阳 111000)
COP英文为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英文意义)其意义为“性能系数”;EER,英文为Energy efficiency ratio,(英文意义)其意义为“能量效率比”,两者的单位都是W/W或KW/KW。
按照上述定义笔者认为,“COP”和“EER”都可以理解为产生的能量(冷量和热量)和输入能量(电功率)之比,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却比较混乱,容易导致误解,特别是在专业理论研究和考试中很容易出现问题。
以下就是在暖通专业工程设计和设备制造规范和标准里笔者整理的关于这俩个物理参数的使用情况:
1.在《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中第7.2.2条写到:水冷、风冷式冷水机组的选型,应采用名义工况制冷性能系数(COP)较高的产品。制冷性能系数(COP)应考虑满负荷与部分负荷的因素。
由此可见,该规范是把“COP”定义为“机组的制冷性能系数”。
2.在《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2005)里第4.3.3条的条文说明里写道:
由此可见,在该规范里是把“COP”定义为“系统的制热性能系数”,把“ EER”定义为“系统的制冷性能系数”。
3.在《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里第5.4.5条里写道:电机驱动压缩机的蒸汽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在额定制冷工况和规定条件下,性能系数(COP)不应低于表5.4.5的规定。在第5.4.8条里写道:名义制冷量大于7100W、采用电机驱动压缩机的单元式空气调节机、风管送风式和屋顶式空气调节机组时,在名义制冷工况和规定条件下,其能效比(EER)不应低于表5.4.8的规定。
由此可见,该标准里把“COP”和“EER”都定义为“机组的制冷性能系数”。
4.在《水源热泵机组》(GB/T 19409—2003)第5.3.1条和5.3.17条里分别写道:
5.3.1 能效比(EER)
按6.3.3方法实测制冷量和按6.3.4方法实测制冷消耗功率之比,对于冷热风型机组不应小于表5中的规定值;对于冷热水机组不应小于表6中的规定值。
5.3.17 性能系数(COP)
按6.3.5方法实测制热量和按6.3.6方法实测制冷消耗功率之比,对于冷热风型机组不应小于表5中的规定值;对于冷热水机组不应小于表6中的规定值。
由此可见,该标准中是把“EER”定义为“机组制冷性能系数”,把“COP”定义为“机组制热性能系数”。
5.在《家用和类似用途热泵热水器》(GB/T23137—2008)里第3.17条写到:
性 能 系 数 (COP) 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
热泵在名义工况和规定条件下运行时,热泵制热量和热泵消耗功率之比,其值用W/W表示。
由此可见该标准里“COP”是表示热泵的“制热性能系数”。
6.在《计算机和数据处理机房用单元式空气调节机》(GB/T 19413—2010)第3.4条:
能效比 EER
机房空调的制冷量与制冷消耗功率之比。
该标准里“EER”是表示“机组制冷性能系数”。
7.在《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GB/T18837—2002)里第3.11条和第3.12条分别写道:
制冷能效比(EER)
在规定制冷能力试验条件下,机组制冷量与制冷消耗功率之比,其值用W/W表示。
制热性能系数(COP)
在规定制热能力试验条件下,机组制热量与制冷消耗功率之比,其值用W/W表示。
由此可见,该标准里“COP”是表示“热泵机组的制热性能系数”,“EER”定义为“热泵机组制冷性能系数”。
8.在《蒸汽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第1部分 工业用或商业用及类似用途的冷水(热泵) 机组》(GB/T 18430.1—2007) 第6.3.2.4条和《蒸汽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第2部分 户用及类似用途的冷水(热泵)机组》(GB/T18430.2—2008)第6.3.3.4条里都写到:
名义工况性能系数(COP)
制冷量(制热量)和消耗总功率之比。
在该标准里“COP”既可以表示“制冷性能系数”,也可以表示“制热性能系数”。
9.在《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冷水)机组 第1部分:户用及类似用途的热泵(冷水)机组》(GB/T 25127.1—2010)及《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冷水)机组 第2部分:户用及类似用途的热泵(冷水)机组》(GB/T25127.1—2010)里第3.2条写到:
名义工况性能系数(COPh、COPc)
在表1规定的名义工况下,机组以同一单位表示的制热量(制冷量)除以总输入的电功率得出的数值。
在该标准里均以COP表示制冷性能系数或制热性能系数,只是以COP下角标符号加以区别。
10.在《蒸汽压缩循环水源高温热泵机组》(GB/T 25861—2010) 里第5.3.13条写到:
性能系数(COP)
机组实测制热量和实测制热消耗功率之比不应小于表3中的规定值。
该标准中是用COP来表示机组的制热性能。
11.在《风冷式循环冷却液制冷机组》(GB/T 25142—2010)里第5.2.5条写到:
制冷性能系数(COP)
按6.3.6的方法试验,冷液机在额定工况时的制冷制冷系数(COP)数值不应低于2.4。
在该标准里COP是表示制冷性能系数。
12.在《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411—2007)第11.2.1条第3款和第4款里写到:
各种产品和设备的质量证明文件和相关技术资料应齐全,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规定。
3.电机驱动压缩机的蒸汽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的额定制冷量(制热量)、输入功率、性能系数(COP)以及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
4.电机驱动压缩机的单元式空气调节机、风管送风式和屋顶式空气调节机组的名义制冷量、输入功率及能效比(EER)
在该标准的第11.2.1条第3款里,“COP”即表示“机组制冷性能系数”,又表示“机组制热性能系数”;而在第4款里的“EER”是表示“机组制冷性能系数”。
由此可见,在现行的国家规范和标准里,对于“COP”和“EER”的使用是很不严谨的,甚至是混乱的,制定标准的人各自为政,有的用“COP”表示机组的“制冷性能系数”,有的用“COP”表示机组的“制热性能系数”,有的用“EER”表示机组的“制冷性能系数”,有的用“EER”表示机组的“制热性能系数”,而有的用“COP”既表示机组的“制冷性能系数”,又表示机组的“制热性能系数”,只是以该词组的下角标符号或字母的不同来区别,给使用者造成很大的不便,甚至可能导致误解。
那么应该如何理解和使用“COP”和“EER”那?
在《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术语标准》(GB 50155—92)第6.1.16条及其条文说明里写到:
( 制 冷 ) 性 能 系 数 (refrigerating)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COP)
在指定的工况下,制冷机的制冷量与其净输入能量之比。
制冷性能系数也称制冷系数,……。在美国还采用EER(Energy efficiency ratio),国内技术界称为能效比或能源利用系数,定义为在规定条件下的制冷量与总的输入电功率的比值,涵义上也是一致的。……。上述术语名称,在国内外制冷技术领域都使用,只是使用场合或不同国家习惯有所不同而已。
因此,“COP”和“EER”都是表示制冷机的性能参数。
因此,笔者建议,应该统一、规范、正确地使用“COP”和“EER”,应该以《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术语标准》(GB 50155—92)为标准,把“COP”定义为“制冷机组或系统的制冷性能系数”,把“EER”定义为“制冷机组或系统的制热性能系数”,这样一来,便于区分和理解。
以上是笔者的一点拙见,愿与同行商榷。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技术监督局.GB 50155—92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术语标准[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50019—2003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50366—2005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50189—200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T 19409—2003水源热泵机组》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6]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T 23137—2008家用和类似用途热泵热水器[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7]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T 19413—2010计算机和数据处理机房用单元式空气调节机[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8]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T 18837—2002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9]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T 18430.1—2007蒸汽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第1部分:工业用或商业用及类似用途的冷水(热泵)机组[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10]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T 18430.2—2008蒸汽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第2部分:户用及类似用途的冷水(热泵)机组[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11]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T 25127.1—2010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冷水)机组 第1部分:户用及类似用途的热泵(冷水)机组[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12]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T 25127.1—2010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冷水)机组 第2部分:户用及类似用途的热泵(冷水)机组》[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13]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T 25861—2010蒸汽压缩循环水源高温热泵机组[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14]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T 25142—2010风冷式循环冷却液制冷机组[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 50411—2007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