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和操作风险控制分析
2014-04-09罗恩东
罗恩东
(中国建设银行广西区分行,广西 南宁 530000)
一、国有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控制”
自从英国中央银行在1995 年2 月27 日宣布巴林银行因为经营失误而导致倒闭之事后,“操作风险”迅速成了世界上商业银行的重要风险之一,“操作风险控制”也随即成了商业银行中风险控制的重点防范内容之一。
“操作风险”指的是“因为不完善的银行内部程序或者存在的问题、人员,亦或者系统以外的事情引起的损失的风险”。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巴塞尔协议Ⅲ》中把“操作风险”分为“外部欺诈”、“内部欺诈”、“客户关系”、“就业政策与工作场所安全”、“业务中断和系统失灵”、“实体资产的损失”、“执行交割与流程管理”等七种类型。“操作风险”这一名称虽然在银行管理当中还是个新鲜词,可是于银行的经营管理活动中,操作风险行为却已经具备了非常长的历史。截止当前,关于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研究,尤其是在理论与应用方面的研究还非常少,远远比不上对银行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的研究。毕马威公司在2003 年开展的“全球银行风险比重调查”表明:操作风险由原来的35%比重上升到现阶段的40%,说明了未来几年里,倘若商业银行出现倒闭、破产的话,首当其冲的并非是市场风险,更不是信用风险,却是银行内的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控制”指的是“应对、报告、监测、评估、识别银行操作风险的过程”。在现阶段,中国国内的商业银行的“同质化”现象非常普遍。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在2005 年的3 月份颁布实施了国内银行业关于银行操作风险的管理措施,以及下达了“切实防范银行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等,这些法律法规与文件的出台,也表明了中国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这一方面迈入了新的时期,而且操作风险中的条款又从不同方面,包括行务管理的公开、订立职责制、基层行合规性监督、稽核体制建设和规章制度建设等层面向银行的机构管理提出意见与建议,自奖惩机制、监督机制、行为规范、轮岗轮调等做了明确的要求。
二、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作为伴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经济发展而逐步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项非常重要的金融管理方式。当时世界上如COCO(加拿大)、COSO(美国)、Cadbury(英国)等国的内部控制模式均较为成熟。巴塞尔银监会随后吸收并借鉴这些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在“银行内部控制系统框架”中提出了13 项基本准则,正是这13 项准则的提出给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有效的参考模式。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世界金融行业陷进一个动荡阶段,银行业危机四伏,不断出现金融风险,极其威胁到金融行业的安全。随后的“墨西哥金融危机事件”、“巴林银行事件”以及“东南亚金融风暴”等严重威胁到了银行页的发展,中国作为世界金融的一部分,也严重受到影响。我们可以从这些银行危机事件中发现,造成银行金融危机的一个共同的深层次原因是银行机构的内部控制不严格所招致。
“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是指“商业银行在于经营与管理的过程里,为了确保银行管理的有效性、资产的安全性与资产的完整性,确保会计材料的科学性、准确性、真实性,以实现银行经营管理效益最大化的目标,要求银行各工作人员严格遵守银行各项管理制度而采取的所有相应方法与手段。”依照我国中央人民银行在1997 年实施的“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准则”所述“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是金融机构的一种自律行为,是金融机构为了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而制定与实施的涵盖各项业务活动、涉及内部各级机构、各个职能部门和其工作人员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手段、程序和举措的总称。”
三、国有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控制体系”分析
结合当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有关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做法,商业银行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主要囊括了报告、信息系统、工具、方法、流程、战略、激励约束机制……为此,在借鉴与吸收国外先进方法的基础上,我国国内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控制体系”主要包括3 个部分: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操作风险管理环境、操作风险管理战略目标。然而,我国目前实际上还没有一家银行创建有较为完整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例如,创建得比较早的商业银行也只是初步建立起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初步拟订了关于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方面的一些政策,初步开始搜集关于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方面的一些数据,逐步定量、定性地去研究关于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方面的方法与技术。
结合自身在商业银行多年的工作实践,我认为,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控制”方面有下面一些问题值得注意:一是来自银行外部的诈骗与源于银行内部工作人员的违法违规操作行为已经成为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频发的重要因素,往往该类风险占有率十分高,并且危害非常大。二是在银行操做风险产生的业务线角度上讲,我国的商业银行需要时刻注意个人金融与公司金融2 个方面的业务。三是要认识到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并非只发生于操作部门或者是运营部门。四是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所带来的危害不可低估,反而会高于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并且把银行风险管理与银行信用管理、银行信贷管理等同,这种观念都是错误的。五是来自一线的工作人员易于引发银行操作风险,同样,作为银行的高管也会引发银行操作风险。六是银行操作风险过程中的科技成分日益添多。所以,国内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体系”能够分解成3 个组成部分:一是“操作风险控制绩效”,二是“操作风险控制行为”,三是“操作风险控制意识”。
四、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分析
美国COSO 银监委员会较先表示,“内部控制”包含有5 要素:评审监督、交流信息、控制活动、评估风险与控制环境。而巴塞尔委员会随后对此做了更深一步的阐释,他们在“控制环境”要素里细化了对“管理层的监督”以及“文化上的控制”,而在“控制活动”要素方面则重点强调“职责分离”的关键性,此外,还对“交流信息”作了详细的解释说明。种种迹象表明,银行“内部控制体系”日趋完善。结合本人在国内商业银行数年从事内部控制工作的实践,我认为,国内的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方面是由于不同的环节、不同的要素构成。例如,在构成要素上,“内部控制”包含了“监督评价和纠正”、“交流信息与反馈信息”、“内部控制举措”、“识别风险与评估风险”和“内部控制环境”等5 个方面。在运行系统上,“内部控制”是由“不断改进”、“评价和监督”、“操作和执行”、“管理和建设”以及“决策”5 个环节构成。
现阶段,国内的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一是商业银行每个分行、分点的经营管理模式并不完全统一。二是上级银行对下级分行、分点的负责人缺乏内部的牵制作用。三是商业银行的机制比较复杂,让人掌握与遵循比较困难。四是商业银行在弄些方面控制力不足而某些方面的控制力反而过度。五是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信息反馈与制度评估。等等。所以,国内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分解成4 个组成部分:一是“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评价与改进”,三是“内部控制执行”,四是“内部控制设计”。
五、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操作风险控制”的关系
银行操作风险跟银行工作人员个人的失误、银行自身程序不健全与控制力不强以及银行外部的欺诈等行为密切相关。再加上银行操作风险事件的发生往往在事前比较难预料,而通常又由于银行内部制度的缺失、系统存在的缺陷以及工作人员的暗箱操作,这就使得银行操作风险带有极强的内生性。因此,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对“操作风险控制”具备促进意义。例如,在1998 年元月份,巴塞尔银监会实施了跟“操作风险控制”关联的重要文件《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估框架》,该文件涉及到了“内部控制理论体系”的重要阐述“松散的内部控制是导致银行发生重大操作风险危害的一个根源。”而我国的人民银行也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中明确表示:“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活动对于实现银行经营的风险控制目标存在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所以,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是“操作风险控制”的有效方式,而“操作风险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有赖“内部控制”的不断健全完善。
六、意见与建议
当前,我过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较为频发,结合本人的自身实践,针对银行“内部控制”与“操作风险控制”提出几点意见与建议:
一是国内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设计”对“操作风险控制绩效”以及“操作风险控制行为”等有较为突出的正面的促进意义,但对“操作风险控制意识”却没有形成有效的影响作用。
二是国内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执行”对“操作风险控制行为”与“操作风险控制意识”等有较为突出的正面的促进功能,但对“操作风险控制绩效”却么有形成有效的影响作用。
三是国内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改进与评价”对“操作风险控制意识”与“操作风险控制绩效”等有较为突出的正面的促进意义,但对“操作风险控制行为”却没有形成有效的影响作用。
四是国内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环境”对“操作风险控制意识”与“控制行为”等有较为突出的正面的促进意义,但对“操作风险控制绩效”却没有形成有效的影响作用。
为此,国有商业银行应当大力推广实施各种各样、灵活多变的银行内部的控制活动,切实结合工作实践,处理好“内部控制”与“操作风险控制”的关系,采取各种行之有效地措施,狠抓实效,从而降低银行操作风险的危害,提高银行的经营管理成效。
[1]张吉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识别与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张同健.论新巴塞尔协议下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的措施[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0).
[3]张同健、张成虎.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