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于儿童生命成长的经典阅读

2014-04-09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阅读者心灵人类

樊 杰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博士)

阅读书籍是知识获得与生命成长的重要途径。人类在数千年文明探索中,留下的宝贵经典,像明灯一样从过去照向未来。阅读这些书籍,就是站在过去人们的肩上向前展望,眼光更辽阔更深远。童年有过美好的阅读体验,并伴随对阅读的喜好成长起来的人们,看待生活往往更全面、更合理,更能够冲破世俗偏见、以多维度的生命支点追求人生完满。

也许正是这个缘故,现在很多教育者提倡孩子们阅读传统经典,认为老辈传下来的书,经过漫长时间的检验,对孩子们一定会有益处,尤其在当今道德迷失、“快餐文化”、“欲望文化”泛滥的社会环境中,传统经典宣扬的美德和经验至少不会让孩子们走错路。不过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孩子们阅读经典,却不一定能够真正接受经典和进入经典。现在孩子们对阅读不感兴趣,并不是因为读的书不够多,也不是因为生来就不爱读书,而是不知道为什么要读书,不知道读书与他们此时此在的真实生命有什么关联,也不知道还能有什么其他的生命选择。在应试教育的裹挟下,孩子们的阅读,更多地作为了外在于个人生命的知识训练,或沦为炫耀的谈资,而没有成为孩子们生命成长的内在需要,没有指向孩子们心灵的自由。经典蕴含的价值再好,也难以成为孩子眺望美好生命的窗口。

事实上,阅读经典的重要之处并不在于所读之物是否被标识为经典,而在于谁去读以及为什么读,亦即所读之物对阅读者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人的生命并不仅由单一的功利性指标来衡量,生命的支点是多样的,一个在世的生命,不一定依靠金钱和权势才能获得尊严,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灵,也能活出意义、活出斑斓色彩。“健康积极的追求,友善、坚毅、热情、乐观、感恩的品质,清醒与自持自控的思维等,这些心灵特点都是实实在在作用于人类生活,并帮助个体和群体克服困难不断前行的支撑与力量之源,是‘唤醒一个人自身的优异与卓越’的起点。”[1]然而,这些心灵品质并非与生俱来,而是源于良好的教养。“正如土壤需要它的培育者,心灵需要老师”[2],人们在生活中需要指引去认识世界、认识生命,并不断调整和更新自我的心灵状态,逐渐获得这种领悟、尊严与卓越。而经典书籍和写下它们的伟大的心灵一样,被认为能够担当这种教育使命,引导阅读者激活潜在的生命能量,唤起自身内在的优异与卓越。因而,经典的真正意义,乃在于帮助读者增益对于世界的理解,引导其生命成长,唤起其内在追求优异与卓越的积极力量。正是这一意义赋予经典以内在价值。

事实上,经典源于“伟大心智对于生命之共通性的言说”[1]。人类生命在世界中,自然处境大致相似,生命感受也大致相通。当那些伟大的心智从更广阔、更深刻、更普世的视角看待世界与生命时,生命相通的感受被触动,阅读者与经典作者产生生命与生命的连接和共鸣。正是这种连接与共鸣使得经典进入阅读者的心灵,并得以引导阅读者的生命。因此,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作品的言说本身指向了对生命共通感受和共同处境的探索,从而激发了人们思索生命、探求生命意义的普遍性的心灵追求。经典的作品指向通往生命福祉的神圣法则,他们对人类永恒的、普世的问题的切己性思考,意味着人类在寻求幸福道路上可能进行的最长最远的探索,标注着人类精神生命成长的高度、深度和广度。

越是精奥的越简单,越是伟大的越朴实。所有人类历史上的伟大经典都指向人类最基本、最简单、也最恒久的问题,即生命本身,并寻求生命在通往幸福之路上的共通特性与共同道理。人类所有堪称优良的教育实践无不从认识自己的生命开始。优良的经典教育也不应是外在于生命的,它应重视生命“那些本身值得严肃对待的事情,关注灵魂和城邦的良好秩序”[2]。从生命本身的需要出发,才可能成就教育的善与好。

正因为如此,与经典建立连接,亦即真正阅读经典并进入经典的方式,首要的就是严肃而审慎地思考我们自身生命的“那些真实的、基本的问题,并愿意倾听书籍背后的心灵所作出的回答”[1]。只有真诚地对待我们自己的生命,我们才可能逐渐感受那些伟大心灵所面临的和我们相似的境遇,也才能逐渐理解他们寻求德性之路背后的价值根基。而“对儿童而言能成为经典的,一定是能融入孩子的心灵世界,让孩子感到并不陌生的作品,是那些能够贴近孩子自然感受、激发孩子的生命认同,并由此引导孩子主动攀登心灵阶梯、寻求生命意义的作品”[1]。好的经典阅读,一定需要帮助孩子们面对那些对于他们而言的永恒性、普世性的问题。

儿童阅读兴趣的发生,几乎都是从认识生命开始的。幼小的儿童充满好奇,最亲近的人、小动物、小朋友和小伙伴等等,是他们对世界好奇的源头,尝试去了解他们并进而尝试与他们相处,是他们学习和阅读的动力之源。儿童的心灵虽然没有盛满知识,却有着对这个世界非常直接、完整和丰富的感受,他们试图努力不断理解这个新奇的世界,并寻找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他们看这个世界清澈而真实,同时他们也以特有的敏感和适应力调整自己对待周遭的情感和做法。他们自然具有可塑性,会受到所处环境以及成人意志的影响,当外力作用相互矛盾时,他们将面临无所适从,感到无奈和茫然。经典的读物能为儿童提供他们所寻求的答案,让他们在充满冲突和矛盾的世界中找到心灵的依靠,建立自身行为的标准,从而得以合理地进行生活选择,确立心灵的自由。

儿童对于生命的热切、坦诚和敏感,会让他们在心灵冲突中迫切地需要得到宽慰,也迫切地想要寻求答案。在成人的力量强制挤压之前,这种急切生长的力量非常强大,也容易将儿童导向读书之路,让儿童沉醉在喜欢的书籍中。那些天性质朴、率真和健康的孩子,他们更容易喜欢阅读经典,并将之持续成为终生习惯。显然,相比于好书,教育者关注并守护儿童健康而自由的天性更为根本。“有创意的生活意味着儿童总是试图去改变,不满足于单调的、简单重复的生活,穷尽可能性,换一种方式,在寻求改变中体味生活的乐趣。”[3]也许孩子们的自由摸索太天真,太充满想象力而显得不切实际,但正是凭借着这些充满童真童趣的想象力,儿童生活中的细微事件都可以和他们生命的盼望和幸福关涉起来。而对这些细微小事的参与,就是他们逐渐踏入美好人生的初始脚印。在这一过程中,大人们如能多贴近孩子的心,通过提供适宜阅读的经典读物来为他们预备精神食粮,从而守护这种自由健康的天性向着更为理性和成熟的方向成长,将是有极大益处的。儿童的心灵就是大人的田地,怎样耕种就怎样收获。大人持久地关注与爱护、勤勉地看护与等待、辛勤地耕耘与修正,将让这片田地结出肥美的谷物和果实,成为自身生命最丰厚的润泽。

[1]樊 杰.生命共通性与儿童经典阅读[J].中国教育学刊,2013,(10):55-58.

[2]施特劳斯.什么是自由教育[M]//刘小枫,陈向明.古典传统与自由教育.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3]肖川,陈黎明.生命教育:内涵与旨趣[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4):35.

猜你喜欢

阅读者心灵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阅读者的春天
“青春阅读者”——教师读书会纪实
人类第一杀手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为什么有些人能成为终身阅读者
阅读者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唤醒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