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大学研发实验服务基地资源整合模式探索

2014-04-09张黎伟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4年1期
关键词:资源整合仪器基地

张黎伟

(北京大学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北京 100871)

0 引 言

北京大学研发实验服务基地是“首都科技创新服务工程”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以一种创新的模式整合和盘活首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质科技资源,以共建研发实验服务基地的方式,通过整合基地优质科技资源,提高资源开放利用率,促进本领域资源与企业研发需求的有效对接,服务首都科技建设。因此,资源整合工作是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和北京大学基地建设的立足点,北京大学基地充分认识了资源整合工作的重要意义,并利用多种途径对资源整合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较好成效。

1 资源整合工作的意义

1.1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建设重要性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指导下的北京地方科技条件平台,是整合各类创新主体及其所拥有的资源,聚集各类创新主体开展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项目的服务的需求,畅通需求与资源对接渠道、服务各类创新主体发展的平台,是促进政、产、学、研、用、科技金融业,科技服务业有机结合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北京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中心和“北京服务”与“北京创造”品牌建设的重要载体[1]。

“科技北京行动计划”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首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全市性行动纲领[2-3]。作为“科技北京”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以“整合科技资源,聚集研发要素,促进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形成,服务企业需求,促进社会发展”为宗旨,着力深化“全链条、全要素、全社会;发现、评价、培育、推广”科技创新体系“北京模式”的建设与实践,围绕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和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要求,围绕开展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项目对科技资源的需求,已经发展为一支首都发展建设的重要科技力量[4]。

1.2 研发基地建设内容

根据北京市科委对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的总体部署,通过联合首都高校院所和大型企业联合共建研发实验服务基地的形式,促进科研院所将其开放的科技资源整体进入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工作体系,共同推动首都科技资源向全社会开放共享[4-5]。因此,基地建设是研发实验服务基地是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的核心资源载体,研发基地建设是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北京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坚持“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为己任,积极投身国家建设,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参与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建设与运营也成为我校服务国家服务地方发展战略,支撑区域经济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1.3 基地建设与学校的核心工作高度契合

基地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依托学科和资源优势,开展高水平的社会服务,而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正是高校的两大核心工作。在加快创建一流大学的进程中,我校始终强调学术研究是大学的生命线,努力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并将强化知识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作为我校创建一流大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推进产学研向更高水平和更深层次发展,从而充分发挥和体现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6]。因此,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北京大学研发试验服务基地的建设目的与学校的核心工作是高度契合的。

1.4 资源整合是基地建设的工作基础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的创新性建设模式是以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为支撑,以专业服务机构的专业化运营为纽带,一手牵资源,一手牵需求,巧妙地将曾经错位的两个部分对接起来,实现了供需双方的双赢[4]。因此,若要为需求方提供更有力的支撑,优质科技资源整合无疑是基地建设的工作基础和核心任务。通过开展资源整合工作,激活科技条件资源,形成系统化、网络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工作体系和科技资源开放服务体系,面向企业、社会提供研发实验服务,助力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建设[7]。

2 资源整合途径的探索

2.1 整合校内高端科技资源

企业是经济社会最活跃的细胞,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元素和推动力。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技术难题,能否得到及时的解决和突破,将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由于财力物力等客观因素所限,社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并不具备优秀的研发条件,科研仪器设备,尤其是高精尖的大型贵重仪器设备相对匮乏[8-9]。而高校、院所是此类高档仪器设备的重要基地,科技资源的开放将使企业的创新如鱼得水、如虎添翼[10-11]。因此,在进行校内资源整合的思路设计时,学校领导和基地负责人高瞻远瞩,有的放矢,通过调研企业运行现状,针对企业创新发展中的难题,定位于帮助企业突破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源瓶颈,为企业单位提供他们迫切需要但又相对缺乏的科技资源,将高端优质资源推向社会,从而为企业创新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目前,北大基地用于开放的设备单价全部在10万元以上,总价值合计约13.54亿元,在所有研发基地中名列前茅。

2.2 组建校内服务联盟

北京大学仪器设备资源总量丰富、种类齐全、特点显著,若仅仅简单地提供设备清单,并不足以使社会企业全面了解北大基地的资源状况,而且若从千余台设备中找到适合于企业研发使用的设备也无异于大海捞针。于是,从实际工作出发,为了提高北大基地的服务效率,强化服务质量,与条件平台的总体资源架构相结合,基地对北大优质科技资源进行精细化梳理,分别以功能和类别为基础组建校内服务联盟,涉及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工业设计和现代农业等平台领域,涵盖化学、生命、环境、物理、心理、医学、信息、电子等众多学科领域,为社会、企业和其他院所提供简单测试、联合攻关、深度研发等不同深度和广度的合作。

2.3 调动机组参与开放共享的积极性

为了进一步加强北京大学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建设,增强基地建设活力和生命力,充分发挥基地各单位及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基地依据北京大学、专业运营服务机构、服务合作企业等多方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了“北京大学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内部奖励及利益分配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奖励及利益分配办法”)。“奖励及利益分配办法”中明确了绩效考评主要包括开放资源总量、测试服务总量、深度研发实验服务、管理与运行、相关资格资质认证等方面的指标。并要求各专业实验室、仪器组定期向基地办公室上报考核相关数据和材料,如合同数量、合同金额,测试费发票等,基地办公室通过数据统计和抽查等方式,根据绩效考核内容,加权各实验室、设备组开放的仪器设备综合得分,并依据年度绩效考核结果对实验室、仪器组进行资金奖励,奖励的金额与绩效考评结果成正比,具体奖励金额按照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执行。同时,“奖励及利益分配办法”中还明确阐述了基地的利益分配机制,专业运营服务机构按照当前市场运营情况向委托方收取研发测试服务费,再根据双方协议专业运营服务机构提取10%的推广宣传费,剩余经费分为研发实验成本费、仪器使用费、实验研发技术人员劳务费三部分发放(具体比例由承担研发测试的实验室、仪器组内部分配,一般实验研发技术人员劳务费占15%-25%左右)。

2.4 提高资源开放率

高档的大型仪器一般由国家专项投资建设, 用于各级各类高校或科研单位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随着近年来国家科技投入的不断增加,我国科研装备数量和质量均得到了显著提高,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初具规模。然而,“重建设, 轻运行”的投资模式仍未得到根本性改变[12-13]。为进一步提高资源整合水平,提高资源开放率,学校决定“985”三期设立校级大型仪器开放测试基金和维修维护基金,每年投入400-500万元,作为基地运营建设经费的配套经费,主要用于大型仪器运行维护支出, 包括实验耗材、设备维修维护、水电费、房屋使用费、实验室改造和人员培训费等,从而保障仪器升级和维护,消除机组在共享中的后顾之忧,鼓励机组全面开放[14]。在科技成果开发和转化方面,学校已于2010年设立了高校中首个仪器创制与关键技术研发基金,学校每年拨款400万元,用于支持仪器和关键技术的研发,以及后续的成果转化工作。经过1年的支持,已经形成了多项专利和技术成果,技术转移和产业化工作也在洽谈之中[15]。此外,在“985”工程三期规划暨“十二五”规划中,学校明确提出大力建设科研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参与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将资源共享工作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2.5 多渠道集中展示与推广

“养在深闺人未识”是企业多年来形成的对科研院所及高校科技资源的成见,因此宣传推广是展示实力,突出特色的重要手段,是促进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是资源整合的重要环节,也是基地蓬勃发展的核心措施之一。高效、深入持续地宣传推广工作是商业化营销、市场化运营不可或缺的基础保证。

为加强信息的直观性和获取的便利性,基地按照科委的部署,编撰了“北京大学研发实验服务基地服务目录”,按照学科领域和功能特色等展示了基地所有参与开放设备的详细信息。在此基础上,基地又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组织编制了“北京大学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大型科学仪器汇编”,在第一期入网的仪器中,遴选出316台有代表性的大型仪器。汇编采集的信息包括仪器基本信息、科研成果信息及共享服务信息三个方面,全面展示了北京大学现有大型科学仪器的总体状况。科委领导对这一宣传模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对汇编内容的改进提出了积极的意见与建议。

为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手段,积极宣传基地特色资源和学科优势,促进北京大学科技服务品牌的树立,北京大学基地开发出了适合北大基地资源特点与运营模式的信息管理系统。内容包括资源展示和查询,仪器预约,合同登记,政策法规,服务指南等多个模块。其作用不仅限于资源信息的承载与展示,更重要的是其提供的用户管理、机时预约、交流反馈等功能,可以极大的提高资源共享工作的效率与效果。基地网站可实现与领域平台网站以及总平台网站的无缝对接,与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整体的信息化建设浑然一体。全国各地的企业用户均可登录网站,关注基地新动态和新举措,浏览服务目录,查询所需仪器设备,提交预约和提出需求,并可通过在线留言的方式与网站管理员进行直接沟通和交流。此外,我们又遴选了基地内比较有代表性的、资源相对集中的机组进行了试点,分别开发组织完成了电镜室预约服务与管理系统(适合于价值较高的精密仪器组)、中级仪器实验室预约和送样系统、实验动物中心条件控制与监控系统等。这些系统现已用于实际管理工作中,不仅提高了运行管理效率,也为同类仪器的共享管理信息化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3 资源整合效果

3.1 构建优质资源体系

通过资源整合工作的深入开展,在“实事求是,把握重点,突出特色,全面开放”的工作方针指导下,基地成功地对北京大学各类优质科技资源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聚集,建成了一个以五大校级平台为核心、覆盖七大功能领域的设备设施体系,构架一个以国家级、省部级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为科研主体的研发实验载体,打造了一支以各学科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优秀科学家为领军人物的科技人才队伍。

3.2 打造出优异服务业绩

优质的科技资源是提供科技服务的基础,资源整合手段是有针对性和指向性的开展科技服务的重要媒介。通过对设备设施、实验室资源、科技人才的梳理和汇聚,使得北大基地进一步明晰了以公共服务平台、专业实验室和仪器组为服务实体的技术体系架构,并以此为支撑,为企业提供包括技术咨询、委托测试、数据分析、工艺设计、产品研发等内容在内的、全过程科技服务,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孵化,提供高水平的科技支撑。仅项目第四期建设阶段,基地服务企业总量多达300余家,上报的服务合同共计235项,提供深度研发实验服务49项,合同总金额达5 099万元,超额完成项目起初制定的4 600万元的任务量,部分项目正进入技术成果转化的洽谈阶段。部分项目已成功实现产业化。

4 结 语

北京大学研发实验服务基地边摸索,边实践,初步建成了具有鲜明我校特色的企业研发服务平台,构建起一个相对成熟的资源体系,在带动企业发展、繁荣首都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北大基地的资源整合工作頗见成效,相关社会企业和高校院所、兄弟基地、领域中心和条件总平台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认可。随着基地建设的日益成熟,在资源整合后续工作中我们认为应着重开展以下两方面的探索:

4.1 资源有效性的后续评估

从实际工作中可以发现,对于企业单位而言,基地所开放的设备并非全部都能为之所用,因此基地需要对开放资源的有效性进行后续评估,即对不同类别资源利用率进行统计分析,调查开放仪器的社会服务量,明确企业需求比较集中的设备类型,从而后续资源整合工作中调整开放资源类别等提供依据。

4.2 资源共享信息化建设

在科技技术手段大发展的现代社会,信息化建设是全社会范围内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推动人的智能潜力和社会物质资源潜力充分发挥,使社会经济向高效、优质方向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基地应根据自身资源的类别和集中程度,在已有基础上继续着力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以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提高资源共享效率,使社会企业和其他高校院所得到更深入、广泛和直接的受益。

[1] 马 林.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实现5大转变[R]. 北京科技年鉴,2007.

[2] 闫傲霜. 协同创新、主动作为,“科技北京”建设成效显著[N]. 科技日报,2012-06-23(001).

[3]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科技条件平台服务首都建设主题实施方案(试行)[S]. 2006.

[4]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简介,http://www.sdtjpt.gov.cn

[5] 郭 涛. 透视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研发实验服务基地[N].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08-03(B04).

[6] 周勇义. 依托学科优势,整合优质资源,创建高水平企业科技服务平台[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2):20-23.

Zhou Yong-yi. Integrating excellent resources and constructing high-leve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ervice platform for enterprises based on discipline advantage[J].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2012, 29(2): 20-23.

[7] 厉以宁. 企业的社会责任[J]. 中国流通经济, 2005(7): 4-5.

LI Yi-ning. The Enterprises’ Social Responsibility[J]. China Business and Market, 2005(7): 4-5.

[8] 王宏伟.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态势[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2): 60-61.

[9] 李丽宏.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体系,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人才培养[J].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1(3):47-53.

Li Li-hong. Improving System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Promoting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and Personnel Training of Enterprises[J].Sci-tech Innovation and Productivity, 2011(3):47-53.

[10] 蒋同明. 企业与高校或科研院所合作创新模式研究[J]. 企业活力,2010(6):43-46.

Jiang Tong-ming. Research on the Model of Cooperative Innovation between Enterprises and Universities or Research Institutes[J]. Enterprise Vitality, 2010(6):43-46.

[11] 周勇义,黄 凯,张黎伟. 加强统筹规划,建立大型仪器共享保障体系[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9):13-15.

Zhou Yong -yi, Huang Kai, Zhang Li-wei. Establishment of the guarantee system for the sharing of large-scale equipment through the enhancement of the overall programming[J].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2010, 27(9):13-15.

[12] 杨 威.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综合管理水平[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 29(2):200-202.

Yang Wei. Improving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large-scale instruments and equipiment[J].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2012,29(2):200-202.

[13] 李小寒. 大型仪器开放测试基金建设及成效分析[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8):151-154.

LI Xiao-han. Efficiency Analysis of Measurement Fund of Opening Large-Scale Instrument[J].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 2008, 27(8):151-154.

[14] 周勇义. 高等学校开展科学仪器研发创新工作的思考[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3):208-210.

Zhou yong-yi. Thinking on R&D and innovation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J].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2012, 29(3):208-210.

[15] 黄淑玲. 建协作共用服务平台,促科技资源自由流动[J]. 情报探索,2008,12:39-42.

猜你喜欢

资源整合仪器基地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少先队活动与校外资源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之道
智慧高速资源整合方式实践
我的基地我的连
我国古代的天文仪器
星敏感器用仪器星等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