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公共实验中心建设
2014-04-09张筱娟王贵学黄俊丽唐朝君尹铁英
张筱娟, 王贵学, 黄俊丽, 唐朝君, 尹铁英, 秦 建
(重庆大学 生物工程学院, 生物流变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现代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 重庆 400044)
0 引 言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生物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纷纷对发展生物产业做出部署,作为获取未来科技经济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领域。2005年以来,国家发改委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大力促进生物产业集聚式发展。相继批准建设23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重庆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公共实验中心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依托高校这个人才培养的基地、科技创新的摇篮、教学科研的重要场所,围绕着培养实践型创新型人才、为高校教学科研以及重庆市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生物产业发展服务的目标,在国家发改委、重庆市发改委和重庆大学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建设而成。
1 中心建设与发展过程
2008年,为了满足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需求,为了促进重庆生物产业的发展,培养组建生物产业的人才队伍,促进高校生物教学科研工作与生物产业发展的结合,重庆大学申请并获得“重庆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公共实验中心建设”项目的立项。该项目是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公共服务条件建设专项。项目对重庆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公共实验中心的建设进行了总体规划,包括构建完善的具有基础性、公益性、先进性、综合性、开放性特点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为重庆大学等西南地区高校、生物企业、研究机构等提供教学、科研、技术支持、产业化等方面的公共服务。2009年,重庆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公共实验中心建设项目全面展开,在重庆市发改委及重庆大学的支持下,中心入住1 000 m2的办公实验用房,实验中心初具规模。2010~2012年,重庆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公共实验中心建设完成大型仪器设备公共平台,构建了开放共享网络信息系统,建立健全了管理与服务体系,在建设过程中逐步开展教学科研及公共服务活动,中心的影响力与知晓度不断提高。公共实验中心建设项目总投资3 000万元,经过4年多的建设,目前已全面完成投资计划,成效显著。
2 中心管理理念与建设目标
2.1 管理理念
重庆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公共实验中心建设以来,在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组织机构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改革与创新:在建设过程中,成立了专门的建设项目组和管理委员会,使中心建设发展严格按照总体规划进行。管理委员会负责审定中心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定期听取中心建设项目组汇报,指导中心建设监督、审查中心的财务预、决算报告及执行情况,协调中心成员单位及相关合作单位之间的关系,解决中心建设中的具体困难。设立由5~9位专家组成的技术咨询委员会,技术咨询委员会是中心的最高学术机构,这支队伍的专家既懂专业技术,又具有实验室的组织管理等综合能力。同时中心还设有分析测试部、综合事物部、技术开发部以及网络管理部四个下属部门,四个部门各尽其责,使中心能充分发挥其功能。中心还制定了各项管理、运行制度,使中心能按照各项制度有效管理及运行。
2.2 建设目标
(1) 平台建设。中心将努力扩大建设大型、高档试验设备共享平台;整合更多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信息和知识资源数据库的网络信息平台;拓展应用服务领域,实现多渠道、多层次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大力度开发大型仪器设备的研究潜能,以技术攻关的形式开展学术研讨和交流活动,尽可能的开发与本领域相关的科学实验平台;积极争取各级各部门经费的支持,完善现有实验中心的平台建设;在未来的实验室建设期内,争取国家或省部级的后续支持,力求打造成为西南片区国家一级的公共实验中心。
(2) 人才培养。积极为实验教学、本科生毕业设计、大学生创新实践、研究生科学研究等提供良好的平台。将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培养出生物专业实用型人才,创造学生与生物企业直接接触的机会,促进产学研结合发展。培养创新性人才,注重人才梯队的建设。加强对青年研究工作者科学研究水平、开发与管理的基本能力的培养,鼓励中心人员参加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扩大中心的国内外影响。
(3) 公共服务。提高专职人员业务水平,完善对外服务工作。在仪器设备对外服务的同时,开展技术支持和专业咨询。使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更加专业,由数据结果上升到理论的层次,在服务与交流中不断发展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
3 中心平台体系构建
3.1 建设大型仪器设备平台
大型仪器设备平台是高校教学、科研的重要基础条件,建立健全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公用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使教学、实验、科研、服务有机的融为一体。中心由建设项目组、管理委员会的专家牵头,对平台的建设进行科学、充分的调研,根据重庆大学及整个重庆地区的生物产业发展情况,合理规划,整合已有资源,补充先进、急需仪器设备,搭建技术、服务平台。由于现代大型仪器设备配置的种类、数量及型号是教学科研公用平台建设的关键和难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日后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以及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科学研究的水平[1-3]。因此中心按照大型仪器设备购置程序,做好设备购置前的可行性论证,根据购置申请表确定的数量、规格、型号、性能参数,进行市场调研,坚持规范化的公开招标程序。中心注重仪器设备的认证与标定,科学规划仪器设备的配套设施、适宜环境等。在安装调试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让仪器设备在公共平台中充分发挥高效的服务作用。使大型仪器设备做到专管共用,开放共享。同时,大型仪器设备的维修、维护是充分发挥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的重要基础,因此要保障大型仪器设备维修、维护等经费[4]。还要创造条件,鼓励仪器设备新功能新技术的开发。在科学调研、合理规划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平台硬件条件及其保障体系。目前,中心已经配备了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动静态疲劳试验机、原子力显微镜、分子交互作用系统、分子生物学功能实验设备、荧光倒置显微镜等大型仪器设备。
3.2 完善管理机制
高校实验室工作中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实验室的各项工作必须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且要注重落实,才能保证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5-6]。在中心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中心制定了多项管理制度。通过《中心管理条例总则》以明确中心的行政领导、技术咨询委员会等的职能与分工;制订《中心项目与经费管理制度》以明确中心各种项目的申请、实施、验收程序、成果及经费管理;制订《中心设备与房屋管理制度》以保证中心每台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与及时维修,保证中心房屋的合理使用;制订《中心人事管理与奖惩制度》以确保中心人才引进和员工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合理进行利益分配,奖励先进,最大程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制订《中心档案资料管理制度》以确保各类技术资料的完整性和保密性;根据平台的实际运行情况,还制定了《仪器机组考核办法》,进行绩效考核,做到责、权、利到人,让实验室人员形成“用制度管理,按制度办事”的工作习惯[7]。健全的规章制度,规范化的管理体系,能有效避免实验室管理工作的盲目、随意性,保障实验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规范有序运作[8]。这一系列不断健全的制度规章,规范了中心的管理,使中心更有效的运作,更好的服务。
3.3 网络信息平台建设
开放实验室管理,大型仪器设备预约管理、对外服务管理都需要一个系统化、专业化、实用性的网络信息系统[9]。信息系统建设是重庆生物产业基地公共实验中心发展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心网络信息系统具有仪器设备共享信息发布、仪器设备查询、在线申请、任务调度、用户信息管理、用户申请管理和系统管理等功能,并能优化资源的配置,体现第三方协调管理思想,体现以用户需求为驱动的组织模式、运行模式等特点。开放共享实验室资源,可将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学术和技术优势提供给全校及社会各界,适应了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要求[10]。中心网络信息管理平台从2011 年正式投入使用至今,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中心建立了大型实验设备资源共享网络平台,确定了网站的信息重点及信息之间的关联,明确网站各栏目的信息内容并对前台展现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和设计,新添置的大型仪器设备也已进入该网络平台。中心网站已建立在线预约、在线互动、动态信息管理等功能模块及后台管理系统等。同时系统实现了中心各方面最新信息的更新及发布,为用户提供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资料包括仪器设备名称、型号、规格、性能指标、使用方法、可承担的实验项目等信息的查询[11]。信息系统目前入网管理的大型仪器设备逾50台套。中心网络信息平台的建立一方面加大了开放与共享的力度,打破院系、学科等的界限;一方面减轻了实验室人员在答疑、预约等工作方面的负担,为中心充分开放共享打下良好的信息系统基础。
4 加强中心队伍建设
建设高水平的中心平台必须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业、技术队伍。高水平的队伍是实践创新的骨干力量,是确保科研实验测试质量的基础。培养和引进一批实验教学技术骨干,充实和加强实验技术人员队伍,以提高实验教学技术服务水平。中心要求新进入实验队伍的人员,一般应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12-14]。实验室人员除了要有一定的学术水平、专业的实验技能、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教学科研的责任感,还应该掌握仪器设备的操作维护以及具备样品制备、实验数据分析处理的能力。中心对专职实验队伍实行绩效考核,主要从实验管理、工作态度、业务能力、工作实绩、劳动纪律、对外服务、师生评价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方式主要通过自评、互评、领导不定期的检查考评等。考核结果与本人的评优、评奖、升职以及与年终奖励挂钩[15]。同时,中心加大培养力度,鼓励实验室队伍人员参加相关培训活动,开发仪器设备新功能,鼓励实验室人员取得更高的学位,建立积极向上开放的人才流动机制。此外,中心积极开展交流访问活动,制定相应的交流培训计划,不断与其他高校、企业、中心、平台等合作。
目前实验中心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的优秀实验、科研队伍,由专职、兼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组成,教授、副教授、讲师、博士、硕士形成梯队结构。中心现有教授20余人,副教授10余人,他们是中心建设和改革的核心力量。近年来,中心人员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课题、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及青年基金等项目,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取得了一批较高水平的科研与学术成果,培养了大批优秀本科生、研究生。同时,中心还注重高端人才的引进,2012年中心引进了一名“外专千人计划”人才。“外专千人计划”是我国目前面向非华裔外国专家的最高级别人才引进项目。
5 建设成效
中心从2008年开始建设以来,按照建设目标,本着服务的宗旨,边建设边陆续开展服务工作,至2012年底已取得一定的初步建设成效。平台建设方面:至2012年底,中心所有仪器设备已经全面开展对外服务工作。2012年不少专用大型仪器设备有效机时数都达到600 h/年。攻克in-vitro血小板粘附及血栓形成检测系统,细胞微阵列技术,超薄硬组织切片的制备以及激光共聚焦与原子力显微镜联用四项关键技术。
人才培养方面:从2008~2012年,中心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30多人,毕业博士生18人,毕业硕士生50人,接收访问学者6人,招收博士后5人。
公共服务方面:实验中心已为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第三军医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超力高科技责任有限公司等单位提供了大型仪器设备的公共服务,开展产学研合作。仅2012年使用中心大型仪器设备已发表SCI文章共计50多篇,发表核心期刊10余篇,申请专利4个,培养仪器设备独立操作人员10余人,服务项目50余项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等重大项目。同时,实验中心专家还为高校、企业等生物相关产业提供技术、咨询等服务。
中心积极开展交流访问活动,仅2012年中心接待教学演示和各类参观访问人数达200余人次,包括中学生、本科生、国内外专家、教授、院士等,极大提高了中心的影响及声誉。
6 进一步发展思路
中心自建设以来,在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制度建立健全、实验平台建设、人员队伍建设、公共服务及产学研联合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及成效。然而,面对生物产业的飞速发展以及高校实验教学、科学研究、产业发展不断提高的要求,中心将坚持协调发展,创新模式,进一步提高设备利用率,加强实验中心与产业的结合,攻克关键技术,为大型仪器设备功能开发和平台提升提供技术支撑。中心将借鉴其他成功平台、中心的理念和方法, 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服务质量, 使重庆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公共实验中心达到一流水平。
7 结 语
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公共实验中心的建设与发展,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中心的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 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坚持内涵与外延协调发展,任务艰巨,需要不断的总结经验,探索与实践[16]。
[1] 曾荣华,郑启明,李育麟,等.大型仪器使用及管理效益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 8) : 151-153,182.
ZENG Rong-huang, ZHENG Qi-ming, LI Yu-lin,etal. Exploration of Large Instruments Utilization and Management Efficiency[J].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2010,29( 8) : 151-153,182.
[2] 朱勤文,王小趁.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的误区与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08( 12) : 36-37,12.
ZHU Qin-wen, WANG Xiao-zhen. Misunderstanding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Management of Large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s in Universities[J].China Higher Education,2008( 12) : 36-37,12.
[3] 顾凤岐,陈立君,秦凯伦.构建开放共享大平台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率[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 7) : 328-330.
GU Feng-qi, CHEN Li-jun, Qin Kai-lun. Constructing Open and Sharing Platform to Improve the Use Efficiency of Large-Scale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J].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2010,29( 7) : 328-330.
[4] 牛立元,邓月娥,孔德川,等. 高校教学科研公用平台的建设与使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165-167.
NIU Li-yuan, DENG Yue-e, KONG De-chuan,etal. Construction and Use of Sharing Platform for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Universities[J].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2012,31(1):165-167.
[5] 韩春田.高等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8):190-191.
HAN Chun-tian. Discussion on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J].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2011,28(8):190-191.
[6] 崔四齐,刘 寅,周光辉.探讨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改革措施[J].科教文汇,2011,(24):183-184.
CUI Si-qi, LIU Yin, ZHOU Guang-hui. An Inquiry into the Reform Measures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Laboratory[J].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2011,(24):183-184.
[7] 周秀艳,古同男,张宜欣,等.高校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与持续性建设[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4):3817-3818.
ZHOU Xiu-yan, GU Tong-nan, ZHANG Yi-xin,etal.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Construction of Laboratory in University[J].Modern Medicine and Health,2011,27(24):3817-3818.
[8] 代新敏.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优化探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15(1):146-148.
DAI Xin-min. Discuss on the Optimization of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Laboratory[J].Journal of Suzhou Education Institute,2012,15(1):146-148.
[9] 王贤川,曾 敏,王学宝,等.分析测试中心实验室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158-160.
WANG Xian-chuan, ZENG Min, WANG Xue-bao,etal. Explo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latform in Analysis and Testing Center[J].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 2012,31(1):158-160.
[10] 王松武,王 伞.开放实验室中创建实验室文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0):155-156.
WANG Song-wu, WANG San. Creating Lab Culture in Open Lab[J].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2010,29(10):155-156.
[11] 王一珉,李晓林.优化实验室资源配置支撑创新型人才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2):222-223.
WANG Yi-min, LI Xiao-lin. Optimizing the Allocation of Laboratory Resources and Supporting Innovative Talent Cultivation[J].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2010,27(12):222-223.
[12] 于 超, 刘庆平.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7):276-278.
YU Chao, LIU Qing-ping.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Demonstration Center of Biology[J].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2011,28(7):276-278.
[13] 林建华. 队伍是实验室建设的核心[ J ] .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 25( 2) : 1- 2.
LIN Jian-hua. Team is the Nucleus of Laboratory Construction[J].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 2006, 25( 2) : 1- 2.
[14] 洪 键,吴生才,刘忠权,等.基础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3:131-133.
HONG Jian, Wu Sheng-cai, LIU Zhong-quan,etal. On constructing the Demonstration Center of Basic Biology Experimental Teaching[J].China Modern Educational Equipent,2009,13:131-133.
[15] 郭仕恒,王东耀,周勇强,等.创建国家级化学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0 (10):104-106.
GUO Shi-heng, WANG Dong-yao, ZHOU Yong-qiang,etal.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in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Experiment Teaching Demonstration Center for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J].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 2011,10 (10):104-106.
[16] 王礼贵. 国家级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2):99-100.
WANG Li-gui.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State Level Experimental Teaching Demonstration Center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J].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2011,30(2):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