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期望效应”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

2014-04-09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辅导员效应工作

李 元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学院,济南 250103)

“期望效应”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

李 元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学院,济南 250103)

对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而言,“期望效应”的良好运用对于影响辅导员对学生的情感、推动辅导员工作方法创新、引领学生积极上进有着很大的作用。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恰当运用“期望效应”,辅导员要树立运用“期望效应”管理学生的管理理念、运用任务效价的方法管理学生,并确定合理期望值,引领学生积极上进。

期望效应;辅导员;教育管理

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1964 年提出了著名的“期望理论”,他认为人们存在实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并且实现这种目标又是非常重要的时候,他们的激励程度或动机水平会最大。对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而言,“期望效应”的良好运用对于促进学生的成才有着很大的启示作用。

一、“期望效应”的内涵

所谓“期望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或者“罗森塔尔效应”。塞浦路斯的国王皮格马利翁是一位有名的雕塑家。他精心地用象牙雕塑了一位美丽可爱的少女。他深深爱上了这个“少女”,他非常渴望娶这位“少女”作为自己的妻子。所以,他求助于神,他恳求女神能赐给他像自己雕刻的少女一样的妻子,美丽而可爱。由于他十分的真诚,所以神被他的真诚所感动,帮助他实现了愿望。很多年后,根据这个故事人们总结出了“皮格马利翁效应”。在1960 年,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们,论证了这个理论并且广泛使用了这个经典效应。[1]1968 年,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从小学做实验,首先从1 ~ 6 年级中随机抽取了3个班为预测未来发展的实验班。然后又从中随机抽取20%的学生,最后让辅导员知道这些学生非常有潜力,具有未来发展的实力,很快将会有较快的发展,并要求大家对这个事情保密。过了8个月,实验人员又对这些学生进行测试,发现这些学生成绩进步非常大,成绩非常高,而且和老师感情深厚,知识有强烈的求知欲。而另外一个组的,由于没有得到老师的期待,进步就小的多。[2]

对每一个学生给予希望,相信学生们潜能的力量是辅导员“期望效应”的思想基础。首先,虽然每个学生都有差异,但是并不应该成为辅导员对学生给予期望的阻碍因素。因为95%的学生在智力上不存在太大差异,而且差异不仅仅就是简单的水平差异,还有多种不同的结构差异。比如有的学生语言智能发展的比空间智能要缓慢的多,而有的学生则相反,但其可能又在数学上落后。可以说,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能力,都有很大的潜能。其次, 每个学生都喜欢积极向上、都有自己想要达到的愿景。这些因素在每个学生都普遍存在,是构成学生潜能的隐含的因素,当它一旦被辅导员的言语或者行为所激发,就会积极的表现出来并快速的发展。“期望效应”的前提条件就是信赖学生,辅导员对学生也应该设置期望的起点。因为只有对学生们给予希望,付出自己的全部精力,用心的培养,把握每个学生不同的特质,才能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质充分发挥潜能。可以说, 相信学生的潜能是科学教育思想和正确学生观在教学管理领域中的具体体现。[3]

二、“期望效应”对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的意义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4 号令) 中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要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使命,在辅导员具体工作中,合理运用“期望效应”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期望效应”影响辅导员对学生的情感

情感是“期望效应”产生作用和发挥效应的前提,是辅导员工作的基础。辅导员的情感能够加深师生之间感情,融洽师生关系,为学生管理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普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是维系学生成长与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辅导员有效开展工作的基础。正如前面所述,“期望效应”需要辅导员具有爱心,改变那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而且对不同学生的智力、容貌、表现、家庭等个体差异都要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真心真意地关心、并严格要求,特别是对他们充满信任与期待。

辅导员和学生可以成为朋友,都源于他们的情感。“皮格马利翁效应”对于学生的发展有非常明显的效果,它的优点是打破了传统教育,使得原始的“自上而下的”教育,转变成对学生充分信任,赞许,慢慢使得学生建立自信,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1]

(二)“期望效应”推动辅导员工作方法的创新

辅导员工作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它涵盖了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内容。而“期望效应”又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理论,虽然理论看似简单,操作也方便,但是需要辅导员在工作中不断去体会与理解。如何将“期望效应”发挥得淋漓尽致,这对高校辅导员来讲,是一个还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因为学生有同家庭背景、性格迥异、表现参差不齐,所以需要施以相应的期望,且这种期望不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它应该是动态的,随着学生的进步而进行相应的改变,即老师与学生进步的步伐一致。这都需要辅导员工作方式方法不断发展,充实,创新。

“期望效应”推动辅导员以点带面的工作方式。在现实的工作环境和过程中,要教育者一一认识到所有学生的每一个特点和潜能也是很困难的,为此,我们可以采取以点带面的工作方式。在我们的教育管理中,由于学生们基本上天天学习和生活在一起,人际交往上较为单一和简单,辅导员可以利用这一点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性,将个别或者部分有某一共同特性的学生引导在一起,共同扩大他们的闪光点,从而引导他们的成长。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们如果能合理适宜地运用好“期望效应”,对学生们倾注更多的关爱和了解,定能促进更多的高职院校学生更好地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能做出杰出贡献的技能型应用人才。

(三) “期望效应”推动辅导员工作的正能量,引领学生积极上进

辅导员的职责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正是基于这种职责,辅导员更应该对学生施以正面的期望和“爱”。学生在这种氛围下,会处于积极而良好的情绪状态之中,而愉悦的情绪又能激发学生的斗志,使学生能够提高行为效率,克服各种困难,倾注全力去完成学习或工作任务,从而带来积极的学习或工作绩效,不断上进。辅导员学会并擅于发现学生的不同特长、潜能并积极引导作为“期望效应”的核心,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期望是至关重要的。

“期望效应”促使辅导员发现学生的优点。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的引导者,把“期望效应”有效的利用好,对于开发学生的潜能非常有帮助,也会激励团队形成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之奋斗,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期望效应”又能给予学生正能量的指引。

三、高校辅导员工作运用“期望效应”的思考

“期望效应”的运用,一方面要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另外一方面要将学生的自我实现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结合起来。要充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结合我国素质教育的开展, 辅导员“期望效应”未来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为此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辅导员要树立运用“期望效应”管理学生的管理理念

发挥期望的作用,使之效用最大化,首先要做的就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为新的教育观加上期望值,提高辅导员的期望能力和效能感。辅导员效能感的定义是指辅导员对学生信念的影响力,能对学生学业完成方面产生多大的影响力,或者能让学生在多大程度上感到成功的满足。辅导员效能感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反对辅导员的宿命论, 认为学生的学习进步不完全在于智商和成长环境; 二是相信自己的实力, 认为辅导员在一定情境中,可以凭借能力去促进学生的学习。[2]

机组正常运行时,控制系统控制运行点在稳定区运行,为防止运行点接近喘振线,在喘振线的右侧平行地设置了一条防喘振控制线FIC(BV)。

期望教育观是一个创新的理念, 它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成功,并且相信成功的强大潜能。因此要在辅导员教学态度、方式方法上进行改革,建立期望教育观是发挥期望积极效应的基础和前提。[2]

(二)辅导员要树立运用任务效价的方法管理学生

辅导员期望影响学生对学习成绩的目标价值。学校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场景, 辅导员被赋予至高的权力。因而学生普遍具有尊重、崇敬辅导员, 乐意接受教导的自然倾向, 都希望辅导员对他们更加关怀和重视,并且能够得到肯定。高期望学生的努力, 可赢得奖励和表扬,也为其日后的发展奠定了道路, 因此, 当学生们取得一定成功的时候,辅导员应该给予他们相应的鼓励和肯定,使得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不然,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慢慢的减少。[2]

(三)辅导员要确定合理期望值

期望目标对学生的激励水平与学生的期望值相关,辅导员的期望还需具备动态发展性。 也就是说, 辅导员在具体设置期望目标时必须根据学生的潜在水平和现有水平不断变化, 以动态的目标启动“期望效应”。当通过教育把潜在水平转化为现有水平, 形成新的最近发展区, 辅导员就应在新的最近发展区基础上建立新的期望目标, 并不断提高。[2]

(四)辅导员要正确使用“期望效应”

辅导员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并包容其缺点。“人无完人,金无赤金”,学生也从来不是完美的。况且我们的学生都是“80”、“90”后,基本是在富裕的物质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加之多数是独生子女,又受到国际思潮复杂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成长环境网络化及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些社会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学生价值观多元化、非主流等。所以,辅导员在给学生予以期望时,既要看到学生的“过失”“叛逆”和“不成熟”,又要以学生的可塑造性为前提,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发掘其言行中的优点,进而加以肯定、表扬,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己,提高自己。辅导员应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结合大学生在成长的阶段中自我实现的多层次需要,把握大学生的特征,并给予其期望。

辅导员要注重对学生的正面引导。期望可以分为积极期望和消极期望两种类型。因此,教师“期望效应”相应地分为正效应和负效应两种。[10]引导会使学生产生动机,动机产生行为。正面的引导即积极的启发和暗示。在罗森塔尔的实验中,心理学家对辅导员进行积极暗示,促进了辅导员形成积极的自我暗示,并让辅导员对学生进行积极暗示,学生再将辅导员的积极暗示转化为积极的自我暗示。学生自我激励机制的内化促进学生自信心的提升,带来人生态度的转变和潜力的激发,在具体的学习生活中形成良性循环。

辅导员在对学生期望要善于运用合力。所谓运用合力,就是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期望时,要注重学校领导、任课辅导员、同学及家长等各方面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力量,协同一致。当辅导员对学生发出期望时,学生一方面会按辅导员老师要求行事,而另一方面也会考虑同伴的态度和感受。如果我们的期望与其同伴不符,学生就会处于艰难的冲突选择中,有时会反抗辅导员而听从同伴意见,导致工作失败。

“期望效应”的是教育史上较为神奇的心理现象之一,将它应用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不仅要看到它的有效之处,也要注重如何在学生管理中正确应用。它能够使辅导员工作方法得到创新,也有利于在现实工作中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潜力,使其不断进步,从而也提高辅导员工作的实效性。“期望效应”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成功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制约,它既需要学生的主观努力,又需要辅导员的正确引导。辅导员的正确引导是学生转化的前提,学生的主观努力是期望效应的结果,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力地推动高校辅导员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

[1]李超.皮格马利翁效应在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09(07).

[2]李勇.期望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班主任之友,2006(09).

[3]丁惠.教师期望效应的理论解析及其应用[J].郑州大学学报,2004(01).

[4]张莹莹.期望效应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学术论坛,2012(12).

[5]田甜.潘晓卉,教师期望效应在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大学学报,2012(01).

[6]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编辑:李志文)

2014-05-20

G645

B

2095-7238(2014)07-00065-04

10.3969/J.ISSN.2095-7238.2014.07.015

猜你喜欢

辅导员效应工作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懒马效应
不工作,爽飞了?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我要出舱工作
再说还有工作忙
选工作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