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国梦”的实现
2014-04-09王曼,杜建
王 曼,杜 建
(1、山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南250014;2、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济南250014)
论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国梦”的实现
王 曼,杜 建
(1、山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南250014;2、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济南250014)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当前的社会实际相结合,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创造性地提出“中国梦”这一新的理论成果,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实践证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理论支撑和精神支柱,才能铸就“中国梦”的实现。
马克思主义;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2年11月29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深情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他说:“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反复强调“中国梦”。2013年3月17日,他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再一次系统阐述了“中国梦”的内涵和实现途径,并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13年4月28日,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也是引领我国工人阶级走向更加光明未来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部分构成。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进程中。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实现“中国梦”的行动指南。“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实现“中国梦”的理论支撑和精神支柱。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问题不断涌现,社会意识随之复杂,从而使信仰问题也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体地位受到了怀疑。因此,加强和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寻找失落的精神支柱,对“中国梦”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内涵及社会功能
所谓信仰,就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被认定为最高价值的对象的坚信不移和自觉追求。信仰是一种精神现象和精神活动,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是人们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选择与持有。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其信仰的对象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刘建军在其著作《马克思主义信仰论》中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做了详细地阐述。他认为对于“作为信仰的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主义信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2]:首先,它是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理论体系,只有人们将这种理论作为自己的信仰才可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强调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体。其次,它是指“信仰者心中的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信仰内容,强调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客体。其三,它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性或作为价值体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信仰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决定着一个人对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选择和持有,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可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一种科学信仰,除了具有信仰的精神统摄功能、价值评价功能、社会控制功能等一般作用外,还具有一些特有的功能。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其独特的科学理论光芒和极具魅力的真理价值,在我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利于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信仰能够构成一个群体的共同目标和一致的认同感,它是维系族群整体性的精神纽带,没有这种认同感就不能形成坚强的群体。信仰在群体中主要发挥团结和凝聚群体力量的功能。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根据我长期从事政治和军事活动的经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3]在中国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拥有共同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凝聚中华各族人民的力量,克服艰难险阻,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更需要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的民族凝聚力,以便汇集各方力量,凝聚各种智慧,齐心协力,共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都需要通过共同信仰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去维系社会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精神,从而使人们既拥有身心的自由而又不使自己的行为失控,也就是团结尽可能多的人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奋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之所以不能没有信仰,就是因为不能失去民族团结的凝聚力。一个民族要想强盛,就必须有民族凝聚力。“中国梦”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情结、社会理想和心灵归宿,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民族力量,而马克思主义作为时代精神的象征,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和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提升全民族的凝聚力,把全国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凝聚到“中国梦”的目标中来。
其次,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水平。人们在内心形成一种信仰,需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最终将这一信仰作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准则,从而指导自己在生活中各个方面的行为表现。由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可以实现人的思想、行为和在现实与梦想之间的自我超越,所以它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人们的思想水平。马克思主义信仰使人们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倡导人们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使人们能够养成艰苦奋斗、不懈努力、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而大大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
此外,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够让人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地挖掘并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够对人的行为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反过来又能使人们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二、“中国梦”的内涵及其实现途径
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九次提及“中国梦”的问题,系统阐述了“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及其实现途径。他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4]这就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三个层面,进一步明确了“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4]这就清楚地表明了“中国梦”的主体、实现力量以及所惠及的对象。“中国梦”是一个“三位一体”的宏伟蓝图,这一蓝图涵盖了国家、民族和人民三个目标。中国梦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实际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必须”指明了实现中国梦的具体途径,即“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4]。“三个必须”为“中国梦”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揭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精神支柱
“中国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思想理论成果,体现了每个中国人、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的集体智慧,是我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是理论与实践的结晶。这是我们实现“中国梦”最根本、最重要的科学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或共产主义的信仰,它作为一种科学信仰、真理信仰,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将“中国梦”根植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用马克思主义信仰铸就起伟大的“中国梦”。
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谨、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它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并不是自封的,它已经并将继续得到许多国家实践的证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在“五四”时期广为传播开来,逐步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流,进而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新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从诞生之日起,它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国梦”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而形成的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因此,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梦”。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够对人们的行为起激励和促进作用,是人们实现理想的内在推动力量。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精神就是支柱,实现“中国梦”就要弘扬中国精神;梦想就是理想,一个没有理想信仰的民族,无论拥有什么样的物质条件,都谈不上真正的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提出,就是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高扬理想旗帜的战略号召。马克思主义信仰可以使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为铸就“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同时,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被充分地体现在实现“中国梦”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和共同理想中。这一共同理想有着最大的广泛性和群众性,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同理想,是我们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理想,而且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四、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本对策
信仰作为意识形态存在的实践产物,其功能首先在于塑造人格,是个人行为的精神支柱。更为重要的是,信仰对社会还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它可以通过对社会的控制功能,通过对终极目标的牵导、评价和动力功能,对社会产生影响和推进作用,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无论是民族,还是国家,都不能缺失信仰。一个民族没有信仰就如同一盘散沙;一个国家没有信仰就不会自主强大。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在提高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西方一些消极的思想信念,如对金钱的崇拜,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盛行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我国处于一种尴尬境地。虽然它在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中居于主导地位,但不可否认,它的主体地位正受到动摇和侵蚀。因此,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强化社会公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目前中国社会实践所面临的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首先,从教育对象的主体看,要重点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青年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使命,因此要想方设法把他们培养成为马克思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培育好青年大学生这一群体,也就把握住了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高校可以通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开展以主题班会、主题团日等主题教育活动以及利用节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激发青年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与报国壮志,从而占领这一阵地,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洒遍神州大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使广大青年学生真正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自己,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其次,从教育的传播与灌输方法上,要与时俱进,充分运用新媒体方式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伴随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先进的通讯方式的出现,使得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方式方法也需要与时俱进。比如,青年学生经常使用微博、微信,喜欢微电影、微视频。这些传播方式快速及时,传播范围广,受众群体多,传播效果好。因此,只要能够运用好以上这些新媒体方式,设计、策划好令青年学生易于接受的宣传内容,赋予马克思主义教育新的活力,就会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信仰与时俱进,产生新的生命力。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与实践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不仅没有过时,而且还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如果放弃和动摇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体地位,必将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和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将“中国梦”植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之中,用马克思主义铸就“中国梦”的实现。
[1]习近平.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J].人民日报,2012-11-30(001).
[2]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20-22.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0.
[4]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编辑:李 磊)
2014-03-17
2013年教育部思政专项课题(13JDSZ2040)。
王曼(1980-),女,山东济南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杜建(1978-),山东聊城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D61
B
2095-7238(2014)07-0005-04
10.3969/J.ISSN.2095-7238.2014.0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