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终身教育思想对体育课程功能属性的研究
2014-04-09刘永强
刘永强,贾 齐
终身教育思想在我国学校教育发展过程中,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作为终身教育思想的一种类型,终身体育已经成为指引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从终身教育角度充分思考和理解终身体育,会发现终身体育在背景、内容和目标上的教育属性偏离,而这些与体育课程的功能属性关系紧密,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从理论层面对体育课程的功能属性进一步探讨。
1 终身教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探讨
1.1 终身教育思想
终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又称“永久教育”、“恒久教育”或“生涯教育”,最早由法国成人教育专家保罗·朗格朗(P.Lenggrand)于1965年在巴黎国际成人教育大会上首次正式提出,对推动整个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学校的基础教育视为终身教育体系中不可欠缺的启示部分,并主张把学校的内部改革置身于终身教育理念和框架之下来进行[2]。人类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普及与提高,学校教育正经历着重大变革,终身教育思想已经成为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内容。
1.2 终身教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
终身体育孕育在终身教育之中,并随着终身教育的发展而发展。终身体育以终身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问世,但它一经产生就具有强大而旺盛的生命力,他不断用新的理论和科学事实来丰富和完善自己,逐步形成一个完整而独立的体系[3]。终身体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中,使得终身教育思想更加完美,也使得终身教育在现实中发挥其更大的功能。陈琦教授认为,“终身体育的形成,与终身教育观的产生和发展,与现代社会发展对体育的需要,以及人们对提高生活质量的主体需要等有密切的关系[4]。”在众多有关终身体育的论文和书籍中,都将终身体育纳入了终身教育内,终身体育从它的产生到发展都与终身教育息息相关,这些从保罗·格朗格的《终身教育导论》可以得到证实。
讨论终身教育和终身体育的关系,不得不先论述教育与体育的关系,毋庸置疑,体育属于教育,体育本身就是教育,是人通过运动认知来获得教育,如果把体育的范围在缩小一下,仅仅限制在学校里的体育,体育就是教育。回到终身教育与终身体育,把他们放到学校,这个培养人、发展人的特定时间和空间,终身体育的思想和行为无可非议的归属于终身教育的范畴。
1.3 学校终身体育与终身教育思想的不一致
学校中的终身体育思想是终身教育的一部分,理所应当两者有着相同或相似的产生背景和作用、意义,对终身教育思想与国内众多学者对终身体育内涵的理解进行比较,发现存在以下几点不同。
1.3.1 终身教育思想的产生背景在终身体育思想身上没有得到体现 作为终身教育的一种表现形式,终身体育产生的根本原因与终身教育相同,就是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朗格朗认为:人凭借某种固定的知识和技能就能度过一生,这种观念正在迅速的消失。在内部需要的压力下,同时也是为了满足外界的要求,教育现在正处在实现其真正意义的进程中,其目标不是为了获取知识的宝库,而是为了个人的发展,作为多种成功经验的结果,而达到日益充分的自我实现。正因为如此,教育的现实责任可作如下定义:
(1)确定能够帮助一个人在某一生中不断学习和得到训练的结构和方法。(2)通过多种自我教育的形式,向每一个个人提供在最高、最真实程度上完成自我发展的目标和工具[5]。
这样的社会背景在体育当中也同样存在,新兴体育项目曾出不穷,旧体育项目不断改头换面,体育在人们生活中不断改变形象,西方各种健身、娱乐形式冲击着我国的市场,我们自身的传统体育也在不断改革创新。我国的学校体育,在“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引领下,在“体育生物观”观念的延续下,终身体育思想的背景,并没有从怎样使学生适应新兴体育项目的冲击,怎样面对体育在整个社会当中形象和位置的改变入手,反而被定义为人们体质的下降和健康的失去,这点是很难直接与终身教育取得联系,更谈不上体育课程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目标服务。
1.3.2 终身教育与终身体育思想在内容上存在区别 过去的教育更多的关注学生在学校阶段应该学得的知识和技能,分别用学习和应用去理解上学与工作的内涵,所以在学校当中,尽量在有限的时间内,交给学生文化知识和社会技能,学生在走出学校后,有应用的时间和空间。终身教育思想的初衷是为了学生走出学校后更容易接受新观念,学习新知识,获得新能力,更好的适应社会。所以在学校当中,终身教育具体操作落实在怎样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在对终身体育思想的梳理中,我们发现它对学生将来生活上所关注的是学生走出学校后,是否继续利用在学校学的体育技能进行锻炼,增强体质、获得健康。陈琦教授指出:“学校体育不仅要把身体锻炼好,保证在学校完成学习任务,还要为其终身体育打好基础,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良好的锻炼作为教学的重点,以便学生走出学校后仍能根据变化了的条件运用学校以掌握的体育知识技能,继续从事体育活动,参加体育锻炼,体验体育乐趣。”[6]
在对将来的关注上,终身教育关注学生将来继续学习新知识,终身体育关注利用已有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两者存在显著差别。无论从现在还是将来考虑,学习都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完善自我,而且与在学校当中的要求相一致,与课程的宗旨相联系;而作为学校中的一种教学理论,终身体育把关注点放到了增强体质、获得健康的层面上,没有与“学习”相联系的内容基础,没有体现终身教育的内涵。
1.3.3 终身教育与终身体育在与课程目标的对照上存在差异 关于对课程目标的认识,国内比较公认的分为知识和技能目标、能力和方法目标、情感价值观目标,三个角度。
在这样的总的目标背景下,体现在课程中的终身教育,关注学生学习和再学习的能力与意义,关注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主动性的开发,顺利地与学校和课程相融合。而且有了终身教育作指导和补充,使许多课程改革有了前进的方向,能更快、更准的推进素质教育向前发展;终身教育与课程的完美结合也使自己有了实现为社会服务的舞台。反观现行的终身体育把终极目标放到了“锻炼身体,增进健康”这个层面上,在与课程目标比较时,发现没有与主要部分相对应,出现了不一致性。不可否认,终身体育的目标对于学生来讲也很重要,但在以“文化的传承”为己任的课程中,就显得没有分量。
不难看出,在学校当中,终身体育与终身教育存在矛盾,与课程目标也存在不一致性。终身体育是以体育课程为载体呈现出自己的特点的,并与体育课程的目标存在一致性,很多专家甚至强调体育课程的目标要为终身体育打基础,在当今课程改革时期,终身体育的思想和内容在学校地位越来越高,大家谋求终身体育能给他体育课程带来重大的转机,终身体育与体育课程相辅相成,那么终身体育与终身教育和课程相矛盾,不得不让我们对体育课程进行深入思考。
2 体育课程在学校课程文化功能层面上的缺失
2.1 课程的文化功能
对于课程的功能有着比较一致的看法,那就是“通过文化的传递培养人”。课程是为了培养人和教育人存在和发展的,培养人是课程的本位功能,是课程最根本、最重要的功能,课程是通过培养人为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服务的,课程的这样一些功能必须从培养人的功能为前提条件,这是认识课程功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课程的功能是多重的,在培养人的本位功能外,还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功能,但所有这些功能并不是并列的,其中,课程的文化功能最为重要[7]。
“文化是课程的源泉。课程的内容是人类文化史的浓缩,概括了人类社会千百年来所积累的基本经验和先进经验,是人类文化的精华。”[8]在这里,作为课程的载体,文化显得非常的重要,一切课程目标的实现和功能的发挥都是在教学中体现的,而教学的基础和内容都源自文化,在文化的传递和选择过程中,实现了培养人的目的,所以一切课程都是从文化出发体现自身价值的。在课程展现自我作用时,文化的传递和选择这个基础功能必须得到提高,它的实际操作一定要得到充分的呈现。
2.2 体育课程文化功能的缺失
学校终身体育思想之所以将核心的价值体现在学生体育活动的参与和锻炼上,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将体育课程的功能定位过多过强的表现为“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获得健康。”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表述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强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健康除了体现在体育课程功能和作用上之外,还影响到了课程本身的定义,如中小学的体育课已经用“体育与健康课”来表述;体育课的增强体质,获得健康的目标与功能还体现在学校相关政策上,如学生体质达标、体育会考(会考项目规定为表征学生体能的项目)等等。当然,除了增强体质,获得健康这个功能,体育课还有“体育课程其他目标”但这些与健康这个目标比起来,就显得次要多了。
体育课程的关注点放到了学生体质的增强和健康的获得上,而作为文化传递和选择内容的体育运动技战术,成为了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手段和过程。“‘处于主体失位于内,形骸孑立于外’之异化状态的体育课程,无论是在实际指向的目的方面还是在操作过程方面都深刻的打上了工具主义的烙印:在现实性方面,体育课程的目的以及实施过程的价值在于体质(健康)以及意志品质得以发展和增进。而作为结果(之一)的运动技能获得,它更多的是从工具的意义上被解释的:它们是作为体质健康得以发展和增进的手段而表现其价值的。”[9]
体育课程功能定位在增强体质和健康上,很难以体质的增强和健康的获得作为文化并得以传递和选择,因为二者没有知识的背景作依托;纵观体育课程的历史发展,它的功能总是被社会需要所掩盖和驾驭,从军国民体育到劳动体育,再到现在的健康体育,社会需要什么,好像体育课程就能给与什么,恰恰是这样左右逢源,而失去了体育作为一门课程的本质功能属性。
3 对体育课程的重新审视
3.1 体育课程的基本功能属性应该是运动技战术的学习
作为体育课程文化传递和选择的内容正是体育课程的精华,更是应该得到重视和推崇的。“通观当今世界各国的体育课程,尽管学术观点或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是在坚持体育课程的基本属性在于文化传承这点上则完全相同。”[10]张洪潭教授明确指出,体育课上的知识主体是运动技术。在师生之间有序地展开运动技术传习活动,体育教师将具有知识传授者的尊容,普通学生将具有一定的体育素养水平,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系统中将具有无可置疑的神圣禀性。至于学生的健康问题属于一个更大的系统,学校体育连同学校教育均无力独自支撑[11]。
很显然,体育课程中能与功能属性相联系的部分为体育运动的技战术。得出这样的结论有两个理由。
(1)运动技、战术作为体育课程的内容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传承,体现体育文化的价值。就像经过小学数学学习的人知道“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一样,“乒乓球正手攻球应该以肘为轴”这种语言的描述、身体的感觉和技术的教授过程,在学校乒乓球课程学习的人之间,也能产生“对话”,而“对话”的这些人不分年代、种族和地域限制。
(2)有运动技、战术做基础和落脚点,体育的其它功能才能得到彰显。作为一门课程,如果从课程内容和实质出发去认识课程、设计课程,结果是无论从课程大纲、课程安排、教学效果上,还是从课程的社会功能上都能体现好的效果。张洪潭教授在论述技术与健身关系时,曾写过:“单为健身,完全可以采用其他手段,而不必从事运动技术的学习和训练,但运动技术的学习与熟练过程,确实是强化体质及增进健康的有效途径。”运动技战术主体地位的回归,体育的“增强体质、获得健康、构建合理的生活方式、培养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等功能也同时得到了体现。
3.2 发展学生终身学习体育运动的意识和能力是终身体育的实质所在
有了技战术作为文化进行传承这个基础,技能的培养才显得至关重要,学生学习能力的塑造也就显现了出来,学校中终身教育思想在体育课程中也就得到了正确体现,就是“发展学生终身学习体育运动的意识和能力”。当技战术学习作为了课程的主体,技能的形成、提升与拓展,成为了教师最主要的关注点,“学习”的成分得到凸现,在以“技战术学习”为主题的体育课程中,对终身体育的重新定位就应该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体育运动的意识和能力。”
对终身体育如此的理解同样将“终身学习”这个当今时代迫切需要倡导的观点展现了出来,除了符合时代的要求外,更能够解决实际教学和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2.1 终身体育使人们更好的适应新体育运动项目的发展在终身教育不断解决人们因科技不断进步、社会不断变化而继续学习的问题时,终身体育也为人们适应不断涌现的新体育运动项目和运动形式作了准备。
新运动项目的概念和内容是在大众体育振兴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终身体育运动的一个产物。新运动项目(new sports)的说法大约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所谓新运动项目是一大类具有相似特征的体育运动项目群体。这些项目有我们已经熟悉的运动,如飞镖、拔河、套圈等;也有我们似曾见过或听过的运动,如独轮车、卡吧迪等;但更多的是一些我们还比较陌生的运动。这些运动有的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有的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当然也有一些是很新的项目[12]。
终身体育思想除了使人们更愿意、更容易接触和学习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外,也为新兴体育项目的不断出现和旧体育项目的不断更新贡献了力量。正是由于这种终身体育思想意识的驱使,使体育运动的种类和吸引力不断提高,使体育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和受重视程度明显提升。
3.2.2 终身体育更好的引导学生终身与运动为伴 由于学习在学生体育运动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而探索与创新在体育运动中与学生时代相随,学生的潜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自然而然也就形成了。而这种兴趣随着学习的不断进行和探索的不断深入,也会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这种建立在对某项运动技、战术不断追求层面上的兴趣,是具有持久性的,也是长时间参与体育运动的结果。兴趣的持久反过来也会有助于参与的持久,而此时的参与必定是发自内心深处、能动地行为。合理参加体育运动能使人增强体质、获得健康这是毋庸置疑的,由于人们对运动本身学习的关注,更加强化了自己对体育活动的参与,这时作为体育的一种功能——增强体质、获得健康,也就显现了出来,从而更加明确地显现出体育运动在增强体质、获得健康方面的功能。
走出学校后的学生,出于身体的考虑,对增强体质有一定的要求,而建立在对运动技、战术不断学习与实践基础上的体育兴趣、习惯和能力是满足这种要求的出发点,更为人们不断谋求身体健康做好了准备。
3.2.3 终身体育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学校当中,终身体育引导学生不断追求体育运动的技能,满足自身探索的欲望,在这种与体育运动的接触中,同学的求知欲和学习欲不断得到强化,而自我的目标也不断实现。成功和自我实现的满足,推动学生不断挑战新的内容。在这种过程当中,不断学习成为了一种意识,并最终升华为一种习惯,而学习的对象也会有体育运动扩展到其他领域,此时的自我实现表现为一种全方位素质的不断提高。体育也使人们真正对它改变了看法:它不在是一种单纯的体能锻炼和获得健康的工具,而上升为人们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追求。
4 结 论
从终身教育思想与终身体育对比研究中,发现学校终身体育思想在“背景、内容和目标”上存在众多偏离;从课程功能属性出发,得出现行终身体育思想下的体育课程,在课程文化功能层面上的缺失。貌似学校终身体育与终身教育之间的矛盾和错位,实则是体育课程功能属性定位的不准确。
体育课程的基本功能属性定位于“运动技战术学习”,重点突出体育课程“文化的传递与选择”的功能,是终身体育回归终身教育范畴,体育课程获得真正课程属性的必要前提,更是学生主体地位的重新占有,体育的健康作用和社会化功能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终身体育重点关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体育运动的意识和能力”,突出“学习”在体育课程中的作用和地位,与终身教育形成了良好对接,符合时代发展和个人成长的要求,为“适应新型运动项目、终身与运动为伴和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
[1]陈金赞,任燕丽.打开21世纪之门的金钥匙[J].北京成人教育,1994(4):15~17.
[2]吴遵民.终身教育背景下基础教育的国际动向——兼论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几点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2(4):79.
[3]刘 伟,李传珠.终身体育简论[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2):84~86.
[4]李清柔,胡卫群.从终身教育观看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8):109~111.
[5]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6]陈 琦.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2.
[7]丛立新.课程论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8]米俊魁.学校课程的文化功能及实现机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25):132~135.
[9]贾 齐,任秀红.主客体二重性视野中的体育课程[J].体育与科学,2005,4(26):1~6.
[10]贾 齐,钟远金.还体育课程以本来面目[J].体育学刊,2005,3(12):5~9.
[11]张洪潭.再谈技术健身教学思想[J].体育与科学,2004,1(25):70~72.
[12]毛振明,毛振钢.体育教学内容改革与新体育运动项目[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