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春岁月的赞歌
——对2014届五篇硕士论文的介绍词

2014-04-09李良玉

关键词:延安救助论文

李良玉

(南京大学 历史系, 江苏 南京 210093)

青春岁月的赞歌
——对2014届五篇硕士论文的介绍词

李良玉

(南京大学 历史系, 江苏 南京 210093)

各位评委、各位同学:

首先,衷心感谢省社科院叶扬兵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陈辉教授、南京市社科院谭志云研究员应邀担任答辩委员,感谢你们认真阅读和评论同学的论文;欢迎各位前来旁听答辩的同学;欢迎南京晓庄学院副教授王文岭、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荆世杰、江阴市委党校讲师王锋、江苏省社科院副研究员张慧卿、《东方娃娃》杂志社编辑王艳芳的光临,欢迎大家对论文发表宝贵意见!

我受申晓云教授、董国强教授的委托,主持张宁、耿殿龙、宋国庆、张满同学的答辩事宜。现在,先介绍他们几位的论文。

张宁同学的论文题目是“1927年阎锡山易帜研究”。作者抓住1925—1928年国民党统一国家过程中,北方各派地方军阀与南方势力政治关系演变的事实,阐述了阎锡山的立场,他对各方的态度,他最终投向国民党的原因,包括政治理念上的原因。沿着以上思路,作者还进一步分析了阎锡山易帜之后统治山西的手法,包括对三民主义的改造,地方本位主义表象下的割据,指出了国民党通过易帜方式暂时实现的国家统一所包含的局限性。为了证明自己的论题,作者收集了大量历史档案、年谱资料、报刊资料、传记资料、日记资料,是硕士论文中不太多见的使用历史资料比较丰富的个案。

耿殿龙同学的论文题目是“延安诗歌运动史研究”。作者以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为界,研究了1937—1948年间的延安诗歌运动。作者分析了延安诗歌运动的文艺源流和社会背景,指出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前,延安诗歌运动以街头诗和朗诵诗为主;之后以实践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民歌体叙事诗和民众诗歌运动为主。通过对一些知名诗人和众多作品的剖析,作者既肯定了延安诗歌运动的成就,也分析了后期延安诗歌运动的消极面;既肯定了延安文艺整风对诗风转变的促进作用,也分析了新的文艺方针所导致的思想灌注和政治规训对诗人和诗风的消极意义。作者指出,延安诗歌运动本质上是一个诗歌转型、诗人转型的过程,并且分析了决定这个过程的六点内在原因。作者的阐述,形成了对延安诗歌运动的出色的研究。

宋国庆同学的论文题目是“1949—1956年间南京市的社会救济政策与实践”。作者叙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南京市所开展的疏散、救济难民和城市贫民的工作;接着开展的对原国外机构、团体所办慈善机构的接管;对城市贫民、乞丐、老弱病残、妓女等各式族群的救济和改造;社会经济初步恢复之后,社会救助政策的调整,以及出现的新问题和政策再平衡。尤其值得赞扬的是,作者所利用的内务部门、民政部门的丰富档案,开阔了课题的知识面,提高了本文的学术含量。

张满同学的论文题目是“我国农村‘赤脚医生’的发展情况研究”。作者在理清了20世纪60年代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总体状况的基础上,对实行于1968—1985年期间的赤脚医生制度,主要是在江苏省的实行情况作了比较完整的介绍和分析。本文的突出的优点,一是利用了不少档案资料,二是对10位当年的赤脚医生作了访谈。这是作者坚持科学研究的原创性目标的结果。通过作者的叙述,我们对1968年之前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状况,对1968年以后赤脚医生制度的推行,它的若干具体内容,以及这个制度的最终结束,都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本文的这些优点,是令人高兴的。

以上四位同学的论文,除了在选题的恰当、资料的丰富、讨论的深度、观点的正确等方面值得夸奖之外,他们的敬业精神也很值得学习。耿殿龙同学的论文,煌煌10多万字,早在2012年5月即已完成并定稿。张宁同学的论文,之前曾经以电子邮件发给我,大致阅读之后感觉,硕士论文做到这样的水平,已经十分令人满意了,因此没有提修改意见。但是,她自己不满足,再次修改了文稿才打印提交。宋国庆和张满同学本来已经提交了正式文本,后来,又重新修改文稿并打印。我的学生史星宇转告说,他们表示,李老师比较严格,要尽量把文稿中的瑕疵消灭掉才放心。我听了万分感动。最近,我在曲阜师范大学的一次讲座中说:

大学对学生的教育,也许不能决定他们将固定地从事哪种职业,不能给予他们适应变动社会的所有专业技能。但是,通过读书,一定能够使他们获得学习的能力,自我完善的动机,对文明的理解,社会责任感,积极的人生态度,等等。使他们有可能为自己创造幸福的生活,为国家作出卓越的贡献,为母校添加无限的光荣。

同学的精神风貌,印证了以上我对大学教育的价值判断。我向四位同学表示祝贺,也向申晓云教授、董国强教授表示敬意。

应该看到,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具有很强的过渡性。它是大学本科教育之后的一种深造,具有更高的专业素质培养的价值。它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使学生获得适应更高要求的工作能力;二是使学生获得适应攻读博士学位要求的知识能力。从这个角度出发,我想,还应该指出这些论文的不足,或者说,一些可以继续改善和提高的地方。

第一,文章的基本格式和技术规范方面。

学术论文不仅有格式和规范方面的要求,而且由于作者运用不同而有水平的差异。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注意,并且需要经过一定训练才能解决的问题。在这个方面,四篇论文程度不同地都存在一些不足。

比如,题目不够简洁。张满同学的题目中,赤脚医生的“发展情况”,字面的理解,除了当初的形成过程之外,还有延续到目前的意思。如果改为“赤脚医生研究”,副标题“以江苏省为例”;或者“江苏省赤脚医生研究”,副标题“1965—1985”,也许就要好一些。耿殿龙同学应该注意到,对延安诗歌运动的研究,便是“延安诗歌运动史”;而对那些研究延安诗歌运动的著作进行再研究,才是“延安诗歌运动史研究”。这两者有一定区别。宋国庆同学的题目也有进一步提炼的余地。如果改为“1949—1956年南京市社会救助研究”,或者“南京市的社会救助”,副标题“1949—1956”,可能也要好一些。

比如,注释不够规范。张宁同学的论文第51页,关于《梁漱溟全集》第四卷的注释,所注的文字是“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不详”。山东人民出版社所出的这部全集,有初版本和再版本,查找并不困难,再说,史学论文是不允许这样含糊地交代材料出处的。

比如,关键词不够妥当。之所以出现这个情况,是由于不太清楚为什么要用关键词。关键词的作用,主要在于检索方便。具体来说,你的作品发表之后,信息数据库会把它收入相关知识群。关键词就是这个知识群向外链接的通道。这样,读者在检索信息资源的时候,输入关键词就知道有你的作品。所以,关键词的选择依据是信息分类。如果关键词不准确,作品被收入不恰当的论著类,需要的读者就不能很快检索到。

根据这个规则,对照四篇论文的第一个关键词,张宁同学的论文建议用“阎锡山”,不建议用“北伐”;耿殿龙同学的论文建议用“延安诗歌运动”,不建议用“延安”;宋国庆同学的论文建议用“社会救助”,不建议用“1949—1956年”;张满同学的论文建议用“赤脚医生”,不建议用“农村”。

个别错别字和标点不正确的问题,我就不说了,请大家回去再检查一下。

第二,作者采用的基本定义、概念方面。

学术论文所使用的定义、概念,代表文章的重要知识点,是文章论述体系中的重要纲目。定义、概念不准确,就很难使文章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我举两个定义不准确的例子:

关于“弱势群体”的定义。有一本学术著作说:

弱势群体是指那些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被国家和社会纳入救助范围的社会群体。

这个定义莫名其妙。“特定历史时期”指什么?“某些障碍”指什么,是生理障碍,例如残疾人,还是政治经济方面的制度障碍?被纳入救助范围的算弱势群体,那些在穷山沟里没有被纳入救助范围的就不算?说白了,弱势群体就是一定时期内由于个人能力、遭遇等原因,或者其他环境因素乃至社会分配缺陷所导致的,在占有社会资源和获得生活资料方面处于社会最低水平而难以生活的人群。

关于“社会救助”的定义。另一本学术著作说:

在人们生活遇到困难时,政府有义务进行救助,受救助者得到救助不必感恩戴德,因为要求救助是基本的人权,受助者要得到救助经过申请程序,而后由主办机构对申请者本人和家庭进行包括收入、财产、劳动力等情况方面的调查,核实其实际经济状况,再确定是否给予申请者有关的救助。

这个定义基本没有涉及什么叫“社会救助”。在汉语中,“救助”是指救援和帮助,因此,“社会救助”的字面解释就是来自社会的救援和帮助。作为一个公益性社会救济活动的名词,“社会救助”就是社会各界对陷于困境或遭遇不幸的个人或者群体实施的各种救援和扶助活动。它既包括对自身遭遇造成不幸的个别人员的帮助,也包括对公共危机造成不幸的群体人员的帮助;既包括资金、物资、医疗和其他救援行动的帮助,也包括新闻、舆论、心理等各种精神力量的帮助;既包括来自政府救助部门的帮助,也包括来自各种民间团体、组织和个人的帮助。社会救助水平,是社会公共福利和社会慈善事业水平的体现,其中,政府所直接举办的社会救助事业,是政府为社会所提供的公共福利产品之一。

如果不加分析地把那些不周密的,不完整的,不成立的,或者有相当瑕疵的定义,引来作为定义,就会大大降低论文的学术品质。

第三,分析和解释问题的思想水平方面。

所谓研究历史,就是解读历史现象。历史著作对历史事物的理论分析,是衡量作者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作者的理论水平,是长期史学实践的结果,是社会经验、人生阅历、知识水平综合酝酿的结果。硕士论文的写作,也要注意提高分析能力。

比如,对于延安诗歌运动,它的理论基础是大众化、民族化、现实主义。不仅延安的诗歌运动,推而论之整个延安文艺运动,可以说,这三条都是理论基础。无论放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还是以今天的眼光来衡量,大众化、民族化、现实主义都有其合理性。关键不在这三条,而在于延安文艺运动革命化、政治化、工具化的要求。对于作家而言,你必须是革命者,是革命工农的一分子。不是工农出身,就应当彻底改造,改造得像工农分子那样不怕脏,那样没有想法,那样奋不顾身。你必须用党的决议武装起来,站稳政治立场,用笔战斗,为政治宣传出力。你必须成为党的驯服工具,把一切都交给组织,充当革命的齿轮和螺丝钉。正是由于这样的改造,使延安的诗人、作家、文艺家,努力地跳秧歌,办墙报,写民歌,表扬劳模,争当红色宣传家。于是,文艺和政治的关系,文艺和宣传的关系,文艺和政策宣讲的关系,成了再也纠缠不清的问题。它长久地困惑着作家和文艺界,直到不断地把文化人的那些骇人听闻的悲剧制造出来。

从诗歌工具论,到文艺工具论,到人的工具论,这是一个完整的消灭个性,用革命的集体主义、革命的英雄主义改造人的过程。这种改造在革命队伍中的普及化,是革命的膨化剂。然而,在坚决打击反革命的同时,革命机器倾轧革命者的过程几乎也就开始了。

把这个要害问题说清楚了,延安的诗歌运动,延安的文艺运动,延安的思想运动,延安的政治运动,它们的内在规律,它们的发展方向,它们的是非问题,不都一清二楚了吗?

我要强调的是,以上三点讨论,丝毫不是为了降低对同学四篇论文的评价。与其说,我在指出同学文章的某些缺点;不如说,我在进行自我批评。作为老师,过去发表的研究成果,没有为学生提供有益的参考。我们都要继续努力。

现在,介绍我的学生史星宇和她的论文。

史星宇同学是2011年来南大念书的。由于2012年我提前一年主动停止招收硕士研究生,她是我的关门弟子。入学之后,我曾经让她把本科论文拿来鉴定一下,以便把它改写成一篇文章,并乘机进行必要的写作训练。结果没有如愿,只好另行着手。后来,我指定她进行“大跃进”时期的“新民歌运动”研究,作为硕士论文布局,并且从中抽取论文发表。

三年来,史星宇同学受到了比较严格的训练。她的这篇文章,曾经提交给江苏省社科联学术大会,被评为一等奖。她的“新民歌运动中的文艺界”一文,在一家学术刊物发表,深得编辑好评。她获得过南京大学研究生优秀奖学金、南京大学优秀学生干部、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等奖励。入学以来,她表现很好,多次被我表扬。但是,前段时期有点心不在焉,受到严肃批评。本文的最后修改阶段,4月14—5月14日的一个月中,四次打出文本,四次大幅度调整内容,才形成了现在的面貌。我曾经交代她,你的论文,是我指导的最后一篇硕士论文,必须用心修改,不允许有任何懈怠。总体上,我对她的表现是满意的。

“大跃进”时期的新民歌运动,是极“左”跃进路线在诗歌界的反映,是党内跟风转的结果,是文艺工具论的怪胎,是政治荒谬、经济浮夸导致的社会精神错乱,是乌托邦空想、个人迷信、政治愚昧主义泛滥成灾的表现,是妄自尊大、藐视自然、蔑视自然规律等种种社会畸形情绪的反映。因此,它必然随着“大跃进”运动的破产而破产。这是史星宇同学通过大量的新民歌文本分析,通过必要的历史检讨,所获得的对新民歌运动的正确认识。这篇论文符合硕士论文的要求,我推荐她提交答辩,请求评委老师审议。

史星宇同学答辩之后,我的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就结束了。我从1992年招收硕士,到现在前后23年,共计招了26名学生。他们先后走出校园,已经茁壮成长起来。其中,博士9人,教授1人,副教授5人,厅级官员1人,处级官员6人,稍后一点毕业的同学都很出色,所有同学都在尽心尽力地服务社会。我为他们而骄傲,也由衷地感到满足!

现代社会里,一个人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到硕士研究生毕业,有19年是在学校度过的。其中,硕士生的三年,更属于流连忘返的青春岁月。青春所以美丽,是因为学习,它使我们智慧;青春所以美丽,是因为憧憬,它使我们激动;青春所以美丽,是因为友谊,它使我们忠诚;青春所以美丽,是因为进步,它使我们坚定。我赞美同学的青春,因为它是这个时代最令人鼓舞的画卷;我赞美这幅画卷,因为我也洒过汗水,哪怕一滴,渗透在同学生命的无比光彩之中,把校园和天空照得更亮。

还有不到两年,我就要退休了。看着同学们如此快乐和上进,我也会想起自己的青春时代。有无数镜头在眼前闪过,慢慢地,小学6年级班主任的形象清晰起来。这是一个美丽的女教师。她带着微笑,就像春天的雨露一样滋润。不长时间我们就知道了,她是一个右派的妻子。丈夫是一个大学生,也是一个搬运工。

记得那年考过中学之后的一个夜晚,我去她家玩。她扳着手指一个一个地算,哪个学生估计能考多少分,上初中有没有问题;记得那年小学毕业的典礼上,她的讲话质朴而又深沉。几十年下来了,还记得她说:

过去,你们唱,笑,跳!今后,祝你们永远唱,笑,跳!

这个祝福带着多少期盼和遐想,我说不清楚。今天,在同学们将要离开校园,登上社会的广阔舞台的时候,我也想深情地说一声,孩子们,请记住这句话:唱,笑,跳!

我的介绍完了,谢谢评委,谢谢同学!

(2014年5月15日22点30分,16日晨定稿,5月20下午答辩会。谨以此文,告别硕士研究生教育)

责任编辑:仇海燕

G643.477

A

1007-8444(2014)05-0695-04

2014-07-20

李良玉(1951-),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社会史、中国当代史和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

猜你喜欢

延安救助论文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水下救助抢险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水下救助抢险
走进延安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临时救助 “善政”还需“善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