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航海博物馆参观记

2014-04-09◆丹青/

上海质量 2014年5期
关键词:海员郑和水手

◆丹 青/ 文

“中国航海博物馆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综合性航海博物馆,旨在弘扬中华民族灿烂的航海文明和优良传统,构建国际航海交流平台。”5月4号,笔者有幸来到航海博物馆,一睹这航海画卷的风采。

航海博物馆中常设六大展馆:航海历史馆、船舶馆、航海与港口馆、海事与海上安全馆、海员馆、军事航海馆。走进博物馆,笔者的视线被一艘巨大的木船所吸引,据介绍这艘是明代福船。按照1:1还原了郑和下西洋的船型,整艘船是木质的,采用榫卯结构拼合;船板上分布着几个硬币大小的洞,方便海水排出;船头的桅杆倾斜是为了加重船头的重量,防止船体向后倾倒。透过这艘船,就可看出中国古代造船术的高超和航海业的盛况。

历史变迁,领悟航海业发展的重要

据博物馆向导介绍,航海历史馆是其中最重要、最有看点的展馆。走进历史馆就可以发现这个展馆与其它馆的不同,海蓝与白色是整个博物馆标志性的颜色,但历史馆却在暗红色的墙面和一片柔和的灯光下显出了其年代感。展馆以时间为主线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展区。古代区中陈列着羊皮筏、竹排、独木舟这些古老的船和划船用的橹。通过向导的介绍,笔者了解到羊皮筏在使用时需要人工吹气使羊皮膨胀,就和救生圈一样,而且只能顺流而下,不能逆流而上,可谓“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继续走进展馆的深处,展示的是郑和下西洋的情景。据《明史》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郑和曾七次下西洋,到达过30多个国家,每次出行的人员有2到3万人,其规模之大令人惊叹。通过水运,中国把自己的瓷器、丝绸等带到了外国,同时也从外国带回了各种珍奇异兽、宝石、香料等。现在动物园中的大象、长颈鹿等都是郑和下西洋时带回中国的。橱窗中摆放的瓷器、扇子等是中国的产物,但上面的花纹却具有浓浓的外国元素,做工十分精巧,这些中西合璧的物品都是出口到外国的。走入近代区,馆中摆放着几架炮台,中央的屏幕上模拟着“甲午战争”的情形,中日两国的海军在黄海交战,落后挨打、弱国无外交的历史教训历历在目。由此也激发了一股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的新潮。走出战争的阴霾,中国航海业正在逐步发展着,橱窗中展示了中国第一家轮船招商局、第一张股票、第一艘自己建造的蒸汽船等。

身临其境,体验驾船与造船

在海员馆中,展示了与海员工作、生活紧密相关的实物、文献等。解说员还现场教大家如何打水手结,水手结作为保证水手们生命的关键,必须要经得起风吹日晒水泡,长久稳固,易结易解不易开。当然水手结现在的用途已经很广泛了,像高楼逃生、户外运动、高空吊物等都可用到。放下手中的水手结,接着我们走进了一个驾驶室,这是个航海模拟器,通过操纵操作杆,可以体验一下当船长的感觉。带上3D眼镜,仿佛置身真正的驾驶室中,江面的波动带动船身左右摇晃,驾船在黄浦江上行驶,目的地是浦东世博园码头。

船舶馆分为船舶结构与设备、船舶制造两个部分。馆中展示了各种船中的零部件,螺旋桨、锚、船舶主动力系统、救生艇等。馆中设置了两台模拟焊接器,完成焊接后由系统打出分数。体验后笔者发现,看似简单的焊接过程要按照标准完成实则不易,不能断断续续,也不能重复焊接,看来要制造出质量合格的产品,需要在微小的细节上都严格把好关。

由于时间关系,虽不能仔细参观每个展馆,但博物馆还是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地球的70%是海,地球上约有80%的生物在海洋之中,海洋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宝藏和无穷的资源。与大海相比,人类是渺小的,但从古至今,人们征服大海的梦想始终不变。古人用木船漂洋过海,现代人用轮船乘风破浪,航海业的发展也永不停息。

猜你喜欢

海员郑和水手
2022年世界海员日主题正式发布
小水手的歌
盼望
盼 望
半盏——第七话:水手们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幸运的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