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相通是中法关系的基石
2014-04-09沈孝泉
沈孝泉
文化相通是中法关系的基石
沈孝泉
今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巴黎举行的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中法两国特色鲜明的文化深深吸引着对方人民,相互理解,是中法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石。”习主席的话说明,文化相通是中法关系的基础,这也是中法关系最显著的特点。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密切的文化交流是促进民相亲的最佳途径。历史上,中华文化曾经成为法国社会的时尚,在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和凡尔赛宫的装饰中都能找到中华文化元素。同样,法国作家和艺术家的传世之作也深受广大中国读者喜爱。
中国传统文化在明清之际,通过西方教会传教士,传播到欧洲一些国家。其中,中国传统文化对法国的影响最大,法国成为当时欧洲中国文化热的中心。从17世纪开始,中国的一些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中庸》深受法国思想家推崇。法国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很少有不受中国文化影响的,笛卡尔、卢梭、孟德斯鸠等人对中国文化极为尊崇。伏尔泰甚至在礼拜堂里供奉孔子的画像,把孔子奉为人类道德的楷模。
中国人也很早就对欧洲文艺复兴产生兴趣,他们通过阅读巴尔扎克、雨果、大仲马等法国著名作家的经典作品了解法兰西源远流长的文化;巴金、徐悲鸿、冼星海等中国文学艺术巨匠都曾留学法国,在法兰西的文化土壤中汲取营养。这些交流使得中国人对法国的了解程度高于也早于其他欧洲国家。
可以说,中法两国虽然远隔万里,但是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缩短了民众之间心理上的距离。新中国成立后,法国影片不断引进中国,如《勇士的奇遇》《可尊敬的妓女》等都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影迷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与此同时,法国人对中国这个神秘的东方文化古国也充满了好奇和向往。1955年6月,中国京剧艺术团前往法国各大城市巡回演出,受到了法国观众出乎意料的欢迎。京剧在国外演出,往往会演《三岔口》《闹天宫》等武戏,这样容易被语言不通的外国观众所接受。然而,法国观众却不满足于“看热闹”的表演,要求观看“纯粹的京剧”,也就是故事完整、重唱功的文戏。艺术家们试探性地演出了《白蛇传》。没想到这样一出情节曲折、以唱为主的中国传统爱情戏居然得到了巴黎观众的喜爱。参加过此次巡演的京剧艺术家们感慨地说,世界上能够像法国人那样真正欣赏和认可中国戏曲艺术的国家是不多的。《法兰西晚报》当时的评论说,法国人从演出中“感知到6亿中国人及其5000年历史的艺术、文化和文明,他们是无与伦比的,这是真正的中国”。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法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交流渠道也更加多样:中法两国于2003年和2005年互办文化年,2006年起举办每年一度的“中法文化之春”,如今该活动已成法国在海外最大的文化节及中国最大的外国文化节;中国作家莫言、贾平凹,电影导演张艺谋、演员巩俐等文艺工作者获得了由法国文化部设立并颁发的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茶花女》《悲惨世界》《高老头》等法国文学作品入选“在中国最有影响的十部法国书籍”。这一系列活动展现了中法两国文化的优秀成果,推动中法文化交流在更深层次和更广范围内开展。
文化上相互认知的程度如此之深,说明中华民族和法兰西民族的文化都有各自特点,但同时这两种文化也是相通的。中法关系发展50年的历史表明,两国关系不仅具有鲜明的战略性,同时也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这也正是中法关系未来发展具有广阔前景的牢固基础。
(作者为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