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理论探究
2014-04-09巴玉玺
巴玉玺
(中南民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74)
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是一项伴随着民族的产生而早已客观存在的社会实践活动,但学界在过去一直没有把它作为一项单独的思想教育活动而引起学界的关注和专项研究,直到2009年,徐柏才教授撰文第一次提出了“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1],并给予了相应的解释:“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某政党和国家(尤其是多民族国家)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社会成员进行一定的民族观教育,促使其社会成员认同民族共同体和国家的社会实践活动。”[2](P3)此后,一些学者便开始关注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问题的理论研究。但由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提法,尚处于起步阶段,有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作进一步的认识和探究,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基本问题。开展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相关研究,就是为了进一步认清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基本涵义,认识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特点与本质,探求有效开发利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方法和途径,为提高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效服务。
一、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涵义
由于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相关解释仅见到徐柏才先生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导论》中的阐述:“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能够被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开发利用以更好实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各种因素。”[2](P282)其它则没有可作对比的解释。鉴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共性,我们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相关解释作为参考。查阅文献发现,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概念也有多种解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解释有三种:“因素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实现的各种因素,“要素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实现的各种要素,“存在说”则直接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定义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功能和价值的一切存在”[3]。对比以上各种解释,学界比较认同“要素说”的解释,认为这一解释更能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本质。借助“要素说”的思想,我们在此给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另一种解释: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指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能够被教育主体开发利用的、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各种要素的总和。透过这一定义,可以看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着以下几点含义:
第一,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且能够被教育主体开发利用的各种要素。由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总是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并非所有的资源都能够不受限制地成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只有现实中客观存在(或曾经存在过)的,在被教育主体认识并加以开发之后,才能够成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一切违背事实或主观臆造的做法,不仅不利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甚至还会产生消极和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
第二,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必须是有利于实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各种相关要素。由于开发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为有效地开展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服务。因此,只能是对实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产生积极作用的各种要素,才可以列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范畴。
第三,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价值和作用是经过教育主体的开发利用之后才能得以显现和发挥。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没有被开发利用之前,对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会有如何影响,其价值只能算是一种潜在价值。当被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有意识地开发利用之后,才可能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真正产生出积极影响。而且,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开发利用教育资源的观念是否正确、方式是否得当,决定着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积极作用的发挥和影响程度。
第四,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积极作用是通过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而实现的。教育资源是客观存在,其本身不会自发地产生任何作用。开发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目的是为了能被教育活动所利用,只有当教育资源被具体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利用时,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才可能产生作用,具体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价值实现载体,离开了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潜在价值就无法得以实现。
第五,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所指的是一切能被开发利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不管是什么样的资源,只要是能被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利用,且能对实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产生积极作用,都可以成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这其中既可以是各种物质性资源,如人、财、物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性的资源,如文化、道德、价值等精神资源;既可以是正面的、起着积极引导作用的资源,也可以是反面的、起着警示作用的资源。一切的选择和利用均取决于具体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之需要而定,并不是一成不变。
二、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特征
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特征,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本质的显现,要认识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本质,就必须探寻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特征。由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为更好地实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而服务,因此,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特性就必然受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的制约,表现出不同于一般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特征:
1.阶级性
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阶级性是由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所决定的。由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是由政党或国家(尤其是多民族国家)实施的对其社会成员实施的民族观、国家观的教育活动,必然反映着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阶级根本利益和要求,具有着鲜明的阶级性特征。而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又是被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开发利用的各种要素,既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载体,又为实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服务,自然也就体现着教育主体的阶级利益和要求。同时,在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选择、利用和解释时,同样也体现着教育主体的阶级意志和价值取向,这些均决定了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必然具有着强烈的阶级性。
2.实践性
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实践性是其最根本的特性。首先,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现实中存在(或曾经存在过)的,既产生于实践,又存在于实践。其次,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服务,而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的一项实践活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既是为实践服务,又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实现其自身的价值,最终又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和不断完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自始至终寓于实践之中。离开了实践的教育资源属于臆造的资源,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没有任何意义和作用,甚至还有反作用。
3.民族性
民族性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最显著的特征。每个民族都有着自身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这种差异性特征会表现在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道德思想、心理及价值取向等许多方面,呈现出各自不同的民族特质。源于实践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无一例外地与这些民族特质密切关联,成为一些民族特质的重要载体,使得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会因民族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性特点,这种民族性的差异性特点就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民族性的具体表现。
4.地域性
地域性是指在不同地区所存在的、可供选择和开发利用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具有着区域的差异,从而形成了一些区域特有的教育资源。这种地域性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一种地域“特产”,其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可能与历史传统、地域文化、地域习俗等有关,也可能与民族有关,但都是当地人民所熟悉的、能够激发起内心情感的教育资源,有着自然的亲和力和感召力,比较适合于当地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因此,在开发利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具体实践中,应认识到地域性教育资源的优势,立足本地,开发出适合当地实际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5.广泛性
广泛性是指现实中可供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选择、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丰富多样,范围广泛。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定义可以看出,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选择和利用并没有过多的限制,各种教育资源,无论什么形态,不管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不管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不管是自然形成的还是人类历史上的创造发明,等等,只要是能被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利用,且能对实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产生积极促进作用,都可以开发成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可谓是不拘一格,呈现出多样性、多元化的特征。
6.时代性
时代性是指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应根据时代的发展适时作出必要的调整和丰富,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人类的教育活动总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调整具体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体现着教育的时代性,对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同样如此。在中国共产党的各个历史时期,由于中心任务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任务也会随之有所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选择和利用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形式,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选择和开发利用不能墨守成规,脱离时代,应根据时代发展的新情况,及时调整已有的教育资源,开发出体现着时代特征的新的教育资源,使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更贴近社会实际,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更有利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原则
正如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特征一样,由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对社会成员的民族观、国家观的教育活动,其性质、任务和目的均有别于其他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这就决定了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既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共性原则,还有着自身的开发利用原则。
1.政策性原则
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所遵循的政策性原则体现在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规定的遵守等方面。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是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依据和手段,协调民族关系的规范和准绳,是民族团结的生命线。[4](P40)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是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民族观、国家观和民族团结教育,是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有着民族工作的相关性质。“民族、宗教无小事”[5](P160),凡与民族团结相关的各项工作,都应谨慎对待,严格遵守和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这是民族工作的纪律和政策要求。既然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服务,且又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需要反映出民族政策的导向,为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和有效落实服务。因此,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遵循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受到民族政策的约束和规范。任何有悖于民族政策的行为,都会影响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甚至会影响到民族感情和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
另一方面,由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形态,还要执行党和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相关政策精神。由于正如《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所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不论是在内地还是在边疆,不论是在汉族地区还是在少数民族地区,都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宗教观和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的教育,大力宣传各族人民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做出的不懈努力和历史贡献。”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选择和开发中,不能忽视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能,应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教育资源的要求,将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与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有机地结合,资源共享、融为一体,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整体的教育合力,这也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中所需要遵循的政策原则。
2.真实性原则
所谓真实性,就是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选择、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所有要素的相关内容和信息都必须是真实、有据的,这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体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真实性具有以下表现:其一,所选的教育资源是真实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客观存在的,既然是客观存在的就应该是有据可查的,而非臆想和虚造的。其二,对教育资源的评价和解释是真实的。在开发和利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时,对所有教育资源的评价和解释应充分尊重历史事实、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等客观因素,力求真实地反映人物或事件的原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不能用个人的主观想象或猜测去随意夸大或贬低,更不能曲解、甚至虚构内容和相关信息,贻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
真实是可信的基础,可信又是说服和实现教育预期的基础,惟有真实才具说服力和影响力。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十分丰富,涉及到许多方面,既有历史的又有现实的,既与民族习惯有关又与宗教信仰相联,还会遇到民族崇拜或民族禁忌等方面的敏感事项,非常讲究政策性、原则性和真实性,容不得半点的疏忽和差错。某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中哪怕只有1%的差错,就可能会招致教育对象对整体质疑、失信甚至排斥,更为严重的是还会因此而挫伤民族感情,产生情感上的对立,出现无法估量的负面影响。因此,把真实性理解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生命线,一点都不能算是夸张。
3.典型性原则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缔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各民族和衷共济、和睦相处的历史,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广泛而又丰富的教育资源。面对如此丰富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果不加选择地将所有的各种信息都运用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中,不仅会显得有些过于浩瀚、繁杂,而且还可能会分散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定程度地影响到对民族思想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典型性原则就是要根据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为更顺利地实现教育预期,从代表性、示范性、影响性、教育性和感召性等方面综合考虑,选择那些具有榜样、激励、导向或警示作用的典型事件和人物作为教育资源,在充分尊重教育资源原貌的基础上,进行必要地深度挖掘、系统整理、丰富内容,选择合适的开发利用形式和手段,综合利用,发挥其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典型性还要求所选择的教育资源一定是在当地或某一民族中具有显著的代表性和影响力,是人们比较熟悉的典型事件或人物。由于是本民族或当地流传已久、大家耳熟能详的教育资源,教育对象会觉得自然、亲近、可信,更容易接受,能使人产生见贤思齐的感觉,这样的教育资源所产生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将更大、更强。在强调正面典型教育资源的同时,也有必要适度地利用一些反面典型的教育资源,对反面典型的剖析,具有着正面教育不能替代的警示作用,同样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可采用的有效形式。
4.导向性原则
资源是客观存在的,选择什么作为教育资源,则会因教育的性质、任务和方向的不同而选择不同信息指向的教育资源。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导向性是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性质、任务、内容、目的、方向等特征的具体体现,反映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突出的主题、彰显的内容和倡导的方向。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和预期目的,决定了其教育资源的政治方向、选择标准和纪律规范,即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应具有引导、培育和不断强化社会成员树立正确民族观、国家观的导向作用。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一切教育资源,其导向性非常明确,就是实现社会成员对中华民族、国家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认同,促进社会的和谐安定、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突出的主题就是不断巩固各民族的大团结,所要体现的主要内容就是各民族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共同缔造灿烂中华文化的历史和“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6]思想,彰显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旋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导向性是其阶级性、思想性的具体表现,向人们传递着什么是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润物细无声,承载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56个民族荣辱与共历史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向人们展示的就是血浓于水的民族感情和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反映着56个民族的共同愿望和共同理想,这是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中必须所坚持的、不容偏离和动摇的方向。
5.创新性原则
创新性原则是指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是一个动态地、不断发掘和完善的过程,应与时俱进地不断充实和更新,体现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时代性。其一,应根据新的发现,及时发掘和补充新的教育资源,使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的内容、信息更全面、更完善;其二,对已有的教育资源要及时地整理、更新和充实,使之更完整、更具时代性、更能彰显时代主题;其三,要不断提升开发利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展示形式和技术手段,使之更加生动形象,更具感染力,更易于向人们传达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所承载的各类信息。
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永恒话题,创新能给予工作新的活力和旺盛的生命力。但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还有着自身的特殊要求和需要严格遵循的基本原则。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创新,必须符合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阶级性、民族性等特征,必须严格遵循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政策性、真实性等原则。不能假借创新的名义而主观臆造出一些有违客观实在的所谓新资源,更不可为追求花样噱头而不讲原则和纪律,这样的创新是不负责任的伪创新。创新的目的是为了使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能更好地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服务,更好地实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预期,这既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创新的出发点,也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创新的落脚点。
正如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一样,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认识和研究也是刚刚起步,还有许多本质性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去认识和揭示。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深入研究,就是要进一步认识其本质特点,以便能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目的顺利实现提供更有效的服务。
[1]徐柏才.建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思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70.
[2]徐柏才.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导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3]张其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研究综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1):10.
[4]中宣部、教育部、国家民委.民族团结教育通俗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
[5]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1988—1998)[M].江泽民.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北京:华文出版社,1998.
[6]如何理解“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N].人民日报,2009-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