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视阈下农村教育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2014-04-09王占可
王占可
(黄淮学院社会管理系 河南 驻马店 463000)
农村教育发展既是处理“三农”问题的着力点和抓手,也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水平的重要表现。当前正在进行的城镇化,为农村教育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动力和支持,给农村教育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挑战,有力地促进了城乡教育一体化趋势,但城乡教育“二元”结构依然明显,农村教育依然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和发展的瓶颈。因此,我们必须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来考察农村教育发展问题,努力促进农村教育发展,发挥农村教育对农村经济促进作用,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对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两者关系现状的考察
1.农村教育发展为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高素质人力支撑和技术创新支持。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知识经济所需要的高素质人力资本和高新技术创新都依赖于教育的发展和提高。农村相对扎实的基础教育,打下了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国民教育和劳动力素质提高的基础。而在农村农业、科技、教育三结合的职业和技术教育中,不但可以培养现代农业所需要的现代农民,也为实现农村城镇化、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业产业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农村教育通过提高人的劳动生产能力来实现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农村教育不但是实现科教兴农的基本途径,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乃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必由之路。
2.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村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体系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一定社会的物质基础,教育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财政投入和教育投资规模,因此经济发展对教育发展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尤其是在以县级财政为主的农村教育体系中,其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及速度更是有直接的关系。之前,之所以形成城乡教育差距较大的“二元”教育格局,就是因为形成了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的“二元”经济结构;而近年来,农村教育软硬件设施的改善,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都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新农村建设以及城镇化带来的城乡一体化效果有密切关系。
二、农村教育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
1.发挥“内部动力”作用,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驱动支撑。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决定性因素,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最根本和深刻的动力和根源。当代社会,经济社会发展内在动力的核心因素一般认为来自资本、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尤其是科学技术和资本、教育、人力资源有机结合时),而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密切相关。农村经济发展同样依赖于其内部动力。而农村教育本身就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农村教育对于其他内在动力来说,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首先,农民本身和子女的教育支出占到农民消费支出的相当一部分比重,政府和社会对农村教育的投资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农民收入和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家庭,其生产水平就高,各种形式的收入就高。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村的消费投资也会增加;其次,劳动力的素质与质量已经成为生产率提升的最主要的源泉之一。农村教育质量的提升可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增强其工作能力和劳动效率,从而提高农村的生产效率和经济发展水平;另外,农村教育发展和进步也可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创新意识和职业技术水平,为农村科技创新和农业产业升级、农村产业转移奠定基础。
2.发挥“人才基础”作用,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支撑和智力支持。
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主要途径,是人才培养的基础,而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也主要是通过人力资本的提升来实现的,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农村教育可以通过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村教育是农村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基地,也是解决农村人力资源丰富而人才资源缺乏这一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根本性矛盾的主要抓手之一。首先,“依靠农村、为了农村、扎根农村”的农村教育体系,通过崇高的理想信念、科学的社会道德、踏实的生活态度等等观念的持久培养,激发并使农村学生最终形成比较稳定的想农村之所想,急农村之所急,为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农村教育通过进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一体”、农科教结合等教育改革发展途径,大力提高农村人口的知识水平、职业技术水平和增收致富水平,为农村经济发展培养实用人才。另外,基于农村或城乡合作的农村高等教育的发展,可以提高农业技术的开发与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村产业升级和农村产业转移。
3.发挥“就业转移”作用,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职业教育支撑。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入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逐年增加,如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目前各级政府必须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而且,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契机和潜力。我们可以通过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农民就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助力农村城镇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首先,农村教育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农村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各个农村地区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进行技术培训、劳务培训、创业培训等不同内容和形式的职业教育或成人教育,形成有地方特色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提供支撑。其次,农村教育提高了农村转移人口的综合素质。农村教育通过宣传、培训、引导等形式和方法,加强了城市文明教育,提高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综合素养,帮助农村转移人口树立在城市生活的主人翁意识并积极融入新的环境和工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向城市转移奠定稳定的素质基础。
三、城镇化视阈下发挥农村教育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作用的路径思考
1.丰富投资途径,扩大农村教育投资规模。城镇化带来了农村教育投资的新的机遇,农村教育要积极抓住这个机遇,积极争取资金和政策,推进农村教育发展。教育机构和组织要积极拓宽教育投资途径,在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政策倾斜外,一定要利用城镇化带来的机遇,吸引各方面资金投入农村教育,扩大农村教育投资规模,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软硬件实力较弱的问题。同时加强监督和管理,积极引导和管理农村教育良性发展,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水平,有力地助力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同时,财政部门和社会投资机构可以设立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支持和发展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直接关系的教育内容,也可采用订单培养、合作培养的方式,着重提高农村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2.转变教育观念,培养新式复合型农民。一方面,城镇化过程中,农村教育思想和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就开始转变,逐步接受城市相对比较先进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改变传统保守和过于偏重基础理论知识传授的模式,开始逐步关注农村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农村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农村教育要结合城镇化过程和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及时开展教育观念更新,在应用型、管理型、技术型等培养目标上下功夫,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着重培养扎根农村、服务农村的思想意识,鼓励农民发展产业化、现代化的农业,把农民培养成为新式的,具有多种技能和素质的,又乐于在农村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3.拓宽教育途径,积极发展农业教育。城镇化加速了城乡教育发展,促进了农业经济的转型和升级。在城镇化过程中,需要大量技术型和业务型的劳动力;农业的转型升级更需要大量的农业技术人员。因此,在农村教育发展过程中,要不断优化农村教育结构,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要认真总结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成功经验,拓宽农业教育途径,通过投资多元化(政府、企业、行业、集体、个人等)、管理多元化(政府、集体、行业等)、模式多元化(订单培养、业务轮训、模块学习等)、对象多元化(学生、农民、创业人员、乡村干部等)、形式多元化(短期、长期、面授、远程、脱产、业余等)等途径,加强农村农业教育和培训,逐步建立具有农村地方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使农业教育转移到主要为农业经济发展的服务轨道上来。
4.发展农村高等教育,加强创新型人力资源建设。重视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提高农村人力资源坚实,是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农村人力资源建设特别是创新型、高水平人力资源开放已经成为核心内容和战略。而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高等教育发展,将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向深层次、宽领域、高水平发展的直接推动因素。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农业技术类高校建设、促进城乡联合办学、加速农村职业类高校发展,积极筹建高校农村分校或农村本土地方高校等措施和手段,提高农村教育层次,拓宽农村教育思路,并进一步加强“五教统筹”(义务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着力培养既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又有现代管理理念和现代农业技术的新型农民,为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有力发展奠定坚实了人力资源基础。
[1]杨卫安等.我国农村教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机制及局限性分析[J].教育与经济,2010(4).
[2]邹帆等.从教育与经济的互动影响看农村教育发展[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3]刘尧.发展农村高等教育 振兴中国农村经济[J].现代大学教育,2002(06).
[4]李瑞锋.我国农村教育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