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业教育在发展传统工艺美术中重要作用的认识
2014-04-09保承军岳桂杰胡玉霞
保承军 岳桂杰 胡玉霞
(兰州城市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引言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经过几千年的历练而成,内容丰富,情趣优美,技艺精湛,风格各异,为世界所仰慕。它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包含着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自然观,可谓祖传的“百年基业”、真正的“纯正国粹”;[1]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特征表现,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内容。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西方文化的冲击,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有的已经失传、有的已经岌岌可危。面对这种情况,如何保持和发扬我国传统工艺美术,是每个有担当的中华儿女思考的课题之一。本文将对职业教育在发展传统工艺美术中起到怎样的作用进行梳理。
一、什么是传统工艺美术
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从仰韶文化出现的彩陶算起,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从良渚文化出现的玉器算起,距今也有5000多年的历史。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悠久的历史令世人叹为观止,它是中华民族为生存而在长期的劳动生产活动中不断总结的结果,它不仅具有物质性,还具有精神性,是物质与精神双重属性的统一体,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内容。目前,我国关于传统工艺美术的界定,参照标准是1997年颁布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第二条所做的规定:“传统工艺美术,是指百年以上,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世代相传,有完整的工艺流程,采用天然原材料制作,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手工艺品种和技艺。”[2]
二、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现状
我国的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华民族生活艺术和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具有历史、文化、经济、艺术和社会多维度的价值,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然而,自近代以来,大工业的高效率、机械化的批量生产,导致许多传统工艺技巧的废弃,造成传统工艺美术最富有魅力的“独特性”和“唯一性”的消失,工艺美术品成为流水生产线上的工业制品,那种激动人心的表现个人技巧的创意已不复存在。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西方文化的渗透,快餐文化的流行,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以及现代人对本土文化和工艺美术的错位和漠视,传统工艺美术少人问津,发展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另外,我国的工艺美术在传承上主要依靠父传子、师带徒这种原始的家传模式进行,这种方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传统工艺美术处于自生自灭,濒临“人亡艺绝”的失传境地。根据2009年1月开展的“全国工艺美术行业普查”结果显示:“在所有764个传统工艺美术品种中,52.49%的品种因后继乏人等原因而陷入濒危状态,有的甚至已经停产。另外全国现共有省级以上工艺美术大师1787人,其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365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平均年龄在57岁左右,267人仍在从事创作,还在授徒的219人”[3]。以江苏为例,江苏在全国评出的365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居各省区第一位,占有47席。即使如此,江苏省在风光背后也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江苏省至今仍有近一半的传统工艺美术后继无人或后继乏人,例如锡绣、盐城丝织地毯、南通蓝印花布、惠山泥人,扬州剪纸、苏州缂丝等传统工艺美术,正陷入艰难发展的绝境。从以上的调查结果清晰地发现,这些工艺美术大师基本都是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培养和造就的,年龄老化,后继乏人是不争的事实,也是传统工艺遭遇的重要困境。
三、传统工艺美术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被边缘化
我国的高等教育为传承工艺美术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以1956年在原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基础上建立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为代表的一批高等学校为新中国培养了大量的工艺美术人才。然而,在经历了上世纪60—80年代的快速发展之后,面临开放,西风东渐的涤荡,高校工艺美术专业逐步被与工业化生产结合更为紧密的现代艺术设计专业所取代,传统工艺美术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在一些人的观念中“艺术设计”成了含金量高的学科专业,而“工艺美术”似乎成了落后的代名词。特别是1998年教育部取消了中国高等教育界延续使用近半个世纪的“工艺美术”专业,而将其改称为“艺术设计”(研究生的专业目录又称为“设计艺术”),2000年又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这不仅仅是“工艺美术”这个词汇退出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学术舞台,也不是简单的学校的合并,这些标志性事件都预示着传统工艺美术教育所面临的巨大危机。值得庆幸的是,工艺美术作为高校本科专业在中断十余年后,国人对传统工艺美术的价值做了进一步的认识,教育部于2012年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设计学科下重新设置了工艺美术本科专业,这符合工艺美术发展现实的需要。尽管如此,许多高等工艺美术学院普遍热衷于“现代设计”类专业,轻视传统工艺美术,并且停止对传统工艺美术学生的招生,传统工艺教育被理所当然地边缘化。
四、传统工艺美术学习契合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从术语“工艺美术”的构成来看,“工艺”限定“美术”,强调这种艺术形态具有手工、劳作和技术的特征。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手工技艺的学习应该是传承工艺美术的核心内容,这与职业教育强调培养动手能力强、具有一技之长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一致。很明显,工艺美术教育带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
对于传统工艺美术而言,在很大程度上的关注点是它精湛的手工技艺,即常说到的“功”。传统工艺美术蕴含的高超手工技艺是机械化的批量生产无法相比,这些技艺甚至超越了作品内容本身的艺术造诣,留给人们无尽的艺术遐想。恰恰相反,模具生产、电脑制作、化工产品的替代与滥用,正使得原本原汁原味的传统工艺美术,失去了最具魅力的固有本色。传统工艺美术的美在于“传统”,只有恪守传统,才能把握其精髓。当传统工艺美术失去“传统”,其生命力不复存在,这样产品也只是一具行尸走肉的躯壳。虽然一件好的作品是个多个元素的综合,包括优良的材质、整体的造型等等,但更多的是技法在细节之处的手工表达。而细节的处理常常是一名工艺美术工作者多年的经验积累,是一件产品个性化的体现,是单一的机械化操作根本无法代替的。我们可以到市面上购买各种各样的工艺饰品,但这种生产线上生产的大量工业制品,无论如何也不会引起观赏者的共鸣。
注重传统工艺美术的手工技艺是不是与今天大力提倡的创新教育相悖?关于这一点,我们首先要明白,传统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我们不但要考虑工艺美术教育的特点而且还要考虑传统的特点,这是一种既不同于一般的理工科、文科教育,也不同于一般的纯美术教育。传统工艺美术离不开实践活动,纯粹的理论学习培养不出合格的工艺美术专业人才,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正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强调的。其次,创新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扎实的实践之中,对于传统工艺美术尤其如此,也许由格罗彼乌斯签署的包豪斯建校宣言:“艺术家不是一种‘职业’,在艺术家与手工艺人之间并无根本的差别,艺术家是一类身份较高的艺人……”这会对我们培养的是只传承手工技艺的人才还是具有创新的人才有一定的启示。
五、职业教育在发展传统工艺美术中的优势
(一)学生优势
传统工艺美术是物质与精神双重属性的统一体,技艺的传承是第一位,但作为技艺载体的——人才的培养才是传承的关键所在。那么职业教育在培养传统工艺美术人才方面具有哪些优势呢?也就是说,职教学生的优势何在呢?
第一,职教学生的年龄相对较小,尤其是作为主要组成构成的中职学生,他们绝大部分都是初中生,年龄在15至16岁之间,根据脑科学理论,这一段时间是动作技能学习的关键期,能够很快的掌握传统工艺美术的手工技艺。另外,在年少时学习,易于成为终身职业。正如《国语·齐语》记载:“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这是任何其他学习群体无法相比的年龄优势。
第二,虽然大部分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文化课基础相对比较薄弱,但这不表明他们在其它方面不具备潜力。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如果学生学习文化基础课有困难,表明学生的优势不在逻辑语言推理方面而在其它方面。根据实践经验,许多中职生在动手操作方面非常优秀,这一特点非常适合学习传统工艺美术,他们在此方面可以大显身手,发挥自己的优点。教师也要认识到学生所拥有的内在潜能,提高对学生的期待值,帮助学生寻找、发现自己的智能特长,帮助他们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
第三,近年来,职业院校在社会上走红,吸引了大量的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为培养传统工艺美术人才扩大了学生来源。从而为可能诞生出未来的工艺美术大师和传承人提供了人才基数。
(二)地域文化优势
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多民族国家,其传统工艺美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不同地区有不同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如景德镇陶瓷、宜兴紫砂壶、北京景泰蓝、朱仙镇木版年画等;不同民族有不同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如广西壮族的图案编织、侗族的漆器、苗族的银器等。职业教育以服务区域文化与经济建设为宗旨,在发展传统工艺美术中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优势。
首先,在职业教育中,职业学校的大部分生源来自本地区,少部分来自临近地区,他们从小生长在当地,对当地的历史、文化比较了解,受当地文化的熏陶,这是发扬传统工艺美术的基础。因为传统工艺美术植根于当地的文化土壤中,是当地的生活方式、风俗传统、行为习惯等的深层意识体现。只有深刻理解传统工艺美术蕴藏的丰富文化积淀,才能掌握其精髓。
其次,与高等教育领域相比,大部分高等院校开设的都是广告设计、环境艺术、装饰设计等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适应上海、广州等现代化大都市。即使个别院校设置有工艺美术专业,也是以理论研究为主,实际操作方面的人也不多。所以,职业教育在培养传统工艺美术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最后,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弥合了当前制约工艺美术产业缺乏动手能力强的人才的缺陷。
六、职业教育教师对发展传统工艺美术大有作为
中国的工艺美术历史源远流长,长达5000之久,然而中国的工艺美术教育却很年轻,仅仅百年的时间。古代工艺美术传承方式多为了“父与子”、“师与徒”于作坊内口口相传,缺乏系统的理论教材和教学研究,没有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加之古代教育蔑视手工技艺而不进行传授,知识分子也不善于总结,因而传统工艺美术缺少典藉文献的记载与整理,一旦掌握技艺的工匠去世,技艺也随之终结,“人亡技绝”并非危言耸听之说。在此情况下,不管是“为工艺美术而生活”还是“为生活而工艺美术”的职业教育教师都将义不容辞的承担起挖掘、保护、研究、传习、开发和推广传统工艺美术的义务,这是历史赋予的责任。广大的职业教育教师都受过高等工艺美术教育,不但文化基础深厚而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强,同时还具有现代教育理论知识,这是虽然有较强的理论研究水平而缺乏实践技能的大学教师不能相比的,也是虽有较强的手工技艺水平但文化基础相对欠缺的传统工艺美术艺人不能相比的。
此外,职业教育教师一方面担负着搭建优秀传统工艺美术艺匠、艺师,甚至大师与学校之间桥梁的作用,使这些身怀绝技的艺人向学生传授独门秘籍,教师也可利用现代科技与大师共同创造独特的工艺美术教育形式。另一方面,鉴于“口传心授”是传统工艺美术教育长期以来最主要、最普遍的教学方式,为了克服这种教学没有教学大纲、教材和教案,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的缺陷,职业教育教师搜集、整理、编写传统工艺美术教材无疑是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作。
[1]赵美琴.民间工艺美术教育在地方性职业高中的传承[J].职教通讯,2010(9):91-92.
[2]蒋瑛.传统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J].浙江工艺美术,2003(3):1-6.
[3]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中国工美报告[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9.
[4]彭干梓,夏金星.中国手工业时代技艺教育的起源与发展[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2):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