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师资队伍建设视角的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调研
2014-04-09张成恩
张成恩
(郑州师范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44)
为培养农村义务教育紧缺学科教师,改善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结构,建立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培养与补充的新机制,调研团队深入基层一线,就河南省农村小学师资现状做了一次全面的普查。调研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对河南省的地市随机抽取二十个县进行问卷调研(实际回收油15个县市的问卷);第二个阶段,随机抽取五个县进行实地调研。点面结合,问卷和实地调研相结合。自2013年12月中旬开始,用了将近半个多月的时间,调研组成员分别深入信阳的光山县、三门峡的卢氏县、郑州的登封市、焦作的孟州市、开封的杞县,共组织了8场小学校长座谈会,召开8场小学教师座谈会,现场发放问卷调查表共计380份,实地考察了近15所农村小学及教学点。通过听、看、访、谈等多种形式,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详实的材料。现将调研情况汇总如下:
一、农村小学师资队伍的现状
本次调研涉及面大、范围广、参与人数多。就样本市县来看,这15个市县共有农村小学(含乡镇小学、农村教学点)共有4198所,在校学生有748203人,目前在职在编教师43218人。
从教师队伍组成的年龄结构来看(仅以样本县市为例):农村小学教师,30岁以下的有5468人,占总人数的12.65%;30—40岁的有13994人,占总人数的32.35%;40—50岁的有10260人,占总人数的23.73%;50—60岁的有13520人,占总人数的31.27%。数据表明,农村义务阶段小学教师的年龄老化情况较为突出,其中,40岁以上的教师就占教师总数的55%。从教师组成的学科结构来看,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有20136人,占教师总数的46.59%;数学教师有16629人,占教师总数的38.47%;英语教师有2435人,教师总数的5.63%;体育教师有1043人,占教师总数的2.41%;音乐教师有595人,占教师总数的1.37%;美术教师有562人,占教师总数的1.30%;科学教师有320人,占教师总数的0.74%;其他学科教师有1498人,占教师总数的3.46%。这表明,农村小学教师的呈现出学科的结构性矛盾,语文、数学主干课程的教师基数远远大于其它学科教师的总和,体、音、美艺术类教师配额严重不足。就抽样市县的来看,过去三年里,退休教师有5847人,而实际补充的却只有3647人。也就是说,近三年教师退休的人数远远大于补充的数量。在未来三年中,将要退休的有6274人,而实际需要补充的教师却高达11697人。需补充的教师人数几乎是退休教师人数的一倍。
二、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农村小学的现状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总额严重不足,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体音美教师奇缺,教师待遇不高,教师队伍不稳定等,所有这些,严重制约着我们的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与健康持续发展。现将问题梳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教师队伍老龄化状况严重
受诸多因素制约,农村一线小学教师队伍长期得不到有效供给和长效补充,加之老教师自然退休,年轻教师不愿到农村任教,尤其不愿到农村小学从教,致使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年龄老化、知识老化、缺乏活力、匮乏朝气的状况长期得不到缓解。以光山县为例,据统计,55岁以上的农村小学教师有620人,占整个小学教师总数的18.3%,50—55岁的农村小学教师有615人,占整个小学教师总数的18.2%;登封市君召乡,50岁以上的教师占到整个小学教师队伍的48%。该乡水墨湾小学,有60多学生,8个老师,其中57岁左右的就有5人,还基本上是民师转正的教师;开封杞县,教师的老龄化更为严重,55岁以上的小学教师占整个教师队伍的29%。该县朱寨小学有4名教师,50岁以上教师就占3人。该县的十二里寨小学,11名教师,50岁以上的教师就占了8人;在卢氏县,教师青黄不接的现象更甚,该县徐家湾乡,在职在编小学教师共有36人,其中,50岁以上的就有20人,就是说在几年内,有近一半教师就要退休。
教师队伍老龄化,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数年前大批转正的民办教师现如今已到退休年龄,使得教师的年龄基数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因编制限制和生源下降等因素,各地近年来引进小学教师的力度远远不能赶上实际的需要,各个学校缺乏必要的新生力量,中青年骨干又在不断流失,除局部稍好一点外,大部分农村小学教师队伍都存在比较突出的老龄化问题。自2009年国家改变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制度以来,整个农村小学教师的队伍是“年年退休的多,新进的老师少。”近五、六年没进一个年青教师的例子比比皆是。
(二)农村小学学科师资队伍不平衡
师资队伍的均衡发展对于教学水平的稳步提高,学生知识素养的全面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通过调研了解到,目前农村小学教师不但整体上缺乏,而且各学科间发展极不平衡。农村小学普遍缺乏个别专业专职教师。据抽样的县市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共有专职美术教师562名,专职音乐教师595名,专职体育教师1043名。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多数小学只能让其它学科的教师兼任,这样的状况既不能适应新课改发展的现实需要,也不能满足广大家长和学生对优质教育的期盼。
据统计,光山县农村小学,语文、数学教师占总额的82.2%,农村小学中,体音美、科学、品德等学科根本没有专职教师;杞县,西寨乡,全乡小学今有一名专职美术教师,没有一名专职体育、音乐教师。沙沃乡,全乡小学体音美教师也仅各有1名;安阳内黄县,全县农村小学的体音美专业教师加起来总人数也仅有9人,其中,专业美术教师只有1人,科学教师人数为零。为了解决这种情况,许多学校实行“包班制”,也就是一个教师包一个班级的语、数、英、体、音、美所有学科,教师的严重缺编和学科结构失衡,使得那些农村教师各个都成为了所谓的“全能型人才”。
(三)农村小学骨干教师少,教师队伍不稳定。
与城区教师相比,农村教师待遇相对较差,工作环境较为恶劣,在生活、学习、子女上学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不便。据调研的情况反馈,农村小学老师每月的收入基本上在2000元左右,与周边环境相比较,农村教师,深深感到了自己的清贫和生活的压力。再加上许多小学在偏远的乡下及山区,交通及生活不便,为了家庭生活,许多教师总是想方设法的往城市调动,农村留不住教师,特别是一些优秀教师。由于环境的限制,信息相对比较闭塞,加上收入有限,农村教师无法更多地获得继续教育方面的培训,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的更新比较滞后,许多农村教师的职称评定和进修都机会甚少。所有这些就造成了农村优秀教师向城镇的单向流动,人心不稳,导致农村师资陷入恶性循环,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再者,农村小学教师教学管理任务繁重,教师跨学科教学,不堪重负。调研中,我们发现,现有的农村小学教师编制严重不足,专业结构极其不合理,且多数是以语文、数学教师为主,同时兼任英语、艺体等学科教学,班级规模小,基本上是一师一班,教学质量普遍不高,素质教育推进较难。根据调研统计和需求分析,如按师生比配备,乡村教师缺口较大。特别是一些农村偏远地区小学(教学点)的情况更是令人堪忧,这些学校(教学点)不仅生源少,教师人数更是少的可怜。为了能开齐、开足小学段的各门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往往要求任教教师能身兼数职,教多个学科。这样的教学任务,即使对于年轻教师来言,也是疲于应对,对于那些知识结构老化的大龄教师来言,则是难以胜任,只能疲于应对。“一刀切”式的“撤点并校”,加重了教师的劳动量,所有的教师除了正常的教学任务之外,还要兼任学生的生活老师,教师工作量过大。“整天悉心照料别人的孩子,却没有时间照料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些农村教师的生活常态。
(四)农村教师绝对数量不少,但相对数量却缺口较大。
根据河南省的有关文件规定,城镇小学的师生比为1:23,农村小学的师生比为1:25,这样的标准,使得农村小学的教师配备比例均低于城镇学校。按照省定标准核算的话,城镇小学配备的教师基本能满足学校的工作需要,而农村的情况却比较复杂,由于农村地域宽广,人口居住较为零散,村庄与村庄相距又较远,不利于集中办学,这就导致许多教学点的客观存在。仅就卢氏县来看,全县有270多所小学,而教学点就有213个。每个教学点有一年级和二年级,最多的也就不过二、三十个学生,这样的状况,只能配置一个教师。该县的文屿乡假沙爬小学,一共有16个学生,五个年级,也是只有一个教师。在登封、杞县,农村小学的规模基本上都是在300以下,教师也只不过有10人左右。总之,由于在校学生少,班级规模小,要严格按照省定标准配备教师,有相当一些地方的教师绝对数量并不少,从理论上讲,应配教师数量很少,可这样,却与学校的实际教学的需要相背离。
众所周知,教育系统战线长,人员基数大。基层艰苦的条件,使得对队伍中“老弱病残”人员相对较多,历史原因所造成的民转正问题,其后遗症愈来愈凸显。在登封市君召乡,在问卷调研的26所小学中,在编教师419人,其中民转正教师占到48.69%;开封杞县,通过问卷调查的18所小学,在编教师有148人,其中民转正教师就有52人,占35.1%。这些教师的年龄大多在50岁以上,不能上外语课,不会使用多媒体上课,还有一些身体常年有病,人虽在学校,但确实不能再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及时调剂到其他工作岗位(如后勤、门岗),有的也不能胜任。
三、思考与建议
通过调研,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农村小学师资配置的不合理以及严重缺乏的现状对农村基础教育造成的创伤。这与和谐社会所倡导的社会公平原则相背离。对此,笔者谨提出几方面的建议,供领导决策作为依据:
(一)增加财政投入,建立稳定农村教师队伍的保障机制。
本次对五个县市180所小学的调查问卷及实地调研情况充分说明,近年来农村小学教师流失现象较为严重。根据回收的农村小学校长问卷调查统计,对我们列出的教师流失原因的选择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收入低”,后面依次为:晋级难、任课量大、环境差和住房难;在如何留住教师的方法选择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增加收入”,后面依次为:对农村教师晋级实行特殊政策、改善学校办学环境、改善教师生活环境、对农村教师实行补贴。这些来自基层的呼声,不能不引起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各个职能部门的参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积极性,为农村小学教师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诸如:
1.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适当对农村教师实行一定数量的财政补贴政策,提高农村教师的实际收入。尤其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可优先考虑实施,并逐步在全省展开。当然,这样的补贴,不能仅仅只是象征性地,而应真正起到引领作用,让广大农村教师安心从教。
2.尝试建立农村教师住房保障制度,解决特岗教师、外地教师的后顾之忧。乡村教师特殊的身份,往往成为现实生活中“被遗忘的角落”,政府的保障性住房,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惠顾到他们。那么,如何大胆尝试,在交通较为便利的乡镇,建设一定数量的供给给教师居住的流转房,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解除教师们的后顾之忧。
(二)建立健全各项保障性法律法规,切实维护教师利益。
教师队伍的老龄化、教师的负担过重、教师的待遇不高等等问题,如果没有相对应的法规出台,不能够健全教师的补充机制,所有问题的解决也就只是空话。
1.适当降低农村学校教师评职门槛,特别是在同等条件下,农村教师应优先考虑。繁重的教学机管理任务,相较城镇的教师而言,使得农村教师创设参评职称的条件较为困难,而职称,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一名教师事业命根。
2.各地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应全力支持农村教师外出培训工作,切实保障一线教师能有机会参加各种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教学技能,使广大农村教师能尽快地接触到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3.尽快出台相关规定,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安置民转正的教师退岗,切实安排好他们的生活和待遇,为农村小学补充充满朝气、知识结构新、有理想追求的青年教师,那么,广大的农村小学定能焕发出新的活力。
(三)培养教师的师范院校要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机制。
根据对15个县市的调研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对五个县市的实地调研情况来看,我们必须在师资培养上改变思路,彻底改变教师教育过于专业化的传统思路,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养进行全新的尝试,培养出适合农村教育教学实际的能“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新型教师。
在调研过程中,调研小组普遍得到的一个反馈就是,农村教师的补充慢而难,而通过特岗补充的教师多数又不是师范类毕业生,一时又难以适应农村教学,而且到偏僻的乡村,没有归属感,不容易在农村扎根。我们认为,积极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使受惠学生学费由政府出资,食宿由政府买单,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是进一步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教师教育模式的的重大举措。自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以来,得到了较好的社会反响,而且生源质量和招生机制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可以说,这一全新的教师培养计划,不仅具有国家政策面的强力支持,而且有湖南、江西、广西、重庆等省份的成功经验可资借鉴,因而具有切实的可行性。
另一方面,实施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按照人才培养目标,一个全科教师,将来至少可以顶四个老师,甚至可以做到驾驭小学各个年段的教程。不仅可以为农村乡镇以下小学培养了一批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基础知识宽厚、专业知识扎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具有实施素质教育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及管理能力的小学教师。而且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对进一步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促进农村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必将起到积极推动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深入贯彻学习中央关于深化改革的精神,那么,如何抢抓机遇,积极探索教师教育新机制,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农村小学教师长期补充的有效机制,实施全科小学农村小学教师培养模式,这既是河南省农村义务教育的迫切要求,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的福祉的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