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诗词中历史观的基本特征

2014-04-09张瑞云赵安民

社科纵横 2014年5期
关键词:历史观诗词革命

张瑞云 赵安民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2)

毛泽东一些脍炙人口的诗词几乎家喻户晓,但是相比诗人来说,毛泽东更是一个政治家。对于一个政治家来说,用什么样的观点来看待历史,来运用历史,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的政治眼光和政治魄力。在毛泽东的这些诗词中我们不但可以感受到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经历的血雨腥风,更可以洞察出毛泽东对革命的独到看法,可以得出品味到毛泽东对人民的无限热爱……毛泽东的历史观在其诗词中有着深刻的体现,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人民性、革命性、实用性、局限性。

一、人民性

毛泽东酷爱读史这是众所周知的,他在进行历史考察和历史思考时,特别注重从“人民性”这个角度进行分析,他认为人民创造了历史,决定这历史的前进方向。毛泽东历史观中的人民性一贯倾向于充分肯定“奴隶”、“卑贱者”的作用,尤其是对充满进取精神、革新精神、造反精神的历史人物总是给予褒扬赞颂。

在毛泽东诗词中,有很多的诗句是描写人民群众参加斗争、进行农业生产等场景,讴歌人民群众的反抗精神,赞扬劳动人民的力量。如《贺新郎·读史》中“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在这首诗里毛泽东对“三皇五帝”这样的封建统治者进行彻底的批判,旧史书把三皇五帝和封建统治者说成是神圣的人物,让人们对他们顶礼膜拜,陷入了唯心史观的迷雾,使得很多人看不清历史的真相。毛泽东认为真正创造历史的是风流人物是“盗跖、庄蹻、陈王”等这些具有反抗精神的受压迫的人民,对人民创造历史进行了热情礼赞;再如“喜看稻菽千层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在《七律·到韶山》中毛泽东形象地描绘出一幅炊烟袅袅,稻浪在晚风的吹拂下,扬起层层波浪,农民们在傍晚的烟霭中纷纷从各地愉快的收工归来的景象。这里毛泽东把劳动人民看作是“英雄”,直接地表达了劳动人民是世界的改造者和历史的创造者的思想。

毛泽东非常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在革命战争时代,毛泽东充分调动个人和工农革命军的潜能,使得战争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取得伟大的胜利。如《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显示了作者的革命激情,勇于向自然挑战、向社会挑战的勃勃生机和远大追求;《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讴歌了红军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正是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才使得他们不被任何困难征服,勇往直前,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二、革命性

“毛泽东革命史观的核心内容是认为革命对历史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他认为,革命人民的历史总是蓬勃前进的、总是充满希望的、总是走向胜利的。毛泽东科学地分析了武装革命的必要性,从中国的实际问题和需要出发,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的立场和观点来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史。所以,他成功地运用“革命性”这一特征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1927年的《西江月·秋收起义》到1935年10月的《七律·长征》,毛泽东共创作诗词十七首,都是围绕工农武装割据、土地革命战争展开的。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在《西江月·秋收起义》中,毛泽东分析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受压迫的农民阶级必须奋起反抗才能改变自己贫苦的命运。而作为无产阶级的工人是受压迫最深重的阶级,要推翻压迫阶级的统治,必须进行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的革命大联合,进行武装革命。所以才有了农民同仇敌忾,工农大联合,进行秋收起义,施行武装夺取革命。在毛泽东这一时期创作的诗词中,留下了很多非常难得的脍炙人口的佳句,其革命豪情、乐观主义、英雄主义溢于言表。

毛泽东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与阐述,往往对于社会矛盾、社会斗争,特别是人民革命和阶级斗争的意义,予以特殊的重视。他认为历史的发展就是“被压迫人民的阶级斗争”,就是“以阶级斗争去推翻应当推翻的反动的封建统治者”。但是也正是由于毛泽东进行革命和阶级斗争的思想和经历,使得他晚年个人价值合理性倾向偏离了科学性,导致其历史观的局限性。

三、实用性

毛泽东是唯物主义者,所以他深知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必须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他诗词的历史观中大量体现了这种“结合”,表现出很强的实用性。这种实用性既来自毛泽东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理解,又来自他本身丰富的革命实践经历。这种在实践中形成的历史观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作用,不仅可以从宏观上探索解决中国的道路问题,也可以在微观上进行具体的战略战术布局。

《清平乐·蒋桂战争》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表现出以游击战争开辟根据地以后,继而进行分田分地的土地运动的情景。赢得了农民就赢得了革命,而农民最为关心的就是土地问题,毛泽东深知要想赢得农民,必须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所以毛泽东在革命根据地施行了土地革命,使贫苦劳动人民分得了田地,赢得了广大农民对共产党的拥护,获得了革命的主要力量;《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中“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毛泽东在科学的分析中国各阶层的基础上,得出只有在全社会实现了民众的大联合,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毛泽东进一步为民众大联合指出了出路,在民众大联合中,工人和农民的联合是基础,是根本。所以在毛泽东的诗词中经常会出现“工农”一词,来诠释大联合的力量;“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西江月·井冈山》),毛泽东是用兵如神的军事家,这首词写出了在敌我力量相当悬殊的情况下,毛泽东布置战术防御,以弱当强,赢得了反围剿的胜利。这是工农军以少胜多的一次著名的战役,在之后的反围剿中更是运用“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退我追、敌疲我战”的战术,多次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由于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敌人的强大”、“红军的弱小”、“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这几个特点,决定了中国革命是长期的。红军的弱小,决定战略防御是一个根本问题,游击战和运动战是根本作战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是根本的作战原则。

四、局限性

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作出了科学分析。但是,毛泽东是个很注重“个性价值”的人,他本身的个性也很强,再加上晚年受到一些错误思想的左右,难免在其历史观上陷入主观性、片面性等局限性。我们应全面看待毛泽东的历史观,更好地继承发展毛泽东思想。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七律二首·送瘟神》),所谓“六亿神州尽舜尧”体现出一种超越历史、敢于平视先古声望的雄心,体现出一种革命浪漫主义、乐观主义精神。然而当时在追求早过渡的狂热风潮之中,毛泽东并没有跳出历史的拘禁。毛泽东认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他尤其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甚至夸大人的无穷的力量,这在他的很多诗词中多有体现。“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七律·到韶山》)等等,虽然以诗言志,毛泽东注重精神的力量对战胜种种艰难阻险的巨大鼓舞作用。毛泽东不仅是个诗人,更是一个政治家,他的这种对“主观价值”的夸大容易忽视当时的实际情况,把夸大的这种“价值倾向”变成社会的价值倾向,忽视经济建设时代的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毛泽东的这种历史观给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价值偏好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没有差别、平等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社会成员一起劳作,一起吃饭,平均分配劳动成果。在《七律·登庐山》里“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通过对陶渊明桃花源理想的回顾,透露出作者思想深处不自觉的原始社会主义色彩。毛泽东这种思想倾向的形成,也与他数十年参加与领导以农民为主体力量的中国革命的战争的经历有关。有的学者曾经指出,“民粹主义的理想和革命战争时代军事共产主义的成功,使毛泽东还念着供给制,赞赏大锅饭,要求破除资产阶级法权,希望首先从分配消费上来实现共产主义。1958年汇总大跃进吃饭不要钱的公共食堂曾被毛泽东普及和肯定”[2]。他发动的人民公社运动,形式上搞得风风火火,实际上劳动人民的生活并没有得到改善。毛泽东曾让其秘书去农村考察人民公社化的真实情况,但当毛泽东的秘书在调查中得知农民并不喜欢人民公社运动时,他并不敢把真相告知毛泽东,因为他了解毛泽东的价值偏好,毛泽东认为对的,一般是不会轻易被说服的。今天,我们站在当代历史的制高点上,去审思毛泽东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历史观,就会发现其片面性。

毛泽东的诗词,是中国革命的史诗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史诗。它不仅记录着历史,可以让我们去重新审视和诠释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更是一种精神财富,对于我们用正确的历史观,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注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注重分析农民这一群体的现实问题和解决出路、注重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更科学合理的道路、注重遵循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实现更为公正的建设成果共享的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的价值。

[1]李晓社,王强.毛泽东诗词的历史观解读[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7(12).

[2]李厚泽.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7:193-194.

[3]赵大义.毛泽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7.

[4]王子今.毛泽东与中国史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44.

[5]杨义.历史情怀—进入毛泽东诗词特质深层的路标[J].党的文献,2011(1).

[6]李祥营.《沁园春·雪》的价值[J].文苑翰墨,2012(1).

[7]张戌.对毛泽东史学思想的认识[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2).

猜你喜欢

历史观诗词革命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习近平的历史观
粉红革命
诗词之页
颠覆与重构——当代新历史小说的历史观
读《革命年代》遐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