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思政课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
2014-04-09王丽霞
王丽霞
(阜新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 辽宁 阜新 123000)
一、高职院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一)从宏观环境审视,高职思政课教学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从人类文明的历史递进中我们不难发现,它始终围绕着人和自然的相互关系而不断拓展,即人类由最初的对自然界的顶礼膜拜演变为对自然界的开发与改造,进而展开对自然界的征服与掠夺,由于人类毫无节制的索取直接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人类把自己置于危险的生存困境,这时人们开始对自己的行为反思,力图将人自身的进步与自然的发展均衡,正是在这样理念的推动之下,生态文明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应运而生。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是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因此,如何使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所接受,使人对自然的单一工具认识转变为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全面认识,树立新的生态文明观,成为当前每一位思政课教师所肩负的时代使命。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经济发展由原来经济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但也要看到,我国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不和谐的因素也在与日剧增:水源、空气、土壤受到严重污染,大量动植物濒临灭绝,土地荒漠化,森林和湿地迅速减少,可利用资源日益短缺甚至面临枯竭等等。这些问题已严重威胁到国家的发展和人民身体的健康,成为阻碍我国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屏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是人们生态文明意识的增强。高职学生是国家发展所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未来将工作在生产的第一线,他们的生态文明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因此,加强对高职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不但必要,而且十分迫切。
(二)从高职思政课本身功能发展考察,加强高职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也是必须的
目前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思政课已由过去单一的政治功能发展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道德功能和生态功能同时并举的局面。同时,思政课的功能发展还表现为由过去的单纯文化传承功能发展为文化创新功能。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要倡导生态道德观念和生态伦理规范,着力培育人的生态意识、生态智慧和生态能力,以摒弃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误区,这也是其文化创新功能的内在要求。
(三)高职思政课教学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高职学生其身心特点与本科院校学生有很大的不同,不仅入学分数很低,知识基础较差,责任意识不够强,综合素质也不高。一段时间以来,很多高职院校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也表现得非常急功近利。过度注重学生的科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人文内涵的教育,致使学生缺乏生态恶化的忧患意识、资源节约的责任意识、关爱自然的道德意识以及生态建设的参与意识,这种情况直接导致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下滑,当然也偏离了我们的教育目标。要成功地进行高职教育,就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又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生态文明素质,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体悟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学会关怀社会,关心自然。
其实教育的本质就是人性教育,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所以教育就应该内涵着人道主义精神、博爱的情怀及与他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关系。由此可见,生态文明教育对于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就是说,全面发展的现代人不仅要有处理人际关系的良好品格,还要有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优良品质;不仅要有健康的生态意识,同时还要有实施生态文明的能力和素质。因此,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态文明理念,构成了当代高职学生是否全面发展的衡量尺度之一。
二、高职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
应该看到,经过多年的教育和宣传,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态文明程度有所增强,生态意识也有了一些提升,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高职院校缺乏专门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设置
我国的高职教育没有开设生态文明教育的专门课程,学生对生态问题的认识仅仅停留在通过报纸、网络、电视等媒体获取信息的层面,这直接导致学生对生态问题的认识是感性的,缺乏理性的认识和把握。这与当前急需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客观要求是极不相符的。高职院校作为国家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生态文明课程缺失对于培养适合形势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的要求无疑滞后了,应该引起足够的关注。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有关章节中包含了一些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但由于课时所限,很难讲深讲透。因此,专门的课程设置更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生态文明理论。
2.高职学生生态意识淡薄
据有关调查显示,不少学生都知道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但由于受到整个社会氛围的影响,他们对生态环境的基本知识、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生态文明的制度规范和伦理规范等还缺乏最起码的了解,对生态文明漠然处之,更谈不上内化为信仰外化为行为习惯了。校园生态问题的多发就证明了这一点。生态文明意识缺失的状况必须要警觉。
3.高职学生消费行为失范
在当代社会,伴随经济与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消费已经远远超越了生产发展的水平,超出了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过度消费、超前消费、奢侈消费、炫耀性消费以及野蛮消费等不良风气不断滋生蔓延,青年学生不由自主被裹挟其中。另外,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来自西方的享受至上的消费义逐渐盛行。我们的高职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他们的知识背景单薄,认知能力差、辨别能力不强,自控能力差,但他们求新、求异、求变的心理需求却格外强烈,他们追星、追牌、追潮,喜欢展示自己的个性,所以更容易受当下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消费观的侵扰,他们习惯于以消费模式处理人际关系,将生活品质与消费水平相挂钩,将自我价值与消费符号相联系,在他们心里,消费商品不是因为使用价值和实际需要,而是因为商品的符号价值。如果这些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不改变,那么必然会给资源、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进而破坏生态文明。因此,矫正大学生消费行为失范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三、加强高职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
(一)思政课堂教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认知水平
1.充分发挥高职思政课主渠道的作用,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如在哲学原理课教学中要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做深刻的阐发,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尽管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还没有遇到像今天这样严重的生态问题,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已经从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对社会环境的污染、破坏的实际情况出发,敏锐地看到生态问题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为此他们深刻论述了自然界在社会发展中的定位问题、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问题、人的解放与自然解放的关系问题、共产主义与自然和谐的关系问题,等等。马克思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的社会活动是在自然界中进行的,人依赖自然生活而不能脱离自然;人应该像爱护自己身体一样爱护自然,同自然共同生长。恩格斯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恩格斯曾明确警告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这些闪耀着真理光辉的思想对生态文明教育有重要的理论支撑作用。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加强生态知识、生态道德意识、生态道德养成教育以及生态方面的法律法规教育,加强生态道德能力的培养。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课教学中特别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科学发展的基本内涵和生态文明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理念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离不开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通过生态理念教育,使学生能够认知和内化科学发展的价值理念,认识到发展的系统全面性,认识到生态环境在人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形势与政策”课可通过对全球大气环境问题和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的阐述,强调中国要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发挥建设社会主义生态大国的制度优势,自觉参与和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通过这些内容的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明确该如何生活、如何发展,从而增强其生态道德责任和义务。其他课程也可在相关章节,适当增加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教育的有关内容。
2.通过开设专题讲座弥补生态文明教育的不足。除了在思政课堂教学中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教学外,还非常有必要开设生态文明教育专题讲座。在专题讲座中对生态文明问题的由来、现状、暴露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进行系统讲解,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何等重要。同时,使学生强烈地意识到珍爱地球上的每一种生物,爱护生态环境,就是爱惜我们自己、热爱美好生活的表现,更是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保护生态环境是当代大学生的责任和义务。
对高职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是对学生传授环保知识与理念,更重要的是要将生态文明内化为他们的思维方式进而成为其稳定的行为习惯。
(二)创新实践教育途径
1.营造校园生态文明氛围。积极塑造校园生态景观,推进校园环境建设,形成良好的生态教育氛围;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传播生态理念。可利用校园艺术节、运动会以及各种学生社团活动,积极贯彻和强化生态理念,因为这些校园文化形式往往比较活泼,对高职学生来说更具亲和力、感染力和吸引力。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学生易于接受,而且可以使校园生态文明成为校园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可以在校园设立“监督站”,通过广播、校报等形式,批评那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宣传和表彰那些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营造一个良好的保护生态环境光荣、破坏生态环境可耻的氛围。
2.创新生态教育的实践机制。一是要充分利用“地球日”、“环境日”、“气象日”、“世界水日”等与环境保护有关的节日,广泛开展志愿者生态宣讲、演讲征文、主题研讨、知识竞赛等生态宣传普及活动。二是建立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受教育者开展野外调查、公益劳动、生态体验等活动,在增强生态教育的实践性和趣味性的同时,增强受教育者的生态意识。
(三)利用网络技术,拓展生态文明教育空间
1.在网上设置生态文明教育资料库。教师要按照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将相应的文字、图片、音像等各种资料放置到网上,作为学生预习、加深理解,尤其是准备课堂讨论时的参考材料。无论什么时间,学生只要打开计算机登陆生态文明教育资料库,就可以自主地查阅和下载所需资料,不用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就可以参与到思政课教学中,从而使他们体会到自己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以便于达到生态文明教育教学内容进学生头脑的目的。
2.网站设置生态文明教育论坛。通过网站设置生态文明教育论坛、帖窗等交流平台,师生之间可以通过网络对话,学生既可以提出问题和寻求答案,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教师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并为学生答疑解惑。还可以特邀一些知名学者、实际工作者在预约的时间针对某些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在交流平台上进行即时的现场讨论,也可以收到与任课教师互补的作用。这样,不但会使网络成为思政课的第二课堂,还会使网络这个意识形态阵地更多一些主流意识的声音。
总之,只有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目前生态环境状况和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现状,认识到我国高校思想政理论课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缺失,从而采取有力措施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才能把高职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6.
[2]王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6).
[3]王学俭、魏泳安.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探略[J].思想政治教育,2013(8).
[4]路琳,付明明.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德育审视[J].思想政治教育,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