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降价提供买入机会
2014-04-09强静陈海刚邹鹏
强静+陈海刚+邹鹏
最近一次中药降价是2009年,时隔5年中药降价再临,这可能是未来5年中药板块最佳的买入时机。每次药品降价都会引发市场过度悲观,为投资者创造买入机会。
2009年以来,中药材价格暴涨,中药企业的成本压力骤升;苹果皮制板蓝根、毒胶囊的出现,“唯低价论”难辞其咎。不科学的降价有可能粉碎中药进军西方主流医药市场的产业梦想,导致中药产业停留在连产品一致性都无法保证的幼稚水平,甚至再度引发药品质量安全事件。
制药公司的创新动力来自药品降价,降价强迫制药公司在研发上投入重金,在现有产品专利到期前研发出下一个新药,如果管理层希望公司的盈利能够持续增长,他们就必须更加勤勉,通过研发或收购不断扩充产品线。但由于药品必须通过漫长、严谨的人体试验和政府审批才能上市,药品降价的频率和幅度必须给企业足够的喘息时间。
预计此次中药降价的平均降幅约10%,核心品种不降或提价,中药口服独家降0%-5%,中药注射剂独家降5%-10%,未进入《医保目录》的“降价绝缘体”则不会受到影响。
中药材的“反规模经济”
从资本市场的表现来看,医药板块在一年内经历了两次调整,而且都与中药降价的传闻有重大关系。2013年四季度,传“中药价格调整年内落地”,国庆节后中药板块开始调整。但降价再次推迟,压制因素暂时解除,2014年前两个月中药板块反弹,多只个股创历史新高。
2014年两会期间,传“首批中药降价名单最快月内公布,平均降幅将达25%”,降价预期再次引发板块调整。
中国是中医药的发源地,中医药应用最早、经验最多、理论最丰富,中药是中国医药行业中唯一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行业,国家科技部、卫计委、中医药管理局正大力推动中药国际化。但国际化成功需要以商业成功为前提。以复方丹参滴丸为例,这是中国首个通过美国FDAⅡ期临床试验,证实安全、有效的中成药,有望成为第一个通过FDA审批的中药,意义非凡,标志着正规医疗系统正式接纳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正在进行的FDAIII期临床试验计划用时两年,在全球70个临床试验中心开展960例病例研究,但如果没有合理的利润支撑,企业就不可能有动力、有能力实现中药进军西方主流医药市场的产业梦想。
中药与西药的供应链截然不同。中药上游是中药材,中药材的种植受自然资源和生长周期限制,具有“反规模经济”,即生成规模越大,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越高。
2009年上半年以来,中药材价格出现多轮暴涨,中药材综合指数由2009年3月的1000点疯涨到2011年6月的2900多点,之后一直维持高位,造成中药企业的成本压力骤升。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从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出发,对中药材的良种选育、良种繁育、生产栽培、采收与加工、包装、运输、储运等中药材生产全过程进行详细规范,是中国真正达到中药强国的必经之路。但药源基地的建设是一个费时费力、投入巨大的工程,只有少数财力雄厚的企业能够负担。
不科学的降价可能导致:1)利薄甚至价格/成本倒挂的品种停产,患者无药可用;2)企业忽视GAP,中药产业停留在连产品一致性都无法保证的幼稚水平;3)中药材需求和价格剧烈波动,农民承受损失,影响农村稳定。
“质优价廉”是个伪命题。2010年8月,安徽开创了“唯低价论”的基本药物招标模式;3个月后的国务院56号文让安徽成为全国基本药物集中采购试点的第一省。试行以后,安徽基药平均降价47%。
在安徽基药招标结果中,个别企业激进的中标价令同行侧目:蜀中制药120片复方丹参片中标价2.99元,国家最高限价14.1元;蜀中制药10g×20板蓝根颗粒中标价2.35元,国家最高限价10.8元。在同行看来,这样的中标价还不够生产成本。
剧情大逆转。2011年4月,蜀中制药涉嫌“用苹果皮制板蓝根”,被停产整改;2012年4月央视曝光“毒胶囊”,蜀中再上黑名单。昔日的降价英雄沦为造假反派。
世界上的药分三种:又贵又好的,贵但是不好的,便宜且不好的,唯独没有“又便宜又好的”。不科学的降价,企业要么停产,要么造假,没有其他选择。为保证药品质量和用药安全,如今各省招标基本都已抛弃“唯低价论”。
医药行业的“反摩尔定律”
“摩尔定律”指出:每18个月,计算机等IT产品的性能会翻一番。如果反过来看摩尔定律,一个IT公司如果今天和18个月前卖掉同样多的相同产品,它的营业额就要降一半,这一观点被称为“反摩尔定律”。
反摩尔定律逼着所有的硬件生产商必须赶上摩尔定律规定的升级速度,在研发上投入大量的资金,在较短的时间内针对多年后的市场完成下一代产品的研发。
尽管反摩尔定律让所有的硬件生产商都活得非常辛苦,但其积极的一面更为重要,它促成科技领域的进步,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摩尔定律对于IT行业来说不仅是物理定律,更是竞争定律。
专利药的专利保护期为自申请日起20年,为了防御竞争者,专利申请通常在研发早期就已经开始,减去研发所耗费的10年,一种新药上市后,实际能享受的垄断期只有10年甚至更短。一旦专利到期,仿制药会在6个月内用10%的价格夺取90%的市场,这种现象被形象地比喻为“专利悬崖”。
与IT行业类似,制药公司的创新动力来自药品降价。药品降价扮演了医药行业的“反摩尔定律”,强迫制药公司在研发上投入重金,在现有产品专利到期前研发出下一个新药,如果管理层希望公司的盈利能够持续增长,他们就必须更加勤勉,通过研发或收购不断扩充产品线。
2011财年,全球研发支出最高的20家公司集中于3个行业:医药(8家)、IT(7家)、汽车(5家)。医药行业不仅研发支出的绝对值惊人,研发支出相对销售收入的比例也明显高于其他行业。
对于医药行业,药品降价是一项政策,更是一条竞争定律,推动企业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与时间赛跑,只有研发或并购速度超越降价速度的公司才能在逆风中保持前进。但药品降价必须顾及医药行业的特殊性。生物技术的发展速度要远远落后于半导体技术(生命科学实在太过复杂了),另外,药品必须通过漫长、严谨的人体试验和政府审批才能上市,而电子产品则不需要,这必然拖慢医药行业的研发速度,药品降价的频度和幅度必须给企业足够的喘息时间。
作者为中金公司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