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狗游走苏黎世
——八飞说老爱之二
2014-04-09冯八飞
冯八飞
下狗游走苏黎世
——八飞说老爱之二
冯八飞
话说Once upon a time,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喜欢提问的三好学生问物理老师:“爱因斯坦有什么发明哇?”老师说:“他啥都没发明。”三好学生大惑不解:“既然他什么都没发明,你们怎么老说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呀?”老师说:“如果没有他,根本就不会有今天的文明!”
老师的回答其实也不完全。爱因斯坦不仅没有任何发明,他甚至终其一生连个自己的实验室也没有。他的实验室就是他的大脑。
爱因斯坦是德国人,但这个大脑却不是在德国生成的。
通过制造安装路灯、承接城市照明设施工程、制造电表、电机及其他供电设施,爱因斯坦的父亲赫尔曼跟弟弟雅可布合办的公司在慕尼黑颇为红火,顶峰时雇员一度近200人,但一见油水大,实力雄厚的大公司很快加入竞争,赫尔曼他们在政府工程招标中被击败,到1894年,工厂濒临破产。这时,意大利朋友加罗尼建议他把工厂搬到意大利米兰附近的帕维亚(Pavia)去。德国人去意大利,有点儿像咱们中国人下南洋,是没办法的办法。但爱因斯坦叔叔雅可布完全赞成,而爱因斯坦父亲很相信这个弟弟,所以他被说服,爱因斯坦全家于是迁居意大利,但是,却单单把爱因斯坦留在一位老太太家借住,继续入读路易波尔德中学七年级。爱因斯坦父亲这么狠心,其实是为了爱因斯坦好:他希望爱因斯坦能在慕尼黑拿到高中毕业文凭。
为什么呢?
因为慕尼黑有钱。
慕尼黑这个城市在德国最南边,是巴伐利亚州(等于中国的省)的省会。“慕尼黑”这个词的德语是“München”,原义为“僧侣市场”。慕尼黑是德国最有钱的大城市,有点儿像前些年的广州。我们中国人对德国的印象多半来自慕尼黑,比如延续两周的十月啤酒节、烤猪肘和宝马车等等。十月啤酒节现在都开到北京来了,啤酒、猪肘子和端啤酒的美女都是直接从慕尼黑飞过来的。
其实,除了啤酒跟烤猪肘,慕尼黑还是一个充满历史的城市,尤其近现代。
1919年共产党人在慕尼黑夺取政权,成立“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曾在慕尼黑生活的列宁还专门发来贺电,但这个共和国只存在了三个月。
1923年希特勒在慕尼黑发动 “啤酒馆政变”企图推翻魏玛共和国,失败被捕,希特勒在狱中开始写《我的奋斗》。
1938年德、意、英、法在慕尼黑签订《慕尼黑协定》,当时的英国首相张伯伦从此成为中学历史书中“绥靖政策”的代名词。
1972年慕尼黑夏季奥运会,巴勒斯坦“黑九月”组织劫持以色列运动员,12名以色列运动员死亡,史称“慕尼黑惨案”。
因为名字翻译得不好,又是“泥”又是“黑”,加上希特勒、张伯伦和奥运会惨案,弄得大家对慕尼黑的印象很差。
其实它要算德国最漂亮的城市。
München这个词的读音也跟“泥”和“黑”根本没啥关系,之所以翻译成“慕尼黑”,是因为这个地名第一次是从英语翻译的,英语的 “慕尼黑”写成“Munich”,不晓得被喝多了的哪个大腕儿翻成“慕尼黑”,从此约定俗成。我老建议改翻成“明兴”,字义又好,发音还对得上,都建议二十多年了,没人理我这个茬儿。
爱因斯坦父亲为什么希望他拿到慕尼黑的高中文凭?因为这个文凭差不多相当于现在北京人大附中的毕业证,是一流大学的门票。爱因斯坦父亲希望爱因斯坦念完大学当电机工程师。德国是个超级崇拜工程师的国家,当电机工程师更是伟大的前途。如果爱因斯坦真当了电机工程师,那爱因斯坦全家就脱贫啦,而且社会地位也比他爹这个小商贩高至少一百倍。
爱因斯坦父亲觉得他儿子很棒,所以才给他设计了这条伟大的路。可是,像所有的父母一样,他并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到底有多棒。他完全没想到、最后也没看到,他的儿子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
所以父母真不要替孩子设计太多。真正的伟人没几个是父母设计出来的。
父母夸孩子,其实主要是夸自己。父母替子女设计人生,说穿了就是自恋。
慕尼黑虽然很美,但独自一人留在军事化管理的路易波尔德中学,让本来就不太合群的爱因斯坦相当焦躁。他从慕尼黑国民学校转入路易波尔德中学后的六年是他一生最痛苦的回忆。强调服从和纪律的德国教育制度与个性强烈独立的爱因斯坦势同水火。1936年10月15日,五十七岁的爱因斯坦在纽约州奥尔巴尼纽约州立大学“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纪念会”上发表长篇讲话《论教育》,其中有一段话即来自他在路易波尔德中学的亲身经历:“我以为最糟糕的就是靠恐吓、暴力和人为权威来工作。这些办法摧残学生的健康情感、诚实和自信,只能制造顺民。这种学校在德国和俄国已经成为惯例,大家对此司空见惯。”
看官须知,爱是相互倾注的。爱因斯坦这么恨德国学校,德国学校当然不会爱他。他在中学除了数学之外其他课目都不太好,老师们嫌他生性孤僻、智力迟钝,对他不守纪律、心不在焉和想入非非很伤脑筋。此外,爱因斯坦跟同学的关系也不好。中学生一般都不守纪律、心不在焉和想入非非,这在学生眼中都不算缺点,但谁愿意跟一个生性孤僻的人交往啊?所以爱因斯坦跟同学们没什么来往。去意大利之前有天爱因斯坦父亲去问训导主任,爱因斯坦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比较容易成功,这位主任直截了当地说:“做什么都无所谓,因为您儿子反正做什么都不会成功。 ”
话说当时德国学校是为皇帝培养驯服工具的地方,最流行的口号是“为德意志,为皇帝,前进,前进!”学习的兴趣、求知的快乐都不在日程表上。这种把人培养成机器的制度让爱因斯坦深度反感,后来他激烈抨击过:“有时我们把学校简单看作工具,通过它把大量知识灌输成长中的一代。但这种观点并不正确。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学校应当发展青年人那些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但这并不意味着应当消灭个性,让个人变成像蜜蜂或蚂蚁那样的社会工具。如果一个社会充满没有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它将是个毫无发展空间的不幸社会。相反,学校应当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当然,他们要把服务社会看作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
爱因斯坦的拉丁语这时有了进步,但希腊语和其他外语等却继续很烂,是学校里出名的后进学生,老师们都很烦他。有次严谨的德国老师看了他漏洞百出的作业之后火冒三丈,气得公然违反师德当面称爱因斯坦为 “您这个永远不会成功的货!”这句话德语原文是“Aus Ihnen wird nie etwas”。遗憾的是我没查到这位老师的名字。我不是想打他,我就是想知道这老师在爱因斯坦成名后又对他说了什么。如果哪位看官知道,跪求通知一声儿。
“underdog”这个词翻字典看是“不被看好”和“冷门”。 其实“under”是“下面”,“dog”是“狗”。Underdog,如果让我翻译,就是“下狗”。两只狗打架,被踩在下面的那只狗,就是 “失败者”。所以,成名之前的爱因斯坦,其实是个典型的“失败者”,即“问题学生”。
爱因斯坦是underdog,这不是我说的,是他几乎所有中小学老师的一致意见。他是出了名的问题学生。晚年爱因斯坦亲口讲过一个故事:在德国上学时有天有个老师当面对他说,如果爱因斯坦离开这个班,老师就幸福了。爱因斯坦辩解说:可我什么错事都没做啊。老师说:“你确实没做错什么。但你坐在后排,还那个样子微笑,侵犯了本班对老师必备的尊敬!”
爱因斯坦讲这个故事时是微笑着的。但想当年这个老师的话对爱因斯坦这个本来就被普遍看低的孩子,是多么残忍的伤害。
爱因斯坦不爱德国,跟德国老师有很大关系。
1895年春天,爱因斯坦满十六岁。根据慕尼黑法律,男人成年都得服兵役,除非满十七岁之前离开慕尼黑。军营般的路易波尔德中学已经让爱因斯坦忍无可忍,他根本不能想象自己去真的军营。在处理这件事情时,爱因斯坦根本不像一个智力迟钝的儿童:他没有征得父母的同意就决定前往意大利寻亲。按当时规定,如果中途退学,以后爱因斯坦将拿不到慕尼黑中学文凭。一向被认为智力迟钝的爱因斯坦想了个好办法:他请数学老师开证明说他数学成绩很好,已经达到大学水平。这点倒是真的。然后他又从一个熟人医生那里搞到一张病假证明,说他神经衰弱,需要回家静养。拿到这两个证明后,爱因斯坦正琢磨什么时候交,谁知训导主任把他叫了去,指责他败坏班风,不守校纪,训了一顿之后勒令退学。至今没弄清楚,学校是本来就要让他退学呢,还是听说了他搞的这两个证明抢先下的手。
这可能是爱因斯坦一生第一次作假,也很可能是最后一次,因为我没查到爱因斯坦其他的作假记录。他其实只完成了作假的准备,根本还没开始作假,就算犯罪也属于犯罪终止,但爱因斯坦却为此受到了非常严重的惩罚:他几乎用了一生来悔恨这次作假,此后每每谈到此事都内疚不已。
唐山市位于河北省东部,北依燕山,南临渤海,西部和南部有329万亩(22万 hm2)低洼易涝区,历史上十年九涝,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不断治理,现全市建有2 m3/s以上国管泵站73座,装机总功率4.53万kW,多年来发挥了显著的除涝治碱效益。但这些泵站大多兴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标准低,机电设备质量差,有近70%的泵站超期服役,机组效率低,能耗高,控制排灌面积逐年减少,达不到原来的设计要求。
我之所以比不上爱因斯坦,不仅因为我的科学成就跟他没法儿比,而且,实话说,我说的假话肯定比他多。
1895年春天,爱因斯坦逃离德国,只身一人乘火车到意大利米兰寻亲。相对德国严厉的军国主义式教育制度,意大利那就纯属“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解放区的爱因斯坦好喜欢”。蓝天白云代替了阴霾乌云,青山绿水代替了冰天雪地,牧场上慢悠悠的乳牛,大街上率性自由的青年,都让爱因斯坦深感“解放啦!”当他出现在米兰家门前时,父母大吃一惊,因为爱因斯坦根本没告诉他们自己要来。孩子兴高采烈,通常父母的心情不会好,这事儿在爱因斯坦身上也不例外,到意大利不过几天,父母就拉着脸告诉兴高采烈的爱因斯坦:他失学了。
原来米兰的德语学校只收十三岁以下的学生。爱因斯坦超龄失学。
可这次失学对爱因斯坦几乎没影响,他非但没有痛不欲生,相反十分享受这来之不易的自由。他天天去泡米兰博物馆,深刻学习米开朗琪罗的伟大绘画和雕塑,然后跨越亚平宁山脉来到大海边的热那亚。一路上,意大利这个美丽率性的国家让爱因斯坦第一次领略到生命的乐趣。古希腊罗马的庙堂、充满古典宝藏的博物馆、宏伟的宫殿、风景如画的农舍,再加上愉快好客、无拘无束的意大利人,还有那无处不在的音乐和歌声,让爱因斯坦终于从严厉死板如千年寒冬的德国暖和过来。
如果爱因斯坦可以选择,他宁愿继续失学意大利。
可惜现实很冰冷。爱因斯坦父亲赫尔曼在米兰和帕维亚的电器厂都非常不景气,父亲只好告诉爱因斯坦,家里没钱供他享受自由了,他和叔叔都建议爱因斯坦尽快找个地方当学徒,学门儿无论何时都能养活自己的手艺。
爱因斯坦可不愿当什么学徒,于是他再次努力准备上大学。可意大利大学不接受没中学文凭的学生。路易波尔德中学终于狠狠教育了这个不服从教育的学生。很多学生在逃离学校的时候都不知道,无论外面有什么样的自由,逃离学校通常都是个坏主意。
然而,天无绝人之路。这时爱因斯坦听说回头向北走,跨过阿尔卑斯山,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高校接受十八岁以上的学生以“同等学力”资格报考。这个“同等学力”现在中国也有,它的意思就是说没中学毕业证也可以报考。而且这所学校也用德语教学,因此爱因斯坦跟起来也不会太辛苦。1895年10月,爱因斯坦前往苏黎世参加考试。但他此时只有十六岁,又太年轻了,人家不让他参加考试。最后,通过父母一位好友的帮助,他获得了参试机会,考试科目包括政治史、文学史、德语、法语、生物、数学、几何、化学、物理、图画、作文。
大家猜猜考试结果怎样?
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没考上!
因为所有需要死记硬背的课程爱因斯坦都考不好,加上没有中学毕业证,所以没被录取。但他的数学和物理十分出色,引起了校方的注意,物理教授韦伯专门让人告诉爱因斯坦,欢迎他来旁听自己的物理课。校长阿尔平·赫尔措克也给爱因斯坦出主意,让他在瑞士找所中学学习,过一年再来投考。
校长推荐了离苏黎世不远的阿劳(Aarau)州立中学。
下狗爱因斯坦怀着一颗灰色的心来到山清水秀的阿劳。
然而,小镇阿劳,却是爱因斯坦一生中第一个幸运数字。
阿劳中学是直到大学毕业唯一善待过爱因斯坦的学校,而且它并非单单善待爱因斯坦,它善待所有的学生。这个学校允许老师自由教学,课程有趣,学生可以在实验室独立工作,高年级学生都很关心社会问题,既没有军事化管理,也没有严厉的校规惩罚。
阿劳也是州府,离苏黎世半小时车程,七千多户居民大多说德语,主要以烟草、草莓和绸缎纺织为生,在瑞士算富裕城市。阿劳中学是苏黎世ETH大学的预科学校,分为两部,其一是高级文科中学部,每个年级五十来名学生;其二是工商专科部。当年与爱因斯坦同年级就读工科的有64名学生。
入学后爱因斯坦寄住在阿劳中学老师温特勒家。温先生是颇受欢迎的希腊语和历史老师,知识渊博,性格温和,也是爱因斯坦父母的好友。他常带爱因斯坦去远足,他的太太和七个孩子很快成为爱因斯坦的朋友,这个温暖的大家庭让爱因斯坦心情开朗起来,他称温特勒为“温特勒爸爸”,称他太太为“温特勒妈妈”。19世纪初瑞士伟大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曾在阿劳活动,因此他的民主和人道主义在阿劳中学根深叶茂。这里的老师都不赞成用棍棒和名利教育学生,他们主张发挥学生特点,展示知识和科学的魅力,点燃好奇心,激发求知欲望,自由发展对知识的追求。在如此自由的阿劳中学,爱因斯坦仍然特立独行:当时大部分学生都学法律和医学,但爱因斯坦却选择了大冷门的物理和数学。
爱因斯坦有生以来第一次喜欢学校了。他的步伐变得有力自信,脸上重新出现他招牌式的微带嘲讽的微笑,而且“不顾是否会冒犯别人而敢于表达自己意见”。妹妹玛雅后来回忆,爱因斯坦在嘈杂环境中仍能集中精力学习,他常常坐在沙发上“手拿纸笔,不时小心翼翼蘸蘸扶手上的墨水瓶,完全沉浸于学习中,周围人声鼎沸,却丝毫不能影响他”。
正是在阿劳中学,爱因斯坦在法语期末考试作文时写了一篇《我的未来计划》,这篇作文有不少语法错误,但从第一行开始,一个伟大天才的雄心扑面而来,他说:“幸福快乐的人满足现状,不大会考虑未来的事情”,与此相反,他将投身科学事业,这是他“针对自己长于抽象、数学思维但缺乏想象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特点所制定的个人规划”。
这个木讷的中学生对自己的评价非常不客观,实际上他不仅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想象力超群绝伦。
正是在这篇作文中,爱因斯坦表示自己一定要去苏黎世联邦理工高校攻读自然科学,而且宣布自己的理想是大学老师。
也是在阿劳,爱因斯坦写了他生平第一篇物理学研究论文 《关于磁场以太状态的研究》。像多数中学生一样,这篇论文题目很伟大,但论文本身其实很空泛,不过,这毕竟是爱因斯坦迈向相对论的第一步。这篇幼稚的文章也证明,相对论爱因斯坦并非生而知之,相对论是他艰苦研究的结果。
1896年秋爱因斯坦在阿劳中学顺利拿到毕业证。瑞士学校是6分制,1分最低,6分最高。爱因斯坦的毕业分数为:历史、代数、几何、图形几何学和物理学都是6分;德语、意大利语、化学和自然历史都是5分;地理、绘画(美术)和绘画(技术)是4分。同时,他是全班总分第一。
阿劳中学与慕尼黑路易波尔德中学的落差实在太大了,而且爱因斯坦绝对不愿意将来有一天回德国服兵役,因此,进入阿劳中学三个月后,爱因斯坦再次向父亲提出不愿当德国人。其实当年在慕尼黑他就提过,父亲没同意,但这次同意了。父亲为爱因斯坦提出申请并支付了3马克手续费。1896年2月28日,乌尔姆市签发文件,宣布同意爱因斯坦放弃德国国籍。
爱因斯坦遂成无国籍国际浪子。
晚年爱因斯坦称阿劳中学为 “高等教育中最令人欣喜的样板”。在回忆录 《自述片断》中爱因斯坦谈到阿劳中学时说:“人非机器。如果环境阻止他襟怀坦白、畅所欲言,人就会变得死气沉沉。”也是在阿劳中学,爱因斯坦宣布此生“不再从属于任何宗教”。
还是在阿劳中学,爱因斯坦开始思考时空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最后催生了相对论。他当时的想象,形象地说即为:如果让冯教授骑在一束光上跟着前面的另外一束光跑,他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从飞驰的火车上射出的光,是否比静止的火车上射出的光速度快?
列位看官,你们认为会出现什么情况?
如果您没有答案,少安勿躁,待我跟您细细道来。我先透露一下: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狭义相对论。
阿劳中学让爱因斯坦免试进了大学。1896年10月到1900年8月,爱因斯坦入读苏黎世联邦理工高校四年。这个学校的故事很精彩:1848年苏黎世把“首都”的头衔让给了伯尔尼,作为补偿,瑞士政府六年后在苏黎世创办了这所大学,开始称“联邦理工学院”,1911年改为大学,德文官称是“Eidgenssische Techinische Hochschule Zürich”,它在爱因斯坦生命中非常重要,但德语估计大家记不住,所以请大家记住它的简称“ETH”。ETH大学拥有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和强大的师资力量,出产了2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至今仍是欧洲乃至世界最好的理工大学之一。
很多文章都说爱因斯坦在ETH读的是物理系,其实那些作者可能没学过德语,或者学了德语但没有认真查过资料,所以坐在电脑前想当然: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所以他当然读的是物理系。其实爱因斯坦在ETH读的是师范系的物理数学专业。这个系没有统一课程,学部主任为每个学生定制一个与物理系必修课程差不多的课程计划,并要求在主课外选修至少一门辅课。兴趣广泛的爱因斯坦一下子选了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三门。为保证学习时间,他还专门在校旁租房,以便节约时间。
当时爱因斯坦的人生理想是毕业后当老师混碗饭吃。
他根本没想到,将来有一天瑞典皇后要请他吃饭都得排仨月的队。
虽然后来皇后请饭都要排队,但在ETH时的爱因斯坦仍然只能继续underdog(下狗)生涯,还是一个不招老师喜欢、看上去绝不会有远大前程的学生。更关键是,他还经常不听老师的指导乱说乱动。有次上实验课老师给大家每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具体操作步骤。可爱因斯坦接过来就团成一团,待会儿就扔进了废纸篓。他一向是按照自己的步骤来完成实验的,这次也不例外。只是这次结果有点儿例外。当他正低头看着玻璃管里跳动的火花时,突然“轰”的一声玻璃管爆了,爱因斯坦右手鲜血直流。老师问明情况之后气得跳脚儿发疯,课都不上了,立刻向系主任报告,强烈要求处分这个不守规矩的学生。
结果,未来人类最伟大的物理学大师挨了学校一个处分。
现在的学生都不怕老师,只怕处分,因此我对ETH大学给了爱因斯坦一个什么处分特别好奇,中、德、英文的资料查了个底儿朝天,愣没查到。哪位看官知道,麻烦告诉我一声儿。
做实验自行其是,选课也如此。爱因斯坦选的课程从日晷投影到瑞士政治制度再到歌德作品选读,五花八门,但搞笑的是,身为师范系物理数学专业的学生,他却几乎不选物理和数学。
原来这些课程爱因斯坦已经自修完了。虽然教物理的韦伯声望不错,而且刚开始还很器重爱因斯坦,但爱因斯坦这时已在攻读物理学大师麦克斯韦、基尔霍夫、波尔茨曼和赫兹等人的原著,韦伯的课程对他而言已经“太浅了”。
哪个老师会喜欢学生翘课?还有哪个老师会喜欢学生翘课是因为自己的课程 “太浅了”?韦伯老师对爱因斯坦的感情由此发生了质变。
这时爱因斯坦正在研究以太。大家记得,他在阿劳中学写的第一篇科学论文就是《关于磁场以太状态的研究》。
“以太”英语写成“aether”或者“ether”,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设想的构成世界的五大元素之一。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儿把这个概念引入科学。两百年后,科学家发现光实际上也是一种波。可波在传播时都要借助一种别的东西,物理学称为“介质”,例如声波传播的介质是空气,水波传播的介质是水。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空气,声波就无法传播,我们就只能看见闪电唰唰地亮,完全听不见雷声。
这么一来,问题就产生了:宇宙中既无空气也无水,那么,光在宇宙中传播,介质是啥呢?
19世纪的科学家认为传播光的介质就是以太。他们认为以太没有质量(就是说没重量),绝对静止,因此我们看不见以太,也感觉不到,但宇宙其实就是一片充满以太的大海,地球和太阳这些星球相当于“泡”在以太大海中的船。而光就依靠以太在宇宙中传播。法拉第、麦克斯韦、洛伦兹等都研究过以太,到19世纪末,以太理论盛极一时,当时大家公论宇宙中存在以太。
在ETH学习时,爱因斯坦还相信存在以太。可当时没人找到过以太存在的确切证据。大学生爱因斯坦突发奇想:如果能够发明一种仪器测量出地球在“以太大海”中航行的速度,不就能证明以太存在吗?他于是大规模翘课,一天到晚在实验室中埋头苦干,最后真设计出一个以太测量仪,兴致勃勃地拿着图纸去给韦伯教授看。
韦伯教授是实验物理学家,对实验无法验证的理论物理学研究根本不感兴趣,加上本来就对爱因斯坦不满,因此把图纸一撇,很不客气地说:“爱因斯坦先生,你很聪明,简直聪明绝顶。可惜你有个缺点:你不听人教!”然后点点头,走了!
此事的后话是:爱因斯坦后来提出光速不变的基本原理,并以此为出发点创立狭义相对论。再后来爱丁顿的科学实验证明相对论正确,等于同时证实宇宙中没有以太。
今天,已经没有物理学家再谈“以太”了。
韦伯教授没想到,这个翘课的学生,对物理学知道得比他多,因此他“不听人教”,是合理的。
韦伯不喜欢爱因斯坦,就算特例。可是,数学老师也不喜欢他。
爱因斯坦在阿劳中学的数学成绩很好,但进入大学后他却不再喜欢数学了。入学后他注册了九门数学专业课,却没上完一门,因为这时他觉得数学分支太多太细,任何一个细小的分支都可以耗尽人的一生,但在理论物理学中探究物理的本质却更能发现大自然那无穷无尽的奥秘。爱因斯坦这个想法让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很多年后他创建广义相对论时才发现数学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于是,他不得不求助于ETH老同学、数学家格罗斯曼。此是后话。总之在ETH时爱因斯坦确实不重视数学。当时ETH的数学教授有胡尔维茨和闵可夫斯基等著名数学家,他们对经常翘课的爱因斯坦印象都不好。闵可夫斯基是德国人,但全校都知道他很讨厌爱因斯坦这个同胞。有天他看见爱因斯坦蓬头垢面地从实验室里钻出来,就很直接地对爱因斯坦说:“也许你是个聪明人,但你绝对不适合搞物理。为什么你不尝试一下其他工作,比如说医学或法律呢?”
作为一个教授,这是非常过分的话。
此事的后话是:几年后闵可夫斯基成为最热心为相对论摇旗呐喊的数学家之一,并因此在欧洲数学江湖扬名立万。有次,一个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记者在记者会上当面踩他的鸡眼,提醒他说,爱因斯坦可是被他断言为“绝不适合搞物理的人”哦。闵可夫斯基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他太懒了。至少那时太懒。”
闵可夫斯基后重病去世,弥留之际大叹:“在相对论刚出现的时候就得死,实在不甘心呀!”
虽然物理数学老师都不喜欢爱因斯坦,但这并不等于说ETH人人都不喜欢爱因斯坦。
刚才说过的格罗斯曼就很喜欢爱因斯坦。他是爱因斯坦的同班同学。喜欢一个人,通常就会不计代价地去帮助他。爱因斯坦经常翘课,根本没有课堂笔记,所以一考试就抓瞎——没复习资料哇。幸好格罗斯曼是个三好学生,从不翘课,不仅笔记认真,而且下课后还要重新誊写一遍,所以一到考试他就变成爱因斯坦的救命稻草。除了借笔记,格罗斯曼住在苏黎世湖边的塔尔维尔村,爱因斯坦还经常到他家去蹭饭,等于精神物质双依赖。饱时给一斗,不如饿时给一口,想当年在柴进的庄子上,宋江花十两银子便买到打虎英雄武松的心。这事儿在国外也一样。很多年后,已经世界伟人的爱因斯坦在回忆中把格罗斯曼称为铁杆儿,并高度评价说:“他不是我这种流浪汉和离经叛道的怪物,而是浸透瑞士风格同时完全保有内心自主的人。”
爱因斯坦的同桌同学埃拉特也家住苏黎世,他妈妈很喜欢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变成世界伟人之后她讲过一个爱因斯坦的段子:有次爱因斯坦来他们家玩儿,当时他感冒了,所以围了条围巾,她怎么看怎么觉得这条围巾别扭。最后一问才知道,这是块儿桌布。
这块儿桌布属于爱因斯坦的房东。房东是个熨衣妇,平常喜欢边听音乐边熨衣。为了跟房东搞好关系,爱因斯坦一见她干活儿就赶紧站到旁边给她拉小提琴,经常因此耽误上课或讨论会,包括在苏黎世“都会”咖啡馆的讨论会。
经常参加“都会”咖啡馆讨论会的有爱因斯坦、格罗斯曼、埃拉特等。爱因斯坦几乎从来不去上物理课,但他在“都会”咖啡馆讨论得最多的却是物理学。
看官须知,从牛顿开始,力学就被认为是物理学的基础,可到了19世纪,麦克斯韦的场方程和赫兹的研究严重动摇了这一基础,虽然这两位物理学家坚持认为牛顿力学是物理学的可靠基础。到19世纪90年代,伦琴发现X射线,随后放射性和电子被发现,对牛顿力学的迷信开始动摇。这阶段爱因斯坦正好在ETH上大学。1900年秋,普朗克发现热辐射具有原子和量子结构,彻底动摇了牛顿物理学的地基,而由奥地利物理学家马赫发起的力学新论直接催生了爱因斯坦的物理学新思想。爱因斯坦的意大利同学贝索是马赫信徒,他有次手拿马赫的《力学》冲爱因斯坦大喊:“牛顿在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说,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绝对’就是跟任何事物都没关系。既然空间、时间与任何事物都没关系,你又怎么知道存在空间和时间呢?”爱因斯坦大赞,于是发誓“要把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从先验论神坛上拉下来,用我们的经验来检验!”1948年,六十九岁的爱因斯坦致信贝索时仍然亲承马赫对他具有巨大影响。第二年,七十岁的爱因斯坦回首人生时强烈感谢了格罗斯曼。
虽然遭到ETH老师集体蔑视,但爱因斯坦对ETH的评价比对慕尼黑路易波尔德学校的评价高多了,因为在这里一学期 “只有两次考试”,除此之外学生可以干自己想干的任何事情,而这,正是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和独立思考能力所必需的学术自由。后来爱迪生批评大学教育毫无用处,爱因斯坦看到后评论说:“教育的价值……不在于学习大量已知事实,而在于训练你的头脑去思考教科书里学不到的东西。”
爱因斯坦这么重视“都会”咖啡馆的讨论并非偶然,因为除了这几位男同学,参加“都会”咖啡馆讨论的还有一位女同学——来自塞尔维亚的马蜜娃。虽然貎不出众,而且年长爱因斯坦四岁,但她却是欧洲第一批物理女生。生性沉默寡言的马蜜娃热爱物理,因此对爱因斯坦指点江山,激扬物理十分入迷,经常能一言不发地听上大半夜。说起物理来滔滔不绝的爱因斯坦当然不久就被这个忠实的听众俘虏,就此陷入“姐弟恋”不能自拔。
爱情很美好,但爱情不能当饭吃,起码不能长期当饭吃。拥有了爱情的爱因斯坦这时吃饭已经非常有问题。他租住的小屋到处都是书,几乎无法插脚。他每天除了上课就是读书,吃饭都到小饭馆凑合,经常还三餐不继,因为1896年爱因斯坦刚进入ETH大学时,他父亲赫尔曼与叔叔雅可布在帕维亚开的工厂就倒闭了,之后叔叔进入公司打工,父亲赫尔曼独自在米兰重开了一家小厂,两年后再度倒闭。父亲自顾不暇,爱因斯坦不仅在经济上得不到资助,而且无法帮助父亲,让这个家庭的长子深觉自己十分羞愧,他写信给妹妹玛雅说,父亲面临财务窘境,他作为成年儿子只能袖手旁观,无能为力,非常苦恼,“还不如死了好些”。直到父亲找到一份儿工作,爱因斯坦才不再这么自责。
四年大学,爱因斯坦的生活来源就是几个舅父每月给他的100瑞士法郎,而他每个月还要省出20法郎来交申请瑞士国籍的证件费。
饿过的人最珍惜粮食,穷过的人最喜欢钱。我们中国人一贯把节俭看成美德,就是因为我们在历史上实在是被饿死得太多了。
爱因斯坦直到出名,几乎一直穷困潦倒,整天为钱发愁。
可无论穷得叮当响,还是最后暴得大名财源滚滚,爱因斯坦从来都拿钱不当钱。
那么,从ETH这所名牌大学毕业之后,他会挣到钱吗?
(2013年10月20日4稿毕于北京天堂书屋)
责任编辑 洪清波
《当代》读者调查启事
2013年度读者调查活动,截至发稿日,收到调查表380份,相比去年,略有减少。能得到读者如此关心,我们感谢不尽。读者的反馈,价值匪浅,我们将在今后的编辑工作中认真分析体会,以回报读者。现仅就几项调查结果做一个汇报。
一、最喜欢的 《当代》作品:
1.精卫填海 2.耶路撒冷 3.家有真经 4.最温暖的寒夜 5.花河。
二、最喜欢的当代作家是:
1.贾平凹 2.莫言 3.严歌苓 4.王蒙 5.苏童
三、最喜欢的2013年文坛的作品:
1.精卫填海 2.带灯 3.黄雀记 4.涂自强的个人悲伤 5.日夜书。
于是, 《精卫填海》获得 《当代》拉力赛2013年度总冠军 (年度最佳)。为感谢读者支持,依旧进行抽奖活动,获奖名单如下:
特别幸运读者
张 军 (山西太原) 田进洲 (湖南临澧)
热心读者名单
刘红伟 (山东荏平) 黄家祥 (贵州金沙) 丁气高 (河南开封) 胡 栋 (北京东城)
李建国 (河北石家庄) 何世进 (四川乐山) 王治建 (陕西商洛) 丁中明 (江苏盐城)
原 鹰 (内蒙古呼和浩特) 李 能 (黑龙江加格达)
幸运读者名单
李献中 (河南襄城) 王张垣 (内蒙古) 庞 军 (陕西汉中) 薛超英 (河北晋州)
杨润飞 (陕西榆林) 汪安基 (安徽歙县) 徐仲志 (江苏徐州) 黎国荣 (甘肃皋兰)
许灵锋 (云南凤庆) 武延斌 (山西万荣) 刘凤环 (北京海淀) 李春生 (陕西西安)
阳红光 (湖南涟源) 沈安南 (北京朝阳) 支 伟 (江苏南通) 王建强 (广东东莞)
戴旭红 (河北唐山) 马官煌 (安徽芜湖) 杨 军 (黑龙江) 贾瑞峰 (河北邯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