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有独钟”的台湾家庭
2014-04-08
我上海住所旁边是一间YAMAHA的音乐教室,装修得光鲜亮丽,稍走近,立马会被那种充满艺术感的气场给震撼,小朋友们出出入入,处处流露着尊贵不凡的气质,门口总是有许多车子临时停放,等小孩放学;或者奶奶牵着孙儿幸福洋溢地走出来,跟在后面的爷爷像个仆人似的帮他们拿着乐器。
门口的海报写着“学音乐的小孩不会变坏”,一看到这行字,我就陷入一种余秋雨老师式的历史沧桑感当中。当年,台湾有多少父母也是被这段广告词迷惑得花大笔钞票送小孩进音乐班。
台湾家庭“琴有独钟”可追溯到日据时代,那时的世家闺秀小姐养成中,钢琴是几乎一定要学的。你可以想象一个画面,有一栋洋房,琴声从二楼的窗棂流泻而下,一直流进市井,路过的贩夫走卒市井小民听到,都很自然地把琴声与高贵气质联想在一起,觉得会钢琴的女生就是温柔婉约有气质,以后肯定嫁得好。
这种刻板印象一直存留在台湾人脑海里,因此你会看到,只要父母有点能力,都会让女儿学琴。到了70年代,大家普遍开始有钱了,这个市场就一下呈现井喷,众父母纷纷把小孩送去学音乐,而且基本上都是学钢琴,男孩有可能会去学小提琴。事实上,在那个年代,你叫一般公薪阶层的家长举出钢琴小提琴以外的乐器,也有点难。
在台湾,有两句影响了好几个世代的经典广告语,一句是带动中秋节烤肉风潮的“一家烤肉万家香”,另一句就是“学琴的小孩不会变坏”。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日本YAMAHA来台设厂,到了七十年代初,就是这句“学琴的小孩不会变坏”一举将YAMAHA钢琴在台销售量推上了高峰,最巅峰时一个月可以出厂一万架钢琴。从此以后,有没有学过钢琴,对都市中产阶级家庭来说,就成为有没有气质的标准。
八十年代初期,你只要走过台湾的住宅区,尤其是晚上,经常是左邻右舍都传来钢琴声。说实在话,大部分都弹得不怎么样,可是说来也怪,就从来没听过谁在抱怨太吵。
1988年,没有参加过任何大赛得过任何大奖,当年只有16岁的俄罗斯钢琴神童纪辛(EvgenyKissin),与卡拉扬的柏林爱乐合作了超高难度的柴可夫斯基第一号钢琴协奏曲,技惊全场。从此之后,纪辛简直就变成全台湾学钢琴的小朋友及家长的偶像,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学钢琴的小孩能成为下一个纪辛。过了几年,纪辛到台湾办独奏会,也是轰动,一票难求,都是家长带着小孩去听。
但说真的,学钢琴很需要天分,也不是每个小孩都成得了纪辛、郎朗或李云迪,可偏偏家长都不想承认这一点。有些比较黑心的老师,为了赚钱也不管小朋友有没有天分,時间到了就来上课,教完就下课,按时收钱,自己在教些什么都不知道。有点良心的老师,就会暗示家长,你的小孩其实一点音乐天分都没 有。
学琴热潮直到今日的台湾仍然不退,只是很多人到小学升初中那个坎上就放弃不学了,所以几乎每个台湾都市中产阶级的家庭中,都有那么一架不知道附着了多少小朋友的怨念,爬满了灰尘的钢琴,静静地摆在家中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