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找到“最强大脑”?
2014-04-08张自言
张自言
“最直接的问题就是,我们找到的奇人是不是骗子?”江苏卫视宣传统筹刘宇哲举例说,节目组曾经找到一个自称有“透视眼”的人,蒙上眼罩也能看到东西。经过高校研究者们的测试,他其实是在眼罩上做了手脚,换了眼罩就露了原形。虽然有天赋的选手是稀缺资源,但工作人员对待选的民间高手们都是先持怀疑态度:“每找到一个人,我们的立场都是不相信,要想方设法去拆穿。”
科研人员还负责制定一套针对“最强大脑”的评分标准。“脑力怎么PK,普通人是说不清楚的。专家们从运动控制和心理学去建立评价体系,花了大半年。所以这不光是个电视节目,也是个科研项目。”刘宇哲解释道。
郑才千面前有5000个魔方,构成一个巨大魔方墙,长6米、高3米,从中间分割成两块,左右各2500个,每个魔方上有9个小色块,总共是45000个小色块。每块魔方的色块分布都完全一致。但陶晶莹随机挑选了一个魔方,换掉了其中一个色块的颜色。郑才千的任务是要找出那个被换掉的色块,仅仅45000分之一的不同。他在看了整面墙第四遍的时候说:“找到了。”
这个瞬间立刻点燃了观众对江苏卫视新节目《最强大脑》的热情。这档节目让大咖嘉宾们坐在硕大的椅子上,有激动尖叫的现场观众,有故意铺陈紧张情绪的音乐,看上去很像选秀,但是要比拼的不是唱歌,而是记忆力、分辨能力、一心二用等等脑力任务。对观众来讲,最好奇的是:这些超强脑力的人是怎么被选出来的?他们的脑力能干啥?他们都是《生活大爆炸》里的谢耳朵(Sheldon)吗?
注意,有骗子出没
普通观众很难描述出《最强大脑》里出现的选手到底是哪一种群体,只能勉强称为“牛人”:有人能一边弹钢琴一边按顺序背下88个随机数字,有人蒙着眼睛穿越激光线,有人识别面部的能力超强。按照节目组的标准,这些都算作“普通人没有的脑力才能”,具体可以归类为深度视觉、空间感知、照相式记忆等。后续节目还会有更强选手出现:例如从各地寻找101条外形相似的斑点狗,让选手先和狗一起生活五天,再看局部斑点照片,辨认出照片是属于哪条狗的;还有一位选手要在数分钟内心算一个包含有开根号21次方的算式。
《最强大脑》的德国原版节目叫《The Brain》,虽然现在网络上津津乐道于中国版和德国版有多少相似之处,但原版节目只有两期现场直播,而《最强大脑》却准备声势浩大地先做个整整一季,于是找“大脑”就成了首要艰巨任务。
“找唱歌选秀节目里的选手,和找‘最强大脑,简直是一个天堂一个地狱。”江苏卫视宣传统筹刘宇哲说。因为唱歌跳舞这种才艺的参与度极为广泛,海选召集的消息发布出去就会有相当数量的选手来参与,即便是争抢优质歌手,电视台也有固定熟悉的路徑,并不太难。但寻找天赋异禀的“最强大脑”,却只能从最笨拙的地毯式搜查找起。
据《最强大脑》制片人桑洁介绍,他们寻找选手主要有三种途径:“节目组光寻人就分了三大组。一是联系各类脑力竞赛中的优秀选手;其次是通过地方论坛、俱乐部、媒体报道寻找;还有就是亲赴全国各省市海搜。”郑才千就是从以往的记忆比赛中找到的;而地方论坛、地方报纸关于“当地奇人”的内容,也是相对可靠的参考。
并不是找到具体的人就能直接上节目,编导们还要带这些奇人去大学的研究部门测试,验证他能力的真假,并且鉴定他们的天赋到底属于哪一方面的能力。因为很多专业测评电视编导已经无法掌握,《最强大脑》和北大、北师大、上海交大三所大学的心理学脑科学实验室都建立了合作。
“最强大脑”们的表现总让人想起80年代曾经风靡过的“特异功能”热。但节目组反复申明,所有选手都要经过科学验证才能上电 视。
“最直接的问题就是,我们找到的奇人是不是骗子?”刘宇哲举例说,节目组曾经找到一个自称有“透视眼”的人,蒙上眼罩也能看到东西。经过高校研究者们的测试,他其实是在眼罩上做了手脚,换了眼罩就露了原形。虽然有天赋的选手是稀缺资源,但工作人员对待选的民间高手们都是先持怀疑态度:“每找到一个人,我们的立场都是不相信,要想方设法去拆穿。”
科研人员还负责制定一套针对“最强大脑”的评分标准。“脑力怎么PK,普通人是说不清楚的。专家们从运动控制和心理学去建立评价体系,花了大半年。所以这不光是个电视节目,也是个科研项目。”刘宇哲解释 道。
奇人们的能力经过确认没有作弊之后,还要被专家们用这样一套评价办法考核一番:做测试题,满分150分的考核,100分才能上台。这样待定选手就又被筛掉了一半以上。部分情况下,选手们要经过核磁共振成像测试,分析其脑力控制机能。因为“核磁共振是测试智商更为直接的方式,可以检测到大脑神经元的兴奋信号,神经元越兴奋,说明大脑的利用程度越高,也越发达”。
上台之后的评分制度也由这些高校科研团队制定,节目组安排这些专家以观众身份悄悄观看选手走台、彩排等细节,最终把评分说明书给“科学判官”魏坤琳。魏坤琳曾因在场上不近人情地淘汰掉看上去很酷炫的选手,在网上甚至引发了“魏坤琳请闭嘴”的话题讨论。制片人桑洁解释说,魏坤琳背后代表的其实是三所高校科研人员组成的全体科研合作团队,所以不存在一个人独断专行的问题。
脑力能干啥?赢了60万
网络上最受欢迎的“最强大脑”是在魔方墙里找茬的郑才千。郑才千走红之后,粉丝们就立刻翻出了他一连串的记忆比赛成绩: 2008年代表中国在世界脑力锦标赛上夺得最高荣誉世界记忆大师称号,成为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2010年再次获此殊荣,并成功刷新人名头像、随机词语、历史事件三个項目的亚洲纪录,成为新的纪录保持者。节目组告诉本刊,郑才千还有其他记忆才能:可以1分钟内根据条形码说出10种以上商品名称、价格,记忆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10000年的万年历(他是该项目世界纪录保持者)等等。
最传奇的是,因为记忆力好能记住牌面,郑才千曾在澳门赌场赢过60万,对此,郑才千默认,“后来就再也没去了”,事实上,因为靠记忆力赢牌,郑才千已经上了赌场的“黑名单”。
走红的另一个代价是,观众们像揭秘刘谦魔术一样想揭秘他找茬的技巧,有人注意到了他找色块的时候是“对眼”,就此推断他只是施了点奇技淫巧:“看郑的眼部动作,他应该是利用了一种很简单的裸眼3D手段,利用人双眼立体成像的结构特点,调整双眼聚焦的点。对眼,在脑中重叠两张图,再找成像有问题的点。”
郑才千不认可这种说法:“网友们讲的这种方式,平时用来玩普通的找茬游戏是可以的,但对于我挑战的这个项目起不了作用。我的对眼,只是专注的时候会控制不住而已。按照魏坤琳教授的话说,我的视觉灵敏度比普通人要 高。”
但他的记忆力确实经过了训练。在2004年,他读了一本介绍记忆与速读的书,系统学习了包括记忆的编码、连锁、定位等在内的专业问题:“我运用书中的方法可以轻而易举地按顺序记下几十个词语,这使我很吃惊。”郑才千说。他掌握方法后灵活运用,可以在两小时内记住《千字文》,用6天时间把《唐诗三百首》倒背如流(每天背诵40分钟到1小时),知道每一首诗的页码。
关于郑才千自我训练的事情在网上也有零星信息,粉丝们热情讨论着,自己是不是也能练出个超强记忆力来。郑才千则认为自己的记忆力主要还是来自天赋:“大脑技能这一块受基因影响,天赋好的人可以达到极大容量。如果通过后天培养和训练,可以得到补充,但是这和天赋决定的阈值相比,确实很小。不过我的情况也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夸张,例如有人问我,是不是看到的每样东西都和常人看到的不一样,不是的。”
节目主持人蒋昌建观察下来,觉得郑才千是标准的“优等生”:“什么事情给他做,他都会做得很好。” 但郑才千自己觉得记忆力对生活的影响不是很大。除了打牌,最有用的是记纪念日的时候显得人缘好:“比如和亲朋好友交往过程中,每一个人的生日以及特别的日子,我都可以记得一清二楚。”
所以这些“超强大脑”和《生活大爆炸》里思考宇宙终极问题的天才们并不能相提并论,每种脑力是否真的有实用价值也还有待研究。最接近“谢耳朵”的人其实是担任“科学判官”的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魏坤琳,他主要研究人脑怎样工作,以及人是如何控制运动的。一到选手挑战任务的时候,他就要拿着纸笔靠近选手,边观察边记录,让观众好奇他是不是故弄玄虚。工作人员提到这个细节语气里却满是崇拜:“魏老师绝对不是做样子,真的是在记录和算,他的手稿上全是公式,我们完全看不懂,真的是不明觉 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