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舌尖上的风雅

2014-04-08一米

共产党员·上 2014年3期
关键词:风雅毛豆蚕豆

一米

中国人喜欢吃,中国的文人更喜欢吃。不但喜欢吃,在吃之余,笔端流淌出来的美文,更是散发着中国美食独有的芬芳。

作为文学大家的汪曾祺,拥趸无数,作为吃货的汪曾祺也同样值得很好地品味。人称汪曾祺身兼二美:美文家、美食家。作为美食家的汪曾祺,每到一处,游览完名山大川,还要去小街偏巷,往菜市场转转,品尝民间小吃。好吃美食,善写美文,让汪曾祺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善写美食的风雅吃货。每当提起汪曾祺,人们都会想起他的美食散文。

2013年秋,江苏文艺出版社将汪曾祺的美食散文重新结集出版,取名《做饭》(窃以为叫《吃饭》似乎更贴切)。这本书最完整地收录了汪曾祺谈吃的散文,南甜北咸东辣西酸无不涉猎,写山西人嗜醋,写内蒙古人粗犷的手把羊肉,写江南细雨中的甜点,还有金华的火腿、黑龙江的飞龙、江阴的河豚,甚至火宫殿的臭豆腐、徽州臭鳜鱼,在汪曾祺笔下,都成了令人垂涎的美味。

汪曾祺的文字功力毋庸赘述。京剧《沙家浜》“智斗”一场的经典唱词,就出自汪曾祺之手。“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一组数字组成的唱词,充分体现了汉字的无穷张力,让多少人望尘莫及却又赞赏不已。

但汪曾祺的美食散文不独具文字之美,更能在平和的文字里蕴含绵长滋味。“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在汪曾祺的笔下,美食不再是寻常的生活需求,而是一种文化、一种思绪,字里行间充满了人生的感悟。

汪曾祺在《口味》里写到了众口难调,写到了南北口味的差异。他觉得任何东西,只有吃了才真正知道滋味。“有些东西,自己尽可以不吃,但不要反对旁人吃。不要以为自己不吃的东西,谁吃,就是岂有此理。”“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

在《食豆饮水斋闲笔》里,他写豌豆、绿豆、黄豆的一组小美文,其实写的就是无尽的乡愁。

除了描摹食物的烹调方法,汪曾祺的美食散文还穿插了一些人物故事,让人读来不胜唏嘘。

在《蚕豆》一节,他写北京的胡同里有一个老头,七十好几了,头发胡子都是雪白的。汪曾祺每天下班时都能见到老人挎着木盆,慢慢地从胡同这头走到那头,哑声吆喝:烂和蚕豆……后来这位老人不知道得了什么病,头抬不起来了,埋着头在街上走着,也不再吆喝。又过了一段时间,就再也不见这位老人了。每次吃烂和蚕豆的时候,汪曾祺都会想起这位老人。他说:“我想的是什么呢?人的生活啊……”

说起来,能在春节期间读这本书,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因为作为一本和美食有关的书,它能开胃,能唤醒你的食欲。

想起汪曾祺写《毛豆》一节,现在仍禁不住齿颊生津:北京的小酒馆里的盐水煮毛豆,是整棵地煮的,不将豆荚剪下来,酒客用手摘着吃,比装了一盘吃起来更香。平淡的笔触,却带来了一股诱人的香气。咱们沈阳人素来有吃毛豆、喝啤酒的习惯,当时读到这里,真不由生发出了一股诗情的期待:春节过了,能嚼着毛豆、踩着啤酒箱喝酒的日子,还会远吗?

这期待,是否有了一点吃货的风雅?

□本栏编辑/厉飞endprint

猜你喜欢

风雅毛豆蚕豆
烧毛豆
蚕豆花
毛豆姐姐的信
月相表解读腕上的阴晴圆缺
找蚕豆“耳朵”
住在蚕豆里的故乡
风雅起来
说风雅
毛豆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