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政教专业师资教育适应性研究
——以中学职业需求为视角
2014-04-08杨委
杨 委
(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日照 276826)
高师政教专业师资教育适应性研究
——以中学职业需求为视角
杨 委
(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日照 276826)
高师政教专业承担着为中学输送政教老师的重任,因此,良好的政教师资教育是保证中学政教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而观察当下该专业毕业生的师德素养、知识体系、人文素质等状况,很令人担优。因此,必须积极探究提高师资教育适应性的对策,以为中学培养合格的政治课教师。
思想政治教育;师资教育;适应性
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师范教育不能仅注重学生在知识、能力和专业素质方面得到应有的发展,更要注重未来教师气质的培养。”高师政教专业承担着为中学输送高水平、高素质合格政治课教师的重任,良好的政教专业师资教育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当前高校师资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大多数毕业生没有经过专门的实习和技能培训,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理论深度不够、教学技能欠缺、人文素质不高等问题。因此,改革课程体系、增强公民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的基础地位、加强生命教育与媒体素养教育、提高高师政教专业师资教育与中学职业需求的适应性,为中学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政治课教师就显得尤为迫切。
一、高等学校师范教育——中学师资培养的重要途径
(一)政教专业师资教育的内涵
师资教育即对教师的教育。老子认为,所谓“师资”即“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也;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也。”后世因以“师资”称之为教师。政教专业师资教育,简单来说,是指高师院校根据中学教师职业发展需求,对政教专业师范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专业知识和品德教育以及作为未来政治课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师德素养、人文素养以及教学技能等能力教育,以期达到为中学培养合格政治课教师,实现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政教专业师资教育的目标
师资教育目标是指师资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和总体质量标准,是指教育者根据中学教师的职业发展需求和高师生身心发展规律,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使高师生在知识体系、师德素养、人文素养以及教育教学技能等方面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政教专业师资教育目标是高校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定了政教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规格,即为中学培养合格的思想政治课教师。政教专业师资教育的目标反映了师资教育的本质和方向,规定了师资教育的基本内容。在这种目标指导下,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实现为中学培养合格的政治课教师这个目的。
二、师资培养的适应性——毕业生与中学职业需求的契合性
(一)师德素养与中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的适应性
中学政治课教师作为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者,肩负着培养新一代公民的社会重任,其师德素养如何,直接影响到下一代公民素质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学阶段,学生生理、心理发展尚未成熟,求知欲强,可塑性强,处于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中学生的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能力较差,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这就要求政教专业学生要切实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以严格的师德规范要求自己,真正做到以德育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为做一名合格的中学政治课教师做好坚实的职前准备。
(二)知识体系与中学生认知能力的适应性
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60人的本质的复杂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艰巨性,同时也决定了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政治课教师只有具备完善的知识体系,才能灵活应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初中学生富于想象,好奇心强、求知欲强,但认知方面存在片面性,仍偏重形象思维。因此,未来的中学政治课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以及自然科学等相关学科知识。
(三)人文素养与中学职业需求的适应性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所掌握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及由这些知识所反映出来的精神和心理的综合体现,主要通过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现出来。[2]150人文素养主要表现在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关怀以及在教育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的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和思想境界等方面。然而,综观当前高校毕业生在中学岗位的表现情况,部分毕业生知识结构单一、人文知识薄弱、缺乏“以学生为本”的人文关怀。究其原因在于当前高师院校课程设置单一,过分强调专业性,导致师范生人文素质欠缺。
(四)交往沟通能力与中学职业需求的适应性
“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3]5教师的职业性质和工作特点决定了教师要与学生、同事、家长以及外界保持密切联系,教师的人际关系处理得当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成效。因此,政教专业师范生必须具备较高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才能很好的适应中学职业需求。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最根本的是精神的沟通、情感的交流和人格的影响。然而,由于知识结构单一,缺乏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教育知识,许多毕业生在面对学生个体复杂的思想和心理活动时往往手足无措,难以与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进行交流,严重影响了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
三、提高高等学校师范教育适应性的对策
(一)大力改革课程体系
高师政教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中学培养合格的政治课教师,因此,其课程设置必须与中学现实需求相适应。针对当前政教专业课程以哲学和政治类为主,缺乏人文课程的现状,高师院校必须广泛开设人文社科相关课程,加强公民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的基础地位。不断提高毕业生文化素质,从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运用丰富的人文知识底蕴和以学生为本的人文关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探求人生的真正意义和生命的真正价值。
(二)重视开设教育学与心理学
当前高师院校课程结构上重学术轻师范,较少开设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类课程。教育学和心理学作为高校师范教育专业的基础学科,是中学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师范院校要体现自己的师范性特色,就必需重视对教育类课程的开设,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教育课程。未来的政治课教师必须精通教育学和心理学学科知识并且能够巧妙地运用学科知识有效解决教育对象的复杂问题。因此,当前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必须充分认识到教育学和心理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增加教育类课程比重,切实推进科学思维与方法的教育,不断提高师范教育的适应性。
(三)提升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任何个体只要在社会上生存,就离不开人际交往与沟通。和谐的人际关系与有效沟通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能力和素质的无形尺度,它不仅是当下高师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一项基本素质,而且也是他们作为未来教师所必备的职业素质。当前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与沟通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往心理障碍问题。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人际交往教育、提升学生沟通交流能力。人际交往教育不仅包括认知教育、健康情绪教育、人格教育,还包括交往、沟通技巧教育。在人际交往教育中,教师应该积极关注学生,充分尊重与信任学生、善于倾听和理解学生,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学生交往能力,开发学生创造潜能,为学生提供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基础。
(四)加强生命教育与媒体素养教育
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发展人、完善人的教育,其核心或关键是尊重生命价值、敬畏生命意义、关注生命的全面和谐发展。[4]14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生命教育在我国学校教育中一直是空白。近些年,大、中、小学生自杀以及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这不仅影响校园秩序和校园环境的稳定,而且严重危及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我们必须进一步转换思维模式,纠正教育偏见,引入生命教育理念,努力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和热爱生命,理解人生活的真正意义,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我国媒体环境日益复杂,各种复杂的媒体信息充斥于网络。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认知能力、选择和判断信息的能力还存在偏差,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因此,加强媒体素养教育,提高学生的媒体信息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已经日益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迫切任务。高师院校应以培养学生媒体素养为核心,不断丰富媒体教育内容,拓展媒体素养教育的途径,充分利用学校、社区、家庭和大众媒介资源进行媒体素养一体化教育,让媒体素养教育走进学校、家庭和社区,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媒体信息选择和判断能力,为做一名合格的中学教师打好基础。
综上所述,改革师资教育现实状况,提高师资培养的适应性已经成为当前基础教育的迫切要求。这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重大任务,必然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高校应致力于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公民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科学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思维方法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加强生命教育和媒体素养教育,引导学生尊重生命,提高媒体选择和判断能力,从而不断提升高校师范教育的适应性,为中学培养合格师资。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孟凡平.高师院校培养师范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性及途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3] 温家宝.教育大计,教师为本[N].人民教育,2009 (22).
[4] 薛文平.生命教育及对教育教学改革的价值与启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生命教育视角[J].教育科学论坛,2007(6).
责任编辑:之 者
G410
A
1671-8275(2014)01-0084-02
2013-11-12
本文系曲阜师范大学教学改革项目“高师政教专业师范生培养与中学政治课教学需求的适应性问题研究”(项目编号:JGZZ12008)阶段性研究成果。
杨委(1988-),女,山东临沂人,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