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师队伍业内发展机制探讨
2014-04-08王海波
王 海 波
(北京邮电大学 语言实验教学中心,北京 100876)
0 引 言
实验教师在高校的实践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体现出很强的知识性与实践性,与理论教学、管理、科研岗位一样,有明确的职业要求。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职业化、专业化是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方向。长期以来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由于政策性的缺失,以及传统办学思路和理念的偏差,实验教师队伍缺乏规划,使得整个队伍人员结构复杂,定位界限模糊,人才流失严重[1]。探讨实验教师队伍业内发展意义在于:有利于确立实验教师的基本职责和工作规范,更好地完成实验教学任务;有利于增强实验队伍的职业认同感和工作进取心,通过建立实验教师职业化政策导向,从而为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促进实验教师队伍的稳定健康发展。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必须从规范职业准入、建立实验教师培训体系,加强实验队伍的考核与激励、完善实验教师业内发展机制等四个方面入手,使得实验教师能明确认识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在业内能够成就事业,实现自我发展,得到合理评价,获得社会声誉,使实验教学工作成为优秀人才能够终身从事的事业[2]。
1 实验教师职业准入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目前,我国高校实验教师队伍人员结构复杂,有统计表明,2007/2008学年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实验室共有专任和兼任人员约17万人,专任人员共8.6万人,其中专任教师2.9万人,实验技术人员2.7万人,无法归类的其他人员3万人[3]。专职人员包含教师、实验师、工程技术人员,专门从事实验教学工作;兼职人员包括理论教师、技术人员、行政人员、工勤人员。从总体上看,这些人员中只有专职理论教师经过国家统一资格考试认证,大部分人员经过严格的选拔,没有相应的资格证书,因而无法从源头上保证他们的工作质量,所以必须完善实验教师的准入制度,确保实验队伍的高素质。目前我国高校还没有完善的实验人员的准入制度,对这一群体尚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使得实验教师队伍人员结构复杂,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其队伍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1) 规范实验教师的选聘制度。对实验教师的要求是“技术精通、实践力强、思想端正”。采取组织推荐、公开招聘相结合的方式;选聘学科带头人:教学能力强、技术好、具有奉献精神的优秀人才,分别专门从事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实验室管理等工作。
(2) 明确实验教师资格标准。实验队伍中人员结构复杂,应分别制定相应的资格标准,从事实验教学的人员应该具有同教师同样的资格标准,一般应该具有博士学位及相关的专业知识背景、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工程技术人员应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同样应该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实验室管理岗位应该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位,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文字表达能力。工勤人员则主要考察其政治立场坚定、品行端正、关爱集体、具有奉献精神。总之,实行明确实验队伍各个岗位的资格标准可以提高实验队伍的业务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4]。
(3) 建立实验教师上岗制度。根据目前我国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全面推行职业准入制度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困难,可以先在一些国家级、省市级教学示范中心、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实力雄厚的高校设立实验教师培训基地或中心,对各个层次的实验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做到认知岗位,掌握技能,提高岗位适应能力。经过考核持培训合格证上岗。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在试点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进一步健全完善[5]。
2 实验教师的培训培养
2.1 实验教师培训培养的方式方法
实验队伍进行培训时,要注重培训方式的多样性。
(1) 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实验教师培训的主要形式,通过设置课程类型,制定合理教学计划,使实验教师对本职工作有清醒认识,掌握实验教学发展规律,结合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6]。
(2) 培训班。为使实验教师了解新政策、新技术,可以邀请国家相关部门领导、教学名师、国家级实验中心示范中心主任和实验室建设工作专家举办讲座和辅导班,来讲授最直接、最实用的知识。
(3) 研讨会。通过专题研讨会的形式,加强实验教师队伍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使实验教师可以共同探讨实验教学、实验室建设、设备管理及采购等某类专门的问题,相互借鉴,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在交流中相互取长补短,协同发展,共同提高。
(4) 网络平台。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建立实验教师队伍培训与研修专题网站和论坛,使实验队伍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更加快捷便利,实现资源的共享与利用。
(5) 社会考察。国家级、省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具有示范引领作者用,他们的先进工作理念和方法值得借鉴和学习,因此通过组织实验教师去学习考察,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不断拓展工作思路,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
(6) 课题研究。鼓励实验教师开展同实验教学相关的科学研究,整合学术力量,积极申报国家级及省部级研究课题,通过课题研究促进实验教学及相关学科建设,增强工作的学术性,提高实验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理论素养。
2.2 实验教师培训培养的效果保障
对实验教师的培训,必须采取切实措施保证培训质量,确保实验教师接受培训后提高自己素质,为此应该建立相关效果保障机制。
(1) 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把实验教师队伍培训培养作为实验教学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把培训纳入学校教师培训整体计划,统筹安排,制定相应措施。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制定相关培训规划,并进行定期检查,保证实验教师参加培训,确保培训质量。
(2) 建设优质高效的培训课程体系。以提高实验教师道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全面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以实现“按需施教”的目标。以实验教师培训的实际需求为工作重心,在广泛调查研究实验教学的当前需求和未来需求以及实验教师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组织课程,分类、分层进行设计课程设计,既有针对性、实效性,又有前瞻性,逐步形成一批以理论学习、技能训练为主的实验教师培训精品课程。
(3) 建设科学规范的培训管理体系。加强学员管理,严格教学秩序,提高培训质量。建立并实行培训班管理制度、请销假制度、考勤公示制度、考试和考绩管理制度、评选“优秀学员”制度、培训档案制度等,形成培训与研修的长效机制,推动实验教师培训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7]。
(4) 保证培训经费投入。各高校及实验教学中心要把实验教师培训经费列入年度预算,建立专项经费,并保证逐步提高,形成实验教师培训经费的增长机制。加强对培训经费的管理,对重点培训项目,要基于重点保证,注意节约开支,合理使用,提供经费使用效益。
(5) 建立质量评估制度。制订实验教师培训质量评估标准,加强对培训工作监督检查力度,调动各相关部门的积极性以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实施,把实验教师参加学习培训的情况作为实验教师考核的内容和任职、晋升的重要依据。
3 实验教师工作的考核
实验教师的人员结构复杂,既有教学、科研等创造性的复杂脑力劳动,也有实验室管理、仪器设备运行维护等迟效性、隐蔽性的劳动,从而表现出动态、多维等,所以考核必须是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
(1) 质和量相结合。 既注重工作量的大小,也注重工作质的高低,这是实验教师的工作特点决定的,就量而言,其工作复杂,变数性大,除了带学生实验以外,管理性事物很多。就质而言,为保证实验教学质量,既要有带好实验课,还要对实验项目有所创新,而且还要保证设备仪器及软件系统的正常运行,这些工作都带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必须要讲究实效,讲究效果。因此实验队伍的工作也必须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2) 点和面相结合。既看工作的重点,也看工作整体。实验教师的工作繁琐零碎,涉及到实验教学过程的前前后后,带实验、管理设备、技术支持、值班、安全卫生等,这些工作体现在日常性管理之中,这些日常性的点构成了实验教师工作的全部。所以对他们的评价应该囊括针对实验教师所有工作和全部领域,既要重点评价,也要全面衡量,多方位、多渠道、多领域地对其工作进行定位和评价[8]。
(3) 常规和创新相结合。既看常规的日常工作,也看开拓性创新工作。实验教师工作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长期性是针对实验教学而说,复杂性主要是针对实验室的管理而言。实验教学能否收到良好的效果,还必须努力结合教学进行创新,参加科研,取得更多学术成果。所以考核体系必须包含常规性和创新性工作的评价,特别是创新性工作多达到的实际效果[9]。
(4) 过程和结果相结合。既看阶段性结果、最终结果,也看工作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常规性的日常实验及设备管理应该有条不紊的进行,认真灵活地做好日常事务管理,如仪器设备运行维护会有些偶然性,经常会有些突发事件,即使事先周密考虑,精心安排,制定各种应急预案,有时也会直接影响正常实验教学,所以评价首先要看结果,因为结果是工作成绩的直接反应,但是过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实验教师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态度,所以要全面衡量,二者兼顾。
4 实验教师工作激励
4.1 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
在评价体系中的指标要具有多元性,体现在多元化的评价主体:领导、学生、教务处、科研机构等构成评价的主体,结合实验教师的自我评价,同事之间的相互评价等模式。多元化的评价内容:从德、能、勤、绩出发,结合实验课时、设备仪器及软件系统的正常运行、实验项目的创新点、科研项目及论文的数量等指标进行全面评价。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质和量、点和面、常规与创新,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建立多维的评价指标,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对实验教师全面认识。
4.2 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并举
有效的激励应该是以物质激励为基础,却又不能仅仅注重对员工物质利益的满足,应该是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同步激励”。实验教师面对的群体和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他们激励和考核的特殊性。若仅仅对其进行物质激励,而弱化对教师精神满意度的调动,效果往往事倍功半[10]。因此要注重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举,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与绩效挂钩、科学地考核、公正地分配。在分配制度上可以实行弹性报酬制度,坚持“效率优先、优劳即酬”的原则。另外,具体的福利措施都是对实验教师很好的精神激励,包括健康福利、住房福利、定期学术休假福利、评奖福利等。在评奖福利中,可以出台相应评奖办法,如设立校级“实验室先进集体奖”、“实验技术优秀成果奖”、“实验中心先进个人”或“实验室建设贡献奖”等,专门奖励在实验教学、实验室建设管理以及实验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优异的实验教师或实验技术人员[11]。
4.3 围绕实验教师打造实验室文化
营造好实验室的文化氛围不仅是实验室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有效举措,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主要包括环境文化建设和人文文化建设。环境文化建设,即营造实验室的文化氛围,对实验室进行具有实验文化内涵的点缀和布置,通过标语口号、名人名言、科学家画像、橱窗展览等综合而形成的具有实验室文化特点的气氛和情调。人文文化建设体现管理中的人文关怀,实验教师在工作中更渴望归属感,渴望在一个和谐的团队中和其他工作伙伴建立相互信任的友好关系。因此打造和谐的教师团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有利于实验教师的身体健康,更有利于提高整个教师团队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率。
5 实验教师的业内发展
建立完善的实验教师业内发展机制是加强实验教师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内在要求,要使实验教师有强烈的职业认同感,能在本职岗位上成就事业和实现自身价值,从而使实验教师队伍能获得持续稳定的良性发展,就必须建立健全实验教师队伍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双线晋升机制、自我发展机制和可持续发展机制,让更多的优秀人才在实验教学中有所作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12]。
5.1 不断完善实验队伍的管理体制
实验教师队伍是高校教职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由于实验教师队伍人员结构复杂,面临工作多、任务多、管理多的局面,没有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实验教师队伍工作非职业化的现状,如定位不清、体制不顺、待遇偏低、激励机制不合理、工作不受重视等,很大程度上是由政策原因形成,因此必须建立新的管理体制,即成立以教务处、人事处、资产设备处为主,相关部门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重点把握实验教师的工作方向,制定实验教师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实验教师队伍政策体系,从而使实验人员工作按照一定的标准化模式有序运行[13]。
5.2 建立健全实验队伍的运行机制
建立一套科学有效运行机制,才能保证实验队伍职业化的成功实施。主要包括聘用机制、考评机制、培养机制、合理流动机制等四个方面[14]。①聘用机制。要制定完备的聘用程序,把好入口关,以建立并完善实验队伍职业认证制度为重点,从源头上确保实验队伍的质量。②考评机制。应确立完善的考评机制,以全面、客观、公正、准确地考核实验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健全激励竞争和自我约束机制。③培养机制。要确保培训内容的专业性和全面性,不断创新培训形式,并对实验队伍做好包括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的长期规划。④合理流动机制。总体上保持有一支有一定数量的专职队伍,做到“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相对稳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条件和客观情况,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向教学岗位、科研岗位、管理岗位输送人才。
5.3 统筹规划实验队伍的双线晋升机制
考评机制可以有效推进晋升机制。根据考评结果,对实验教师的职称、职务发展做出相应的规定,是切合实验队伍自身利益、增强实验教师工作动力的重要举措。从性质上看,实验教师以实验教学及教学辅助为基础,可以细化为实验教学、实践指导、教学技术支持、课题研究、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管理、安防管理、日常管理等。这些岗位的特点决定了实验教师的发展既可以按照行政职务,也可以按照和专业技术职务来发展。按照行政、工程技术、实验序列,根据业绩考核及研究学术成果进行职务晋升,以充分调动实验教师的主动性,实现整个队伍的良性发展[15]。
5.4 形成实验队伍的学习型自我发展机制
外在的发展条件、政策制度虽然是实验教师队伍的业内发展的主要因素,但是实验教师的自我提升、自强自立同样起关键作用。实验教师自身就是其队伍发展的建设者,必须不断自我培养、自我完善。①广大实验教师不应把从事这项工作作为个人前途发展的“跳板”来对待,应将实验室工作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职业。②要积极为职业化道路创造基本条件,不断加强学习,注重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③通过建立学习型的自我培训机制,加强实验教师之间的交流,伴随着自身的不断成长,促进整个实验队伍不断进步。
6 结 语
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实验教师业内发展体现了高校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实验教师谋求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虽然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之路还很漫长,学校应深入研究,积极采取措施,逐步解决从业标准、资格认证、人员定位、职级序列、专业培训等政策性问题,使实验队伍业内发展机制不断完善,这是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
[1] 范姣莲.理工类院校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教育研究,2012(4):155-159.
FAN Jiao-lian. Research on the Lab Teacher Team Building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J].Educational Reserch,2012(4):155-159.
[2] 朱正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 范姣莲,王海波.对高校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的探讨与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1):11-14.
FAN Jiao-lian,WANG Hai-bo. Exploration and study on team building of laboratory teacher tea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J].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2011(11):11-14.
[4] 韩歌萍.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阶段论[J].理论导刊,2008(11):216-218.
[5] 李宝富,周 昕.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内涵与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8):89-91.
[6] 张志诚,樊树海.高校实验教师岗前培训柔性评价系统[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4):180-182.
ZHANG Zhi-cheng,FAN Shu-hai. A Flexible Evaluation System of Pre-job Training for Experiment Teachers in Universities[J].Research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 2013,32(4):180-182.
[7] 柯登地.论教师发展的智能系统与动力系统[J].教育发展研究,2009,15:49-54.
KE Deng-di. Intelligent System and Motivation System of Teacher Development[J].Research in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2009,15:49-54.
[8] 司福亭.论发展性教师评价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8):37-39.
SI Fu-ting. On Development-Oriented Evaluation of Teachers &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J].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 2009,29(8):37-39.
[9] 林培朗.论高校教师考核激励机制[J].高教论坛,2009(2):97-100.
LIN Pei-lang. Discussion on the Assessment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for Teachers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J]. Higher Education Forum, 2009(2):97-100.
[10] 王 璐.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3.
[11] 王海波.高校实验教师队伍激励机制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3):340-343.
WANG Hai-bo. Discussion of incentive mechanism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tea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J].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2012(3):340-343.
[12] 张文璐.可持续发展的高校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3):348-350.
ZHANG Wen-lu.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of laboratory teaching team be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J].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2012(3):340-343.
[13] 蔡淑兰.教师职业发展核心动力的演变与发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17):30-32.
[14] 燕 来.陕西省属普通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成长机制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2.
[15] 朱立才,孙 峰,胡小刚.构建创新型可持续发展的高校实验技术队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8):301-302.
ZHU Li-cai,SUN Feng,HU Xiao-gang. Constructing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echnical Team of Laborator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J].Research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2010,29(8):3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