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形象视阈下的我国外宣翻译研究

2014-04-08汪凡凡

关键词:外国受众国家

汪凡凡

(信阳师范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国的对外传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国家仍对我国存有误解和偏见,一些片面、不实的报道现象依然严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中西方意识形态的分歧和矛盾根深蒂固,另一方面是因为西方国家不熟悉中国国情、语言文化、政策主张等。因此,向世界介绍中国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我国必须加强外宣翻译,提高国际话语权,增强文化软实力,构建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

一、国家形象与外宣翻译

(一)国家形象

软实力是一个相对于硬实力的核心命题,它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人民意志力,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还可以对外国政府的制度、政策、心理及行为等产生影响,进而对外国公众产生一定的影响。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形象是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形象是指国际社会通过一定的传播媒介形成的对一国的总体印象和评价。它直接关系到一国在国际社会中的精神面貌和政治声誉,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无形战略资产,也是一国发展水平、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体现,以及国家间博弈的重要变量。任何国家都需要精心定位、塑造、传播并维护自己的国家形象,我国也不例外,尤其是在全球化语境下,构建和展示我国繁荣发展、改革创新、民主法治、文明开放、和谐稳定、谦虚包容、团结友爱、合作共赢的大国形象非常重要。

(二)外宣翻译与国家形象的构建和传播

世界各国尤其是一些西方大国,高度重视国家形象,竞相争夺软实力的“制高点”。作为外宣中极其重要环节的翻译在软实力竞争中具有决定性作用。长期以来,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对我国存在较大误解,大肆散布 “中国威胁论”“经济大国论”等[1]11,企图贬低、损毁中国的国际形象,制约中国经济发展,挑拨我国同其他国家的关系。究其原因,主要是由西方舆论造成的,但也和我国外宣翻译工作不到位有很大关系。因此,我国必须加大向世界介绍中国的力度,客观而及时地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国情和发展现状,表达中国的立场观点,扩大国际影响力,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消除外部误解,解构某些国家强加给我国的“威胁形象”,塑造中国“和平崛起”的正面形象,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目前我国外宣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外宣翻译展示着国家立体的、全方位的形象,肩负着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的使命。然而,目前我国的各级各类外宣翻译质量问题严重,不利于对外交流与传播,甚至可能造成混乱和误导,产生负面影响,直接影响我国的国家形象。我国外宣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既有语言内错误,又有语言外错误。

(一)语言内错误

一是拼音错误。在公示语、旅游等外宣材料中常见各种各样的拼音错误,其中主要有拼写错误、以拼音代替翻译和不合适的缩写。拼音拼写错误常常由译者的粗心所致。用拼音代替翻译等于没有翻译,没有传递任何有效信息。如“请上三楼就餐”被译为“Please dine on the Lou 3”[1]30。“Lou 3”使外国受众不知所云。二是标点错误。标点错误虽小,有时却会造成巨大损失。三是语法错误。从单复数、冠词、词性到时态,错误五花八门。四是译名不统一。主要是指同一概念存在几个不同译名的现象。如“南京中华门”的英文翻释就有:“Zhonghua Gate, ZHONG HUA Gate,Zhonghuamen Gate”[1]42等。按照我国有关专有地名的标志标准,应是专名加通名的写法。因此,准确的译法为“Zhonghua Gate”。另外,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在发音、拼写、语法和词汇等方面仍存有差异。比如“药房”,英国用“chemist′s shop”,而美国用“pharmacy”。外宣公示语既有国际性,也有地域文化差异,英美的公示语亦有所差别[1]43。在外宣翻译的同文、同段甚至是同句中将两者混用的现象比比皆是。在同一外宣材料中应该统一使用英式或美式英语,而不要把二者混用。在港澳台地区,威妥玛式拼音仍被广泛用来拼写人名和地名等,如Sun Yat-sen(孙中山)。此外,很多港台知名人士的英文名常包括英文名和威妥玛拼音两部分,我们通常保留这样的英译法而不用拼音,如Rita Fan(范徐丽泰)。

(二)语言外错误

1.语气不当

语言外错误是指拼写无误,语法正确,但并非为外国受众喜闻乐见的译文。外宣翻译中,如果对原文的语气和口吻把握失当, 就会使译文效果大打折扣。文化习俗的差异,使中西读者对某些公示语的反应大不相同。根据英语语用原则,合适性源于间接与暗示,而非直接与强加。在英语国家,很多标志语、海报等常采用被动句或无主句。对于如“旅客止步”这样严禁做某事的标语,中国人并未觉得不妥,但外国人难以接受如此语气强硬的标语,甚至会产生反感。如“旅客止步”常被译为“Strangers are forbidden”,在外国人听起来就像一道命令,违反了英语语用原则,很难为受众接受。但若译作“Employees/Staff only”,外国受众就顿觉十分友好,乐于接受。[2]30

2.中式英语

由于中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政治经济体制、语言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所以汉译英易产生“中式英语(Chinglish)”。中式英语是中国英语学习者受到母语的干扰而杜撰的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英译形式,是一种畸形混合、过分拘泥于原文的生硬晦涩的译文,不仅中国人看不懂,外国人也费解。比如某地把“小心路滑”译为“To take notice of safe: The slippery are very crafty.”其表达的意思却是:“要注意保险箱,因为滑的东西非常狡猾。”[2]35此译法完全违背本意,是一种胡译或乱译,无法达到外宣效果。在外宣翻译中,如果译者按字面意思亦步亦趋地“套译”,就会制造出大量的中式英语,削弱外宣效果。

3.忽略文化差异

外宣翻译要深入研究不同语言的特点和规律,把握语言的文化内涵,正视中西文化差异,消除跨文化交流的障碍,珍视并有效传播中华文化,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中国人打招呼时常说:“你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your dinner?)”[2]39此时,外国受众往往会误认为要请他们吃饭。西方国家常以天气、身体状况等为话题引出下文。由于中西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语言、风俗习惯等相差较大,所以外宣翻译要尽可能地为外国受众提供充足的文化背景知识。

三、我国外宣翻译须遵循的原则

我国外宣翻译须坚持“三着眼”“三贴近”的总原则,即着眼于营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着眼于树立我国的良好形象,着眼于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贴近中国国情,贴近国外信息需求,贴近国外思维习惯。[3]32

外宣翻译的政治性强,经常涉及国家的大政方针,关系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利益等的得失,关系世界形势的稳定与否。因此,外宣翻译必须坚持“政治等效”的根本原则,其内涵是:外宣翻译必须动态地准确反映原语的时代内涵与政治语境,并结合译语的相关语境,用目的语受众所能理解和接受的客观、公正的语言来表达,使原文与译文的政治含义等值、交际作用等同。[4]

同时,外宣翻译还须遵循“内外有别”“外外有别”“含而不露”的三大具体原则。外宣翻译中语言内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译者的双语水平和思想重视程度不够,而语言外错误的出现,与外宣译员语言水平有关,但根本上还是由“内外不分”造成的。外宣翻译必须遵循“内外有别”的原则。首先,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是根本对立的。我们不能用社会主义语调作宣传,更不能用自己的意识形态去教育和指导外国人,而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和现实情况,争取外国对中国的理解和支持。其次,英汉语言在习惯、思维方式、审美标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如果外宣译者忽略这些差别,受制于语言形式,则很难使译文为外国人喜闻乐见。另外,外宣译者对外国文化了解不够,也容易导致语言外错误。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中西方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对外宣传时要充分运用背景文化解释。面对千差万别的外国受众,外宣翻译要对症下药,不仅要做到“内外有别”,还要做到“外外有别”。外国受众常感中国文化负载词难以理解。此时,我们要进一步了解外国受众,研究其文化及价值观、风俗习惯等差异,哪些词汇可能引起共鸣和赞许,哪些会引起反感和对抗,从而采取恰当的对策克服对外宣传的困难,有效地传播中华文化。外宣译员应当遵循的另一原则是“含而不露”,这也是外宣翻译的艺术。外宣翻译要摒弃传统的报道模式和枯燥的说教方式,研究外宣规律,提升宣传艺术,迂回地把意图消融在客观、生动的事实中,在潜移默化中使受众接受自己的观点,达到良好的外宣效果。

四、外宣翻译策略

(一)宏观策略

1.政府重视,加强管理

外宣翻译关系到国家形象的塑造和软实力竞争力的增强,也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外宣工作,抓好撰写、审核、翻译、校对等各个环节,保证外宣译品的质量。目前,我国的外宣翻译人才十分缺乏。培养具有较高的外宣翻译水平和政治素质、具备广博的社会文化知识、内知国情且外晓世界的外宣翻译人才的工作任重道远。高等教育是培养翻译人才的重要途径。在高校翻译教学中,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做实践练习,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翻译水平,以满足社会对不同专业人才外语能力的需求。另外,我国现有的汉英辞典寥寥无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汉英词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要重视汉英词典的编纂和更新工作。

2.重视对外宣传中的国际话语权

对外宣传不仅是一种跨文化传播与交流,也是一种国际话语活动,国际话语的发展对任何国家的根本利益都有着重大影响。我们要积极参与这一话语活动并尽可能提高自己的声音。外宣翻译要通过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强化外宣效果,掌握强有力的国际话语权,创造“中西共鸣”的舆论局面,向世界展示真实的正面的中国形象。对于国际社会中诽谤中国的言论,必须坚决地予以回击。

3.将外宣翻译研究提升为中国外语战略研究

目前,我国对翻译工作的重视还不够,翻译工作者也没有得到相应的尊重。语言战略是将语言与国家发展相结合,将语言研究纳入国家发展总体规划。外宣翻译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对外宣传目的的顺利实现和有利的国家形象的成功塑造。外宣翻译的现状要求我们重视外宣翻译研究,并将外宣翻译作为中国外语战略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微观策略

1.解释性翻译

解释性翻译是解释和传播原语文化的重要途径。当两种语言中没有对应词汇时,通过给一些汉语的特有表达法加以说明,使外国受众明白并接受,即为解释性翻译。比如中国特色词汇“榜眼”被译为“bangyan——a second-place candidate in the highest imperial examinations”[1]70。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的“榜眼”没有对应的英语词汇,所以译者需要对其进行解释性说明。对于人名,也有必要加上一些背景介绍,指出人物的身份、职业、专长等。解释性翻译不仅能使外国受众更好地理解汉语意义,而且能促使汉语词汇逐渐融入英语大熔炉。如“kung fu”(功夫)等汉语词汇如今已频频现身于英文报刊。可见,外国受众通过解释性翻译,在轻松理解译文的同时,了解了中国文化,这对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也大有裨益。

2.改写

文化学派翻译理论家勒菲弗尔 (Lefevere)提出翻译“改写论”。这一理论认为,翻译是对原文的改写,改写是为了适应不同读者而对源语文本进行编译。翻译被认为必须忠实于原文,不能妄加改动。其实许多外宣材料经过增补、删减、改写等成功地达到了外宣目的。“单位”一词常被译为“work unit”,而许多“文明单位”也相应地一概译成“Model Unit”。翻译抽象的“单位”一词时可将其改写为具体事物,使含义更为清晰,如“hospital”“university”等[1]77。外宣翻译中一定程度的“背叛”是可以接受的;反之,若盲目地“忠实”原文而忽视交际目的,便难以达到外宣目的。

3.舍形取义

在外宣翻译中常见成语、俗语和一些相对固定的四字词组等四字格用语。翻译四字格用语,最重要的是要摆脱其凝练严谨的结构,避免冗杂,化虚为实,多数情况下可舍形取义。如果字面译得通顺,就可用直译加注释,指出其含义;但若从字面上译不通,则要意译,必要时加注释。如(中国)历史源远流长(a long history)、文化博大精深(magnificent and exquisite culture)[2]82。译者在准确判断词性和理解内涵的基础上,将华丽的汉语化为简洁的英语,使译文真正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对传播中国特色文化、增强国家软实力大有好处。

4.中国英语

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不同于中式英语(Chingilish)。中国英语是中英文化交流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具有中国特点的语言现象,它以规范英语为基础,能够进入英语交际,运用非英语惯用表达法表现中国特色事物,不仅能丰富和发展世界文化,更有益于传播中国文化。由于外国受众可以接受中国英语,故译员可用英语语言规则和习惯,创造出中国特色的英语表达方式,配以适当的解释。如“people mountains and people seas(人山人海)”[2]90,译文生成了新的意义,表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并使英语受众回味无穷。

5.调整结构

汉语段落常包含不止一个主题,而英文段落往往只有一个主题。外宣翻译时,译员可按英语行文习惯,将中文段落分成两段或两段以上的英文,每个段落只涉及一个主题,长度适当,脉络清晰,易于外国受众阅读和理解,从而达到预期的外宣效果。

外宣翻译作为我国对外宣传事业的基础性环节,是我国对外交往和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外宣翻译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宣传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促进国际友好交往,扩大国际影响力,维护国家形象,增强软实力,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参 考 文 献]

[1]朱诗向.中国时尚热点新词速递[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2]闫海涛.中文特色词分类精选英译5000条[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杨自俭.翻译新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4]杨明星.论外交语言翻译的“政治等效”——以邓小平外交理念“韬光养晦”的译法为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5):90-94.

猜你喜欢

外国受众国家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外国公益广告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外国如何对待官员性丑闻案
外国父母看早恋,有喜有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