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区域文化特征研究

2014-04-08王小菲

红河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民族

王小菲

(云南民族大学,昆明 650500)

云南区域文化特征研究

王小菲

(云南民族大学,昆明 650500)

云南区域文化具有本民族文化归属感、时代进取精神、非竞争性与优越感等特征,反映了云南独特的自然、区位地理环境和民族人文环境,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云南;区域文化;少数民族

区域文化又称“地域文化”,主要是指一个地区长期积淀形成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精神风貌、行为规范和管理方法等非物质因素的综合。云南区域文化,又称为“滇文化”,归属于中华文明范式中的西南文化类群,即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因其独特的自然、区位地理环境和多民族人文环境而形成。本文在归纳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对云南区域文化特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概括。

一 各民族产生的本民族文化归属感

云南省有25个少数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并且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占全省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因此,对云南区域文化的研究,不能忽视少数民族的因素。一是,各民族由于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等不同,呈现出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特质。聚居生活的少数民族人口集中,历史悠久,已经形成了包括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歌舞工艺、史书典籍等相对完整的文化表达体系。这些体系也成为鉴别和界定不同民族的标志,比如,傣族“孔雀舞”、彝族“阿细跳月”、藏族“锅庄舞”等。二是,大部分少数民族都生活在自然条件比较差的山区,他们在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生产的过程中相互协作、不畏艰辛、勇敢坚毅,适应了极其复杂的地理、气候环境,彼此之间已经形成了强烈的文化认同。

这种产生于少数民族成员内部的本民族文化归属感和凝聚力是各个少数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力量,并有助于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培养。

二 多元文化交流过程中的融合性

云南文化处于混合区域带,各种类型的文化在云南汇集,构成并发展了文化的多元复合体系。

第一,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云南的民族分布呈现大杂居的特点,不同民族在人口和种类上较复杂,尽管各个民族的文化存在于特定的地域空间和具体的历史时间之中,但还是或多或少的影响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并相互吸收和借鉴。比如,在汉族与彝族的杂居地区,彝族已经开始过春节,只有一部分地区还保留过冬月节的习俗;一些少数民族的民间艺术在传统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吸收了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的艺术形式,如“彝剧”就是在彝族民间文学、民歌、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吸收了流传在彝族地区的汉族花灯、滇剧等艺术形式发展起来[1]17。

第二,受到周边国家的文化影响。从地理位置上看,云南地处中国的西南边陲,南部与越南、老挝、缅甸三国接壤。在古代,云南境内的西南丝绸之路是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经济贸易的重要通道和枢纽。从相对位置上看,云南处于中原文化、南亚文化、东南亚文化、青藏高原文化的结合部,或交汇点[2]425。段静琰(2011)从教育、政治、经济和宗教四个角度就中国与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的国家文化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中国与此四国存在大量的相似点,且云南16个跨境居住的少数民族与他国的主体民族在语言和生活习惯上十分相近。杨庆(2007)通过对云南民族建筑进行研究,发现云南的民族建筑尤其是宗教建筑,不仅受到中原汉族建筑文化的影响,还受东南亚、中亚以及欧式建筑文化的影响。

第三,中原文化的影响。中原文化对云南各民族的伦理道德及日常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提高了云南的发展水平。历代王朝为实现对云南的控制采用文化渗透的形式,特别是元明清时期把大规模的汉族迁移到云南屯田驻扎并设立学堂宣扬儒学。与此同时,民间往来促使云南与中原地区有了更多的商贸交易,中原文化也随之输送到了云南,以儒家思想为根基的中原文化逐渐成为云南的主流文化而当地的各民族文化成为了少数民族文化。虽然中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云南的民族特色,但仍然无法改变云南多民族文化所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积淀下来的民族特色,即云南多民族文化并存的基本格局并未改变[3]62。

三 多民族文化变迁过程中的时代进取精神

普丽春(2010)在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研究中提到:人类的活动都是社会活动,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一定时期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蕴含着当时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诸多内容和信息[1]34。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在其发展的各个时期蕴含着不同的时代风貌和精神。比如,傣族的“孔雀舞”,最初是对自然动物形象的即兴描绘,逐渐的发展为对当地民族的思想文化的聚合,并开始登上舞台,作为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而继承发扬。著名的舞蹈家杨丽萍不断赋予孔雀舞以新的生命,使少数民族的舞蹈与社会心理和当代人的审美观念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即具有民族特色又喜闻乐见的舞蹈,打上了时代的印记。

一方面,云南区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公元794年,南诏再度与唐朝和好后,在50年的时间里,都会派大批的贵族子弟到唐朝学习。也就在此时期云南的政治制度和行政区域设置都得到了统一,顺应了社会发展大趋势。汉民族的迁入,不仅改变了人口因素,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少数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各民族文明程度大大提高。另一方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财政和政策更加倾向云南,使云南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飞跃。特别是进入21世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并加大了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云南省走在了对外开放的前沿。在2009年12月,确立了“使云南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战略目标,云南的地理区位优势更加突出,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和贸易往来越来越密切。云南省加快了经济建设的步伐,特别是践行国家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道路,顺应了当今中国体现理性和人本精神的发展理念。

四 社会生活中的强宗教信仰意识

在对少数民族物质文化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宗教涵盖了其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并通过教义、禁忌、伦理、活动等与地方文化相互融合,作用于信徒的言论、心理和行为,对民间工艺、建筑构造、房屋摆设、戏剧曲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比如,各个少数民族的节庆活动中,会有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祭祀活动;在一些民族的丧葬中会有火葬、土葬、天葬等的区分;各个少数民族有不同的行为、言语、食物等的禁忌,以规范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宗教的核心是信仰问题。在云南,宗教信仰体系庞大,诸教并存、相互交错分布,其中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和原始宗教对云南地区影响较大。外来宗教传入民族聚居地区之后,与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相互影响、融合,成为这些地区风俗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民族在各宗教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的文化信仰,如白族的“本主文化”、傣族的“贝叶文化”、彝族的“毕摩文化”等。这些宗教文化大都阐释了民众关注的生命归宿问题,并伴随着民族的发展而长期存在。

综观云南五大宗教的主要教规教义和禁忌,会发现宗教信徒的行为已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意义,符合国家和社会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比如,爱国守法意识,各宗教的信徒已将爱国与爱教同时作为信仰的一部分;劝人为善的道德教育和评价标准,鼓励做有利于社会和人民的事,并热心奉献捐助;诚实无伪、平等谦卑的为人处世原则;恪守禁忌为核心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非常注重个人礼节、勤俭节约;注重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

因此,对云南区域文化的研究,不能缺少对宗教的辩证认识。

五 万物有灵的生态和谐观

云南的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偏僻,属山地民族,他们依附大自然生活,对山、水、土地、树木、火、动植物等自然物有着特殊的认识。比如,在云南省新平县杨武镇所跳的烟盒舞中有“起弦跳”,目的就是将草丛中的蚂蚁等小昆虫撵开,从而能够“不杀生”[4]106。这蕴含了朴素的生态思想和理念,与儒学中的“仁爱”、科学发展的循环经济有不谋而合之处。

“万物有灵”是“原始宗教”中对自然崇拜的反映,包括崇拜天、地、水、山、植物等,他们认为有天鬼、土主、水鬼、山神、神树。出于对这些自然物、自然力的敬畏,各个民族形成了崇拜的习俗。李国文(2009)对落阿洼等村的布朗族进行了调查:在当地种植竹子和芭蕉最多的家庭被认为是最勤劳的;出于风水的讲究,要求“山不能没有树”“种树积阴德”;“色林”、“猎神树”崇拜的原始信仰神圣不可侵犯,为此建立了严格、神秘的禁忌和戒律,使大量的茂密山林得以保存。此外,云南的很多少数民族对树木、土石、溪流和鸟类都有保护和崇拜。他们在溪流旁种植树木以“养水”,用现代话描述就是“保持水土”;不能在河沟、溪流旁洗衣服;不可在石头旁大小便;对鱼的抓捕非常讲究,撮到小鱼时会放生以免“断了后路”等[5]。

“一草一木都有生命”的原始信仰,使得人们在获取这些生活必需品的同时,怀着崇敬和保护的心情。现代社会,工业文明推动生产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的破坏,水土流失、乱砍乱伐、空气水源污染已相当严重。而大多数的少数民族早已形成对山林自然保护的朴素生态伦理道德观,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六 源于自然地理的相对封闭性与落后性

高卫国(1996)在阐述云南文化生态的基本定势时提出“云南特殊的自然环境,加之远古人类较为先进的生产水平,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奠定了原始社会云南各地各部落群体、各氏族群落的基础”[2]424。

自在自然的状态与云南的自然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王声跃(2003)从生态学的角度得出了云南自然地理“立体多样、纵横分割”的特点。云南省内高原、河谷、坝子、平原、丘陵等交叉分布,地表分割严重。天然的屏障使得云南内部以及对外的交通不便,限制了云南与其他地区的交流,直至解放,大部分少数民族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有的甚至处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

云南至今总体上还是一种交织着原始自然主义文明模式的传统农业文明模式,并有开始逐渐与现代工业文明模式接轨的趋势。从思维方式上来说,支配原始自然主义文明模式的思维是:交感巫术、图腾崇拜、万物有灵观念为基础的神秘、原逻辑的、前科学的直觉思维,以及积淀在神话表象世界中的禁忌、节律、集体表象或集体意象等[6]115。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人们的生活是依据自然节律而自在自发地进行;人们的交流活动靠血缘关系和天然情感。而传统的农业文明模式下,充满了对土地和家庭的依赖,人们只是依据习惯、经验、常识,停留在满足生存的日常生活的阈限,没有进行创造性的、自由的生产活动。一些少数民族的生活笼罩在传奇、神秘的氛围中,人与人之间基于血缘、宗教伦理关系和天然情感进行交往,而非自由、平等、自觉、开放的交往,缺乏主观能动的创造性。

虽然文化的融合与时代的发展带动了云南区域文化的进步,但与同时期的其他地区相比还是相对封闭和落后的。

七 基于资源禀赋的非竞争性与优越感

与云南文化的发生、发展关系最密切的三大因素是多样的地形、多样的气候、多样的物产和多样的地表分割。

首先,云南西部为横断山系,属青藏高原的南延部分,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在2000米,阻挡了来自北方的寒冷气流,使云南没有明显的四季区分,冬暖夏凉、春秋季较长。所以,世界为云南起了一个优雅的名字“春城”。宜人的气候特征,使云南人不喜欢过分强烈的情绪和冲突,而是习惯于一种平稳、闲适的生活,具有明显的务实人世的世俗性和人情味。

其次,云南位于21°08′N-29°15′N,97°32′E-106°12′E之间,加之地势落差大,在纵向上形成了热带、亚热带、温带、中温带、北温带(高原气候区)立体分布的气候,进而促成了云南生物和矿产资源的多样性。在古代,人口少土地多的情况下,云南人即使少于与外界交流,也能享受较为优越的生存条件。但由于不喜欢竞争、不愿外出从事艰苦的劳作,过着较为清贫简单的生活,如明清地方志中描述的云南人“既无赤贫,亦无巨富”[7]59。在现代,云南的矿产资源得到开发,具有丰富的磷、有色金属、黑色金属、贵金属、建材、煤炭、烟叶和石油天然气等,其中磷化工产品、锡、铅、锌、铜、镍等十种有色金属产量位居全国首位;云南省的旅游产业位居西部之首,包括具有民族风情的人文景观和秀丽奇绝的自然景观,使云南成为了旅游大省。

基于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禀赋,生存压力小,云南区域文化中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和非竞争性。

司马云杰(1987)提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它的文化体系是整合了不同的文化特质,那么,其文化体系愈丰富,愈有生命力”[8]89。云南人民在适应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富有生命力的云南区域文化。但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充分发挥其积极有利的优秀特征,克服其落后封闭不适应市场竞争的一面,才能不断塑造符合时代要求的民族文化,从而完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

[1]普丽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研究:以云南为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2]高卫国.略论云南文化景观的区位特征[J].玉溪师专学报, 1996,(5).

[3]殷国禺.论中原文化对云南文化的影响[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4]普丽春.试论彝族烟盒舞的文化传承及其特殊功能[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5]李国文.云南少数民族精神文化与文化精神:纳西、彝诸民族文化遗产研究(下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6]衣俊卿.文化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7]王声跃,肖海珍,陈红,等.论云南文化的生成环境[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3,(3).

[8]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龙倮贵]

Study on Regional Cuture’s Characteristics of Yunnan

WANG Xiao-fei
(Yunnan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Kunming 650500,China)

Yunnan regional culture which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pluralistic integration cultur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s marked by the following major Characteristics:ethnic culture ascription,pioneering spirit of the times,noncompetitive and superiority,etc.The features reflect Yunnan’s unique natural condition,location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ethnic human environment.

Yunnan;regional culture;minority group

G122

:A

:1008-9128(2014)03-0105-03

2013-12-10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云南企业文化测评维度优化及测量——基于OCQ方法的研究(2013J007)

王小菲(1988-),女,山东淄博人,硕士,研究方向:现代企业管理。

猜你喜欢

云南少数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