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芦山地震看四川地震应急工作进展与尚需加强的环节
2014-04-08韩渭宾陈维锋
韩渭宾,陈维锋
(四川省地震局,四川成都 610041)
四川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发生汶川8.0级地震才短短5年,灾后恢复重建刚完成不久,2013年4月20日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又发生了芦山7.0级地震。多震多灾的严峻形势推动四川防震减灾事业更快地发展,例如,芦山地震的应急救援工作就比汶川地震时更迅速、更有序、更科学有效。与汶川地震时相比较,四川的应急工作究竟有哪些进步?哪些进步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有关,哪些成绩仅仅与芦山地震特定的有利因素有关或带有一定的特殊性或偶然性?本文试图分析清楚这些问题,肯定与发扬已取得的进展,找出尚需加强的薄弱环节,以便下一次遭遇强震时应急救援能做得更好。
1 地震速报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地震速报是遭遇强震时地震系统为政府和社会提供地震信息服务最重要、最便捷的工作。从设立地震机构以来,地震部门就承担了这项业务。随着地震观测技术的进步与地震应急救援理念的提升,地震速报不断进步。
上世纪70年代及其以前,地震观测记录是模拟量,地震记录图纸每5天邮寄一次,强震速报需要台站下图纸,人工读图,靠电话、电台报数据,地震台网中心又用手工图解方法测定参数,因此一般需要几十分钟,甚至1~2小时才能完成地震定位工作。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唐山7.8级地震由于近台遭破坏或限幅,直到天亮了才搞清楚震中在哪里,促生了建设全国六大地震遥测台网的“768”工程。正是近30多年不断发展各类地震遥测台网,探索各种快速定位方法,逐步迈向数字化,才有汶川地震10分钟左右完成速报的好成绩。
汶川地震的速报相对唐山地震来说,应该说已经提升了一个台阶。不过,面对成千上万需要争分夺秒救助的灾民,地震部门理应进一步提高速报水平。实际上汶川地震之前,包括四川数字地震台网中心在内,国内已经有几个单位在试运行实时处理软件系统,只是当时技术尚未过关,还没有正式使用。又经过几年的努力,准备好几套备用技术系统,中国地震局郑重宣布,从2013年4月1日起正式启动自动速报系统。芦山7.0级地震是我国第一个成功自动速报的强震震例,不到2分钟便自动发出初步速报,约10分钟后发出经修定的正式速报,标志我国的地震速报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汶川地震恢复重建项目支持四川地震部门维修改造或新建8个测震台,改造和优化数字化地震台网数据处理中心,也为实现自动速报做出了贡献。
2 应急预案与应急准备有了长足进步
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现场情况与救援实践表明,无论政府部门,还是学校、企事业单位,有没有适用的地震应急预案和应急准备对于地震遭灾程度与应急反应速度会有很大差别。汶川地震后,修订和检查地震应急预案和开展地震应急演练的自觉性显著高涨。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12年底,四川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商场等,共修订地震应急预案4万4千多件,初步形成覆盖省、市(州)、县(市、区)、机关、乡镇(街道)、村(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
安县桑枣中学,德阳孝泉中学等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抓好科普与地震应急演练显著减轻地震伤亡的范例,更激励了广泛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活动和地震应急演练的热情。演练规模最大、涉及要素最全、党政军警民全面参加、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影响最广的是2012年5月11日四川省委、省政府和国家减灾委办公室联合主办的“四川省2012年防灾救灾综合实战演练”,设想的8级地震震中为崇州市街子镇,离芦山地震震中仅约80 km。
专业救援队在汶川地震救援中发挥了突击队的作用,尤其是四川省与绵阳市等当地专业救援队进入灾区最早,救出幸存者最多的实例,促进了各级专业救援队的建设。截至2012年底,共建立4支省级一专多能的专业紧急救援队,并有17个市州、56个县区也相继组建了具备地震灾害救援能力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
正是有了这些地震应急预案与应急准备,经历了各种应急演练,遭遇芦山“4·20”7.0级地震时,不仅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学校等能快速有效应对,灾区与周围地区的公众也比汶川地震时应对从容得多。
3 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逐步完善
四川的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建设始于“九五”自贡示范项目,经“十五”、“十一五”进一步完善,从个别城市示范,推广到若干重点城市,逐步建立起全省的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库,并研究了震害预测方法,编制了计算软件。到汶川地震时,实际上该系统已经具备输入速报的地震参数就可计算震害预测结果的能力。可是,由于汶川地震震级高达8级,又是单侧破裂,造成很长的地表破裂带,其等震线比平均等震线狭长得多,且微观震中偏在极震区的一端,从系统自动计算得到的震害预测结果明显偏低,预估震灾范围长轴也显著偏短,与单侧破裂的灾害分布明显不同。显然,不敢也不能将这样的预测结果直接拿出去。当晚,四川省地震局组织专家结合初步获取的灾情、地质构造和余震活动情况,绘制初步估计的汶川地震重灾区分布图上报四川省委、省政府。
在汶川地震恢复重建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以及局所合作项目的支持下,对该系统做了比较大的改造与发展。在震害预测方面,针对汶川地震时暴露的问题和缺陷,加强了等震线形状与地质构造关系的研究,适时更新了基础数据库并升级GIS平台版本,改进和完善震害预测方法和软件,新建灾情快速上报接收处理系统。正是这些努力,芦山地震发生后20分钟,四川省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就初步估算此次地震“人员伤亡约百余人,受伤约数千人,经济损失约33亿元”,除经济损失结果差异较大外,其他结论均与后来确定的灾害损失比较接近。震后40分钟,该系统产出21幅反映震情、灾情,以及与紧急救援有关的震区基本情况的专题图。
为强化系统的实用性,认真分析了遭遇强震袭击时,政府与社会急需的信息,地震部门现有技术以及经过努力能提供哪些信息,进一步明确了“综合性”、“共享”与“社会服务”的发展方向。
建设灾情速报与接收处理系统,以四川主要地震带为重点,在21个 市(州)、151个县(市、区)和1 000个乡(镇),将近2千个PDA手机分发给以三网一员为主的灾情速报员。芦山地震后2分钟就收到第1张灾情照片,震后90分钟,根据收集到的人员伤亡、房屋、地面与通信破坏、震感等分布,作出“宝兴成为通信孤岛”的判断,协助产出预估灾区范围分布图、建筑物破坏分布图等灾情信息专题图。
震后48分钟,四川省地震局强震台网中心成功收取7个强震台的强震记录,产出第一张“似地震烈度速报图”,初步判定震中烈度,并估计出各烈度区大致范围。灾情速报系统接收的信息和强震台网得到的“似地震烈度速报图”有助于佐证震灾预估结果,或做适当的修订。
短信、彩信发送、视频连线、PAD推送,以及“动中通”通信车等技术的采用,更使得救援现场各级指挥部和各级防震减灾部门之间便于沟通和传递信息,也能更快更准确地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4 市县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市县是防震减灾工作的第一线,早在2007年,为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地震局关于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2006~2020年)判定结果和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意见的通知》精神,考虑到少数民族地区财力薄弱,四川省就组织康定、泸定、汶川、马尔康、冕宁、西昌、盐源、宁南、沐川、天全、石棉等11个县(市),开始实施县级防震减灾综合能力重点县建设试点工作。面临汶川特大地震袭击,市县防震减灾基础薄弱,地震系统上下沟通困难的矛盾更加突显。2008年后,四川结合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继续提高市县防震减灾综合能力。
各市县根据当地特点和自身条件,在信息服务节点建设的基础上建立监测、震防、应急以及相关的办公自动化的综合技术系统,并全省联网。平时,各市县可实现地震监测实时数据共享,与上级地震部门办公自动化交流,开展震害防御管理和科普宣传,进行地震基础与应急数据更新;震后,可第一时间获得并及时向当地政府及社会发布震情信息,快速收集灾情信息上传至区域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并在基础数据库和现场信息的支持下,迅速预判本市县各处地震烈度,并预估以压埋人员为重点的地震灾害大体分布,且可据此提出一系列辅助决策建议。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后,雅安市防震减灾部门第一时间计算的伤亡人数等震灾预估结果比四川省地震局的结果更接近实际,并迅速与四川省地震局、四川省应急办、中国地震局应急指挥中心,以及现场指挥部视频连线成功。该系统为国家、省与市县三级以及现场应急救援信息沟通与指挥决策高效有序做出了贡献。
5 地震应急工作尚存的薄弱环节与改进建议
芦山地震应急工作的成功固然是上述各方面努力的结果,其实也与特定的有利因素有关。第一,芦山地震的发震断裂属盲冲型逆断层,没有出现地表破裂带,其等震线与相应震级的平均等震线相近,震害预测相对比较容易。第二,芦山地震就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震中区也在汶川地震恢复重建范围内,四川省2012年防灾救灾综合实战演练就在附近,因此,这里的应急准备是省内比较好的地区之一。第三,芦山地震发生在灾情速报与接收处理系统建设竣工不久,灾情速报员刚接受过培训。如果时间长了,兼职的灾情速报员换人了,是否还能运转那么好,还需实践检验。第四,与汶川地震相比,芦山地震的震级不高,对地震应急需要的交通和通信环境破坏程度轻得多。而且,因为震级不高,灾情速报系统接收PDA手机发来灾情照片数量不大,该系统软件的数据处理能力实际并未经受真正的考验。因此,为应对今后四川省内其他地方可能发生别的类型大地震,必须重视四川现有的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和应急准备尚存的薄弱环节,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1)现有地震应急技术系统震害预估最基础的工作是,根据速报地震参数预测等震线。可是,影响等震线形状的因素很多。汶川地震后,普遍重视等震线形状与地质构造关系的研究,无疑是很重要的,但是,同在龙门山断裂带的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的等震线差别如此明显表明,在同一条巨型活动断裂带不同段落发生强震的错动方式或破裂过程也可能有所不同,从而影响等震线形状。因此,不仅要继续关注与活断层分布有关的等震线的区域性特点,还应研究等震线形状与断层错动方式以及震源破裂过程的关系。为了服务于强震震灾预测的急需,必须加强震源破裂过程的研究。建议四川省地震局加速培养震源破裂过程的研究人才,或加强与有关研究所的合作,为快速震害预测选择等震线类型时能有震源破裂过程研究成果供参考。
(2)市县防震减灾综合信息服务系统为芦山地震应急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即使加上目前计划增上的项目,四川也大致只有三分之一的县(市)建设了这样的系统,甚至还有位于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县(市)尚未建设这样的系统。为了保证今后四川省内不管什么地方发生强震,当地市县都有综合信息服务能力,建议制定计划尽快完善全省尤其是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市县防震减灾综合信息服务系统。
(3)灾情速报与接收系统在芦山地震应急工作中已崭露头角,但前面分析的系统软件数据处理能力问题,PDA手机与网络管理和维护还存在隐患,网络还没有覆盖全省等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4)为彻底解决预测等震线可能遇到的麻烦,根本出路是加快地震烈度速报网的建设。因为有了实测地震烈度速报获取的等震线,震灾预测就不必依赖预测的等震线,震灾预测的速度与信度,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地震应急救援水平都将提升到一个新台阶。
[1]韩渭宾,陈维锋.强震后需要与可能提供的信息[J].四川地震,2011,(1):11-14.
[2]李志强,侯建盛,李 洋,等.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 Ms7.0地震灾害特点分析[J].地震地质,2003,35(2):398-410.
[3]范开红,陈维锋,林洋.汶川大地震后四川省应急指挥系统升级完善介绍[J].四川地震,2013,(3):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