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数字化”东风,让高校学报走得更远
——高校学报数字出版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4-04-08杨怀玫肇庆学院学报编辑部广东肇庆526061

衡水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学报稿件编辑部

杨怀玫,陈 静(肇庆学院 学报编辑部,广东 肇庆 526061)

借“数字化”东风,让高校学报走得更远
——高校学报数字出版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杨怀玫,陈 静
(肇庆学院 学报编辑部,广东 肇庆 526061)

数字出版为高校学报的出版方式带来了巨大变化,不仅要正确认识和解决当前数字出版存在的问题,而且要借“数字化”东风,为当前高校学报数字化良性发展提供必要条件,如借助多种途径,扩大学报影响;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编辑素质;加大经费投入,改善硬件条件等,保证高校学报数字出版的良性发展,提升高校学报质量.

高校学报;数字出版;良性发展;学报;数字化

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 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较2011年底增长3.8%.以上数据表明,当前我国网民数量已经相当可观,网民数量的增长和网络普及率将进入相对平稳时期[1].而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印刷版高校学报的出版影响极大.

1 高校学报数字化出版概述

数字出版,简而言之就是利用二进制进行的出版活动.《2005—2006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对数字出版给出一个广义的概括:“只要用二进制这种技术手段对出版的任何环节进行的操作,都是数字出版的一部分”[2].数字出版具有信息量大、传播范围广、成本低廉、节约资源、便于流通和检索等优点[3]152.它主要包括传统出版业的数字化和新兴的数字出版媒体2个方面.就当今高校学报出版而言,即使是印刷版期刊,其出版流程中的各个环节也都离不开数字技术的应用.数字化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高校学报的传统出版模式,使传统出版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数字化技术并不等同于数字化出版,数字出版从投稿、组稿、采编、加工制作、订购到阅读方式,其各环节和各方面都有异于传统出版方式的新特点.

2 高校学报数字化出版存在的问题

随着网民数量的大幅上升,数字出版也成为出版业的热门话题.有人甚至认为,传统出版产业已是夕阳产业,数字出版大有代替传统出版的趋势.2011年11月,在首次数字出版工作会议上,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提出,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产业会长期共存、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近几年的发展情况印证了这种看法的正确性.但无法否认,数字出版确实对传统出版形成了较大冲击,这一点已引起大家的重视.原来一直对数字出版表现得很不“积极”的高校学报,也有一些已经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出版模式,但总体来说,学报在数字出版方面所做的工作还非常有限,有些学报的数字化还仅限于通过邮箱接收电子版稿件,或通过与技术服务商合作,完成印刷版期刊的网上复制、传播和发行.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内各技术服务商和高校学报出版机构的共同努力下,目前超过 90%的高校学报已经完成传统印刷版期刊的“上网”,即完成了印刷版高校学报的网络化再现过程[3]152.

当前,高校学报还未实现市场化,还未真正体验到市场的冲击及其带来的生存压力,还有一些学报对数字出版处于“无视”或“不积极”状态,其表现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主办单位对数字出版未予以足够重视

高校学报多由高等院校主管主办,其办刊经费、办刊硬件及人员配置也主要来源于主管主办单位的预算划拨.然而,许多主办单位对高校学报缺少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忽略数字化时代学报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轻视编辑在数字出版技术方面的培训,缺少支持数字出版的技术手段等,这是很多高校学报在当今数字出版时代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主办单位下拨经费是高校学报赖以为生的基础,而主办单位忽略经费、技术、人才的投入,使得学报编辑部经费窘迫,这极大地制约了其数字出版的发展.

2.2 投稿系统未能物尽其用

数字技术改变了高校学报的传统出版方式,目前,许多高校学报相继使用远程稿件管理系统,如“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稿件处理系统和“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远程稿件处理系统等,这些系统质量较高,功能性及实用性均较强,因而用户反响较好,大多数高校学报编辑部在使用稿件处理系统后,接收稿件、送审稿件及联系作者等环节都实现了在线处理,这使投稿时滞缩短、审稿时间减少,同时还节约了出版成本,大大提高了出版工作效率.作者在稿件处理系统简单注册后即可投稿、查询稿件审理进度等;与此同时,编辑也可在后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尽快处理稿件,与作者就稿件情况进行实时互动.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很多高校学报编辑部的远程稿件处理系统尚不能物尽其用,一些功能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究其原因,主要有2个方面.

1) 受传统工作习惯和惯性思维影响.一些作者在通过系统投稿后(尤其是在系统的使用初期),为保险起见而又往邮箱投稿,或又将打印稿送寄编辑部,这导致作者重复投稿及编辑重复处理稿件的现象出现.于作者而言,在线投稿属于“新生事物”[4],他们认为其不安全,容易丢失稿件或者泄露个人信息及学术成果,他们更愿意通过邮件投寄或者亲送编辑部.从编者角度来看,他们多年来已习惯以传统工作模式开展编辑工作,他们更喜欢用电话或邮件与作者及审稿人联系,而不是通过稿件处理系统与编辑在线互动.期刊编辑每天都要接收大量稿件,如仅靠人工进行登记和送审,不仅影响稿件处理进度,还会延长出版时滞,更无法让编辑人员从繁杂的编务工作中抽身,使之全身心地投入编校工作.

2) 编辑人员的相关数字技术能力缺失.对期刊编辑来说,网络应用和数字技术并非一朝一夕即能熟练掌握和应用的.一些高校学报的在线投稿系统投入使用而产生很多问题时,因未综合考虑自身条件和量力而行[5],如在硬件方面的维护和系统的使用方面,忽视对编辑人员的培训.许多编辑人员对远程稿件管理系统的功能一知半解,他们多是抱着“摸着石头过河”的心理,在不完全了解功能的情况下使用采编系统,这样既不能充分利用资源,还容易出现稿件丢失或延长稿件处理周期,甚至会因操作错误而在各编辑出版环节出现错误.

2.3 学报网站形同虚设

除了通过与技术服务商合作,提供期刊数据进行网上传播外,高校学报网站也是一种传播和发行途径.然而,高校学报在印刷版期刊出版后,通常是将期刊数据传给技术服务商“了事”,普遍未有充分利用其学报网站的作用,导致学报网站形同虚设.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满足学者们进行学术交流及读者的阅读需要,一些具有超前意识的办刊者纷纷建立起自己的网站.据了解,目前国家9 000多种期刊中,独立自办网站的有1 000多家[6].期刊网站的建设与应用对投稿、审稿、稿件管理、编辑加工、期刊订阅方式,以及对作者、读者和编者之间的交流都产生了积极影响.期刊网站的建立,对树立刊物形象和学术传播都起到积极作用,但仅就高校学报而言,其网站建设尚存在许多不足,有些学报网站甚至形同虚设,具体问题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缺乏专业性.笔者曾浏览过一些高校学报网站,发现由于各种制约的因素,导致高校学报网站设计存在不少问题与缺陷,如缺乏专业性和合理性,特色不明显,大众化现象严重等.

2) 内容单一.期刊编辑部的网站内容多为刊物简介、机构设置、编辑信息、投稿须知、历期期刊的目次和文题,等等.网站内容过于单一,设计缺乏吸引力,其实用性也没有显现出来,使得学报网站只起到“门面”作用.

3) 缺乏时效性.一些期刊网站未能及时更新刊物信息,有些学报网站甚至仅有多年前的期刊目次供读者点击,还有的学报网站在读者点击到相关内容时,网页无法打开.

3 高校学报数字化良性发展的对策

期刊的办刊定位、选题策划、组稿、编辑、发行、定价等因素是决定刊物价值的关键环节,目前的数字出版仍然沿袭着纸质出版的思维和操作模式,未能利用数字化手段从根本上解决纸质出版存在的实质性困难和问题[7].高校学报要真正实现数字化出版,当务之急是从以下4方面强化数字化发展的条件,为供者(编辑部、作者)和需者(读者)搭建起良好的交流平台.

3.1 借助多种途径,扩大学报影响

国内多家高校学报为进行学术交流和扩大影响力,互相赠送样刊.如笔者所在的《肇庆学院学报》编辑部通过将期刊转交本校图书馆,及与中国期刊网、万方、维普等知名网站合作,实现期刊的网上“再现”,为学者提供了下载资料和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

借现代网络技术传播期刊信息,可以让读者尽早阅览到最新发表的学术论文,有利于学术成果尽快发挥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扩大高校学报的影响力.然而,高校学报仅借助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再现”,其传播范围和力度仍显不足.为了拓宽高校学报的辐射范围,可采用如下方法:1) 打造数字出版综合平台.高校学报除了在自己的网站发表本刊的学术论文外,还可通过综合平台,联合多家刊物借助统一平台形成传播合力.尤其是普通高校学报,可与同级、同类刊物联合,克服经费和人员不足等困难,将分散的信息集中上网,以集群方式扩大学报群体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这既有利于学报的发展,也形成地域性科技信息密集区,促进高校与周边企业的合作以及高校之间研究联盟的形成[8].高校学报不能固步自封,步步为营,应秉持学术资源共享的理念,与其他刊物进行多元合作,共同制造学术资源共享的数字出版综合平台.2) 大力依托学科网这一数字出版平台.学科网作为相关学科的权威学术前沿阵地,可让学者、读者快速了解相关学术信息,迅速将其转化为知识,并应用于实践,进而又发展出新的知识.3) 积极借力国外出版商的网络出版平台.除了在国内寻求资源共享者,高校学报还应加强与国外出版商的合作,借助其网络出版资源,扩大学术成果的传播范围和发行范围,提高刊物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

3.2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编辑素质

数字出版以其信息量大、传播范围广、成本低廉、节约资源、便于流通和检索等优点,为越来越多的高校学报编辑部所青睐.众所周知,数字出版是以技术为依托并且技术贯穿全程的出版,数字出版技术是一系列可用于数字出版的各种技术的集合.数字出版中,内容和技术不是孤立的两个部分,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对人员素质的复合性要求也就源于此[9].数字化出版时代的到来,给高校学报带来了空前发展的大好机遇.高校学报在数字发展时遇到的种种困境,除了寻求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更重要的是通过发展编辑自我来解决[10].高校学报要实现数字化发展,就必须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措施来培养编辑的数字出版能力,使其充分了解并掌握以下数字出版相关技术:1) 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如媒体加工技术,掌握网站的功能及网站的管理、更新与维护技术;2) 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程度,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3) 熟练运用采编系统、数字出版平台;4) 全方位了解网络安全技术,熟悉和掌握相关知识并能进行实际操作;5) 检索技术;6) 数字版权保护技术[9];等等.

3.3 加大经费投入,改善硬件条件

高校学报的主办单位应通过政策扶持,加大对学报的资金投入,为高校学报的数字化出版提供更优越的硬件条件.笔者所在的《肇庆学院学报》编辑部,已不再采用传统的稿件处理方式,正式使用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远程稿件处理系统”.经过3年的工作实践检验表明:使用稿件处理系统是从传统出版模式向数字出版的一个巨大飞跃,《肇庆学院学报》编辑部通过远程稿件处理系统完成接稿、送审、退修,以及与作者联系稿件修改等事宜,这将编辑从繁琐的编务工作中解放出来,使其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用于稿件的精加工,从而有效提高了稿件的编校质量.

在传统出版模式中,编辑人员首先要在纸质稿上对论文进行编辑加工,然后交由印刷部门或者专门的排版人员进行版面设计,由编辑对稿件进行 3次校对,这种出版流程已经成为高校学报编辑部的工作常态.2003年以来,《肇庆学院学报》编辑部使用方正飞腾2.0排版软件和发排软件(2012年升级至飞翔3.0),解决了编辑人员为在完成排版、改校、核红、发排等工作而多次往返于印刷部门和编辑部的难题,争取了更充裕的出版时间,期刊的差错率也随之降低.

综上所述,高校可通过多种现代技术手段为学报的数字出版发展提供保障,促进数字出版的良性发展,从而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 结语

数字出版是当今每一位出版人都必须直面的话题.正如市场与人的关系一样,或者人跟着市场走,或者被市场牵着走.数字出版与出版人的关系也是如此,出版人或者积极主动地利用数字出版,借乘数字的东风,让传统出版走得更远;或者被数字出版牵着走,消极应对、手足无措.数字出版不是洪水猛兽,而是可以凭借的“东风”.高校学报群体应加强对数字出版的认识,学报编辑应努力掌握与数字出版相关的现代技术,积极利用其特性,借乘数字出版这一“东风”,在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融合间找好契合点,顺应时代对出版的新要求,在高校学报的“传统出版”走得更远、更好的同时,积极促进学报数字化出版的发展,从而使学报能更好地为科研与教学工作服务.

[1] 第 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EB/OL].[2013-07-10].http://www.cnnic.cn/gywm/shzr/ shzrdt/201301/t20130115_38518.htm.

[2] 孟耀.高校学报发展数字出版的问题与对策[J].航海教育研究,2008(4):112-114.

[3] 佟金凤,张明霞,惠红.数字出版对学术期刊的影响及编辑的应对对策[G]//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第六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集.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152-157.

[4] 周志新,刘雪立,徐刚珍,等.科技期刊在线投稿系统应用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编辑学报,2006(6):435-436.

[5] 许育彬,杨智全,宋亚珍.关于科技期刊在线投稿系统使用的建议[J].编辑学报,2010(3):260-261.

[6] 胡博,周锦宜.期刊网站建设现状及建议[J].中国出版,2010(7):47-49.

[7] 王明亮,汪新红.探索期刊优先数字出版模式[J].传媒,2010(11):21-22.

[8] 李若溪.地方高校学报联合上网出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12(2) :134-135.

[9] 石雄.数字出版对编辑的技术要求[J].科技与出版,2011(5):65-68.

[10] 陈家顺.数字化出版时代高校学报的发展机遇[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79-81.

(责任编校:李建明英文校对:李玉玲)

By the “Digitalization” Wind, Let Journal of Universities Go Further——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university journal publishing in digital

YANG Huai-mei, CHEN Jing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Zhaoqing University, Zhaoqing, Guangdong 526061, China)

Digital publishing has brought great changes to the publishing methods of university journals. We should not only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solve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digital publishing, but also provide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journals with the trend of "digitalization", such as expanding the influence in various ways, strengthening technical training and improving the editing quality, investing more funds to improve the hardware conditions, to ensur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digital publishing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journals.

college and university journals; digital publishing; healthy development; journal; digitalization

G237.5

A

1673-2065(2014)04-0102-04

book=102,ebook=108

10.3969/j.issn.1673-2065.2014.04.029

2013-09-09

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编辑学研究基金资助课题(2013ZC09)

杨怀玫(1976-),女,广东兴宁人,肇庆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

陈 静(1964-),女,福建华安人,肇庆学院学报编辑部编审.

猜你喜欢

学报稿件编辑部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致敬学报40年
编辑部的春天日常
疯狂编辑部之鸭腿饭(四)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Visitor Professor Donald Grierson*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本刊欢迎下列稿件
疯狂编辑部之快递也疯狂
特约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