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肃侯寿陵位置的推定

2014-04-08乐庆森

邯郸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夯土陵墓赵国

乐庆森,毕 蕾

(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河北 邯郸 056002)

关于赵肃侯的陵墓位置,我们曾在《赵国的寿陵》一文中,通过对有关“寿陵”文献资料的理解,推测“赵肃侯的寿陵,也不排除在赵王城中的可能”[1]30。

“寿陵”一名出现在文献记载之中,最少可见有三处。《史记·赵世家》:赵肃侯“十五年,起寿陵”[2]1802,可知,赵肃侯于即位后的第十五年开始营建自己的陵墓。到赵肃侯去世,“秦、楚、燕、齐、魏出锐师各万人来会葬”[2]1803。从文献记载的史料中,折射出赵肃侯建造的寿陵规模的庞大、豪华,并具有非凡的气势。赵肃侯的寿陵建成后,有羡卒戍守,这在“邯郸学步”这个成语典故的出处中予以表明,即“寿陵馀子学行于邯郸”,并明确了寿陵与邯郸的位置关系:两者之间相距并不遥远[1]29。直到战国末期,秦庄襄王死后,秦始皇继承先业,为了建立统一的大秦帝国,继续举兵东进。而受到秦国攻击,倍感危机的东方诸国,于秦始皇六年,“韩、魏、赵、卫、楚共击秦,取寿陵”[2]224。五国联军聚集在寿陵,寿陵又一次出现在文献之中,这个寿陵也应是赵肃侯陵墓所在的寿陵。如此看来,寿陵不单单是一个赵肃侯的陵墓,并且也是一个城邑。

考古发现表明,洛阳东周王城内曾发现大量春秋战国时代的墓葬,当也有王陵存在[3]91-92。齐国都城临淄城内的东北部,发现有春秋时期的大型墓葬和大型殉马坑。1964年至1976年间,先后发掘了5座大型墓葬,其中 5号墓是一座带墓道的甲字形大墓。墓道朝南,墓室的东、北、西三面围绕有大型殉马坑,估计殉马总数可达 600匹以上,发掘者认为该墓为春秋晚期的齐景公墓葬[4]19。郑韩故城西城的东南部李家楼一带,1923年发现的大墓中出土青铜器和玉器700多件,应是春秋时期的郑国国君墓地[5]63-65。中山国国都灵寿城西城的中部有隔墙分隔,北部有桓公和成公两座中山王陵园[6]119。鲁国都城曲阜城内西部三分之一的范围内,分布着从西周延续到战国时期的墓地[7]89。燕国中晚期的都城内,东城西北部的虚粮冢墓地和九女台墓地,西城中部的辛庄头墓地,其内多见大型墓葬,筑有高大的封土,应是燕王和王室成员的墓葬[8]646-731。

东周时期的周王室、鲁国、郑国、齐国、燕国、中山国,都有把王陵建在城内的习俗。从地理位置上看,中山国、燕国在赵国的北面,并与其接壤。赵国的东边与齐国和鲁国相邻。从时间上看,赵国从公元前 403年赵烈侯被封侯,到赵肃侯时期约半个世纪的发展壮大,国力大增,效仿其他国家,也把自己的陵墓筑在城内,以显示自己的国力,增加在诸侯国中的威望和地位,这种情况是完全可能的。据此,我们推测赵肃侯的寿陵就在今邯郸市的西南部赵王城之内。

赵王城城址内存在墓葬的可能,可从两个方面来分析说明。

1.地方志的记载。《邯郸县志·陵墓》条:“周赵简子墓,在县西南十二里”,引自《元和郡县志》;“一云在县西南故城中”,引自《大清一统志》;“信平君廉颇墓,在县西南故城中”[9]卷三29、31。记载中的县西南故城就是指赵王城城址。说赵王城内的墓葬是赵简子墓和廉颇墓倒不一定真实,但确实说赵王城内有墓葬。可见,认为赵王城内有墓葬的说法并不是起于今日。

2.考古调查。赵王城遗址的考古工作,开始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日本学者的调查和发掘,并出版了《邯郸——战国时代赵都城址的发掘》一书[10]。建国后,为了划定赵王城城址之内的重点保护范围,进行了更加细致的调查钻探。通过多年的工作,河北省文物管理处、邯郸市文物保管所发表了《赵都邯郸故城调查报告》[11]。

依据已经发表的调查资料我们知道,赵王城由三座小城组成,其中最重要的西小城内分布有 5座地面夯土台,编号1~5号。7处地下夯土基址,编号1~6和10号。在西小城的中心区域分布着1、2、3号夯土台和1、6号地下夯土遗址。1号夯土台现存地面台基近方形,底部南北长296米、东西宽264米;顶部略平,南北长132米、东西宽102米。由于台基四周地面高低不同,台基的高度:东面为16.3米、西面为7.2米、南北两侧分别为10.8和9.7米。2号夯土台位于1号台北面,两台相距215米,台基方形,东西长58米、南北宽55米、高6米。3号台在2号台北面,相距228米,台基方形,东西61米、南北60米,高5米。这3座夯土台位列于西城中心线东侧,由南向北依次排列。

1号地下夯土遗址位于1号夯土台和2号夯土台西面,南北长468米、东西宽188米,地面下的夯土厚2~3.50米。遗址内可见烧土、灰土、绳纹筒瓦、板瓦、瓦钉、瓦当、陶豆、陶盆等残片。6号地下夯土遗址位于1号地下夯土遗址西侧,南北长245米、东西宽150米,地面下夯土厚1~2米。1、6号地下夯土遗址位于西城中心线西侧。占据西城中心线两侧的 1、2、3号夯土台和1、6号地下夯土遗址即是西城内最重要的建筑,占有主体地位。那么,其余建筑则居于从属的地位。这些居于从属地位的建筑单位分布在边缘地段,且位于中心区的北侧和东侧。位于北侧的仅 4号夯土台,其余的都在中心区的东侧。依据赵王城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势特征和各建筑单位的分布情况,我们认为赵王城西城内的中心区建筑朝向为东向的观点是正确的。因此,把 1、2、3号夯土台当作朝廷大殿基址的看法,首先有违中国古代建筑座北朝南的一般特征。

位于3号夯土台西北面的4号夯土台,当地人们叫做“张家冢”,距北墙仅125米。5号夯土台位于2号夯土台的东面,俗称“蝎子冢”,距东墙140米。“冢”一般指墓葬的封土,既然人们称做冢,就有是墓葬的嫌疑。4号夯土台基部南北45米、东西35.7米,高5.2~6米;5号夯土台基部东西44.5米、南北43米、高5.9米。这些数字是今人测量所得,想见经过两千多年的人为破坏和风雨的剥蚀,当时的建筑台基应远远超过现在的高度。夯土台下即原地表下仍有坑穴存在,但地下的夯土深度未探明。单依现在掌握的情况还不能完全排除是墓葬的可能。

在西城内分布的七处地下夯土遗迹,位于 1号夯土台西北面的1、6号地下夯土遗迹,其内发现大量的筒瓦、板瓦、瓦钉、瓦当残片予以表明,当时应有大型地面建筑存在,并显示了遗迹的性质,而其余的 5处地下夯土遗迹的性质当与之不同。

2号地下夯土遗迹,在 2号夯土台东面,南北长54米、东西宽11米。南北两端的夯土从地面下0.4米开始,向内渐深,大概呈斜坡状延伸至中部深7.15米。这个深7.15米的范围是南北长6米,东西宽4米。这样形制的地下夯土坑与战国时期的中字型墓葬有相似之处。紧邻2号地夯的5号地夯,位于2号地夯东面,与之相距25米,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55米、东西宽13米,地面隆起2米高,调查者认为可能原系一处夯土台。综观2号和5号地夯,其形状相同,大小相若,方向一致,间隔较近。因此,把2号地夯和5号地夯看作一个遗迹单位也未必不对。故此推测,2、5号地夯原应有一个共同的夯土台,夯土台被破坏,东部边缘残存 2米高夯土,这可能是一处被盗掘过的墓葬残址。

位于1号夯土台东南面的10号地夯遗迹,平面略呈方形,边长9米,深7.2米。实际上在这个坑穴的西侧,还有一个坑穴,该坑的边缘为夯土,中部填土松软。这里的10号地夯是两个方形或长方形深坑,也可能是一处被破坏了的墓葬或陪葬坑残址,或者是被破坏了的祭祀址。

3号地夯遗迹位于1号夯土台东面约320米处,平面为不规则的方形,东面一块凸出,南面也有一块凸出,长宽各40米,地夯中部地势较高,四面低下,地面下夯土厚2.7~7.2米。4号地夯遗迹在5号夯土台东北面约100米处,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34米、东西宽20米。夯土厚3.5~5.6米不等 。这两个深达5.6米和7.2米的坑穴,依然有着祭祀的性质或墓葬的可能。

上述这 5处地下夯土遗迹,从其位置的分布和所处位置的高低考虑,均是 1、2、3号夯土台的附属,居于从属的地位。如果是墓葬的话,只能是陪葬于1、2、3号夯土台的;如果是祭祀遗迹的话,也只能是祭祀于1、2、3号夯土台的。因此,把1、2、3号夯土台视作赵国宫城内殿廷之所的观点并没有十分可靠的依据和考古工作的验证。

文献记载,赵国以邯郸作都城始于赵敬侯元年。自赵敬侯都邯郸,从来不见有建造都城的记载,我们可以理解为在赵敬侯迁入邯郸之前,邯郸已经是一座有相当规模的城邑了。但是,就在赵敬侯迁都邯郸后的第33年,即赵成侯二十一年,魏国包围了邯郸,赵成侯二十二年,魏国占领了邯郸,直到赵成侯二十四年,魏国才将邯郸城归还赵国。赵国国都被占领而国不亡,致使有些史家怀疑赵都邯郸非敬侯,而应是肃侯迁都,元代的胡三省在为《资治通鉴》作注时就是这样认为的[12]第1册第11页。现代研究赵国史的专家孙继民先生、沈长云先生都针对“魏克邯郸而赵不亡”的事实,提出了赵国的陪都制度[13]108,并把陪都信宫考证在今永年县境内的易阳城或邢台。从赵敬侯开始到武灵王时期,文献记载的大型建筑活动共有 5次:赵敬侯四年,筑刚平;赵成侯二十年,筑檀台;赵肃侯十五年,起寿陵;武灵王三年,城鄗;武灵王十七年筑野台[2]。在这5次建筑活动中,刚平在与卫接壤的边境;鄗、野台在与中山国接壤的地方;能与都城建造沾上边的仅有檀台和寿陵了。《括地志》认为“檀台在洺州临洺县北二里”[2]1801,而寿陵的位置没有着落。然而寿陵是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城邑。在战国末期,韩、魏、赵、卫、楚五国联军曾聚集在寿陵,准备联合抗秦。这样一座城邑怎么就从此无声无息了呢?

问题在于赵敬侯都邯郸的位置何在?一般的史家都认为邯郸城的位置始终没有变化,赵敬侯都邯郸就是今邯郸所在地。以往我们也曾这样认为,邯郸被魏国占领后,国都迁往信宫,于赵肃侯时又回迁邯郸。后来经过几年的思索和对文献史料的理解,事实可能并非如此。我们以为,现在的邯郸故城是赵肃侯时期开始作为都城营建的,最早可以追溯到赵成侯二十年筑檀台时,最迟在赵武灵王时期,今邯郸所在地作为赵国都城应没有什么问题。武灵王时期仍有“大朝信宫”的记载,国家大事不在国都商议没有道理,故此认为今邯郸可能即信宫所在地,赵敬侯迁都的所在地邯郸应在今邯郸以南。今邯郸在当时不叫邯郸,而另有所称。比如在文献中记载的:赵武灵王十三年,“楚、魏王来,过邯郸”[2]1804,“十九年春正月,大朝信宫”[2]1805。如果确立了武灵王时期的赵国国都确实在今邯郸之地,则魏国占领的赵敬侯元年作为都城的邯郸就在今邯郸的南面。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邯郸的历史沿革中寻找些线索。

现在的邯郸是秦朝统一后的邯郸郡所在地,汉灭秦后,曾分出邯郸的南半部置武始县。根据大体的位置判断,武始县应在今磁县境和峰峰矿区境内,很可能这个有别于今邯郸的邯郸就在这里。这就需要我们在文献之中寻找它的蛛丝马迹。北齐时期,魏收撰写的《魏书·地形志》记述魏尹的属县临漳县时记述:“临漳,天平初分邺并内黄、斥丘、肥乡置。有鼓山、肥乡城、邯郸城……”[14]2456。这个邯郸城应是位于临漳县境内的邯郸故城,而与有紫山的邯郸县有别。这个邯郸县见于广平郡邯郸县条:“邯郸,二汉属赵国,晋属,后属魏,真君六年属,有紫山”[14]2457。《魏书·地形志》的作者魏收,是今河北平乡人,又任职于魏、齐两朝,对地近家乡、又长期任官的地方应是比较熟悉的,因此他的记述是可信的。今峰峰矿区九龙口古城为战国时代的城址,就在东武仕水库边。东武仕是现在一个村庄名,这个“武仕”可能是由“武始”演变过来的,“仕”与“始”音同,相互演变极有可能。武始加东字,可能是区别于老武始城的。在汉代设武始县之前的战国时期,这一带有一个武始城,属韩国,可能即是峰峰矿区的界城古城。汉代将这一带划为武始县,县治设在九龙口,为区别于战国时期的武始城而加东字也是说得通的。从目前掌握的资料分析,似乎有九龙口古城即是赵敬侯所都邯郸城的迹象,汉代被设置为武始县。

综上所述,今邯郸是从赵肃侯时期开始营建的,今称之为赵王城的城址当是战国时期的寿陵城,信宮和东宫可能在大北城之内。作为赵国的都城所在,王侯的陵墓在其附近即是一个很好的证据。今邯郸有五座王陵,这在唐宋时期,人们都还记得。如《全唐诗》中韦庄的《少年行》:“五陵豪客多,买酒黄金贱。醉下酒家楼,美人双翠帵。挥剑邯郸市,走马梁王苑。”[15]170。以五陵代指邯郸,即表明邯郸有五个王陵。宋代张舜民的《邯郸少年行》是元佑九年作者途径邯郸时所作:“邯郸全盛时,人物自都雅。更得幽并儿,豪气阴相假。生求赵王剑……。使酒丛台上,夜猎西陵下。闻说五陵儿,臂鹰驰犬马[15]181。”同样以五陵代指邯郸。邯郸以五陵代称,就是以邯郸有五座王陵而来。这五座王陵分别是悼襄王、孝成王、惠文王、武灵王和肃侯的陵墓,赵敬侯和成侯的陵墓不在其中,这也可能说明被唐宋时期称作五陵的邯郸城非赵敬侯所都的邯郸城。

考古发现、文献记载及学者的研究表明,位于邯郸西北部的三王陵是惠文王、孝成王、悼襄王的陵墓。我们曾认为3号陵是惠文王的陵墓,2号陵是孝成王的陵墓,4号陵是悼襄王的陵墓,是从南向北排列的[16]188。武灵王墓有认为在邯郸市西鸡毛山上的观点[17]4。如此,有四座陵的位置有了着落。把赵肃侯的寿陵推定在赵王城中,从位置的排列上,符合由南向北的排列顺序。且寿陵所在的赵王城,规模宏大,与文献记载中寿陵的宏伟气势相符。

[1]乐庆森,赵洪彬.赵国的寿陵[J].邯郸学院学报,2005(4).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许宏.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4]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齐故城五号东周墓及大型殉马坑的发掘[J].文物,1984(9).

[5]河南省博物馆新郑工作站.河南新郑郑韩故城的钻探和发掘[C]//文物资料丛刊:第3辑,1980.

[6]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战国中山国灵寿城[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7]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曲阜鲁国故城[M].济南:齐鲁书社,1982.

[8]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9]邯郸县志·第3卷[M].邯郸:邯郸秀文斋刻字印刷局,1933.

[10]驹井和爱.邯郸——战国时代赵都城址的发掘[C].东京:东亚考古学会,1954.

[11]河北省文物管理处、邯郸市文物保管所.赵都邯郸故城调查报告[M]//考古学集刊:第4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12]司马光.资治通鉴点校本[M].胡三省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

[13]孙继民,郝良真.先秦两汉赵文化研究[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

[14]]魏收.魏书·地形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5]孙继民、杨倩描、郝良真.邯郸简史[M].北京: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90.

[16]乐庆森.赵国宫城与王陵的考察[M]//追溯与探索.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7]乐庆森.赵武灵王陵墓位置的考察[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

猜你喜欢

夯土陵墓赵国
现代夯土建筑材料特性及抗震性能数值模拟
10 Facts You Should Know About Nanjing
希望在肩上
古代陵墓中的防盗机关
师与书·赵国华
古法奇观
金字塔不都是陵墓
郑州商城遗址出土夯土材料的分析研究
竹筋夯土柱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商代西北方国的文明遗珍 山西吕梁高红商代夯土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