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关工委”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探析
2014-04-08齐秀娟
齐秀娟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离退休办公室,河北秦皇岛066004)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关工委”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和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充分发挥高校“关工委”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配合补充作用,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1984年3月,在原河南省安阳市委副书记袁觉民等六位老红军、老干部的倡议下,成立了全国第一个“老干部关心下一代协会”。1988年5月27日中央召开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座谈会,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组部部长的宋平同志指出:“关心下一代工作大有可为”、“成立这个组织很有必要”。1990年,党中央为应对国际国内形势的严峻挑战,根据青少年工作的迫切需要,批准成立了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简称“关工委”)。此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建立省级“关工委”。李瑞环同志在1990年6月28日召开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以老同志为主体成立这样一个组织,专门研究对下一代的教育,在全社会造成一个关心下一代的风气,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把老同志组织起来,进行关心下一代的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创新。”[1]在“关工委”组织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教育部(原国家教委)“关工委”于1991年4月成立,标志着关心下一代工作在教育系统进入有组织发展的新阶段。从此,“关工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战线上的一支重要方面军。在高校,离退休老同志充分发挥讲理想肯奉献的政治优势、懂教育善教育的经验优势、学为师行为范的威望优势、爱学生亲校园的情感优势、较灵活可机动的时间优势和人才济济的团队优势,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和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一、高校“关工委”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二十多年来,高校“关工委”在各级党政组织的领导、关心和支持下,不断发展壮大。“关工委”积极创造条件、搭建平台,老同志发挥优势,奉献余热,开展了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育人活动,得到了各级领导、部门的肯定和大学生的拥护。但是由于对“关工委”的性质、任务、地位、活动方针等理解不深、把握不准,以致“关工委”的优势发挥得不够充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及原因分析
1.少数高校在职领导对“关工委”组织的重要性认识不深
尽管近年来多位中央领导多次对“关工委”工作做出重要批示,对“五老”精神给予了高度赞扬,教育部党组在2009年也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建设的意见》,但是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部分高校对“关工委”工作的重视程度与中央的指示还有很大差距。少数高校在职领导认为高校本身就是在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工委”组织无关学校发展大局,甚至把建立学校“关工委”组织当成一种负担。这种思想主要源于一些高校领导对“全员育人”的迫切性认识不深。当代大学生受到来自各方面多元、多样、多变的价值体系的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意识、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是一些高校党政领导“全员育人”的意识淡薄,忽视了“五老”这一宝贵资源和重要力量,未能充分认识到“关工委”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2.高校“关工委”定位不明确、工作缺乏主动性
高校“关工委”班子成员中大多由各职能部门领导兼任,对自身是“配角”和“辅助力量”的定位还不太明确,有些领导甚至对“关工委”的名称、涵义、性质、任务等还不太了解。作为一个群众性工作组织,班子成员对于“有目标、无指标,有要求、不强求,做一件两件不嫌少、做十件八件不嫌多”的精神不能很好地领会和落实。虽然在《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条例》中确立了“自愿参加、就近就地、发扬传统、改革创新、量力而行、主动作为”的基本工作原则,规定了工作任务,但在各级文件中都没有确定“关工委”的职能职责、绩效要求和考核标准。因此,“关工委”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认为“干不干都行”。“关工委”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主动性,没有认识到“有为”方能“有位”,处于等待和被动应付状态,工作难以开展。
3.部分在职教职工对“关工委”认同度差
部分在职教职工对“关工委”认同度差,对老同志再参加工作的重要性和作用认识不到位。有的在职教职工认为,各学校都有专门的学工部、学生处、团委、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辅导员等来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老同志退休以后再参加工作是和年轻人抢饭碗;有的认为一群退了休的老同志是多余的,甚至是“添乱”、“帮倒忙”。这种认同度上的偏差也是高校“关工委”难以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原因。
(二)工作不到位及原因分析
1.组织机构不够健全
第一,高校“关工委”一般没有专门办公机构和专职工作人员,多数挂靠在老干部处。由于老干部工作繁杂,往往无暇顾及“关工委”工作。因此,“关工委”工作条件差,工作队伍力量不足,致使“关工委”工作不到位、效率低下,日常工作不能正常运转。第二,二级学院“关工委”应该是高校“关工委”工作的基础,但一些高校或二级学院“关工委”尚未成立,或成立了却没有真正运转起来,二级学院“关工委”没有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2.活动形式不够新颖
长期以来,多数高校“关工委”活动内容单一,方法滞后,缺少新意。在内容上,多是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主,没有从思想政治教育向科研指导、心理健康咨询、就业创业指导、帮困助学等领域拓展;在方法上,多是“老”的讲,“小”的听,不能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趣。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感觉无味,教育效果不佳。如今是互联网时代,但不少老同志却是“机盲”、“网盲”,难以通过网络与大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工作新局面难以形成。
3.工作切入点不够准确
退休后很多老同志的身体健康状况良好,有为学校奉献余热的热情和愿望,但由于缺乏与学校学生工作部门有效的沟通渠道,没有合适的工作平台,心想做点事情却无从下手,致使老同志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系统组织,很难与学校学生工作密切结合,准确切入。
4.制度建设不够规范
“关工委”工作在全国高校虽有发展,但不少高校依然处在多经验少制度的状态,一些高校“关工委”仍缺乏必要的相关配套制度,如“关工委”工作章程、学习培训制度、会议制度、总结表彰制度、调查研究制度等等。“仅凭参与者的经验和热情已无法适应工作的需要。因此,按照“关工委”工作的固有规律,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各项工作都需要制度的规范和保障。”[2]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才能保证“关工委”长期稳定、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因此,健全规范相应的规章制度迫在眉睫。
二、提升高校“关工委”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的对策
(一)夯实高校“关工委”工作的坚实基础
1.强化政治责任意识
高校党委和“关工委”要进一步提高对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认识,要把“关工委”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一支不可替代的力量,要把老同志看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资源。实践证明,认识的高度决定重视的程度,重视的程度决定支持的力度。政治责任意识的增强和领导的重视支持,是做好“关工委”工作的首要条件。
2.加强组织领导
“关工委”是党领导下的群众性工作组织,“关工委”工作只有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才能持续健康发展,才能将老同志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把个体优势转化为组织优势,把分散优势转化为整体优势,共同为下一代健康成长服务。高校党政领导加强对“关工委”工作的领导,主要应从四个方面来体现:“一是要有同级党政领导担任关工委领导职务,把关工委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和工作计划,及时解决关工委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二是要大力支持关工委的工作,有关重要文件、会议精神和工作要求要及时向关工委传达、通报;三是要为关工委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经费支持;四是要加大宣传力度,为关工委和老同志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和社会环境。”[3]
3.加强“关工委”自身建设
加强“关工委”自身建设是发挥“关工委”作用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关工委”的重要基础。
第一,加强“关工委”领导班子建设。关键是要选择一个对内有凝聚力、对外有影响力、对“关工委”工作能把好关掌好舵的主持日常工作的老领导,并以他为核心组成结构合理、高效能的校“关工委”领导班子。同时要加强班子的合理交替,及时充实调整,使班子保持生机和活力,组织核心骨干队伍,带动“五老”成员开展工作。
第二,加强“关工委”组织建设。要坚持“现职主导、离退主体”的体制,力争把所有相关职能部门纳入“关工委”组织网络,实现横向到“边”;要构建二级学院“关工委”,实现“关工委”组织纵向到“底”。通过这样的网络组织,使每一个节点都成为关心下一代的发力点,形成一个由院、系党政领导为主导,以老同志为主体,各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的网络体系。
第三,加强“关工委”制度建设。“关工委”的工作开展要有章可循,必须加强制度建设,要把“关工委”的性质、体制机制、工作方针、基本任务、条件保障等写入规章、条例并落实在实际工作中。建立学习、例会、档案管理、理论研讨、信息交流、总结汇报、经费使用管理等制度,并不断完善,实现“关工委”工作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
第四,加强“五老”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人数多、热心教育事业、乐于奉献的“五老”队伍,是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基础。在实践中,“关工委”要大力宣传“五老”精神和先进事迹,以事业凝聚人心,以尊老爱老的理念留住人心,以学生对老同志的热切期待打动人心。通过组织发动、典型推动、“五老”带动、表彰促动等方式,动员更多的老同志加入到“关工委”志愿者队伍中来。
(二)搭建高校“关工委”工作平台
1.建立健全二级学院“关工委”
基层是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在高校建立健全二级学院“关工委”是推进关心下一代工作、提高工作实效性的组织保证。因此,二级学院“关工委”也要健全组织机构,界定主要任务,明确工作方向,选准工作着力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高校“关工委”要加强对二级学院“关工委”的业务指导和服务,帮助各院(系)“关工委”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培养树立先进典型,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发挥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使二级学院“关工委”学有榜样、赶有目标,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2.建立“关工委”结对辅导员的“导师制”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第一实践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但大多辅导员由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担任,他们既是关心下一代的工作者,又是被关心的下一代。他们参加工作时间短、阅历浅、经验少,综合能力与素质有待提高。而高校“关工委”中的“五老”,在政治、经验、亲情等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如能借鉴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关工委”老同志结对辅导员的“导师制”,对辅导员敬业乐业精神的培养、辅导员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和构建职业化、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以此作为“关工委”开展工作的新平台,将“关工委”工作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利用辅导员学习能力强、能与学生紧密接触的固有优势,形成一股教育和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合力,探索一条符合学校实际又切实可行的关心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新路子。”[4]
实施辅导员导师制,选择好导师是关键。第一,辅导员导师必须具有很高的思想觉悟和政治敏锐性,有较高威望;第二,辅导员导师应该是从事多年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或学生管理工作的工作者,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第三,辅导员导师必须具有帮助年轻辅导员成长和发展的爱心,具有无私奉献、甘当人梯的精神;第四,辅导员导师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年轻辅导员素质的全面提高。
3.建立宿舍联谊制度,老少结成“忘年交”
目前,学生宿舍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交流的重要场所,大学生们所关心的“热点”、“疑点”、“迷茫”或“困惑”等思想问题往往大都反映在宿舍里,因此宿舍是课堂之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如果每个老同志深入到一两个学生宿舍,与大学生交朋友,结对子,零距离交流谈心,答疑解惑,便能及时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这种教育形式是联结师生的情感纽带,是深化育人工作的好途径。老同志在帮教大学生的同时,也会从大学生那里学到新知识,感染到青春活力,有利于老同志身心健康。
4.完善老教授报告团,构建思想教育系统工程
“老教授报告团”是高校“关工委”专门组成的一支具有一定数量人员参加的工作团队,由学识渊博、素质过硬、愿意做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老同志组成。“老教授报告团”利用报告会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课、形势政策、基本国情等教育。
以河北省高校为例,河北科技大学“关工委”组建“老教授报告团”首开先河;河北工程大学根据高校学生工作有周期性的规律,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个三”系统工程。即在大一新生中开展“独立生活、主动学习、适应专业”教育活动;在老生中着重开展“做人、做事、做学问”教育活动;在毕业班学生中开展“择业、创业、立业”教育活动。其中,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是教育的核心目标。“三个三”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构建了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融合于教学、管理、服务等大学生成长的各环节,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式的思想教育网络。此外,“老教授报告团”还可以以重大节日、重大政治活动、重大事件为契机,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核心,开展报告、演讲、论辩、征文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引领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5.完善特邀党建组织员制度,加强党建工作
近年来,大学生要求入党的人数不断增加。从大学生提出入党申请到支部大会通过,从预备党员到成为正式合格党员,需要经过严格的考察和精心的培养。而党务工作者特别是党建组织员数量不足,影响着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科学发展。高校“关工委”中部分离退休老同志曾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党务工作者,离退休后依然保持着为党的事业继续做贡献的热情和愿望,而且有相对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深入细致地开展工作。如果在高校“关工委”队伍中选聘优秀的老同志担任特邀党建组织员,对于高校党建工作将具有重要意义。做好特邀党建组织员工作中,要严格选聘条件和程序,组织学习培训,为老同志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要准确把握定位,当好配角,使高校特邀党建组织员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的轨道。
6.建立“大学生社团顾问团”,辅导社团开展活动
大学生社团已逐步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成为团结教育大学生的有效平台。在社团的快速发展中,由于大学生社会阅历较少、管理经验不足,缺乏指导教师,产生了诸如管理不够规范、活动层次较低、娱乐性较大而教育性不强等一系列问题,难以积淀优秀的社团文化。而高校“关工委”老同志有丰富的领导经验和专业知识,如果能担任大学生社团的顾问,发挥其政治引导、专业指导、培养骨干的作用,帮助社团把握发展方向,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积极健康的校园科技、文化、艺术活动,不仅使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寻找到理想、信念、爱好、兴趣,实现道德行为上的升华,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也增强了“关工委”工作的感染力和凝聚力,有效发挥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作用。同时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大学生的青春活力也可再次激励老同志“老有所为”。针对目前娱乐性社团较多的情况,老同志应“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5],使社团整体布局合理,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三)打造高校“关工委”的长效工作机制
1.建立学习培训机制
随着“关工委”老同志对教育一线的逐步疏远,仅仅凭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难免会出现慌乱。因此,高校“关工委”要使老同志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为其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建立适合其特点的学习培训机制,使他们了解国内外的新形势、教育事业发展的新情况,了解大学生的思想新热点;用科学发展观武装“五老”队伍,使之更新思想观念,改进教育方法,提高队伍素质,推进学习型“关工委”的建设。
2.建立表彰激励机制
离退休老同志在离开工作岗位后志愿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高校党委应树立关心下一代和关心老一代同等重要的思想,对老同志尊敬、信任、关心、支持,而且建立适合“关工委”工作特点的以精神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的表彰激励机制,大力宣传“五老”的先进事迹,开展各类评比表彰活动,发挥导向和激励作用。对聘请在固定岗位上从事“关工委”工作的老同志,要给予适当补贴,对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进行隆重的表彰奖励,使老同志增强老有所为的成就感、荣誉感和自豪感,进一步调动老同志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的积极性,营造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良好氛围。
3.建立调研创新机制
调查研究既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推动关心下一代工作科学发展最实际、最有效的工作方法。高校“关工委”要“针对关心下一代工作中带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要深入实际,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状况,研究在大学生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成长规律,使关心下一代工作与时代同步,与大学生同心,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与灵魂,是“关工委”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保证。习近平同志在2008年对关工委工作的重要批示中指出:“关心下一代工作,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中央对此一直高度重视,中国关工委近年来也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希望关工委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继续做好关心教育下一代的工作,……”[6]高校“关工委”要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坚持与时俱进,努力探索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创新工作内容,创新工作方法,创新工作平台,密切配合主渠道,运用多种手段开展工作,增强“关工委”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结语
高校“关工委”是高校育人工作的一支重要队伍,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关工委”要在高校党委和行政的统一调度、部署下,准确切入,巧搭平台,有声有色地开展育人工作,“主动”而不“别动”,“积极”而不“多极”,“多彩”又应紧紧扣住育人这个中心。高校“关工委”要充分发挥“五老”的优势,充分调动“五老”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五老”的余热和潜能,在学校党政的统一指挥下,协同其他部门演出一场和谐、高亢、不断创新、有声有色的育人交响曲,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李蒙恩.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发展历程回顾[J].中国德育,2008(11):16-18.
[2]王笑君.论高校关工委的制度创设[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2(1):104-107.
[3]周铭强.最新全国教育系统关工委组织管理与工作开展理论政策与实务贯彻实施手册[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9.
[4]邢华平.以“师带徒”形式搭建高校关工委工作平台初探[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7-8.
[5]丁纯杰.发挥高校“关工委”优势促进学生社团建设[J].大众科技,2008(1):175-176.
[6]中央领导对关心下一代工作工作的重要批示(2008年)[EB/OL].[2014-08-13].http://ggw.hstc.edu.cn/ldjh/92189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