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石汹涌,水木清华
——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之比较

2014-04-08唐雪枫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希腊人先民神话

唐雪枫

(华东师范大学 对外汉语学院,上海 200062)

海石汹涌,水木清华
——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之比较

唐雪枫

(华东师范大学 对外汉语学院,上海 200062)

神话是原始初民们的意识形态的表现,是人类在童年时代对自然、社会现象天真而幼稚的认识和解释。因为地理环境、民族心理的差异,各种文明的神话各不相同,体现出来的民族性格也大相径庭。希腊神话作为西方文化的两大源流之一,浸染了西方社会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神话也影响到日本、朝鲜等东亚文化,塑造了东方文化的独特气质。如果说希腊神话是海水汹涌下的磐石,那么中国神话就是水边草木的一抹清华。

中希神话;文化对比;海文化;石文化;水文化;木文化

马克思说过:“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加以形象化。”[1]神话是原始初民们的意识形态的表现,是人类在童年时代对自然社会现象天真而幼稚的认识和解释。这种人类原始的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反映了原始初民炙热的情感、观念和心理,感性的自然中也积淀了理性的萌芽。瑰丽无边的故事中呈现的是人类古老的宗教观、伦理观和世界观。因为地理环境、民族心理的差异,各个文明的神话也各不相同,体现出来的民族性格也大相径庭。希腊神话作为西方文化的两大源流之一,浸染了西方社会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神话也影响到日本、朝鲜等东亚文化,塑造了东方文化的独特气质。如果说希腊神话是海水汹涌下的磐石,那么中国神话就是水边草木的一抹清华。

一、石之力与木之和

希腊是一片丘陵地,山峦起伏,主山脉外又分出许多支脉,连绵不断。这块崎岖的土地上几乎没有平原,地上到处都是裸露的岩石。一方面,贫瘠的土地使得希腊人必须敲碎岩石,开垦荒地;另一方面,充裕的大理石原料又为希腊雕塑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开垦耕地锻炼了希腊人的力量,造就了他们趋向完美的形体,希腊人也随之将这种与残酷的生存环境作斗争的力量融入到大理石雕塑中,寄托在他们创造的神祇身上。丹纳在《艺术哲学》一书中如此评价希腊人的雕塑:“艺术与生活一致的迹象表现得显而易见的,莫过于希腊的雕塑史。在制作云石的人或青铜的人以前,他们先制造活生生的人;他们的第一流雕塑是和造成完美的身体的制度同时发展的。”[2]希腊雕塑没有过于激烈的动作,也没有夸张的表情,注重肉体的均衡,而此时的肉体也没有沾上肉欲的气息,体现的是希腊人对肉体力量单纯的表达。

希腊的雕像艺术不仅造就了人,最美的人,并且还创造出了神明。希腊人以人的身体为模版,从周围的环境中感悟到精神力量,融汇成神的形象。他们把神看做是最美丽、最健壮、最聪明和最有力量的人。活在大理石中的神明容貌俊美、身材匀称、肌肉发达,充满着生命的活力。神明形象中浓缩着希腊人既崇拜自然与力量,又想征服自然与力量的独特情绪和信仰。神明掌管着自然之力,却也经常滥用这种力量。他们有着人类一样的喜怒哀乐,也经常参与到人类的争斗中去,在奥林匹斯山上操纵着人类的命运。希腊神话从社会生活中真实的人的欲望、爱憎出发去想象,并借助这些想象解释自然。希腊神明就像磐石一样,坚强勇敢、充满力量,而又棱角分明、性格鲜明。

与古希腊人相比,华夏先民最早生活在一个气候温暖、丛林茂密的内陆环境中,与树木朝夕相伴,形成了独特的“木文化”。“木”是一个古老的象形字,《说文解字》中称之为:“木也,冒地而生,万物皆始于微,故曰木。”木与万物之始息息相关,首先承载的便是生命。从采桑为衣、以果为食、钻木取火到木质工具和木质建筑,木为华夏先民提供了生活所需的一切,也造就了他们对木特殊的依恋。其次,木隐含着和谐的美好愿望。在刀耕火种的早期农耕时代,华夏先民渴望与自然和谐相处,大自然中最茂盛的树木就提供了这样一个良好的载体。他们以木建屋,这种舒适宜人的自然材料使得房屋与周围环境巧妙融合,形成一种生动的和谐美。

木文化承载的生命与和谐的思想也体现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与古希腊神祇大都拥有人的形体不同,中国神话中的人物大都是半人半兽、人面兽身的形象。据《山海经》记载,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烛阴“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启这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那时尚处于母系社会的华夏先民们崇拜图腾,以野兽为代表的自然在他们眼里拥有巨大的力量,他们渴望与自然同一,所以将人与兽的形象结合起来,代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同时,与动辄与人类争斗、嫉妒人类的奥林匹斯众神相比,中国的神往往庄严、伟大、完美、谦和而至高无上。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神农尝百草、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些神或者英雄不统治人类、不凌驾于人类之上,而是与人和谐相处、为人类造福。他们反映的是华夏民族在农耕时代依靠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心愿。

二、海之险与水之柔

前文说过,希腊海岸遍布岩石,土地贫瘠,养不活居民,而无数的港湾和狭长的海岸线,温和的爱琴海给希腊人出去航海准备了最好的条件,大海也撩拨着他们不安的灵魂。那时的希腊人随时泛舟入海,在周围的海岸上经商和抢掠,不断探索新的路线,航向未知的海域。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希腊人接受沿海岸线各个民族的挑战,受到多种文化的冲击,也为其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希腊人,极富冒险精神,生性好奇,喜欢思索,同时,海上的生活又锻炼了他们的才智。一方面海上探险拒绝女性的存在,导致希腊男性主义泛滥,另一方面商业的发达与繁荣,进一步促进人们私欲的膨胀。马克思曾说:“希腊人中,自始至终在男子当中流行着极端的自私自利。”[3]为了满足自己和城邦的欲望,希腊人不断探险,不断向外扩张,征服其他民族,攫取财富。这点也反映在古稀腊神和英雄的形象中。

奥林匹斯众神是男性主义的世界,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属品。母神赫拉纵然权势滔天,却依然完全隶属于宙斯;维纳斯则更是在众多神明和英雄间徘徊;从宙斯头顶跳出来的雅典娜没有母亲,性格强悍,形象上更像是一个男神而非女神;海伦纵然引起了十年特洛伊之战,也并无权力,最终还是回到墨涅拉奥斯的身边。在希腊神话里,女人只是男人们游戏的骰子。同时,众神都是极端自私的。宙斯在对维纳斯的情欲得不到满足之后,逼她嫁给丑陋的火神;赫拉妒忌心极重,报复心很强;阿波罗强逼达芙妮,后者最终变成月桂树;特洛伊之战更是宙斯监督下众神之间的角力游戏。而且希腊神话里有许多英雄冒险的故事,如赫拉克勒斯的十二壮举,伊阿宋乘坐阿尔戈号智取金羊毛,奥德修斯在海上十年的漂泊生涯。英雄们不是角斗场里的冠军,而是乘舟泛海,流连于各个岛屿,探索未知的海域,征服前方危险的勇者。这种冒险精神也极大地影响到希腊人,使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

与古希腊人被海洋包围不同,华夏先民生活在水草丰茂的内陆封闭环境中,傍水而居。自然界提供的食物基本能满足生活需求,不能满足的也能通过早期农耕解决,所以不具备向海洋探索、接触不同文明的机会。水提供给先民所需要的一切,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生命和完美的象征,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管子·水地》有云:“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褚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4]随后,水又被赋予了人格魅力和道德力量。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5]孔子也说:“夫水者君子比德焉。”[6]先民出于对水的崇敬,用原生态的水祭祀神灵。《礼记》中有“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可以致其敬于鬼神”。[7]即便在酒出现以后,先民仍用水——此时成为“玄酒”——来祭祀。水最重要的特性就在于道家所说的“无为”,顺乎物性自然而然,以柔弱的姿态征服一切。

在母系社会先民的观念里,水是阴柔之物,故而中国古代神话中以女神的典雅形象出现较多,性格上庄严、伟大、温柔、充满创造力而至高无上。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大禹治水,神话中的人物不会像奥林匹斯众神一样任意妄为,发泄内心的情感,不会逆天施为,而是以水一样的母性关怀顺应自然、眷顾众生。他们是人类的保护者,是真善美的化身,具有奉献和牺牲精神。中国神话重视社会性和社会责任,重视伦理道德,强调个人的使命,倡导天下为公、德行至上的伦理观。诸神集一切美德、力量于一身,显得超凡脱俗、遥不可及,是供世人膜拜、模仿的楷模。脱离半人半兽的外壳,他们拥有“水”一样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力量。

三、人定胜天与天人合一

希腊神话里的神明与英雄就像石雕一样棱角突出、爱憎分明,中国神话里的神明和英雄则更像祭坛上的神像,笼罩在一种神秘的氛围中。以理节情的思想使中国神话与致力于力量与美的追求的希腊神话相比,缺少对人生意义的关注和探究,过于侧重现世的道德教化。

不同的自然社会环境培养出希腊和中国神话独特的气质。中国的“木文化”与“水文化”旨在造就一种天人合一的情怀,而希腊的“石文化”与“海文化”更倾向于人定胜天的抗争精神。务实的华夏先民缺乏流动性,过早地将注意力集中于脚下的土地和身边的环境中,靠农耕从自然中获取生活所需的一切,不曾想过探索外面的世界,属于一种静态文化。而早期社会相对恶劣的生活环境又使得他们希望能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与此相比,古希腊人贫瘠的土地逼迫他们与自然抗争,活泼的天性开发了他们的智力,便利的海洋交通为他们探索和征服未知的世界提供了最好的条件。与自然抗争的过程必然充满艰辛和痛苦,所以希腊英雄探险的故事中沉淀出悲壮和勇气的基调,洋溢着一种人定胜天的乐观与力量。

这种人定胜天与天人合一情怀的神话差异带来了中西方文化中道德力量和命运观念的不同。原始社会的血亲部落逐渐被区域部落替换,人类早期的阶级观念逐渐形成,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将华夏民族充满自由的想象改变成“三皇五帝”的伦理道德故事,中国神话也就有了道德的教化力量。这样的宣传强调“顺天应人”的伦理道德观念,只有无私奉献,遵守既定规律,经过后天顺应自然的努力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达到神话“至善”的境界。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天人合一的心态一方面培养了华夏文明团结合作的集体精神,但另一方面也遏制了个性的发挥,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华民族“顺民”的民族性格。与之相比,古希腊神话中充盈着“宿命”的悲壮感,强调的是超人的力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希腊神话里英雄的命运从一开始就已明言或暗示,不会因英雄本身的努力而发生变化,这种天命观浸淫了希腊人的生活。虽然最终的宿命无从改变,但神或英雄可以通过冒险的过程展现自身的成长和个性力量,在悲剧面前体现对抗命运的悲壮感,注重个性的发挥。这形成了西方文化开放的特点,也从根本上决定了西方历史的走向。

综上所述,中国神话独特的木文化和水文化与希腊神话的石文化和海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对人生、自然和命运的不同认识,人定胜天和天人合一的精神认识也从根本上塑造了中西方的民族性格。作为中西方文化的起源之一,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的对比对于文学研究、社会研究有着特别的意义。

[1]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丹纳.艺术哲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3]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管子.管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5]乙力.老子·庄子[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

[6]刘向.说苑·杂言[M].北京:中华书局,1989.

[7]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8.

AStone againstthe Seaand Woods besidethe Waters——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Greek Mythology

TANG Xue-feng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Chinese Studies,Shanghai 200062,China)

Mythology,as embodiment of ancient people’s consciousness,represents human being’s intuitive and nave understanding and explanation of natural and social phenomena.Due to differences of environment and geography,mythology of different civilization reflects different psychological states and ethnic characteristics.As one of the two origins of w estern culture,Greek Mythologyleaves deepimprint o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society while in contrast,Chinese M ythology also influences Japanese and Korean cultures,shaping peculiar characteristics of oriental culture.If Greek M ythology can be compared to astone against the sea,then Chinese Mythology is among the woods beside the waters.

Chinese and Greek Mythology;Cultural Comparison;SeaCulture;Stone Culture;Water Culture;W ood Culture

I0-03

A

1673-2022(2014)02-0067-03

2013-12-20

唐雪枫(1990-),男,安徽马鞍山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西文化对比、翻译研究。

猜你喜欢

希腊人先民神话
东方神话
阿基与乌龟之被偷换的概念
简析形成希腊与罗马众神差异的成因
赛加城址先民的生产经营方式
奇妙的博物馆
将先民们的宝贵财富留给后代子孙——记浙东千年古镇崇仁镇消防安全工作
神话之旅——奇妙三星堆
神话谢幕
古代希腊人的族群话语
“神话”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