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州雕版印刷技艺的调查与研究

2014-04-08赵子君倪建林金陵科技学院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创意与设计 2014年2期
关键词:版面纸张扬州

文/赵子君 倪建林 (金陵科技学院 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一、口述史——以国家级传承人陈义时1陈义时:1947年生,非物质文化遗产雕版印刷技艺项目国家级传承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出身于雕版世家,陈开良、陈正春、陈义时,祖孙三代,见证了近代扬州雕版印刷技艺的兴衰。为个案的调查2依据2012年1月、2013年12月两次采访陈义时的记录整理。

陈义时是中国雕版印刷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也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47年出生于雕版世家的他,13岁随父亲学习雕版印刷技艺。通过对陈义时口述史的记录,可以从另一个侧面看到雕版印刷技艺在扬州的发展情况,并且为分析雕版印刷工艺的兴衰原因,探索其将来的发展可能提供了历史资料的借鉴。

陈义时老人家住扬州市广陵区杭集镇王集村,与周边重新翻盖的二层小楼相比,陈义时家的房子略显简陋。我们聊了起来,老人喝上一口茶回忆起家中从事雕版印刷的经历:

我爷爷陈开良原来就在陈家庄(刻书),他自己开了一个刻字作坊,家里用了几十个工人。用现在的标准来看,也算是一个比较大的行业所在地,当时的杭集是扬州非常有名的雕版印刷之乡,不像现在提起来只知道是做牙刷的。在这个行业当中,我爷爷他们以刻字、加工为主。当时,刻字这一行分有几个派别,有浙派、苏派、徽派,我们这边叫做“扬帮”。“扬帮”雕版艺术的特色在于它的字刻出来比较流畅,比较圆润,它的优点就在此处。可惜我爷爷那时候染上了吸大烟的习惯,弄得体质比较差,大概五十多岁就去世了。

爷爷去世之后,我父亲便接了班。他们俩的雕版手艺在整个“扬帮”里面算是最好的,称得上帮派里的带头人。在我父亲手上,持续做了几年。之后日本人来了,这个行业就逐渐衰退了,世道也比较乱,一般刻书的也就不刻了。处于一个停业的状态。我父亲的刻书经历也是很丰富的:他去东北做过(刻书),在高邮也做过(刻书),书的品种也相当多的,《适园丛书》《西厢记》,还有一些佛经。然后在日本人打过来之后就暂停了。后来,在南京的金陵刻经处,他带了很多徒弟刻经文。对此,日本人并没有反对干涉,就这样在南京大约做了有十年左右。南京的金陵刻经处虽然成立在此之前,但是它一直缺乏人手,可以说是我父亲他们在那边把它兴办起来的。那时候我还很小,估计8、9岁左右,并没有随着父亲一起前往。在陈家庄就有几十个雕版的工人,都是在我家学徒。大概在54年-56年样子,南京金陵刻经处又停办了,父亲他们就回到了扬州。回来其实就相当于失业了,因为当时的书籍出版,开始改用铅字、胶印一类较先进的工艺,雕版印刷有点类似倒闭的情况。但在这之前雕版印刷业,从工匠的数量上来看,全国都有上百万人。因为当时读书的需要都是靠我们雕版、印刷出来,连小孩上学的书都是我们刻出来的。一下子转变了,突然不需要了,都是由现代化的工艺来代替了。

图1 刻工陈正春

图2 木版印刷

图3 成品书检验

图4 图书装订

图5 雕版印刷车间,建于1978年

图6 装订车间,建于1978年

说到雕版印刷技艺的传承,之所以能延续下来也是有一定机遇的成分在里面。跟我父亲相处关系很好的陈履恒还有他的父亲陈恒和,从我家最早开刻字作坊的时候一直就联系比较密切,包括像《扬州丛刻》这类书都是在我们家里刻的,他们都是杭集镇人。陈恒和去世后,由他的儿子陈履恒在古旧书店经营。当然,这个人(指陈履恒)的文化水平相当高,对于书的目录学方面都有相当的造诣。当时一种思想认为古旧的老东西都属于封建旧物,甚至带有迷信性质,于是刻书中很多的都不再去做了。还剩余了少量的部分,如过去所刻的《扬州丛刻》,由于书中有些版面缺页。陈履恒与我父亲见面商谈,请我父亲他们把一些缺失的版片重新雕版补充起来,之后就又印成书。销售情况良好,于是就逐渐又扩大了刻书规模,还召集回来一批之前在南京学雕版的人。由于古旧书店比较小,无法适应刻书规模扩大后的发展,就搬去了高旻寺里一个空置的疗养院场所,在那个地方办起了最早的扬州刻印社。

父亲在高旻寺里兴办刻印社,我就一个人在家学艺,他每个星期天回来教我。对于技艺的传承,其实当年父辈都有“传男不传女”的观念,我在家中排行老六,但其他的兄弟们都不太有兴趣做这个,余下的就是女孩,所以也就让我学了。后来在当时刻印社负责人的撮合下,13岁的我也去了高旻寺与我父亲一起从事雕版。一做就是六年光景,刻的书有《四明丛书》《适园丛书》《西厢记》等等,都是从浙江那边运来的版子。父亲对我的要求相当严格,因为毕竟是祖传的手艺,他希望我能做的更好,若做不好,是要挨打的。我记得有一次,一名工匠为我父亲刻《西厢记》,因为版面行间线条漏刻,被父亲摔掉了已经刻好的版片,这个工匠不服,抱怨说陈正春的儿子刻的也不过如此。父亲听到后转身就给我两记耳光。在父亲看来,陈家的雕版技艺从来都没有挨过批评,不应该在我身上手艺不灵。

图7 阴干的板材,拍摄于陈义时家中

图8 平行存放阴干的板材,拍摄于陈义时家中

图9 锯解板材

图10 修整板材

就这样,高旻寺址的刻印社逐渐初具规模,人也多了,业务也多了,发展的甚至比现在的状况还要好。当时还刻了《毛泽东选集》。正在搞得轰轰烈烈的时候,文革了,刻印社刻的这些东西被归为四旧1指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方面的内容,再次停业。我们也都解散回家,刻印社方面几乎关闭。还好有些少量的东西需要修补需要刻,我父亲就带一些零活在家刻版。停业的十几年对于历史来说或许不算长,对人的一生来讲也不算短了。人的年龄在不断的增长,学徒里也就只有我一个年轻人。因为在高旻寺的那帮工匠里最年轻的也已经接近五十岁了,(文革之后雕版印刷工匠的人员状况)就变成了基本都是超过六十、七十的,很多都岁数比较大了。

所幸中央有个内参记者来扬州做调查时,注意到了版片的保存情况,回北京后就在文章中反映了出来。于是后来就在周总理的重视下,由政府出面,把剩余为数不多的版片保护了起来。在1978年左右,刻印社重新恢复了,地址在扬州凤凰桥。所以,从历史来看,刻印社能又恢复成立,完全是周总理的功劳,当然还有那个记者。

刻印社恢复后,社里领导来请我的父亲出马,当然我父亲很高兴,那时候他已经有七十八岁了。其他的工匠几乎也都有了七十多了。由于户口问题,我就没有参与复社,由我父亲带头去了五六个人。父亲去忙了两年,身体状况不好,生了病,半年左右就去世了。父亲临终前特意嘱咐我要保住祖传的技艺。

之后在刻印社的这些老人们都相继离世,到了1984年这批老人基本上就都不在了。余下的一些徒弟水平一般,很多东西做不起来。85年,扬州市当地政府安排我到了刻印社,负责刻印社工作,带徒,做了二十多年的雕版车间主任。从当时的生产来看,还是以胶印为主,雕版印刷成了一个摆设,所做的古书也不畅销。要知道用胶印出书,大概几天就能出一种书。相比雕版印刷,那简直快极了。我们也刻过不少书,像《北平笺谱》、《里堂道听录》。与日本还签订了加工书籍的订单,让这个阶段刻印社得到不小的发展。但是,我们其实看到雕版印刷业一直处于萎缩状态,没有朝前发展的趋势。到了2005年,事业单位改制政策出台,改制后,就划分出三个单位:刻印社、雕版印刷博物馆、广陵书社。

05年我退休回家,当时职称(国家级还有省级)都得到了批准,为了雕版印刷事业的传承,我在退休后花费了我的大量精力。比如,我当时收了一个南京的徒弟,叫顾孝慈。以类似“儿徒”的形式,由我手把手的传授技艺。我坚持了6年,徒弟培养出来了,我是相当高兴。更好的一件事是2010年初,由扬州报业集团接手了刻印社,社内重新成立了传承所,把我又重新返聘回社,把雕版印刷事业重新振兴起来。这让我在多年付出后看到了传承与发展的希望。

图11 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制墨用桶

图12 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制墨用桶

图13 印刷用工具

二、材料准备及工具

2.1 材料准备

雕版印刷技艺的工艺原理是利用刻好文字图案的版片作为复制内容的媒介,经过墨(或其他颜料)均匀涂刷版片,再铺以纸张,以压力作用将版片内容转印到纸上,从而完成一页书页的制作。这样一来,在雕版之前的材料准备工作就包括了版片制作、墨的研制和纸张选择三个程序。

版片制作

①选料

版片是用以转印书版内容的承载体,在制作版片的选料方面,一般来说,梨木、枣木和黄杨木等都质地均匀,纹理细腻,便于刊刻雕琢,是雕版印刷使用的主要木料,有个成语把印书叫做“灾梨祸枣”1梨木遭灾,枣木受祸,形容印刷的无用书籍过多。出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第六卷:“至于交通声气,号召生徒,祸枣灾梨,递相神圣,不但有名末造,标榜多诬,即月泉吟社诸人,亦病未离手气矣。”。陈义时在介绍版片选料时说:“过去关于雕版的用材品种比较多,有梨木、银杏、梓木,因为当时的用量比较大,树木的产量也比较多,我们选择用的主要的就是糖梨木。为什么叫‘糖梨木’,是因为这个木料含糖量比较高。这也有很多叫法,在我们这又叫‘哑梨’,就是不结果实的这种梨树;结梨的梨树呢,纹路就比较松了,在印刷的数量上就会显得不足(即所刻版片使用次数会有所减少,笔者注)。糖梨树的优点就在于它纹路紧凑,硬度强,便于雕刻,并且在雕刻的时候纸张不会出现破碎的情况,印刷时则比较耐印,算是符合雕版印刷制版用料的最佳程度。过去也用过枣木,还有黄杨树,丝绵树,但像丝绵树的木料在硬度上差一些,比较容易变形。现在总体看来,还是糖梨木比较好。现在基本都是花钱去买木料,价格也比较高。”由此可以看出,对于雕版印刷版片原料的选择,以纹理紧凑、易于雕刻、不易变形的材质为佳。

②锯板

选好了木料,则要进行分解,以便于后面的制作。分解时需要先将木料的多余枝叶进行切除,然后或是顺着木料纹路、或是切断木料纹路来锯解板材。一般较多使用前者方法,顺应纹路将木料锯解成2-5厘米厚度的板材,这是因为此法易于避开树木的疤节,得到的板材面积较大。

③浸泡

木料分解好后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将其放置在水中浸泡。做法一般是将木板放入水中,上压重物使其完全浸入水中。据陈义时介绍,“锯好的糖梨木,就要下水泡了,时间上最好是夏天,靠太阳暴晒浸泡在水中的木板,几个月下来(一般3-4个月),木板内的糖分就能挥发出来。这样的好处,一是木板内树脂溶解,今后变形的几率就会比较小了,第二是将木板中的糖分都泡出来,也起到了杀虫防蛀的作用。并且在过去比较讲究,还会使用石灰水来浸泡,就是专门为了杀虫。”并且,他还强调,浸泡的最佳时间就是夏天,冬天的水温较低,浸泡效果要差很多。

④干燥

经过浸泡后的木板,必须通过阴干的方式来干燥除湿。这需要将木板平行存放,不能再暴晒,否则木板会开裂。阴干的时候还要注意板块之间的调整,为的是让每块木板都能得到比较好的通风干燥。陈义时说:“干燥时间一般要用到2-3个月左右,为防开裂,分解锯板的时候我们会切断丝纹。”

⑤修整

经过了上面几道工序以后,木板已经基本符合了雕版所求。最后需要的便是将木板修整,比如铲平、刨光,然后再将其锯解成雕版所用的大小,这时往往由刻印的内容来决定版面尺寸。陈义时回忆以前有时还会使用由多块木板拼接的方法来制作版片,现在讲究了,放弃了这种做法。墨的研制

图14 陈义时家中的雕版工作台

图15 印刷工作台

图16 印刷工作台细节

普通的书本刻印,只需要以墨为颜料。陈义时说,过去雕版印刷都使用松烟墨,这种墨与如今市面上能买到的书法用墨在制作上其实是一回事,只是在用到的原料成分上会有所差别。“雕版印刷用墨,墨中的含胶量不能多,过多的话,刷印时就会粘纸。而我们一般书写用的墨汁则粘性比较重,含胶比较多。过去,雕版印刷比较兴盛的时候,工匠一般会在家里自己配置原料制作松烟墨,烧制时则会选择窑厂或者在景德镇(烧制),现在比较少了。松烟墨的保存年限很长,而且就算时间再长它的亮度清晰度都不会受影响,还会有一种墨香味。这是现在的报纸机器油印技术所不能达到的,报纸存放三年左右就会发黄,会走油,字就不清晰,纸就发脆,所以它保存不久。”这里所提到的松烟墨,即是先将松木燃烧,后挑选出没有烧尽烧透的木块丢置缸内,配以一定的胶与酒调和,后经过三至四个夏天,使其刺鼻气味散尽即告制成。

刷印时也会按照要求选择其他颜色来完成刊印,比如红墨、蓝墨。陈义时举例示意笔者:“如果这块版子要开始刷印,在顺序上应先是红印,再蓝印,最后才能墨印。必须按照这个顺序,因为蓝色可以覆盖红色,黑色又可以覆盖蓝色,如果顺序错了,就会减少刷印的数量。”

纸张选择

纸张的出现与普及是雕版印刷技术出现的物质基础,因为它是雕版印刷转印的最佳承载物。利用麻、藤、楮皮等不同原料造纸,出现了麻纸、皮纸、藤纸等多种纸张。不管选择哪一种纸张,主要是为了满足雕版印刷的工艺需要。表面光滑,吸水性较好的纸张常常是这项工艺的首选。扬州雕版印刷博物馆里陈列了由韦力先生捐赠的扬州毛边纸、贵州皮纸、安徽棉纸、毛太纸等。雕版印刷技艺省级传承人、写样大师芮名扬告诉笔者,如今雕版印刷写样时所用纸张多为宣纸,过去则用毛太纸;宣纸色泽偏白,书写时间长了容易伤视力。

2.2 工具

手工行业流传“三分手七分工具”的俗语,可见工具的重要性。从雕版印刷的整体工序来看,所用到的工具包括写样工具、刻版工具与刷印工具三类。

写样工具

写样工具主要使用的就是毛笔,根据版面内容的版式需要,又有大、中、小笔之分,其中小楷是雕版印刷中最为常用的写样工具,来完成文字或是图画的誊抄工作。刻版工具

图17 装订车间

刻版的时候,用到的工具就要多了一些,在陈义时家的雕版工作台上,笔者见到了他平日里刻版所用的主要工具,有界尺、引线凿、扯线凿、刻刀、踢脏凿、铲空凿。在这些工具中,刻版时主要用的便是刻刀,刻刀又叫拳刀、剞。明人彭大翼《山堂肆考》载:“剞,曲刀;劂,曲凿也,皆镂刻之器,今人以书雕版为剞劂。”1转引自:贾庭忠,胡平,《扬州与雕版工艺》,载《中国民间工艺》,1994年,第13、14合刊,第55页。拳刀刀锋呈弧形状,在刻字时可以较好表现字体笔划或是图案线条。雕刻的时候右手握住刀柄,主要靠腕力下刀刊刻。相比拳刀,其他工具主要是起辅助作用:界尺、引线凿与扯线凿主要用于版面划线时使用,踢脏凿主要用于修补版面中不平整的位置,而大小不一的平口铲空凿则主要在铲除版面中的留白位置时使用。刷印工具

用于完成刷印工序的工具有棕刷与擦子两种。棕刷是由棕衣捆扎成柱而制成,在使用时一般一种颜料固定使用一把棕刷,在大小上亦完全根据版片版心的大小来进行挑选。擦子是当纸张铺于刷好颜料的版片上时用以擦拭纸张的工具,版片中刻好的内容由颜料转印至书页完全靠擦子在纸背上的摩擦运动。擦子的制作一般选择棕榈树的棕皮捆扎而成。

三、雕版印刷工艺流程

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的雕版印刷全套工艺流程包括了写样、校对、刻版、刷印、装订五大步骤。

写样

写样是由负责抄写的工匠将书稿誊写在一张白纸之上。白纸事先划分好边框线以求规范版面书写格式。书写字体按印刷内容为定,以楷体、宋体两种为主。为了确保一份书稿文字一致,一部书都由一名写手来完成,这也对写样工匠的书写功力有极高要求,要做到笔画清晰,规范到位。如今这道工艺有所改变,陈义时说:“在过去,都是先写样后雕版。解放前都是这样的情况。现在呢,这种工序依然保留,但与过去不同,我们现在雕版印刷做的内容,一般刻都是原来的绝版,或者是比较经典的文章,那么一般选好需要重刻的版面内容样式,由胶印的手段代替了写样,因为这样能最大限度的保持原版风貌。当然,在遇到一些新的内容,或者是有特殊的要求,我们也会用写样来完成。总体来说,现在采用翻刻的手段比较多。”对于字体上的选择,“在过去,就印书而言,宋体字的使用要占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而楷体则一般用在书籍的序言、后记位置,占的比重很少。现在情形则基本反过来了,以楷体字为主,宋字一般很少使用。可能是因为宋体字过于规整,甚至有些呆板,不再受今人喜爱,而古人比较严谨讲究,对于规规矩矩的宋体尤为偏爱。”校对

写好的初稿往往需要经过两次校正,过程中如果遇到写错的文字,便将该错字的位置挖出,在纸张背面反贴纸张重新誊写正确的文字即可。

刻版

写好校好的书稿便需要上板固定进行雕刻了。用浆糊均匀的涂抹木板,再将纸张反贴上去,要求完全抚平等待纸张干燥,用手轻轻去搓纸面,使留在木板上的纸张变薄,这样可以让板面上的字迹变得更为清晰。同时还要注意,要清除掉纸张与木板之间由于空气而形成的气泡。陈义时说,等版上只余很薄一层纸衣的时候,采取上油的方法,可以使整个字体比较清晰的显现出来;如遇到气泡,可以用细针戳破。纸张上板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后面雕刻版片的工序。

雕版刊刻的任务主要是剔除版面上空白无墨迹的区域,而保留下有文字、图画的部位,留下内容刻为凸起高度约为1毫米左右的阳文反字。整个雕刻过程结合工具主要分为发刀、挑刀、打空、修版。发刀时主要利用拳刀,工匠右手握住刀柄呈45度下刀,有时需要用左手大拇指来抵住刀头,为的是控制刀头滑动速度以免破坏周围其他文字。雕刻时,沿字体笔划由外向内方向运刀。

陈义时向笔者边演示边讲解道:“最开始扯线、引线,然后发刀‘打横’1即是刻每个字体的横笔划。,将字先刻半边,半边刻好以后将版片转过来再挑刀。”在发刀留下的刻痕的另一方向再拉一条刀痕来,使之与原先刻痕形成一个V字形,便是挑刀。整个过程仍由一把拳刀完成。挑刀时要有一定斜度的入版,这样刻出来的字能更有立体感,忌直刀下去,这样刻出来的字容易笔画断裂。一个字如果刻坏,则需要整体挖出,重新填进新的木块进行雕刻。

不要小看每一个字体笔划,虽则横、竖、撇、捺、勾、点简单几笔,在雕刻的时候又有很多类似口诀似的要点。陈义时说:“比如宋体字中,单独一个笔划‘点’就有腰子点、瓜子点、兔眼点、站点、睡点、八字点之分。如刻一个‘心’字,上面三点由左至右分别是腰子点、瓜子点、兔眼点,解释起来,就是‘心’字三点用刀刻成要分别像猪腰形状、瓜子形状、兔灯上的兔眼形状。当遇到偏旁‘氵’,刻的时候,从上到下,第一个点得是站点,第二个点得是睡点,否则的话,这个布局就不对,刻出来字就不好看。其他的,像笔划勾,又有鹅瘤勾、弯环勾、折勾之分。”同样,民间雕刻工匠们也有对于笔划的雕刻技法的总结,如:“一撇如刀、一捺如锹、横平竖直、点如瓜子、勾像鹅瘤。”2贾庭忠,胡平,《扬州与雕版工艺》,载《中国民间工艺》,1994年,第13、14合刊,第57页。单从不同字的笔划要求就有如此细致的划分,可以看出雕版刊刻工艺的讲究。

完成了发刀、挑刀,便是进行打空的工序。打空又被形象的称为剔空、敲底、剔脏,即是利用凿类工具将版面上空白区域的空间剔除。打空的时候往往需要更加用心、小心,不能因为看着即将刻好的版面而急于求成草率应付,因为稍有不慎则会破坏已经刻好的字体、图案。用到的工具凿刀有大小之分,主要是根据版面空间大小来选择相应的工具,如果遇到较小面积的空白,则可用拳刀完成剔除。

对于雕刻版片的传习情况,陈义时说:“从雕版内容上看,过去学徒一般先学习刻宋字,然后学刻楷字,因为两种字体的笔划在刻法上有所区别,等你学会了刻宋字还需要揣摩练习一阵子才能刊刻楷体。再等两种字体都熟练了才能学刻图,刻图要求更高,比如刻一个人的眼神,木料本是横状丝纹,需要先挑出来,变为竖状纹理重新填入。并且,过去学徒,又分的比较细致,有专门的刻字与刻图匠人之分。师傅带徒的时候还会有所保密,不是什么都教。有的师傅只是单独教你发刀的技法,或是仅仅教挑刀的技法,为的是限制徒弟学成技艺跳槽。现在当然不能这么做了,如今做雕版印刷的工人已经很少,再分散开来,那就不能刻什么了。”刷印

刷印时首先要将版片固定,一般会在完成刷印的工作台面上铺垫纸张或是毛毡,为的就是避免待印的版片放置在上滑动而破坏了刷印出的效果。刻印社的工作人员告诉笔者,刷印工作台面上器物的摆置一般都以适宜刷印工序为准。台面有一矩形空隙,用以隔开待印与印好的书页,刷印完成的书页悬挂向下,等待晾干。操作时,负责刷印的工匠先用蘸有墨料的木刷来抹刷整个版面,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蘸墨不宜过多,以免墨团滴落在纸张上,抹刷时要均匀用力,不能有深有浅。后将备好的纸张平铺版上,用一只柔软干净的毛刷由左至右擦拭纸张,使其与下面的版面完全接触贴合。这时,工匠可透过纸张背面观察墨迹颜色来判断转印的效果。如果遇到不满意的地方,可将墨迹较淡的纸张一端轻轻揭起,再对版片进行刷墨,并依次重复一遍铺纸擦拭的工序。要注意,版片进行二次刷墨时,纸张不能全部揭起,否则会给再次铺纸时对准第一次的印迹带来困难。通常墨迹抹刷匀称,纸张上转印的内容均可得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完成后轻轻揭起纸张,放置一边等待晾干。如此过程反复,直到完成需要付印的数量为止。

一张刻好的版片可以刷印多少书页?“如果选用比较好的梨木,则要根据版面内容中文字与图案的大小来进行判别。”陈义时说,“比如刻图,如果图案线条纤细密致,印量则大约在1000-2000部,因为刷印的过程中版面存在磨损,一些笔划线条多次染色过后会发腻,变得不再像刚刻好的时候那么有力度,再次刷印就会模糊不清影响了成书效果。刻有较大内容的版面,印量达到5000-6000部都是可以的。”装订成书

图18 写样

图19 雕版——发刀

图20 雕版——挑刀

图21 印刷

图22 分书

图24 数书

图25 齐栏

完成了上述工序之后,即是到了装订书页的步骤。明人孙从添在《藏书纪要》中第五则对书籍装帧作过如下论述:“装订书籍,不在华美饰观,而要护帙有道、款式古雅、厚薄得益、精致端正、方为第一。”伴随人们阅读习惯的要求,我国古代千百年来书籍装帧形式主要包括了: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形式。在这些装帧形式中,大约出现于唐朝末期的线装形式,鉴于装订成书结实,书品风貌淡雅朴素,成为如今珍品书籍与仿古书籍的主要装订形式。线装书主要利用打眼穿线成册,其内页形式与南宋时期出现的包背装装帧形式相同。普通的线装书籍成书简单,精装形式的线装书在制作工艺上则较为讲究,涉及到包角、裱面或是封装函套的工艺。如今两种形式的选择完全根据市场需要决定或是根据书籍自身内容挑选合适的装帧风格。

装订的整套工序十分讲究,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的线装书籍装订工艺流程如下:分书、折书、数书、齐栏、切书、扣面、打书根、订线、贴签条、装函套。

①分书,即是将印刷完成的书页一张张分类,并在工作台上放置整齐。如遇开本较大的单页,应先折页后再分,被称为“大分”,小开本的书页先分后折,称为“小分”。

②折书,将书页版心向外,空白一面向里,沿书页中缝进行对折。这时,版心中“鱼尾”的标记可作为裁定折叠位置。“折书页,要折得直,压得久,捉得齐,乃为高手。”1邱陵编著,《邱陵的装帧艺术》,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84页。

③数书,数书的工序是为了保证书页无错页,无漏页,无重复。先将相同页码的书页叠放一起,后从中按顺序抽出各页配成单本书册。

④齐栏,齐栏是由一名工匠将配好的书册单页散开形成扇叶形状,再将每一页的中缝鱼尾一栏进行对齐。

⑤切书,是将整理好的书册绰齐放置切书机上,后由机器进行纸边裁切,过程中对准边线并压好书册完全依靠工匠的经验,压住书册时的力量过小,裁切时会引起书册移动,如果力量太大,裁切好的书籍又会留下一道压痕。

⑥扣面,选用布、绫或是绸一类的织物材质装裱于纸上作为书册封面。

⑦打书根,书根的位置在书册的地脚一端,于右方向打印上书册的卷次信息为的是查找归类时方便操作。

⑧订线,之所以称为线装书,是要打孔订线。线孔一般为四眼订法,也有六眼订与八眼订。装订用线一般选择白棉线或麻线,穿订过程中,线的松紧要适当,书册要平整结实,双股线的穿订更为讲究,双线要成平行形式,忌出现交叉打结或是偏离的现象。

⑨贴签条,书签贴于离书口及书首约8-12毫米的位置,显示书籍名目信息。

⑩装函套,书函即为封套,起着保护书籍的作用,有些精装书册亦由较为考究的函套装配,作为收藏之用。

图26 切书

图27 扣面

图28 打书根

图29 订线

图30 贴签条

图31 装涵套

四、结语

雕版印刷作为物化的文化遗产,其精湛的工艺技法和独特的艺术特质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回顾历史,没有雕版印刷,书籍可能不会在平常百姓家中出现;没有雕版印刷,商品流通所用的纸币不知何处去寻;没有雕版印刷,家中所贴年画更是无从谈起。

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程,给扬州雕版印刷技艺带来了更有利的生存条件,扬州政府对于广陵古籍刻印社的支持也让这项技艺的传承发展得到了保障。然而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振兴并不只是一两天的事情,如何确保传统文化不再被丢失,确保传统手工不再受到冷视、轻视,是一个长久的话题。在扬州雕版印刷技艺传承与振兴的道路上:从技艺源头出发,要扶持保护好传承主体,使技艺有所传承,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才能保持生产活力;从社会舆论出发,应当举办更多演示宣传活动,让传统手工重新走进生活,才能得到更多人的认识认同;从自身创新出发,有必要尝试传统工艺改进,利用文化品牌开拓多元市场,才能适应新环境的发展要求。作为“世界非遗”的扬州雕版印刷,亟须多种方式结合,并从他人经验中消化总结,最终得出属于自己的“扬州经验”,做到与现有的崇高社会美誉相称。

猜你喜欢

版面纸张扬州
薄如纸张的扬声器
近期国内市场纸张价格(2020年3月)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扬州的秋日
撕纸张
版面撷英
好版面要有独到的创新技巧
不用一张纸,NENDO就描述出了纸张形态的千变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