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与老歌
2014-04-07陈斌华
陈斌华
今春台湾最受海峡两岸关注的新闻,莫过于3月18日爆发、4月10日退场的“反服贸”学生运动。在20多天的“太阳花学运”期间,作为一名媒体人和台湾问题研究者,我最关注的是新媒体在当中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以及台湾新世代对新媒体的依赖与信赖。
回顾此次学运,从活动的缘起、发动到串联、组织、物资保障再到对外传播,新媒体的影响无处不在。“风起于青萍之末”,抗争首先缘于部分学生不满“立法院”审查两岸服务贸易协议过程不透明,打出“反黑箱服贸”的旗号,而他们有此认知则主要来自某亲绿学者撰写的《反黑箱服贸懒人包》。这个新媒体文件别有用心地歪曲、抹黑服贸协议,内容错误百出,但却被大量下载、以讹传讹,终至引发轩然大波。
从3月18日抢占“立法院”议场起,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台湾年轻一代,在睑书(Facebook)、YouTube、PTT等社交媒体大量上传、转载、分享自制影片、文章、照片等内容,并热烈讨论,让“反服贸”议题持续发酵、升温。连占领议场的学生需要什么物资,也由工作人员开出清单,再由网友按照清单于电商采购,并快递到现场。
在对外传播上,学运也主要通过新媒体来发声,让传统媒体陷入无法引领议题、失声失势的尴尬境地。电视原本是台湾最强势的传统媒体,在学生占领议场的一周内,2000万新闻频道收视人数中的15岁至34岁人群大量流失,这个人群直接“灌”到社交媒体,脸书及“太阳花学运”网站等的“立法院”议场内外影音直播网及分享链接,流量超过百万。
而在大陆,抗议学生退出“立法院”议场次日,湖南卫视的王牌节目《我是歌手》推出“两季歌手双年巅峰会”大型演唱会。来自台湾的歌手彭佳慧演唱《鹿港小镇》赢得满堂彩,再度把这首罗大佑的经典老歌和彰化县鹿港镇推到人们视野中。
曲折蜿蜒的小巷,红墙燕尾的古厝,香烟缭绕的妈祖庙,香案前虔诚叩拜的老妇人……清代鹿港千帆竞渡、商贾云集,“繁华犹似小泉州”,是仅次于政治中心府城台南的全台第二大城市。后来航道淤积,繁华散尽,鹿港渐趋没落,却也因此保留了古风古韵。
上世纪80年代,刚从纽约回到台北的愤怒青年罗大佑以鹿港破题,创作了自己第一首批判现实歌曲《鹿港小镇》,诉说着“徘徊在文明里的人们”的困惑与不甘。一曲风传,鹿港在华人世界名声大噪,不仅成为游人纷至沓来的“朝圣”之地,更成为在现代都市中追寻迷惘的人们的精神原乡。
“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这是罗大佑歌中、心中的鹿港,但我多次游览鹿港,发现今天的小镇已是霓虹闪烁,老街古厝处于过度商业开发和现代建筑的围困之中。尽管“妈祖庙里烧香的人们”仍努力想保持淳朴的风貌和传统的生活,但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显得不堪一击。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时间无情地流逝,改变着我们与世界。不管传统媒体中人是信是疑,“反服贸”学运明明白白告诉两岸社会新媒体真的“狼来了”,而且其影响已超出新闻传播范畴,涉及社会运动、公共政策、政府管理等更广泛的领域。但就像“鹿港小镇》的经久不衰,我始终相信,总有一些价值值得我们去坚守,总有一些感动历久弥新,即便面临再多的新挑战,但两岸同胞心中总有一座座“鹿港小镇”,它们给予我们力量,让我们不忘初衷,克难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