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县农田灌溉存在问题及对策
2014-04-07崔波李殿涛
崔波,李殿涛
(冠县水务局,山东冠县 252500)
冠县农田灌溉存在问题及对策
崔波,李殿涛
(冠县水务局,山东冠县 252500)
分析了冠县灌溉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冠县;河灌;井灌;节水
冠县地处暖温带季风区,属于半干燥、季风型大陆气候,阳光明媚,光照充足,温度适宜,四季分明。春季南风大且多,降水稀少,空气干燥;夏季温度高、雨量大、雨热同步;秋季温和、凉爽、降水较少;冬季寒冷干燥,雨雪稀少,常有寒流侵袭。这种气候属性、水分气象特征,形成了春季易旱、夏季易涝、晚秋又旱的自然特点,也决定了冠县单靠雨养农业无法满足持续发展的需要,所以,冠县农业发展必须走灌溉之路。
1 灌溉现状
农业是冠县的主要支柱产业,也是用水大户,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人口的增长,工业及生活需水量也不断增加。灌区地表水资源贫乏,黄河和卫河是全县的主要客水资源。近年来,黄河水资源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及季节性特点。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黄河水量明显减少,灌溉期间最为严重,这对适时引用黄河水造成了极大困难。卫河来水主要集中在汛期,灌溉季节来水量小且污染严重,春灌期间经常断流。
1.1 河灌
冠县客水资源主要是卫河水和彭楼灌区、位山灌区的黄河水。建国50多年来,为了全县的灌溉抗旱,先后在卫河上修建了班庄、乜村2座扬水站,设计提水能力分别为20 m3/s和5 m3/s;在位山三干渠上先后修建了岳胡庄、倪屯、骆驼山扬水站,设计总体水能力36万m3/s。设计河灌面积633.4 km2。全县平均每年引提黄河水1.2亿m3,引提卫河水0.5亿m3。
1.2 机井工程
冠县机井建设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得到了大发展,80年代进入了调整巩固阶段,90年代机井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特别在“九五”的前3年,开展了以机井建设为重点的水利建设年活动。全县宜井区面积820 km2,单井出水量15~40 m3/h,年提水1.1亿m3,其中深度在百米以上的机井230眼,完好机井1.3万眼,全县井灌面积553.4 km2,纯井灌面积140 km2,井渠结合面积413.4 km2。
1.3 节水灌溉工程
冠县自1979年推行节水灌溉技术以来,截至2013年底,发展总节水灌溉面积382.67 km2,其中,地下输水管道灌溉面积152.33 km2。
1.4 调蓄水工程
冠县调蓄水量来源主要是自然降水、引卫和引黄水。全县现有坑塘156个,总库容1591万m3,2m以下库容371万m3,县内7条骨干渠道控制设施齐全2 m以下的库容458.0万m3,两项蓄水能力为829万m3。现有在建店子水库,预计蓄水能力为700多万立方米。
2 存在的问题
2.1 水利设施老化,部分损坏严重
冠县原有的灌区排灌基础使用年限过长、修建标准低、老化严重,导致渗漏现象严重,工程效益降低。由于近几年的村村通公路的建设施工频繁,使得一些灌区渠系被道路隔断或更改,部分灌区被迫拆分开,影响到原有灌溉区域的灌溉效益。甚至有些乡村道路建在地下渠系上,使大量地下渠系长期受重压,接口破裂,渠系内的水渗漏严重。由于水源条件恶化,乜村扬水站3台地下机组已经发挥作用不大,2台地上机组由于扬程过高,机组也不能正常运行,故障不断,严重影响了泵站设计灌溉效益的发挥。班庄泵站1980年改建成电力扬水站以后,已运行30多年,机组及机电设备配套线路严重老化,在用水高峰期很难保证正常运行,经常维修,供水成本较高。其他几座泵站运行良好,但由于建时受资金限制,灌区原建筑物标准低,配套程度差,且多为灌排合一渠道,使泵站的效益一直得不到充分发挥。
2.2 节水灌溉新技术推广滞后
冠县水资源缺乏严重,必须推广节水技术,而目前除部分乡镇的菜田和果园采用喷滴灌技术外,麦田和棉田还是以传统的漫灌方式为主,虽然有的采用地下渠道、衬砌明渠输水,但是渗漏严重。泵站管理员通过人工操作,凭经验放水,灌溉方式粗放,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灌区内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大水漫灌现象,造成水资源浪费。尽管过去也发展了一些节水示范区,但由于规模太小,且群众的节水意识淡薄,部分节水设施成为摆设,作用发挥不大。
2.3 部分设施管护不到位
冠县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排灌设施建、管、用分离的状况,政府负责排灌工程建设,交付使用后,农民作为受益者,只关注灌溉区内设施能否正常使用,而不关心维护渠道、机井等设施以便延长其使用寿命。日常管理工作缺位,资金、人员投入不足,形成了重建轻管、重用轻养的局面,从而使得建成的设施由于得不到定期和定时的维修和养护被破坏、丢失严重。
2.4 地下水开采严重
现在有的企业及高档社区有时在不取得用水许可证的情况下私自开挖机井,随意开采地下水、温泉水,用以供暖、生活等,特别是冬季用温泉水取暖的社区,回流水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直接流进地下排污管道,采伐区未有及时回补,很容易引起更大的渗漏区,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影响了农田的灌溉。
3 整改措施
3.1 抓好机电设备及灌区建筑物更新改造
针对灌区机电设备老化、灌区建筑物配套不完善等问题,抓紧做好灌区渠系及建筑物配套,设置测水量水设施,实施渠系衬砌,科学灌溉,减少灌区水资源渗漏损失,杜绝水资源浪费,由过去单纯追求灌区规模、粗放式发展,逐渐转变到追求灌区经济高产、精细灌溉内涵发展上来。
3.2 科学规划县域调蓄水工程
过去由于各干渠出口没设节制闸或已设节制闸,但由于运行时间长破坏严重,使汛期来水白白流走。为此必须对全县的调蓄工程进行合理规划,修建节制闸,对渠道进行衬砌,调蓄汛期来水,做好地下水回灌补源,做到蓄得住、流得出。
3.3 积极发展节水灌溉技术
灌区内由于发展的节水示范区的规模太小,所以应当大力兴建节水灌溉工程,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地下水位的下降。对大田作物,以发展管道灌溉为主,将地下管道布置一次到位,为今后发展喷灌打下良好的基础;对适于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作物可适当推广膜上灌、膜下灌、间歇灌等灌溉技术;对果树、蔬菜、花卉、苗木等高效经济作物,大力推广微喷、滴灌、渗灌等先进高效的节水灌溉技术。
3.4 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
建立地下水观测系统,有效监督和控制地下水位的降深、降速,严格限制漏斗区地下水开采,控制一般地区地下水的开采量,严格取水许可制度和取水许可审批权限。采取总体控制、定额管理的手段,限制地下水的开采,尽量不开采深层地下水。
4 结语
冠县水资源较缺乏,为搞好冠县水利建设,应把全县地下水动态观测、大气降水及分布、地表径流等列为重点研究课题。不断引进先进灌水技术,逐步对原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加强对现有水利设施的管理,以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
(责任编辑崔春梅)
S274
B
1009-6159(2014)-07-0057-02
2014-03-14
崔波(1982—),女,助理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