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环境下提升高校图书馆教育力的策略★

2014-04-07

河北科技图苑 2014年1期
关键词:师生图书馆资源

李 萍

(湖北工程学院图书馆 湖北 孝感 432000)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的广泛应用,高校教师、学生及图书馆工作人员之间的联系变得日益便捷高效,这为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教育力提供了有利条件。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机构。早在20世纪初,我国教育先驱蔡元培就明确提出,高校图书馆和教师队伍、教学设备一起共同构成高校的三大支柱。本世纪初(2002年),我国《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以法规形式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履行教育职能……为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服务。”[1]2010年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明确要求:“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做出贡献。……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高校图书馆是贯彻落实这一纲要的重要机构,然而,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图书馆的整体状况却不容乐观,远远达不到与纲要内容相应的职责能力。为此,本文从高校图书馆、高校教师、大学生三者之间的合作入手,以提高高等教育的研究水平和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对高校图书馆教育力的内涵进行新的诠释,对影响高校图书馆教育力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提出信息环境下提升高校图书馆教育力的基本策略。

1 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教育力的内涵和影响因素

1.1 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教育力的内涵

“教育力”概念最早是由日本东京大学教育博士斋藤孝在《教育力》一书中提出并使用的,书中用了一百个小标题,结合了一百个教育问题对教育力进行了诠释。然而,斋藤孝博士主要是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探讨了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和素质,在面对教育工作时,在身心两个方面需要做好怎样的准备,又有哪些具体的方法可以作为教育教学的参考。事实上,教育力本质上是教育要素在教育活动中对受教育者所产生的一种作用力、影响力,并不仅仅局限于教育工作者,对于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等教育机构来说,同样存在教育力问题,也同样对受教育者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力。例如,陈喜红提出了学校教育力概念,认为“教育力指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育任务、保证学校长远发展,树立学校形象的一系列能力的总和,简之教育力就是学校教育的总体实力。”[2]张国新提出了图书馆教育力概念,认为“图书馆教育力就是图书馆在教育功能上的总体实力,是图书馆在教育功能上的综合体现。”[3]

当前,我国图书馆界对图书馆教育力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笔者以“图书馆教育力”为主题词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仅搜索到5篇论文,并且至今尚没有将教育力与信息时代特点和高校图书馆特征三者相结合的相关研究。那么,如何界定“教育力”的内涵,又如何理解“图书馆教育力”呢?

首先,教育是教育者在一定物质和人文环境下,通过一定的教育资源、教育方式和手段,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作用或影响,使受教育者在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等各方面达到预期的发展状态,获得预期的教育成果的社会实践活动。所有影响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人、物、活动及活动方式都涉及教育力问题。教育力的实施者可以是人,如教师、大师、英雄人物等等,也可以是教育机构,如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等。其次,“力”描述的是正处于相互作用中的事物之间的作用状态,是动态的、进行中的。也就是说,某一事物的教育力不仅取决于事物本身,还取决于受教育者的感受能力,即接受事物所具有或施加的教育影响或作用的能力。当事物的教育影响不被受教育者感知时,只能说事物具有潜在的教育力。例如,有的大学生四年间很少去图书馆,那么图书馆的教育力对他来说就是潜在的,只有当他认识到图书馆的重要性并主动使用图书馆后,图书馆才能真正发挥对他的教育力。最后,潜在教育力是一种无形的“场”力,会对所有进入“场域”的受教育者产生某种强化(正强化或负强化)作用。例如,资源丰富、管理和服务水平高的图书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读者,其教育力会不断增强,反之,读者会越来越少,其教育力就会不断减弱。

总之,教育力是指处于教育活动中的教育各要素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的总和。它既可以是外在的、可感的作用力或影响力,即行为力、活动力等,也可以是潜在的、不易察觉的作用力或影响力,即实力、场力等。对于图书馆而言,图书馆教育力主要是指图书馆对读者的综合影响力。这种综合影响力并不能和综合实力完全划等号,因为综合实力有时只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因此,提升图书馆教育力不仅要加强硬件(场馆和资源)建设,更要加强软件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吸引越来越多的读者入馆,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进而增强图书馆的教育力。

高校图书馆既不同于面向社会的、大型的省、市图书馆,也不同于基层图书馆和社区图书馆,它有特定的服务对象——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发挥着特定的教育功能——服务于高校师生的教学和科研。由此我们可以说,高校图书馆的教育力主要是指高校图书馆对高校师生的综合影响力,它是在服务于高校师生的教学、科研等一系列活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高校图书馆教育力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改变了馆藏资源以纸质资源为主的传统形式,数字化、音像化的电子资源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二是改变了教师和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方式,传统的在场查阅方式正越来越多地被在线浏览所取代。当然,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在场查阅与在线浏览各有优势和不足,无法相互替代,高校图书馆应根据师生的现实需要科学调整和优化资源结构。

1.2 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教育力的影响因素

根据高校图书馆教育力的定义,信息环境下影响高校图书馆教育力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图书馆自身因素,即图书馆的软、硬件环境;二是读者因素,即师生对图书馆的内在需求。

图书馆的硬件环境可分为硬件设施、馆藏资源和经费保障三个方面。图书馆硬件设施主要包括场馆、桌椅、电子设备等。图书馆馆藏资源一般分为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两大类。纸质资源更新较慢,主要满足与教学相关的读者需求,其教育力可通过文献资源的利用率、流通率、保障率和用户的到馆率、阅读率等指标进行评价。电子资源更新较快,主要满足与科研相关的读者需求,其教育力可通过资源的下载量、浏览量等指标进行评价。图书馆的保障经费可分为基本经费、专项经费与自筹经费三种类型。要保持和提升图书馆的教育力需要做到:基本经费逐年递增;专项经费积极规划和争取;自筹经费稳定增长。显然,图书馆配置档次越高,资源有效性越强,经费越有保障,对读者的吸引力就越大,潜在的教育力就越强。

图书馆的软件环境可分为图书馆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资源管理能力和服务态度三个方面。图书馆工作者是沟通馆藏资源与读者的中介,对图书馆潜在教育力有放大和缩小作用。图书馆工作者可分为领导者(负责图书馆的规划、组织、设计与决策等)、专业技术人员(主要负责电子资源的维护、更新、分编等)和一般工作者等,这些人员具有不同的职责和作用,共同决定了图书馆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图书馆的资源管理水平主要取决于领导者的管理理念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资源配置,具体表现为读者对资源的满意度。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主要取决于直接服务于读者的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具体表现为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满意度。

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对图书馆的内在需求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内在因素,即高校师生的个人追求、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二是外在因素,即高校的管理水平、考核评价标准和表彰奖励制度。高校图书馆教育力产生于高校图书馆与高校师生的相互作用之中,是由图书馆自身方面的因素和读者对图书馆的需求共同决定的。由图书馆自身的场馆、设备、资源、服务等所构成的图书馆的综合实力只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只有读者进入图书馆,接受图书馆的影响后才能将其转化为现实教育力。然而,对于高校教师和大学生来说,图书馆资源是课程资源的补充,只有当他们对资源的需求超出课程资源时才会产生对图书馆资源的需要。这就需要高校要制定以研究创新为导向的评价考核机制,引导教师进行研究性教学,激发学生的自学动机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高校师生具备了创新需求,才会不再满足于学习教材及考试合格,才能自觉去图书馆查阅新资料,获取新知识,从而提升图书馆的教育力。

此外,高校图书馆教育力还与高校的类别和办学层次密切相关,办学层次越高,高校图书馆教育力越强。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和教育体制等原因,高校被人为划分为两个层次——重点高校与非重点高校,两类高校在资源配置、师资队伍等各个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非重点高校一般是本着以教学为主的理念,教学活动主要是围绕课程资源展开的,教学过程中大都是根据选定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完成“讲——听——考——评”的基本活动,缺少研究性,对图书馆的需求较小。与进入“985”、“211”工程的重点高校相比,非重点高校的教师缺少科研经费,除了职称评审需要外,缺少科研动力;而学生缺乏学习自觉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对图书馆缺乏需求性。另外,近几年物价持续上涨,多数非重点高校图书馆的建设经费严重不足,导致馆藏资源更新缓慢,加上网络环境的冲击,高校图书馆失去了信息集结地的绝对优势。

2 信息环境下提升高校图书馆教育力的策略

高校图书馆教育力的提升不仅仅是其自身综合实力的提升,而更强调它与学校教学、管理的协作性以及对教学与科研质量发挥的影响力。要提高高校图书馆的教育力,首先要响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召,改革高等教育教学方式,提高高校教学的研究性。这就需要改革高校的管理水平、考核评价标准和表彰奖励制度,从根本上改变高校师生的个人预期和追求。

2.1 改善图书馆硬件设施,增强图书馆的吸引力

理想的查阅环境是增强图书馆吸引力的前提。高校图书馆是信息的“集散地”,知识的“储藏库”,既需要有足够的场所满足知识的传播需要,也需要有理想的查阅环境吸引师生来获取知识。许多高校图书馆存在硬件设施不足的现象,这就要求高校要多方筹资,加大图书馆硬件设施的投入,在建设过程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学校的现有规模和发展规划,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力争将图书馆建设成为课堂教学之外,师生最想去的地方,从而实现图书馆的潜在教育力和现实教育力的最大化。例如,从资源布局、区域划分、标识系统、设备设施等都体现人文关怀,设立足够的自助借还、自助复印打印设备,节约读者的时间,有条件的尽可能设立声像阅览室,在寒冬和酷夏安装空调等。如果切实以“读者为本”,一切以“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模样”为目标,还患读者不来馆吗?

2.2 优化图书馆资源结构,提升资源的综合有效力

馆藏资源是图书馆发挥教育作用的物质基础,馆藏资源满足师生需要的有效性是决定高校图书馆教育力的核心要素。当前,受传统评价体系的影响,多数高校尤其是新建不久的本科院校,在图书馆的馆藏建设中普遍存在三种错误倾向:(1)重数量轻质量。为了应对上级部门的考核,学校往往通过拉捐赠、购旧书等方法获得廉价图书,在图书数量上达标,很少考虑师生的真实需要。(2)重纸质资源轻电子资源。由于一般专业数据库的开通需要十几万元,相当于数千册的纸质图书,而数据库开通后师生的访问量一般较小,致使电子资源的投入产出比较低,所以馆藏资源往往以纸质文献为主,数字化文献严重不足,制约了师生的科研能力,反过来又强化了电子资源的“低效”。(3)重文轻理。一般情况下,由于文科类图书具有价格低、时效性长(有的甚至有永久性价值),理科类图书(如计算机科学、建筑学、生物制药学等)具有价格高、时效性短(因科技发展迅猛而很快过时、被淘汰)的特点,随着书价持续上涨,购书经费紧张,图书馆在满足每年新增图书数量的前提下很难关照图书的种类,很容易导致文理科图书数量的比例失衡。

现代教育正由知识传承向知识创新转型,提高高校教学的研究性和师生的科研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高校图书馆建设应服务于这一时代任务,其中建设高质量的馆藏资源是服务于这一时代任务的关键。为此,高校图书馆要设法提升馆藏资源的综合有效力,努力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1)树立有效资源观,根据师生的真实需要配置馆藏资源;(2)充分发挥纸质资源的价值优势和电子资源的更新优势,优化馆藏资源的文理结构;(3)根据师生需要整合馆藏资源,设立适合不同专业需要的特色区;(4)广开财源,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电子资源的利用率。例如,可以采取冠名、提供信息资讯、承办各种大型社会活动等手段向社会募集资金;在订购基本数据库的基础上及保证师生最需要的教学资料的前提下,将有限的资金用于现有资源的整合、开发、利用上,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校园网络,实现图书馆工作人员、高校教师、学生及书店、出版社之间的有效沟通和资源共享,争取让有限的资金最大限度地优化本馆资源,提升资源综合有效力。

2.3 引进高端专业化人才,提升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整体服务力

馆员的综合素质及服务能力是决定高校图书馆教育力的重要因素,馆员的工作态度、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高校师生的入馆体验和感受,间接影响馆藏资源的利用率,最终决定着高校图书馆教育力的发挥。为此,馆员素质一直为图书馆界所重视。印度著名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曾说:“不管图书馆的馆址、开馆时间和设备情况怎样,也不管图书馆的管理方法怎样,最终决定一个图书馆的成败毁誉是它的工作人员”。[4]台湾世新大学顾敏先生认为,“图书馆员、知识媒体、读者服务是构筑图书馆的三根砥柱,形成一个三角面。其中图书馆员的素质可以影响到整个三角面的关系和影响面。而优秀的图书馆员将会成为三角的顶点和动力来源”。王世伟先生早在1999年就提出“优秀图书馆员是当代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和首要财富”、“未来图书馆的竞争将是服务的竞争,而这种竞争归根到底又是各图书馆间人力资源总体质量上的竞争”[5]的论断。

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中有部分人员是高校引进人才的家属,这些人员的整体素质急需大幅提升,图书馆要采取各种措施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及基本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培训,使他们能胜任基本的文献分类、借还图书等具体工作。对于本馆内的专业人员,要提供条件让他们在原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掌握本专业最前沿的知识技能,并深入学习与本专业交叉或相容的相关学科知识。因为信息时代,图书馆网络化、数字化建设发展迅猛,图书馆学、信息学以及计算机学等专业的交集已越来越广。另外,高校图书馆要想成为高端信息技术的集结地,引进高端人才是必备的途径。因为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未来的移动图书馆、智慧图书馆已成为图书馆界追求的目标 ,要求相关人员要有运用高新技术的能力、较强的数据处理以及数据挖掘能力、编程能力和软件开发能力,能主持一些重要学术研讨活动和课题研究。

2.4 搭建网上教学和科研平台,提升图书馆的参与力

长久以来,高校图书馆的教育教学功能体现为围绕教学活动收集整理贮存文献信息,并根据用户需求以外借、阅览、参考咨询等形式提供服务,始终无法真正参与到学校教学与科研活动中。“高等学校图书馆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它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教学和科研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的基本特征。”[6]适应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必须确立“以教学为中心”的办馆理念,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为此,图书馆可采取以下措施:(1)积极主动地与院系教师沟通合作,聚合教师的学科专业优势与图书馆人员的信息资讯优势,寻求参与教学的机会。(2)充分发挥网络信息优势,广泛收集教师的CAI教学课件及与教学相关的用于课下练习、自测、实习、试验等的教学辅助软件,建立与现实课堂教学同步的网络课堂和虚拟教学环境,运用新技术开发网络课件和图书馆电子资源的用户界面,形成嵌入式课件的超级链接,将学生学习过程中需要的所有资源如课程安排、教学参考资料、题库、考核成绩、学籍管理档案等纳入到个性化的虚拟环境中,使学生从同一个用户界面就能获取与本人需求相关的各种服务,从而使图书馆网页建成易用、实用的电子资源共享平台。(3)将现任教师、退休教师、优秀学生、社会知名人士等人化资源纳入到图书馆资源中,组建校内名师团,建立Human Book阅览室,将传统的“读书”转变为“交谈”,将人与文字的符号互动转变为人与人的心灵交流,从而增强图书馆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2.5 建立研究导向的评价制度,提升教师的科研力和学生的创新力

高校学生的知识来源主要有两类:课程(教材)资源与图书馆资源。这两种资源在不同类型的高校中处于不同的地位,发挥着不同的功能。研究型高校(国家重点高校)中,教师一般承担着大量的科研项目,其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具有统一性,教师需要将图书馆资源与课程资源共同纳入到教学资源中,让学生通过课程资源获得基本知识,通过图书馆资源获取科研信息,从而使图书馆具有较强的教育力。教学型高校中,教师较难获取科研项目,科研动力不足,缺乏教学激情,往往以讲授教材内容为主,导致了“教”与“学”的脱节:教师的工作主要是讲课、划定考试范围、出题、阅卷;学生的任务主要是听课、背题、考试,只要看到“及格”就“万事大吉”。所以,教学型高校中,师生对图书馆资源的需求较小,因而图书馆的教育力也较低。

为此,教学型高校应逐步建立研究导向的评价制度,提升教师的科研力和学生的创新力,提高教学的研究性。首先,应建立研究导向的工作考核机制和奖励制度,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研究性,传授学生研究方法,给学生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其次,应建立研究导向的学业评价体系,改变当前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的学业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平时参与创新活动的过程和创新成果。最后,应定期组织全校性的创新活动与竞赛活动,并将学生的比赛成绩纳入到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中,从而鼓励或迫使师生不再局限于教材知识的传承,而应到图书馆资源中获取知识,创新知识。

3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教育力的提出有助于将传统的本位视角的评价体系转变为教育视角的评价体系,使高校图书馆与教学、科研密切结合,真正发挥其教育功能。提升高校图书馆教育力需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良好的阅读环境是高校图书馆发挥教育力的前提;其次,高水平信息资源的搜集、分类和整理能力是高校图书馆发挥教育力的基础;再次,教师提高教学的研究性,布置研究性作业是高校图书馆发挥教育力的保障;最后,开展院校性的创新活动或竞赛活动,建立研究和创新导向的学业评价体系是高校图书馆发挥教育力的“催化剂”。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EB/OL].[2013-11-10].http://www.docin.com/p-35086642.html.

[2]陈喜红.新技术视角下现代文化思潮中师范院校图书馆教育力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7):71-74.

[3]张国新.新技术视阈下师范院校图书馆教育力的优化与创新[J].图书馆研究,2013,43(2):14-18.

[4]阮冈纳赞.图书馆学五定律[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8:11.

[5]王世伟.从“读者第一”到“图书馆员第一”——知识经济带给图书馆管理的思考之一[J].图书馆杂志,1999,18(2):5-6,38.

[6]吴慰慈.图书馆学概论[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115.

猜你喜欢

师生图书馆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图书馆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去图书馆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