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远市大户陈家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模式
2014-04-07李佶椿张春林路红梅
李佶椿,张春林,路红梅
(招远市水土保持办公室,山东 招远 265400)
大户陈家小流域位于招远市界河支流钟离河上游,流域总面积11.3 km2,辖大户陈家、西梧桐夼2个自然村,760户,2 231人,其中农业人口2 061人,劳力1 159个。耕地面积197.3 hm2,粮田面积219 hm2,花生面积65.6 hm2,果园面积51.3 hm2。该流域属暖温带季风区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658 mm,汛期(6~9月)降水约占全年降水总量的70%。由于受地形、土壤、植被分布和降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该流域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9.12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80.7%,年土壤流失量 2.56万t,水土流失成为制约该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因素。
1 治理措施布局
2010年,该流域被列为山东省财政补助水土保持项目,当地水利部门经过实地勘察,做出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根据流域不同的地貌部位和立地条件,因地制宜布设水保林、经果林、封育治理和沟道拦蓄工程,并配套路网建设,使整个流域形成完整的防护体系。
1.1 水保林
布置于丘陵顶部,主要是对土壤瘠薄、立地条件差的荒山荒坡进行绿化,栽植黑松、火炬树等水土保持先锋树种。整地方式采取鱼鳞坑整地,坑的长径0.8 m,短径0.5 m,坑深0.3 m,在坡面上沿等高线布设,上下两行呈“品”字形交错排列,栽植密度为3 330株/hm2。
1.2 经果林
在丘陵下部及沟道两岸水肥条件较好、光照充足的地方发展经果林,主要选择适合当地生长、市场前景看好的“名、优、特、新”品种,如苹果、核桃、板栗等。整地方式采用穴状整地,规格为 1.0 m×1.0 m×1.0 m,栽植密度为 840 株/hm2。在果树结果前,间作矮杆农作物,挂果后专营果业生产。
1.3 封育治理与疏林补植
对流域南部塔山以东,水土流失较轻的89 hm2林地,采取生态自然修复措施,实行全面封育,设立了围栏、标志牌等;对塔山周围及其以北的疏林地,采取了补植措施,树种以黑松为主,补植密度为 750株/hm2。
1.4 沟道治理及道路建设
根据沟道侵蚀程度、集水面积和径流情况,从沟头到沟口,建设节节拦砂蓄水防护工程。在沟底共建拦砂谷坊5座,蓄水谷坊3座。蓄水谷坊高度4 m,顶宽 2 m,迎水坡 1∶1.5 ,背水坡 1∶1.3。 拦砂谷坊高度 2 m,顶宽1 m,迎水坡1∶0.2,背水坡1∶0.8。为满足流域内生产需要,还配套修建生产路6.3 km,并完善了排水沟、沉砂池等设施。
自2010年以来,该流域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7 km2,其中营造水保林72 hm2,经果林 41.2 hm2,疏林补植 67.5 hm2,封育治理 89 hm2,建蓄水谷坊3座,拦砂谷坊5座,修环山管理路6.3 km,共完成土石方5.74万m3,投资175.86万元,各项工程均达到了设计要求和有关技术规范标准。
2 经验与做法
2.1 实行企业承包治理
在大户陈家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中,打破了以往由政府统一组织,流域内群众投资、投劳的模式,首次采用了由企业承包治理的做法,改变了以往组织松散、工程质量难以控制、治理周期长、造林成活率低等难题,加快了治理速度。该项目区工业基础较好,村集体经济发达,成立的金岭镇农牧发展协会,属独立法人单位,施工经验丰富,工程管理规范。该项目经过公开招标投标,由金岭镇农牧发展协会中标,并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了治理任务。这种治理模式,充分发挥了企业团队精干、资金筹措快、工程技术人员全面、施工机械众多的优势,既便于统一组织管理,又保证了工程质量,为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探索了一条新的途径。
2.2 加强资金管理
为了加强对流域治理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做到建设资金专款专用,根据《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水土保持项目管理试行办法》和《山东省实施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水土保持项目管理细则》,制定了《招远市实施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水土保持项目管理办法》,做到了资金统一核算、统一使用、专帐管理、专户储存。项目实施过程中,按照“先建后拨”的原则,根据施工单位工程进度情况进行拨付,做到了专款专用。
2.3 严格验收标准
制定了《招远市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质量标准及验收办法》。在项目建设中,对建设内容、数量及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监督检查,单项治理完成后,由金岭镇农牧发展协会与施工单位组成验收小组进行单项治理验收;各项治理措施全部完成后,由招远市水务局组织综合验收。
2.4 落实工程管护
按照“谁治理、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制定了《招远市大户陈家小流域工程管护制度》,成立了大户陈家小流域封禁治理管护小组,由管护小组负责日常管护,巩固治理成果。
3 治理成效
3.1 经济效益
经过综合治理,整个流域年均可增加经济效益104.50万元,其中水保林17.56万元,经果林73.70万元,疏林补植8.24万元,封育治理4.90万元,农民人均增加收入507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3.2 生态效益
1)蓄水保土效益。经过综合治理,林草覆盖率由28.39%提高到38.41%;减沙效益达86.40%;增加蓄水保水量5.24万m3,改善了农田和林地的灌溉条件。水土保持各项治理措施的合理布设,构建了完整的防治体系,减少了地表径流、减轻了土壤侵蚀,蓄水保土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
2)减轻了项目区及下游自然灾害。该工程每年增加蓄水5.24万m3,有效减轻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减轻了下游水利工程的防洪压力,对保护当地农田、交通、城镇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3)生态环境向良性转化。通过对宜林宜草面积的绿化,对荒山、荒坡、地埂等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了乔、灌、草相结合的多层次林草结构,涵养了水源,净化了水质,改善了生态,促进了陆生动物的繁衍生殖,兔、蛇、鼬、獾等小型兽类,喜鹊、麻雀、画眉、鹰等鸟类和蛙类、蜥蜴类等动物种群和数量有了明显增加,流域生态环境步入了良性循环。
3.3 社会效益
该流域通过山、水、林、田、路的统一开发治理,减轻了水土流失的危害,保障了周边道路的畅通及居民的安全,美化了居民的生活环境,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流域内的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社会和谐安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