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工常青树 学科不老松
——回忆和蒋老师一起工作的日子

2014-04-07西安交通大学医学电子工程研究所黄诒焯

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 2014年2期
关键词: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学者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电子工程研究所 黄诒焯

医工常青树学科不老松
——回忆和蒋老师一起工作的日子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电子工程研究所 黄诒焯

蒋大宗老师在65年从教生涯中,因工作需要,从事过多种专业。从1977年国家科委决定增设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及至他在1978年任陕西省科委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组副组长起,30多年来,我有幸与蒋老师一起从事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工作,亲身经历和体会到蒋老师的无私、敬业、开拓、进取等优秀品质与师者风范。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那时蒋老师积极支持根据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特点,以“医、工院校所”发挥各自优势,联合办学、协作培养研究生的教育方式。1979年10月,在陕西省卫生局的推动和组织下,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医学院、第四军医大学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等四所院、校、研究所开始联合培养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生。院、校各自分别招生,联合协作培养。课程学习集中在西安交通大学进行,论文研究各自分散。蒋老师具体负责教学计划的策划和实施。联合办学,有利于优势互补,对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学科创立之初,蒋老师几乎是抓住一切机会来促进生物医学工程的学科建设。他邀请了《医学仪器应用与设计》一书的作者、在美国生物医学工程教学中很有影响的Wisconsin大学Webster教授,于1980年6月来到西安交通大学讲学。来自陕西和全国各高校和研究单位的150多人听取了为期两周多的系统讲授。蒋老师不仅在讲课时要作即时翻译,课后还要与Webster教授交谈以及陪同Webster教授夫妇在西安进行参观访问,可以说十分辛苦。令人欣慰的是,参加听课的学者都反映说收获很大,受到一次很好的生物医学工程的 “启蒙教育”。Webster教授讲授的内容和他留下的他亲自编写的书:“Medical Instrumentation Application and Design”,“Medicine and Clinical Engineering” 和“Clinical Engineering: Principles and Practice”对我们后来的工作帮助极大。

为进一步推动生物医学工程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陕西省组团于1980年12月去日本考察其生物医学工程。为时15天,先后到东京、大阪、京都和奈良4个城市的7所大学、5个研究机构、8个医疗单位和6家生产医疗设备的公司参观和访问,对日本生物医学工程方面的管理、教育、研究和医疗器械生产情况有了初步了解。访日期间我与蒋老师同住一室,朝夕相处。我从蒋老师那里学到最多,受益也最多。特别是对我后来在医科院校开展生物医学工程加强了信心。总结时,我们感到:日本的经济实力尽管很强,但很多单位,尤其是大学,办事总是精打细算,十分注意资源的充分利用。虽然现在我们物质条件比学科成立时好多了,有211和895等专项经费支持,但我看蒋老师办事仍然保持他一贯的精打细算作风,对铺张浪费深恶痛绝。

蒋老师对开创、建设学会和学科的贡献是巨大的。1980年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成立后,于1987年10月在北京举行第三届全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术会议,会议邀请IFMBE前任和现任领导匈牙利的Richter、美国的Nerem以及日本的Saito来参加,一方面让他们了解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的情况,另一方面商谈我们加入国际学会IFMBE的事。蒋老师作为学会副理事长,为此做了很多工作。当时台湾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也在申请加入IFMBE。但IFMBE章程规定,一个国家只允许有一个相应的学术组织加入IFBME。如果两岸两个学会都加入IFMBE,将在IFMBE中出现“两个中国”的政治问题。经过蒋老师与IFMBE细致和有说服力的交谈协商,取得了IFMBE的理解和支持。IFMBE为此修改了章程:“在特殊情况下一个国家也可有两个学术组织参加IFMBE”。这样在1988年美国San Antonio举行的世界医学物理和生物医学工程大会(WC)之前,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就获准加入IFMBE。学会即组团参加1988年在San Antonio举行的WC大会,并以蒋老师、我和杨子彬三人为代表,参加IFMBE会员代表会(与学术交流大会并行)。在这次IFMBE会员代表会上,引人关注的有两件事:一是在表决接纳台湾地区为会员时,蒋老师、我和杨子彬都投了赞成票,二是第一次出席IFMBE大会的中国学者蒋大宗教授当选为IFMBE执行局的委员。当地报纸在显著版面发表题为“Chinese scientists have impact on convention”的文章,报道中国学者蒋大宗教授当选为执行局委员,同时刊登了投票表决接纳台湾地区为会员时的照片。

为争取尽可能多的机会使国内青年生物医学工程工作者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刚刚当选IFMBE执行局委员的蒋老师,在1989年的IFMBE执行局会议上提出:1991年日本东京举行的世界医学物理和生物医学工程大会之后,就近在中国西安召开卫星会。他一方面积极与国际友人协商以争取他们的支持。另一方面在全国和地方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上提出支持开好西安卫星会的举措。1991年7月15-18日,在西安交通大学科学馆成功地举行了WC卫星会,有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人参加,420篇论文在会上交流。国际生物医学工程界的著名学者Robison(时IEEE/EMBS主席)、Jaron(美国)、Katz(美国)、Barbenel(英国)等均到会并作主题报告。会后,作为陕西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的理事长,蒋老师提出把这次卫星会收到的国外学者的美元注册费,积存下来,专门资助青年学者参加国际会议,不作其它用途。这笔钱在我接替蒋老师担任省学会理事长时,由他特意移交给我保管。1998年10月,第20届IEEE/EMBS学术年会在香港举行,省学会用这笔钱资助了七名青年学者赴香港参会。

蒋老师虽于1992年70岁时办理了退休手续,但他“退而未休”,还和往常一样从事校内外的工作。如果要说与“退休”前有何不同,我看到的是他更加关注年轻人的成长和学科建设的问题。

特别难能可贵的是,蒋老师在2013年住医院治病期间,还在为他考虑多年的“电工掌故杂谈”不遗余力的工作。蒋老师深感现在的某些年轻教师对许多技术问题不求甚解,盲目的接受。 许多掌故,很多人都从来没有听到过。他结合多年从事不同学科教学工作中的困惑和体会,萌发了一个从发展的过程来看技术进步的想法。他考虑了20多个选题,拟编写系列 “电工掌故杂谈”。从2010年起他把此事当作一件重要的工作认真地在做,直到2013年他住院治病期间,还在病床上口述腹稿,由他女儿笔录整理成稿,再征求意见修改。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0多年来,我有幸与蒋老师一起参与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工作,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回忆起这段共同奋斗的日子,历历在目,难以忘怀。蒋老师是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界的常青树和不老松。他近一、二年来总是以乐观、务实的心态接受治疗。他虽与世长辞,但他开拓进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为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和事业谱写华章的崇高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心间!

10.3969/j.issn.1674-1242.2014.02.003

猜你喜欢

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学者
刍议“生物医学作为文化”的研究进路——兼论《作为文化的生物医学》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灵长类生物医学前沿探索中的伦理思考
《西安交通大学(社会科学版)》青年编委招募
《西安交通大学(社会科学版)》再获“最受欢迎期刊”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简介
西安交通大学社科三刊简介
国外生物医学文献获取的技术工具:述评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