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的劳动,诚实的人——记全国理论宣讲先进个人廖逊
2014-04-07何雁
□本刊记者 何雁
2013年11月,廖逊被评为全国理论宣讲先进个人,获此殊荣者全国仅12人。
他坦言:“这年头干我们这行的声望不高。你还没讲,听众们就‘有罪推定’上了:‘你嘴上说的,是心里想的吗?’‘你讲的,自己信吗?’‘你在台上这么说,回到台下能这么做吗?’有些老百姓简直就成了‘老不信’!这个责任在我们自己的少数官员,昨天还慷慨激昂、信誓旦旦呢,今天就成了贪腐阶下囚,臭鱼腥一锅汤。”
“那您怎么办?”
“一如既往:讲话真实有用、做人表里如一,大前提是修身养性。”
一
您甭说,廖逊在海南25年,退休前历任要津,无论是上下级还是同事,不承认他讲话真实有用的,还真没听说过。他从一登场,就“拾遗补缺”。
1987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调研组为海南制定《海南经济发展战略》,建省筹备组领导请他们按中央“小政府大社会”的要求,协助设计省级行政机构,而调研组是清一色的经济学者,组长、副院长刘国光教授一时犯愁。副组长李京文马上举荐廖逊,提出“小政府大社会”的不是别人,正是他领导的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所这个37岁的小青年。于是连夜急召廖逊赴琼。在出色完成工作任务之后,他被海南省领导挽留,参与组建省政府智囊团——发展研究中心,一下子就变成了副厅级领导干部。
他这个官可真不白给,无论省府各厅局委办,还是人大、政协,只要对机构改革有异议,就由他去答疑。当时体制内的诘问者并不从个人和小集团的私利发问,而是讲大道理,如“自古以来,什么时候的政府比社会还大过?”廖逊都要理论一番。答辩时古今中外旁征博引,来龙去脉娓娓道来,久而久之得了个外号——“海南第一嘴”。
这个名气,又使他成为新闻界之友。大家都知道“廖逊嘴大敢讲说得清”,有事就找他。无论省内外还是国内外的新闻人,都被引到他的办公室,回回满意而归。海南经济广播电台(即现在的国际旅游岛之声电台)于1992年建立,很快和他接上头,于是“廖逊开讲”栏目开张。有感于广大民众问题多多急需解答,他又在海南人民广播电台、海南电视台以及《海南特区报》《海南经济报》《海口晚报》《海南与世界》等多个报刊长期开办专栏,最多时达到每星期六七个,成为国内罕见的多媒体传播者。
12年后,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撤销,廖逊来到三校合一的政治院校——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和省社会主义学院,担任领导职务和教授。他又把沟通政府与社会的角色,带到了政治院校。在繁忙工作之余,他不仅继续保持众多开讲专栏,还深入各级党政机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军警部队进行多次面对面的宣讲和沟通,宣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为群众释疑解惑。
他开创了“口语时事点评”的先河,“相声语言谈经济”“评书语言谈社会”,又把生动活泼、亲切友善的风格,带进了政治院校课堂。他对媒体受众和院校学员满怀敬重,发誓绝不浪费他们一分钟,为此不惜倾注全部心血,每天阅读十几种报刊,每年阅读一两百本图书,每一个观点引用的数据材料,都经反复核实。省内各大专院校同行,都爱听他讲课,轻轻松松录得海量信息,之后热炒热卖:“听老廖讲课,真是一本万利。”“廖逊开讲”每周20分钟,迄今持续了整整21年,从无一周间断,收听率居高不下。业内人士说,此栏目打破了新中国广播史的最高纪录。上世纪90年代连续5年在海南省电视台开办的理论专栏“一路同行”,曾开一代新风,当时盛传中宣部有意调他进京。
2010年离开领导岗位后,廖逊又在人民网海南视窗开办评论专栏两年半,每日一篇2000多字长文,被网友誉为“网上劳模”。2013年以来,又在海南电视台新闻频道担任首席评论员,“海平面”评论每周5次,每次20分钟……。
廖逊说,无数先人艰难曲折探索了一百多年,才找到今天这条正确道路,创造出举世公认奇迹,积累起诸多社会矛盾,实属不可避免。谁也不是神仙,谁都难免有知识盲区、认识误区。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社科工作者和人民教师,理应竭尽全力,促进官民之间相互谅解。和谐来自默契,默契来自信任,信任来自理解,理解来自沟通。“居庙堂而忧其民,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廖逊对范仲淹的这句名言推崇备至,认为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情怀,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份内担当,在今天特别有用。
二
廖逊认为,官员或理论宣讲人,即使讲的都是真话,如行为不当,也会失信于民。因而要想做好事,先要做好人。在私生活方面,要特别检点。
25年来,他的家庭饱经磨难,一家三口两人残疾:1992年1岁的儿子大脑严重受损,至今尚未完全康复。妻子患早老型痴呆近20年,完全卧床不起11年,吃喝拉撒全要人照顾。面对如此艰难的家境,换了别人早当逃兵了,廖逊却说自己因祸得福,常有深切体验,才能和劳苦大众心连心:“中低收入者占中国人口2/3,八九个亿啊!”他立志让自己的家庭,成为最幸福的残疾人家庭;让自己的家人,成为最幸福的残疾人。在任何情况下,都确保家庭温馨、其乐融融。今天他终于自豪地宣布:“全国残疾家庭8000万,我家最幸福!”
作为家庭的唯一“壮丁”,他面对生计的对策是“多打几份工”,主动放弃官场升迁,息交绝游,一心一意埋头治学,靠辛勤劳动挣钱养家。他管这叫“出力长力”“练手艺”:书越读越多,文章越写越好,课越讲越活。他守住一条底线:只挣小钱、不挣大钱,因为大钱往往不干净。为此而婉拒了诸多商家诚邀,绝不出任公司顾问、独立董事,“当真收了他们的钱,我再讲话老百姓还能相信吗?这就叫信誉的代价。”
廖逊早就有“嘴大敢讲”之名,他认为敢讲不等于乱讲,更不等于骂人。他很反感“无罪推定”“无限上纲”,说那是文革遗风。主张无论对谁,都要保持君子之风,不能无端怀疑动机,力求“忠言不逆耳,良药不苦口”,“时时刻刻假设批评对象就坐在自己面前。”
他对己严、对人宽,绝对不因自己生活严谨就苛求于人,说离婚是一种社会进步,可以有效维护一夫一妻制。一夫一妻制确实伴随性压抑,但又是人类最伟大的制度创造,否则广大弱势者找不到配偶,就会天下大乱。
廖逊大胆敢讲,表现在学问上。比如本次宣读中央三中全会文件:《决定》全文约2万字,涵盖15个领域60项任务,300多处新提法,在2个小时之内无论如何也讲不完,必须概括取舍。他认为无论多么重要的会议,主题只有一个,就都能一言以蔽之。他把三中全会精神概括为8个字:“公平竞争激发活力”,说只要吃透了这8个字,即使挂一漏万也不离题。有些同行说:“这不行啊,中央文件上没这8个字!”廖逊就反驳:“毛主席说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我找遍了《马恩全集》也没见到这句话,这就叫思想解放。全会要求广大党员进一步解放思想,你连一句话都不敢概括,何谈解放思想?”他进而认为,不敢用一句话概括是没胆量,概括不出一句话是没水平。宣讲者自己首先要解放思想,敢于在吃透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言语,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出来。这等角色,也只有品行端正的人,才敢担当。所以古人把修身养性,称为齐家治国之本。
三
其实,这些道理谁都懂,可惜不是谁都经得起诸多诱惑。
廖逊说,凡是从我们那个时代过来的人,上上下下无一例外,都是“穷孩子头回见到钱”,如何战胜诱惑,才是万难之难。
他偶然在《修行道地经》中,读到了“擎钵大臣”的故事,说的是古代印度有个国王,想选拔一个治世能臣,为了试其胆识,故意加以重罪,命他双手擎钵里面盛满油,“绕城20里,若堕一滴,便杀其头。此人心念甫定,志不在余,亲人的号哭悲哀,美人国色天香,集会喧闹,街市欢腾,醉象凶猛,烈火无情……均不受所扰,专心擎钵,全程一滴不堕”。国王感其“虽遇众难,其心不移”,遂立之为大臣。擎钵大臣的故事,令廖逊钦佩不已,于是全力仿效。
身在灯红酒绿的大特区,他每天早睡早起,5点开始写作,晚上11点前休息。妻儿患病以来,不再出席晚宴,退休以后过午不食。作为一名资深正厅级高官,他始终保持革命老传统。20块钱的塑料电子手表一年换用两块。理发在路边店一次6元。衣服和鞋子多是大路货,不少购自博爱商业街。烟、酒、茶、咖啡、棋、牌、麻将一概不染。除了购置3万多册藏书,他几乎什么钱也舍不得花。唯一的“奢侈”,就是天天去健身房游泳池,高强度地训练两个半小时,片刻不停。“我比儿子大41岁,还能照顾他多久?这是我的最大动力。”廖逊说,“另一大动力,就是把残疾老伴照顾到底,绝不给社会添麻烦。” 2006年,廖逊获得全省健美大赛元老组亚军,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副产品。还有一个副产品,就是仪表堂堂,风度翩翩,把廉价服装穿得件件像名牌,上电视从不化妆。
廖逊爱美,崇尚艺术,每逢进京逛书店之余,必看话剧、听音乐、看画展。汽车里天天播放古典音乐。他说:富起来后只知纵情声色,岂不成了人形动物?
他认为2013年是中国人民幸运的一年,党风政风明显好转,中央对民众的承诺正在一一兑现,禁建楼台馆所、禁公款旅游、吃喝禁令、公车禁令、挂历禁令……中央每办成一件,我们这些基层宣讲员的底气,就增加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