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建设需厘清的几个误区
2014-04-07向锂
□向锂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建设已深入渗透到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等领域,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大力推进信息化,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举措。2006年我国制定发布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对2020年前我国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形式、目标任务、重点领域、保障措施做了系统详细说明。2014年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时强调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成立和习总书记关于信息化和现代化关系的重要论述,表明党和国家把信息化建设摆到了突出位置,我国信息化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海南信息化建设动手早、起点高。早在1997年,海南就以超前眼光和思维提出了建设“信息智能岛”发展战略,并成立全国首个正厅级主管信息化工作的政府职能部门。率先开通全省公共信息网、率先实施“政府上网”工程、率先发行跨行使用的银行IC卡、率先提出利用非接触式IC卡进行人口管理——当年海南实现的这四个全国第一,迄今仍被业界津津乐道。2011年出台的《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未来五年海南信息化的六大任务、十一大工程,为海南信息化发展描绘了蓝图。这些目标任务的落实,将全面提升海南信息化应用水平,成为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有力抓手。
总结国内外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后发现,信息化建设存在诸多困难,殊为不易。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仍然存在不少认识上的误区。这些误区不厘清,信息化工作很难高水平高质量地开展起来。今后一段时间,海南信息化建设任重道远、千头万绪。当务之急在于从国内外信息化成功、失败两方面的实践中汲取营养,及时厘清对于信息化建设认识上的误区,不断提高全社会对信息化的认识水平。
概括起来,国内外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认识误区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误区1重实施轻规划
重视实际实施、轻视整体规划设计是目前信息化建设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有的单位信息化项目上马前没有完整的可行性研究方案;有的单位在实际实施中随意变更设计,另搞一套;有的单位认为只要项目最后实施使用效果好,有没有统一的规划设计,是不是依据规划设计方案来具体实施并不要紧。
其实不然。在实践中,这种重实施轻规划的错误认识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在缺乏统一规划和统一标准的情况下,各单位、各部门往往根据各自的业务需求、资金情况和重视程度,在信息化建设上各揽一摊,各行其是。从技术平台、功能需求、性能指标到数据标准,都各搞一套,致使各部门的“信息系统”不能互联互通,形成信息孤岛,难以形成合力,信息化建设的成果难以共享。有的地方和部门,信息化投资分散、重复建设、利用率不高、投资效益低下的现象十分严重。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信息化项目很容易一哄而上一哄而下,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更加注重规划设计的作用,着力避免重复建设、重复投入、反复折腾和信息孤岛等问题。有条件的单位和地方,还应加快制定出台中长期的信息化建设规划、框架,从总体考虑,系统规划信息系统建设的各个环节,统一制定各项技术标准,集中建设公共支撑平台,并在实际推进过程中落实下去。
误区2重结果轻需求
信息化建设中,大家普遍关心系统能否按时上线运行这一结果,往往忽视了需求分析环节的重要性。有的项目时间紧,舍不得在需求分析阶段浪费时间;有的项目做了分析,但是草草了事。大家更多地寄期望于项目建设单位的经验积累,认为只要确定了建设单位,需求分析就可以全权托付别人去做,用户等着组织验收就行了。
其实不然。需求分析是整个信息化项目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作。需求分析的不准确、不全面,将直接影响后续的设计、开发环节,导致项目建设反复、做无用功,甚至还会导致整个项目的失败。据统计,有60%的失败的信息化建设项目正是需求分析不准确不全面不充分导致的。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需求分析的作用,采取科学的分析方法或者模型,对主要的业务流程、数据进行认真梳理,对功能、性能、环境、可靠性、保密、用户界面等具体的需求进行系统分析确认。
误区3重个体轻协作
信息化建设中,大家容易有一种认识,认为系统建设是几个开发人员的事情,或者说是单位信息化工作部门的事情,其他同志和部门可以置身事外静待佳音。
其实不然。首先单从技术的角度来说,现在一般的信息化项目往往涉及硬件、软件、网络、通信等多个信息专业领域;其次,从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周期来看,一个项目从立项、实施、验收、投入使用到运行维护各个环节,往往需要技术、业务、法律、财务、招投标等专业人士的协作。信息化建设全过程就是诸多领域和专业专家协调配合的过程。
这其中,要特别注意协调发挥好用户、开发人员、项目管理人员三类角色的作用。用户的优势在于对业务流程最熟,但对信息技术不了解;开发人员对技术熟悉,但对主要业务往往不够了解;项目管理人员兼具两者的优势,可以起到沟通桥梁的作用。项目管理人员要在系统设计、开发、测试、运行维护等生命周期全过程中,充分发挥协调用户和开发人员的作用,使其紧密配合有力推进信息系统的实施。
误区4重硬件轻软件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十分重视对不能“免费下载”的硬件的投入,而对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的软件投入十分吝啬。有的单位一提信息化,往往简化成购买硬件设备、网络带宽的代名词。
其实不然。凝结业务逻辑的应用软件开发才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据统计,上世纪50年代软件的开销只占总开销的百分之十几,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这个比例完全颠倒过来了,软件的开销大大超过硬件的开销。今天的情况更是如此,跨国IT巨头IBM公司陆续出售个人PC和低端服务器等硬件业务,将重心转移到利润率更高的软件和咨询服务上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信息系统建设中必须加大对软件的投入,还有一点必须引起重视:软件投入除了一次性的购买费用外,还应把软件运行维护费用纳入预算。软件是高强度智力劳动的成果,有人认为,人类能够创造的最复杂的产物是计算机软件。软件的复杂性一方面来自于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复杂性,另一方面来自于软件自身逻辑结构的复杂性。一般来说,软件项目越复杂,其隐错发现和处理的难度、成本越高。一般软件的维护费用可以占到购买总成本的15%左右,有的复杂软件可以达到40%,甚至更高。
误区5重应用轻数据
信息系统一旦出现故障,就会影响业务的运行,因此大家一般对信息系统功能关注较多,却往往对应用系统的数据认识不够,有的认为是无关紧要,有的甚至担心过多的数据成为累赘和系统负担。
其实不然。数据在信息化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数据库界有一种说法:“数据库的建设规模、数据库信息量的大小和使用频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就明确把数据而不是硬件设备的发达程度作为国家信息化程度高低的标志。一个信息系统中的基础数据、原始数据、元数据是信息系统运行的驱动力量,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积累的业务数据、运行数据是重要的知识积累,在大数据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金融、通信、交易、基础设施等行业的数据甚至还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必须高度重视。
因此,在信息化过程中我们要加大对数据准确性、完整性、有效性的保障,避免“进去的是垃圾,出来的也是垃圾”;也要加大对数据存储、积累、处理、保密的投入,为我们国家信息化的发展积累宝贵财富、保障国家安全。
误区6重建设轻管理
在信息化推进中,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只要设备、系统上去了,单位的信息化就算大功告成了。但是,随着信息系统的增多,很多系统要么荒废,要么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要么就是使用过程中状况百出,导致单位上上下下对信息系统甚至对信息化建设怨声载道。
造成这种局面并非信息系统或者信息化建设之过,很大可能是重视系统建设而不重视配套管理制度建设造成的。信息化是对现有管理方式和业务流程进行重新梳理、分析、优化和规范化、从而形成科学的新型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的过程。信息化过程说到底是管理、业务流程的信息化、规范化的过程。信息化建设的规划、设计、实施、运行使用等各个环节也都是建立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之上。因此,除必要的机房管理制度、网络管理制度、数据维护制度、权限管理制度、应用服务器管理制度、数据访问制度等信息系统自身制度建设之外,还需要有系统的财务、采购、业务、政务等管理制度的配合,将主要的业务流程规范到信息系统固化的业务流程上来。没有配套的管理制度,信息系统很难发挥出其应有的功效和价值。
因此,在信息化工作中,还应当注意发挥信息系统建设和管理制度规范化两者的力量。不断提高信息系统的使用水平和经营管理的规范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