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山西乡试卷考
2014-04-06武俊杰
王 婷 武俊杰
清代山西乡试卷考
王 婷 武俊杰
清代的乡试考试是每三年一次,分为子、卯、午、酉年,时间为农历八月初九、十二、十八三天。我们通常所说的科举考试,一般指的就是乡试考试。如同我们现今所经过的中考、高考、考研一样,在清朝,乡试考试也是全国性的考试。当然,如今的考试,不管是试卷的格式,还是试卷的格式都与古代有着明显的区别。新发现的一份清同治年的乡试试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下当时考试情况,以及对当时乡试考试的内容和格式作一个简单介绍。
清代 乡试 考试 类型 制度
清代的科举考试分为童生、乡试、会试、殿试四级。清代童生试之后就是较为严格的乡试,因为其具有一定的选拔性质,因此,较之乡试更为严格:“凡应乡试之诸生,须先经提学考试,精通三场,始可入闱。”乡试是地方一级的考试,也可以说是省一级的考试,同时又称为“乡闱”。每三年一次,分为子、卯、午、酉年,时间为农历八月初九、十二、十八三天。当然,也有特例,就是恩科(正逢皇帝登基,大寿等喜庆的日子而特别举行的乡试考试)。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科举考试,一般指的就是乡试考试。乡试考试在清朝全国性的考试。同治三年(1864)一西方人曾有如下描述:“无论是在富人华丽的邸宅中,或是在穷人肮脏的陋室中,没有其他事物被人们思考和谈论。在每个商店,在每个货栈,在街头的贫民中,在公共场所的人群中,使说话者和听众罕见地兴高采烈的,只有一个完全吸引人的话题。每个人都知道某人在将要进入贡院的名单中,不同举子的名字在那些熟悉他们各人特长的人们中被议论着。每个演说者都有一个关于他看到或听到的人的故事,谁通过贡院的关口获得了运气和声望,通过他们自身名望的显赫,在所有他们的宗族中提高了地位。繁忙的城市被一种更热闹的生活搅动了。”[1]
本文要介绍的是山西省临汾市新近发现的一份清代同治二十年的山西乡试卷,据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可以从中一窥当时乡试的部分面貌,了解科举考试在清末山西的发展情况。
以下同治二十年癸酉科 山西省乡试题目 第三场的试题原文如下:
同治二十年癸酉科 山西省乡试题目 第三场策五道
(一)问:六经之名始见何书,五经定于何时?七经、九经、十经、十二经、十三经之分合同异。其目可备举。于两汉经学,以许慎为最,许慎撰《五经异义》十卷,郑康成取之。《后汉书》及新旧《唐书》所载皆同。《宋史·艺文志》何无此目录,亡于何时,问有旁引者,见于何书?陆德明何以列老庄经典而不及《孟子》,刘敞《七经小传》何以□《易》□《春秋传》。何独以《公羊》标目,能详言其故欤?邵子夫《礼记》,而不以四经乱四时,其义安在。程氏《经说》七卷,后增入《孟子》解《中庸》,解者何人。果系程子手著欤,仰别有讬欤?岳珂刊正九经,作《德例》一卷,条目若何,有功于经学者安在?杨甲《六经图》六卷,经毛邦翰补之,较原数增损多寡,分析言之欤。皇上嘉惠士禄,经学大备,多士稽古,亲去尽详于笃。
(二)问:史家纪传,贡推司马迁,两优等之史则以司马光《通鉴》为绝作,其书依荀悦《汉纪》,体本《春秋》。自《史记》讫《五代》分司编纂者何人?正史以外断取资者何书,有採及小说者见于何篇,自为目录,为《稽古》□为《考异》可分开其义□?褚遂良之谮刘洎陆之□,□参皆力辩前史之诬,此外,贡可约举否,或疑屈原不见于篇,谓书取资治不载,文人其信然欤?南□后为之注者纷纷。以胡三省《音注》为该备。问有小抵啎,必参证明确,不妄附会,其说安在?至如《通鉴地理通释》《通鉴问题》《通鉴外纪》《通鉴节要》所撰何人。□失之故,可备述欤?袁枢《通鉴纪事本末》,欲始纪传编年贡通为一。□于谓其续,凉温公之书,乃《国语》之流。其记然欤,多士生乡前贤之后。湅水著述,尤为耳熟,能译其经举之。
问:山右居天下之□,□山带河,形胜□□,禹贡治梁□□。《蔡传》不处?《孔传》者何说?岂以诗禹甸之,蔡山合之?春秋弥杂,宜□协之梁山。梁□确欤?雷首山有九名,能悉数之否。或以雷首山即尧山,飨欤否欤?淖水出长于发鸠山,发鸠一名,发苞一名。鹿谷见于何书?沁水源出谒戾山,或谓出“群□山”,或谓“出□□山”,以何说为见?黎城在今长治县,或云“在今黎城县”。《乐史》于壶关黎城,两存其名。据引备殊能申言其故与?《春秋》“成六年,郇暇氏之地”。“桓九年,荀侯伐曲沃”。郇与荀,杜皆注□名。为《水经注》,郇城,荀城。原名异地,能掯其所在欤,又以荀郇为一者,不一家。能译其说欤?夫籓……于大同。……于三关。诸生沐浴。圣译桑梓之邦,熟悉形势,凡山川险要之最著者,其译陈之,以故□□焉。
问:则《壤城赋》肇于《禹贡》,至《周官》之“九贡九赋”尤为详备。自秦汉变井田,舍地税人赋,法始为重。汉兴赋分三等,曰田赋,曰算赋,曰口赋,能□书其制欤?田赋初定十五税一,后以三十税一者,昉于何年?晋合田赋,口算为一,两制户调。视汉赋轻重若何,均田之法议之何人,行于何代。唐赋税之目有三,曰租,曰庸,曰议。能详列否?改为两税者何人,何以行之。□□□王安石之定方田均税。贾似道之卖公田,其病死者安在?明之夏税秋粮似做唐之两税,所为去其弊而适其宜者何端?一条鞭之法始于何时,便于若何,何行之,至今小能易欤?国家……,薄赋。□轶前书,诸生通达政体,其以素□讲求者列于篇。
问:虔………式大备,汉以下及啬人诗用韻之法。或谓悉本三百篇能处指之。《诗经》三百中,亦有多篇不用韻者,如周颂《清庙》《谁矢之命》诸篇,其说安在?汉儒皆通古韻,散见何篇,何书?韻书尤作昉于何时?自沈约撰《四声》,而古韻失传,其后又有《广韻》《切韻》《唐韻》等篇,视沈书异同得失何如,可得而言之欤?宋莫找韻补朱子,取以释诗注□,言古韻者多宗之,其倒若何?此外……,备者何人,何书为优?明太祖以韻起江右,殊失正音。诏刊《洪武正韻》,其倍有当否?章诵之。《韻学集成》,为者谓其较定《四声》。□叶精当所分配者何韻,于古韻通□之□,果有合数?圣朝右文稽古,诗□从昌颂,多士学习,风验音韵之学,所研求者素安,其抒所闻以对。五策,每篇尾句下旁写添注几字,涂改几字。其另行接写者,仍低二格与第几问、第几字平,不得顶格写,总数亦低二格,仍用大字居中写。
策题中抬头处,参照贡行周字抬写,勿□以编抬作三抬□作变抬。
这一份乡试第三场的试卷,以宣纸为材,长是93厘米,宽是65厘米,整个试题是以软笔楷书写成,字数约有一千七百多。题头盖有主考关防、监临关防、提调关防、监视关防、内监视关防,五个大印。并且主考关防是黑色,内监视关防是紫红色,俗称“紫花大印”,其他是红色。题首是策五道,也就是,第三场考试主要是策问五道,即题中有五个问题。内容涉及五经、史学、地理、赋税、音韵五个方面,非常全面的显现了当时论题的类型,也看到了考卷对考生能力的全面要求。
同时题尾非常明确的介绍了答题的格式和规范:“五策,每篇尾句下旁写添注几字,涂改几字,其另行接写者,仍低二格与第几问、第几字平,不得顶格写,总数亦低二格,仍用大字居中写。”考试的规格和格式都是有着严格的要求的,甚至更胜于现在。
当然,这只是当时的一份考卷,并未涉及具体的答题卷。如同现在的考试,当时的考卷中,参考士子的水平也是不一,同时也有考试作弊的现象。针对相关情况,清代有明确的规定:
“考试功令,不许夹带片纸只字,大小一切考试皆然。”[2]考生衣服,笔砚等一切携带物必须检查,入闱时:“帽用单层,氈,大小衫、袍、褂俱用单层。皮衣去面,氈衣去里,裈裤绸布皮氈听用,止许单层。袜用单氈,鞋用薄底,坐具用氈片。其马褥、厚褥概不许带入。至士子考具、卷袋不许装里,砚台不许过厚,笔管镂空,水注用磁,木炭止许长二寸,蜡台用锡,止许单盘,柱必定空心通底。糕饼饽饽各要切开。此外,字圈、风炉、茶铫等物,在所必需无可疑者,俱准带入。考篮一项,如京闱用柳框,柄粗体实,每易藏奸,今议或竹或柳,应照南式考篮编成玲珑格眼,底面如一,以便搜检。至裈裤既用单层,务令各士子开襟解襪,以杜亵衣怀挟之弊。”[3]
当然,携带与考试无关的一些东西也会相应的受罚。“士子如有怀挟,或头场夹带二、三场、二场夹带三场,俱于举场前枷号斥革。如系二场携带头场《四书》文本,三场携带头、二场《四书》《五经》文本,均斥革,免其枷杖,不准应试。”举子在考试时携带的诸如废纸,废稿的物件,也会受到较为轻的处罚,“至二场误带头场自作文稿,三场误带头二场自作文稿及误用字纸包裹食物或闲废字纸,实非场中应用者,均免其黜革治罪,仍逐出,不准入场。”[4]开科举士,为三年一大比,士子被赶出考场,就意味着三年后重新再考,可谓损失惨重。
对其他出入闱场的人员也进行搜检:“各省责成巡察官赴贡院大门外,凡一切选进之器具,逐件查明,并将运送之夫役及执事书吏人等逐名搜检。至初六日,主考、同考、监试、提调营员并内外帘执事各官之跟役铺陈等项,进院均逐一验明放入。查出夹带情弊,立即严拿究治。至入闱后,内外帘官逐日供应,亦一体查检送入。监试、提调等官严行稽查,倘有传递、换卷、夹带文字等弊,事发,除作弊者从重治罪外,并将不行查出之提调、监试、巡察等官降二级调用。”[5]
除了对科考举士的规定与处罚以外,还有对稽查,搜检人员的规定。诸如《钦定科场条例》中对其检查人员的规定:“外场搜查不严,或被内场监试查出,及内场不行详查而被旁人首告,将内外监试等官交部分别议处。士子中式后查出夹带文字等弊,审实;将不行查出之巡察、搜检官照溺职例议处。如知情受贿者,交送刑部计脏治罪。”[6]
清后期,随着国势的衰微,内忧外患重重,科举考试的严格度开始下降,卖官鬻爵随处可见,搜检制度也是日渐废弛。“道、咸前,大小科场搜检至严,有至解衣脱履者。同治以后,禁网渐宽,搜检者不甚深究,于是诈伪百出。入场者,辄以石印小本书济之,或写蝇头书,私藏于果饼及衣带中,并以所携考篮酒鳌与研之属,皆为夹底而藏之,甚至有帽顶两层、靴底双屉者。更或贿嘱皂隶,冀免搜检。至光绪壬午科,应京兆者至万六千人,士子咸熙攘而来,但闻番役高唱搜过而已。”[7]后期,科举选才的功效就打了折扣,不复从前。
只言片语,难以将当时的考试情景以及考试的试卷作一个全面的介绍,但是,从这一份清代同治二十年的考试试卷我们可以略知当时考试考题类型,考试规范以及考卷的真面目。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我们对清代科举考试的认知。
[1]Chinese Competitive Examinations[J].All Year Ro und,Vol.XII,Dec 17.1864.
[2](清)徐珂编.清碑类钞·考试类(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586.
[3]沈云龙主编.礼部编纂.(光绪)钦定科场条例(卷三十)关防·搜检士子.台北:文海出版社,2227—2228.
[4][5][6][7](清)梅启照.摘录科场事例(上卷).清同治十二年刊本.48,46.
王 婷 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武俊杰 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 高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