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背景下浙江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2014-04-06周序华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4年5期
关键词:浙江省浙江海洋

周序华

(温州大学图书馆 温州 325035)

文化背景下浙江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周序华

(温州大学图书馆 温州 325035)

浙江海洋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其鲜明的特点与独特的优势。本文就浙江省海洋文化资源的历史渊源、区域分布以及存在形式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从而提出对浙江省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与建设的见解,以期更好地服务于浙江省海洋文化的建设。

浙江海洋文化;历史渊源;区域分布;存在形式

何谓海洋文化,海洋文化就是有关海洋的文化;就是人类缘于海洋而生成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化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1]。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有着辽阔的海洋国土,悠久的海洋历史。早在远古时代,中华先民就以舟为车,以楫为马,获鱼盐之利,得舟楫之便。他们食海而渔,雕木为舟,结绳为网,煮海为盐,傍海而居,历海而志,卫海而筑,美海而歌,惧海而祭,漂洋为侨,远航而交,悟海而论,识海而述,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国海洋文化[2]。浙江作为海洋大省,岛屿众多,岸线漫长,陆海交错,多天然良港,渔业资源丰富,海洋自然和人文景观风貌独特,这酿就了精彩纷呈的浙江海洋文化。浙江海洋文化作为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鲜明的特点与独特的优势。如何对浙江海洋文化资源进行开发与建设,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本文将从浙江省海洋文化资源的历史渊源、分布区域以及存在形式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1 浙江海洋文化资源的历史渊源

浙江海洋文化历史悠久,早在七八千年以前,萧山跨湖桥、余姚河姆渡的浙江先民已开始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乘桴于海。距今4000~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表明:浙江先民在当时已有着先进的造船水平。《周书》中“成王时,于越献舟”的记载,昭示着春秋战国前夕浙江的造船水平已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秦汉至五代十国期间是浙江海洋文化发展的发轫期。这一时期浙江航海、造船能力迅速上升,明州、温州成为全国航海业、造船业的发达地区。公元8世纪初,随着直达日本最便捷的南线航路的开辟,东海之滨的明州成为当时中国最重要的港口之一。同时,唐代浙江已开始兴筑海塘御潮捍田,吴越时期,浙江的海塘开垦进一步发展,形成极具特色的浙江海塘文化。

宋元时期是浙江海洋文化发展的鼎盛期。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南移,浙江成为全国造船中心,浙江海洋贸易全面繁荣。北宋时杭州、明州等地设立了市舶司,管理海外通商贸易事务,温州的海上贸易进一步发展,出现了 “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的盛况。南宋时,以叶适为代表的 “永嘉学派”出现,他们务实创新,与时俱进,初步构建了中国古代海洋商贸文化思想,成为今日 “温州模式”的传统渊源与温州人 “敢为天下先”创业精神的历史源头。这一时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浙江的航海、造船、海洋商贸、海上筑塘等进一步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浙江海洋文化的繁荣。

明清时期实行海禁,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浙江海洋贸易和海洋经济的发展。此时,伴随着广州、泉州以及后来上海港的崛起,宁波、温州等港口的地位日趋削弱。但浙江海洋文化非但没有衰亡,还彰显出新的特色。如明朝时期抗击倭寇的侵扰,浙江沿海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故事,这为浙江海洋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鸦片战争期间,舟山定海军民同仇敌忾,万众一心抗击入侵英军,在浙江与中国海洋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浙江海洋文化特点,是浙江独特海洋自然条件和人文传统对海洋文化创造综合影响的反映,显示了浙江滨海人群的海洋文化创造个性,体现了浙江海洋文化的地域特色,它已深深地融入浙江文化精神之中,成为影响浙江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文化因素[3]。

2 浙江海洋文化资源的区域分布

为了更好地开发与建设整理浙江省海洋文化资源,有必要对浙江海洋文化资源的区域分布进行梳理。一般说来,浙江海洋文化资源主要分布在其沿海地区及海岛地区。

我国明代著名的人文地理学家王士性认为:杭、嘉、湖平原水乡,是为泽国之民;金、衢、严、处丘陵险阻,是为山谷之民;宁、绍、台、温连山大海,是为海滨之民。三民各自为俗,泽国之民,舟楫为居,百货所聚,闾阎易于富贵,俗尚奢侈,缙绅气势大而众庶小;山谷之民,石气所钟,猛烈鸷愎,轻犯刑法,喜习俭素,然豪民颇负气,聚党与而傲缙绅;海滨之民,餐风宿水,百死一生,以有海利为生不甚穷,以不通商贩不甚富,闾阎与缙绅相安,官民得贵贱之中,俗尚居奢俭之半[4]。从中可以看出,浙江是一个海洋文化异常丰富的地区。浙江省沿海有嘉兴、杭州、绍兴、舟山、宁波、台州、温州等7个副省级或地级市,36个濒海县(市、区)。这36个濒海县(市、区)分别为平湖、海盐、海宁、滨江、余杭、萧山、定海、普陀、岱山、嵊泗、绍兴、上虞、余姚、慈溪、镇海、江北、海曙、江东、北仑、鄞州、奉化、宁海、象山、三门、临海、椒江、路桥、温岭、玉环、乐清、鹿城、龙湾、洞头、瑞安、平阳、苍南等。其相关陆域面积2.81万km2,约占全省陆域面积10.36万km2的27.1%。领海和内水海域面积4.44万km2,包括专属经济区及大陆架在内的海域面积约26万km2(相当于全省陆域面积的2.5倍)。据“908专项”调查数据统计,浙江省海岸线长约6 700 km,占全国总海岸线长的20%以上;海岛总数约3 800个,约占全国海岛总数的40%。

以上区域为浙江省海洋文化资源的重点存在区域,分布着大量的海洋文化自然和人文景观,它们是浙江海洋文化形成的依托与基础。

3 浙江海洋文化资源的存在形式

海洋文化资源作为海洋文化的承载物,是海洋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海洋文化主要包括海洋物质文化,海洋精神文化和海洋制度文化。海洋物质文化,是在物质产品中融入了海洋精神文化的要素,如海洋建筑、渔民服饰、特色饮食等都承载相应的海洋文化;海洋精神文化,包括与海洋有关的心理心态、观念、价值观以及由此发展各种伦理,道德 宗教美学,音乐诗歌文学、绘画等理论化和对象化的海洋文化;海洋制度文化,主要包括与海洋有关的政治、法律、经济方面的制度,家庭、婚姻等制度,还有与海有关的生产、生活制度等[5]。其中,海洋精神文化与海洋制度文化可归入海洋非物质文化的范畴。正因为如此,海洋文化可分为海洋物质文化和海洋非物质文化两大部分。以下,就是对浙江省海洋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存在形式进行分类与梳理。

3.1 海洋物质文化资源

海洋物质文化资源中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海洋文化资源形式,主要包括与海洋相关的公园娱乐设施、自然景观、文化场馆、文化遗存、现代生产生活场地与设施、宗教及民间信仰场所等。

(1)公园娱乐设施主要包括沿海地区的主题公园、滨海长廊、游乐园、海滨浴场、海滨娱乐设施等。

(2)自然景观主要包括海岸风景、海岛风光、潮涌风暴、海滩礁岩、峡峰岩洞、日月星辰、海洋天象等。

(3)文化场馆主要包括沿海地区的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展览馆、陈列馆、民俗馆、海洋馆、水族馆等。

(4)文化遗存主要包括古人类活动遗址、古盐场、古海港、古战场、古卫所、古炮台、古沉船、古海底文物、古海塘、古灯塔、古贝丘等。

(5)现代生产生活场地与设施是指沿海居民生产与生活的场地,主要包括海港、码头、渔场、渔村、跨海大桥、海滨城市、养殖场等。

(6)宗教文化及民间信仰场所主要包括海上寺庙、海神庙、观音道场、龙王道场、历史名人祠、家族宗祠等。

3.2 海洋非物质文化资源

海洋非物质文化资源中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海洋文化资源形式,主要包括与海洋相关的民风民俗、文学艺术、庆典会展、涉海社团、现代海洋科技、传统技艺、名人名地等。

(1)民风民俗主要包括传统节庆、民间庙会、宗教信仰、婚丧嫁娶、饮食起居等。

(2)海洋文学艺术主要包括海洋文学、现代艺术、传统戏曲、音乐、舞蹈、电影、电视剧、摄影、曲艺、杂技、美术、雕塑等。

(3)海洋庆典会展主要包括文化节、艺术节、旅游节、开渔节、海鲜节、沙雕节、交易会、博览会等。

(4)涉海社团就是指与海洋文化相关的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主要包括与海洋有关的国际组织、国家组织和民间组织。

(5)现代海洋科技主要包括海洋基础科学、海洋应用科学、海洋渔业技术、海洋盐业技术、海洋油气技术、海洋矿业技术、海洋航运技术、海洋气象技术等。

(6)民间技能主要包括沿海民间产生并广为流传的故事、谚语、掌故、传说、神话以及口述形式作品和民间工艺技术、日常生活技艺等。

(7)海洋名人名地就是与海洋相关的名人、名地、著名事件等。

目前,浙江有观音传说 (舟山市)、徐福东渡传说 (象山县、慈溪市、岱山县)、戚继光抗倭传说 (台州市椒江区、临海市)、海洋鱼类故事 (嵊泗县、洞头县)、舟山渔业谚语 (岱山县、舟山市普陀区)、跳蚤会 (舟山定海区)、舟山渔民号子 (舟山市)、舟山锣鼓 (舟山市)、陈十四信俗 (瑞安市、平阳县,洞头县)、妈祖信仰 (洞头县)、东海龙王信仰 (舟山市普陀区)等46项国家级涉海非物质文化遗产[6]。

4 浙江海洋文化资源的建设与保护

4.1 政府主导,做好对海洋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宣传工作

相关政府部门要制定好海洋文化资源的保护法规,提高全民对海洋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加大对海洋文化资源的宣传教育力度,营造出有利于海洋文化发展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浙江省各级人民政府、浙江省国土资源厅、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以及相关的政府机构都要各司其职。

4.2 全面普查,建立海洋文化资源库

浙江沿海地区尤其是基层地区,应对当地的海洋文化资源有十分清楚的了解,并对其进行挖掘整理与分类,编制出完整的当地海洋文化资源名录,从而做到心里有数。对已列入名录的海洋文化资源,建立遗产资源库,制订具体的保护措施,使之得以传承和发扬,为浙江海洋文化建设服务,这需要各级文物部门、史志办、博物馆等协作完成。

4.3 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繁荣浙江海洋经济

所谓海洋文化产业,就是指从事涉海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涉海文化服务的行业。它主要包括滨海旅游业、滨海休闲渔业、滨海休闲体育业、涉海庆典会展业、涉海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业、涉海工艺品业、涉海对策研究与新闻业、涉海艺术业等[7]。海洋文化产业的繁荣有利于浙江海洋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建设,同时,可促进浙江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4统筹兼顾,区域协作

在浙江沿海地区,由于有着相似的自然区位与人文氛围,在海洋文化资源的建设上可能出现反复与雷同,这就需要对海洋文化资源建设进行统筹兼顾,区域协作。如浙江沿海多地有关徐福、孙恩、张苍水、陈靖姑、戚继光抗倭的传说与故事,这就需要地区间的联动建设,进行资源整合,统筹规划。

5 结束语

浙江海洋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积淀深厚,气度恢宏,境界高远,它象征着浙江人求变创新,开放进取,敢为人先,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奋斗精神。作为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海洋文化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浙江海洋文化资源承载着厚重的浙江海洋文化,其蕴涵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是建设浙江省海洋经济的重要基础,建设浙江省海洋文化对于推进浙江省海洋特色的经济强省、文化大省建设,促进浙江省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曲金良.海洋文化与社会[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26.

[2] 张开城.海洋文化与中华文明[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2(10):14-17.

[3] 柳和勇.浙江海洋文化的历史足音[J].文化月刊, 2009(6):51.

[4] (明)王士性.广志绎[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64.

[5] 刘丽,袁书琪.中国海洋文化区域特征与区域开发[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25(3):34.

[6] 陈万怀.浙江省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63-64.

[7] 张开城.海洋经济和海洋文化产业研究述论[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8):4.

浙江省教育厅项目“温州大学图书馆海洋文化特色馆藏建设研究”(Y200906842)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浙江省浙江海洋
《初心》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2018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2017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海洋的路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