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及实施策略
2014-04-06张道清吉玉良
张道清,吉玉良
随着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的逐渐成熟,其教育思想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逐渐得到解决。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仍没有将创业教育提高到一定的地位,因而培养的学生具备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很少。创业教育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业精神。对于创业,作为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除了掌握体育学科的相关知识外,还应掌握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一系列的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将其转化为生产力。构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创业教育体系的目的就是要构建一定的载体把创业教育新理念转变为专业教育实践。
1 社会体育专业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1.1 目标体系
目前大部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体育学基本理论与技能,具备较强的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创新能力,能够胜任健身运动指导与体育社会工作、体育经营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等,这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社会的需要。
创业教育的目标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综合确定的。创业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方法的确定、教育措施的实施都是以创业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实施创业教育的目的是结合专业特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业型人才,因此在创业教育目标设计上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其一,针对所有学生进行创业基本素质教育:创业意识的强化、创业知识的传授、创业能力和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等,实现创业教育的共性目标;其二,针对部分学生实施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性个性,实现创业教育的个性目标。
1.2 课程体系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重要载体。创业教育课程是根据创业教育目标而选择和设置的。目前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当中专业教学内容比重相对较大,跨学科,跨专业的选修课相对缺乏。为了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开发、开设创业教育类选修课程(含实践课程),突出专业特色,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设置要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要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把创业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有机衔接。高校学生必须通过综合的技能培训,接受创业教育,进行系统的创业训练,并掌握娴熟的操作技能。通过借鉴国外知名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结合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认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创业教育内容,应包括三大板块:创业教育通识理论课程、创业教育活动课程、创业实践活动等。
1.3 制度体系
高校创业教育制度对推进创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引导、激励和规范作用。学校有了明确的创业教育思想后,还必须实施有力的创业教育组织领导。只有这样,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才会付诸实践。同时高校在推进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实行创业教育的弹性学习制度,这样学生在学校期间,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可以申请创业、就业,实行工学交替,分阶段地完成学业。弹性学习制度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尤其有益,他们可以边学边实践,更便于探索创业新路。
1.4 服务保障体系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潜力。首先学校或体育院系要明确国家的有关文件精神,加强信息服务,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宣传,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就业观、成才观。在校园内形成对创业教育的统一认识。其次,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及专业特色,精心组织开展创业教育教学活动。建立健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多样化教学体系,在专业教学中更加自觉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善于发现创业机会、敢于进行创业实践的能力。最后,高校可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设立大学生创业扶持资金;依托大学科技园、创业基地、各种科研平台等为学生提供创业场地。同时,有条件的高校要结合学科专业和科研项目的特点,积极促进教师和学生的科研成果、科技发明、专利等转化为创业项目。同时学校要积极利用政府的政策,为学生创业提供税收、融资、房租的优惠,鼓励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对在创业过程中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适当给予奖励。
2 社会体育专业创业教育实施策略
2.1 树立以创业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培养创业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的必然选择。社会体育专业对我们来说,尚处在摸索建设阶段,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在专业教育基础上,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会学生创业,为学生走向社会、独立谋生奠定基础。
2.2 建设专业化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对于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来说,要完成创业教育的内容,实现创业教育的目标,就需要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业教育教师队伍,这是搞好创业教育的重要保证。支持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社会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组织培训,不断提高专任教师在专业教育、就业指导课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教师等,这是建立高素质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有效途径。
2.3 建设创业基地,形成浓厚的校园创业氛围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可推行“校企联合”的模式,在企业创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学校本身也可以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创办一些实体,为学生提供创业实习和孵化基地。社会体育专业负责人可根据专业设置情况及社会发展需要,制定周密的创业培养计划,通过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创立一些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实体。开展科研竞赛、创业交流,开设创业教育课讲座或定期邀请一些创业成功者举办创业现身讲座,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为学生提供借鉴。也可专门举办创业培训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帮助。创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力,这就要求学校及相关部门要主动增加投入和改善软硬环境,为学生创业提供创业项目、创业资金、创业导师、创业资源、创业政策等信息咨询服务,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强化大学生创业意识;逐步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
[1]尹国昌.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5).
[2]马国顺,卢志同.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探析[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5).
[3]张艺全,徐 佳.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综述[J].教育探索,2011(3).
[4]朱柏青,陆富彬.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建立研究[J].科教文汇,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