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武术的SWOT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
2014-04-06刘海凤
刘海凤
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同时包括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在内的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日益凸现的新现象,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1]。文化全球化作为全球化中重要的一环,必将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文化全球化是指在全球范围内,人类各族文化的彼此融合、对抗并最终形成各民族文化的过程[2]。从经济全球化到文化全球化,资本主义多领域的强势来袭体现在社会各处:好莱坞电影占据各电影院荧幕,KFC、McDonald遍布城市街道、iPhone、SAMSUNG对电子市场的瓜分等,于此同时,以奥运会、世界杯、耐克等为标志的西方体育也越来越多的占据了我国体育的主流:西方体育项目成为了我国学校体育活动的主要内容;跆拳道、空手道、瑜伽等异族体育正在成为我们民族休闲体育的重要内容。在异族体育强势登陆我国社会各层面时,令人遗憾的是,文化全球化给我国传统文化带来的缺是落寞和无奈。
面对如此严峻的情况,武术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最具“民源性”、“民俗性”的体育项目被看作是中国最具有典型性和标志性的民族文化代表[3],武术的国际化问题早已超越体育交流层面,而更多的是一种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我们向世界推广武术的实质是希望借助武术这样一种动态载体,让世界通过一种独特视角来了解中国。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在CNKI查找文献,限定文献时间为2004年-2013年,以“SWOT”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到文献12 125篇;以关键词“武术”并含“SWOT”的方式进行搜索,共搜索到6篇文献。可以看出,SWOT作为一种战略规划思维方式,在其他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用来对武术事业发展进行分析还基本属于空白。本文在搜集、整理并分析上述搜索到的文献的同时,结合包括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的大量文献,运用SWOT法对我国武术事业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
1.2 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也称为态势分析法,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多用于企业内部分析。S代表优势(Strengths)、W 代表劣势 (Weaknesses)、O 代表发展机遇(Opportunities)、T 代表威胁因素(Threats),本文利用上述方法,对我国武术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存在的优、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分析。
2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武术发展的SWOT分析
2.1 我国武术发展的外部机遇
2.1.1 经济因素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当前我国经济持续腾飞GDP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家庭恩格尔系数逐年降低,进入本世纪以来,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更是一度低于40%,农村略高在45%左右。依据联合国对恩格尔系数划分贫富的标准 (0.3-0.4是富裕阶层,0.4-0.5是小康阶层,0.5-0.6是勉强度日阶层,0.6以上是绝对贫困阶层)目前[4],我国城镇居民属于0.3-0.4的富裕阶层,农村居民属于0.4-0.5的小康阶层,可以看出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多,人们在满足生活必需品的消费之余,用于休闲娱乐的支出增多,这就为武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现实条件和可能。
2.1.2 政治因素
当今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成为了时代主题,各国更加重视自身发展和国际间的交流,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愈加频繁;国内来看,我国政局稳定、大力发展生产、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这就为各行各业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内外环境。
2.1.3 文化方面
国际文化环境:在文化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文化作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一部分,其在国家形象、爱国主义培养、社会风气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强,各国都在力争创立属于自己国家的文化品牌,都在试图在全世界范围内输出本国优秀文化。国内文化环境:2011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5],“文化强国战略”被提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
2.1.4 社会方面
中华武术一直是国人的骄傲和国际符号,在其他国家眼里,似乎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武术,深厚的民族底蕴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都是武术可以带给世界的中国印象。作为中国人,武术是我们的传家宝,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发展和弘扬武术文化,是对全民族意志的反应。
2.2 我国武术发展的外在威胁
世界是由各个国家、民族、地区组成的,文化全球化类似于经济全球化,民族文化是文化全球化的基础和前提,同时文化全球化对民族文化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目前,文化全球化还存在初级探索阶段,不少学者提出了文化全球化实质上是“资本化”和“西化”的观点,这就从侧面说明当前的文化全球化是以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为主导的不全面的全球化。独特的历史背景形成了各异的文化特点,资本主义思潮主智、强调个性外显,崇尚自然、思辨的理智精神,而我国文化重德,重内求,推崇人文伦理精神。面对更具感染力、更强势的资本主义文化,中华传统文化遭遇了困境,中国武术“失语”了:遍布国内的各种日本空手道、韩国跆拳道、泰国拳术的培训数不胜数,成为了当下我国青少年的新宠并大有继续席卷之势。上述外来武技项目正不断争夺着我国武术的发展空间,作为我国文化瑰宝的中华武术陷入到了尴尬的境地,其生存空间收到了极大压榨。
2.3 我国武术发展的内部优势
2.3.1 自身因素
首先,武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见证了华夏大地的每一次巨变,是中华民族的缩影,其次,从技术层面来看,武术以攻防技击为核心,以武术套路为表现形式,集娱乐性、观赏性、竞技性、健身性与一体,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3.2 资源因素
在我国,与武术有关的包括人文、地理、产品等资源丰富,特别是旅游资源,享誉国内外的武术圣地包括河南嵩山少林寺,河北沧州、湖北武当山、四川峨眉山、山东梁山、福建南少林等。充分体现了恬静、传统、宽容、厚德的东方之美,这与当今世界国际争端不断、利欲膨胀、物欲横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其他运动,更是西方其他竞技体育项目所不能取代的。
2.3.3 硬件设施因素
一项由中国武术协会所做的统计显示,我国现有武术馆、校、院、社1.2万余所,习武人数达百万之多[6]。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关注持续增加,武术运动的天然魅力以及开展优势就体现了出来,无论从体育消费还是大众体育角度来看,对我国武术事业的发展都具有深远意义。
2.3.4 文化品牌因素
随着我国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像李小龙、李连杰、成龙等越来越多的功夫巨星走向了世界电影的舞台,《少林寺》《叶问》《霍元甲》等以武术为题材的电影不断走红,国际社会对中华武术充满了好奇,因此,借助文化电影、影视明星等已经树立的文化品牌,将中国武术推向世界。
2.4 我国武术发展的内部劣势
2.4.1 自身劣势
首先,由于我国悠久的历史和辽阔的地域差异,现存武术种类繁多、风格迥异,据有关记载,仅拳种部分就有46节计75种,器械部分有27节[7],在上林、武当、峨眉、南拳四大派内部又有许多支派,支派中又可能发展为新的较小一些的派别,其数量之多、管理混乱给我国武术的继承和发扬带来了很大难度;其次,由于武术动作本身缺乏体系,动作变化随意性强、主体不突出等问题降低了武术的可比性和观赏性;最后,武术各派别之间受到古老观念影响,门阀等级、师徒父子,不可逾越,无形中使许多珍稀的派别流失,而互相缺乏交流,造成派别重复,存在价值存疑。
2.4.2 体制劣势
其次,在武术的体制建设上,我国以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为核心,以中国武协、各地方武术运动中心、运动队为骨干,以民间武术协会为补充的武术体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管办”不分的问题,使得武术内部缺乏必要的监督管理,体制运行效率较低。
2.4.3 经济品牌劣势
最后,在武术品牌创立上,虽然“中国功夫”的烙印走遍了世界各地,但是武术产业缺乏类似美国耐克、日本尤尼克斯等那样的经济品牌,虽然我们推出了中美职业拳击对抗赛、中泰对抗赛、中国日本争霸赛等一系列比赛,但实质性的世界武术品牌的创立还属于起步阶段。
3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武术发展的策略
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根据自身具备的内外条件,有针对性的制定发展策略。具体包括: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SO策略)、利用外部机会克服内部劣势(WO策略)、依靠内部优势回避外部威胁(ST策略)、克服内部劣势回避外部威胁(WT策略)。
3.1 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SO策略)
3.1.1 文化传承是武术传播的必由之路
中华武术植根于悠久的历史文化当中,摈弃中华文化进行武术传播无异于本末倒置。武术教育、武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传统武术与文化传承为武术传承体系中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像韩国跆拳道礼仪、段位制、服装等的设定充满了民族文化特色,因此在武术的发展路径选择中,应该以攻防技击为核心内容,以套路和搏击为表现形式,以武术文化贯穿始终。这样一方面将我国真正武术传向世界,另一方面将我们国家爱好和平友谊、谦逊和谐的东方之美带向了世人面前,对于和平时期国家形象的树立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3.1.2 利用现有武术资源是可取之道
其次,充分利用现有的武术相关资源:1)政府相关部门宏观控制,合理配置岗位,采取武术教练、教师、高校学生分地域、场馆就业,为武术运动的开展、武术知识的宣传进行专业性的指导;2)发挥武术明星效应,利用媒体进行报道,借助李连杰、成龙等明星的号召力,提高青少年对武术的喜爱程度,另外将一些练习人数少、即将消失的武术派系通过现代媒体带到大众面前,并加以保护。3)虽然武术运动队场地、器材要求不高,但是规范的武术场馆对于习练者的积极性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适当开放武术运动馆、兴办专门性武术学校,提高办学质量,为培养我国武术后备力量做出贡献。
3.2 利用外部机会克服内部劣势(WO策略)
3.2.1 举国体制下,走武术市场化道路
武术到目前为止,习练人数不多、青少年喜爱度不高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武术本身的种类繁杂,因此如何在不减少武术本身特点的情况下,尽量去繁从简,向竞技武术套路那样规范化,给练习者习练提供方便。承接上文,“管办”分离是改革现行武术体制的首要工作。在实施中,严格管理制度,细化管理部门职责,形成以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到地方的“管”、“办”分离但密切联系的局面,另外,挑选更多的像竞技武术、散打那样的项目,强化对抗性来增加观赏性,制定评价标准来提高公平性,与国际接轨,制定合理的比赛规则、段位制的推行、政府对俱乐部给予适当政策、财政上的支持等途径,加快建立属于武术的高水平联赛,将武术的发展放逐社会,通过市场供需规律作用于我国武术产业,在举国体制与市场体制之间寻求契合点。
3.2.2 从赛事产品开发到“武术自给”
赛事产品主要包括与运动竞赛、表演等相关的有形或者无形的产品,通常包括赛场服务、氛围营造、竞赛本身等环节。优秀的赛事产品如世界杯、NBA等可以给观众带来愉悦身心、缓解压力的作用。赛事举办方通过前期的赛事投入,包括场馆设施、器械、运动员、运动队的邀请等,为观众带来赛事产品,并通过门票、出售竞赛周边产品、赞助商、出售电视转播权等来获得利润。成功的赛事产品必然是举办方和观众双赢的局面。目前,我国武术运动中类似的赛事如舞林争霸、中美职业拳击争霸赛、中泰、中韩、中日对抗赛等,但其影响力、观众的购买欲望以及赛事本身的举办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果能优化赛事结构并通过市场化将武术资源充分开发利用并将盈利用于武术事业的发展,做到“武术自给”的良性循环模式,对于我国武术未来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3.3 依靠内部优势回避外部威胁(ST策略)
虽然东西方文化存在差异,外来跆拳道、空手道、泰拳等成为当下青少年的宠儿,武术的“失语”让每个国人感到痛心。但是我们不能丧失对武术的自信。事物的发展都是螺旋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其过程中存在否定与被否定。面对历史和现实,应充分认识到我国武术在技术、文化、观念等方面存在的不足,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异族文化在国内的盛行,我国传统武术需要外国武技项目的冲击,只有不断反思、改革、创新,师夷长技以制夷,通过发挥国内各种性质的武术圣地、享誉国内外的武术明星、举国体制下兴办的各种专业性场馆、高校培养的高素质武术人才等各方面因素并形成合力,致力于我国武术事业的发展,面对外来的各种威胁,我们有自信也有能力重塑武术的辉煌。
3.4 克服内部劣势回避外部威胁(WT策略)
3.4.1 “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最早是由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来:它指个体对于所在文化历史圈子具有自我察觉,并对其历史以及未来发展有充分的了解,也就是指文化自身的觉醒、反思和选择性接受[8]。这种文化自觉不是一味否定或者“全盘他化”,文化自觉是为了了解自身文化的特点及不足,从而提高驾驭本民族文化的实力,对于未来外族文化的冲击得以应对。虽然中华武术植根与我国历史文化之中,是我国文化瑰宝,但事物的矛盾性是普遍存在的,马克思过程论的观点认为事物总是处于不断变化当中,在这种变化中难免也混杂着一些沉渣流弊,我们必须采取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厘清糟粕,才能促进武术发展。
3.4.2 厚积薄发,中华武术国际化
面对外族文化的盛行我们不能妄自菲薄,其最直接的解决方法无异于在文化自觉的前提下,利用我国现有途径,将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播出去。这就需要一系列运作良好的运营途径:国内方面,首先是国家体育总局牵头,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国家旅游局等参与配合,各司其职而又紧密联系,形成目的一致,资源共享的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其次,国际层面,借助专业性的主渠道:国际武术联合会的影响,将我国优秀武术文化完整的呈现到各大洲,另外与汉语言文化推广相结合,孔子学院作为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文化的桥梁其作用不可忽视,我们可以在其日常教学中加入武术的元素,使孔子学院所授中华文化更趋完善。最后,回归体育领域,奥运会的巨大影响力毋庸置疑,加快武术改革但绝不削足适履,争取早日进入奥运会舞台。
4 结语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武术如何应对异族文化的兴起,改变“武术失语”的现状,关系到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的传承和文化全球化下国家印象的树立。通过对我国武术事业进行准确分析,确定其发展中的内外部优势、不足以及存在的威胁、机遇等因素,并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让世界人们更加清晰、直接地认识武术。这样在“文化自觉”的前提下,使我国武术事业更进一步。
[1]冯天瑜.中华文化词典[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2]张森林.文化全球化:民族文化发展的机遇和挑战[J].东北师大学报,2007(5):70-74.
[3]王 岗,邱王相.武术国际化的方略:维系传统与超越传统[J].中国体育科技,2005,41(4):17-20.
[4]《21世纪汉英经济实用词典》编写组.21世纪汉英经济实用词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5.
[5]袁振国.文化强国建设中的教育及教育科研——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J].教育研究,2011(12):4-10.
[6]李颍川.体育赛事经营管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7]周伟良.简论武术技术特征的历史演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2):250-252.
[8]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1997(3):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