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入室盗窃近重复现象研究及其警务应用

2014-04-06吴玲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4年8期
关键词:犯罪学犯罪预防入室

吴玲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武汉430073)

入室盗窃近重复现象研究及其警务应用

吴玲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武汉430073)

入室盗窃的近重复现象是欧美环境犯罪学的一个最新发现。研究者在整合犯罪事件的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基础上,在大量的实证研究中发现,在一起入室盗窃事件发生后,该被盗户及其近邻在短时间内面临着显著的再次被害的风险。犯罪学家对这种现象相应地提出了理论解释。

近重复;入室盗窃;犯罪预防;刑事侦查

引言

近年来,关于环境与犯罪的研究成为了欧美刑事司法学的热点和前沿领域。在环境犯罪学的框架下,研究者最近发现了关于入室盗窃犯罪的近重复现象(Near-repeat phenomena)。该现象表明在一个住所被盗后的短时间内,这个住所及其邻近住所很容易再次遭受入室盗窃。犯罪的近重复现象与疾病的传播和扩散类似,正如人们在接触传染介质后不久就出现患病症状,犯罪的风险也会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传播。该现象一经发现就迅速引起了世界各地犯罪学家的关注,他们纷纷在不同城市进行了类似的实证研究,均发现了入室盗窃的近重复态势。研究者们一致认为,在如此稳定的现象背后应该蕴藏了某种我们未知的犯罪规律,并且该现象在犯罪预防和刑事侦查方面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一、近重复现象研究的理论背景:环境犯罪学与犯罪空间性

环境犯罪学最深厚的理论渊源来自于芝加哥学派。20世纪40年代肖和麦凯两位学者收集了芝加哥超过两万起青少年犯罪的案例,发现这些犯罪主要集中在位于或毗邻工业和商业区的街区。在进一步的质化研究后,他们提出了著名的社会解组理论,指出经济弱势、住户流动性和种族多元化等生态因素是导致社区高犯罪率的核心因素[1]。此后,哈佛大学的萨普森教授对该理论进行了重要的延伸,提出了集体效能理论,认为邻里无序现象使集体效能或者说社区凝聚力弱化,从而导致社区暴力犯罪的攀升[2]。芝加哥学派对人和环境的交互在犯罪性和犯罪行为的形成上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它的研究结论告诉我们:一个人居住的地点及其环境对其行为有重要影响。

现代意义上的环境犯罪学的概念最早是由加拿大犯罪学家布兰汀汉姆夫妇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侧重于研究犯罪行为的微观环境性因素和空间因素如何影响个人和组织的行为。环境犯罪学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理论,而是囊括了一系列关于犯罪和地点的微观理论,如惯常活动理论、情势犯罪预防理论、犯罪态势理论等。比如,惯常活动理论认为犯罪事件发生的条件是有犯罪动机的行为人、适合的犯罪对象以及对此对象监护的缺乏这三者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聚合[3]。在这些微观理论的指导下,犯罪学家通过空间分析,发现了犯罪分布的空间异质性和空间集聚性,即犯罪事件在空间上集中于某些“犯罪热点(hotspotsofcrime)”[4]。上述理论都为近重复现象的发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背景和基础。

二、近重复现象研究的实证发现:入室盗窃的“传染”性

在犯罪热点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者在环境犯罪学的框架下通过整合犯罪事件的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维度,以入室盗窃犯罪为突破口进行了一系列实证研究,进而发现了近重复现象。近重复现象最早的实证发现来自英国伦敦大学学院Jill Dando犯罪科学研究所在2004年对入室盗窃的研究。学者使用了英国默西赛德郡的盗窃数据,发现一个盗窃事件发生之后的2个月内并且在这个被盗户的周围400米的地域范围内盗窃率被显著地提高了[5]。换言之,在该城市范围内,如果某一住户在某个时间点被盗,距该地点400米范围内的所有住户在这个时间点后的两个月内将面临远高于该市平均入室盗窃水平的风险。近重复现象表征犯罪显著的时空聚集现象,或者说在一定时空区间内过去的犯罪对未来的犯罪是有预测力的。

基于这项重要的研究成果,研究者在2004至2013年间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荷兰、新西兰和中国的15个不同城市进行了科学复制,并且在每个城市都发现了入室盗窃犯罪统计上显著的时空近现象。总体来说,在大部分城市观察到的入室盗窃风险传播的时间和空间区间分别为两周和400米,但是不同城市的入室盗窃的具体风险时间和空间尺度存在一定差别。例如,在英国默西赛德郡和美国费城市,入室盗窃风险传播的时间区间长达2个月,而在澳大利亚的堪培拉市,入室盗窃风险传播的空间距离长达1200米。

大部分研究不仅汇报了入室盗窃风险传播的时空区间,也汇报了在此区间内的风险传播水平。风险水平表明了在特定时空区间内进行犯罪预防在实践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绝大多数研究发现的风险值都在30%以上,或者说这是对实践有意义的值。更具体的实例如,2013年在北京朝阳区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当一起入室盗窃案在该区发生后,在其后14天内此户重复被盗的风险比平均风险高144%[6]。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被报告了风险值的时空区间仅指那些入室盗窃风险传播中的重要区间,风险水平在这些区间以外则呈现出一种时空衰减状态。正如一颗石子被投掷到水面会产生圈层式的涟漪,震动在第一个圈层是最大的,而在其后的圈层会逐步衰减直至消失。一起入室盗窃的发生也正像打破了水面的平静的石子一般,随后其周边的风险分布也类似于圈层式的涟漪,而上述列举的时空尺度以及风险值则可以理解为第一层涟漪的范围和强度,虽然在其后还存在一定的犯罪风险,但是这种风险已经逐渐减弱到了缺乏实践干预必要的地步。

近重复现象及其具体量化指标的发现有重要意义。第一,犯罪的空间集聚有时并不能准确地反映犯罪的真实态势,往往并不是某些人群或地点特别容易遭受犯罪,而是它们容易多次和反复地受到犯罪的侵害。换句话说,少量的重复犯罪是形成犯罪热点的驱动力。如果社区高犯罪率的发生确实是因为重复受害,犯罪预防的重点就应该相应地转向去预防那些已经被害的人群或地点再次遭受侵害[7]。正是因为这种策略关注小部分但高危的人群和地点,所以它比那种笼统和撒网式的犯罪预防更为可行。第二,从研究方法的角度看,近重复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将传染病学的统计方法引入研究犯罪学,通过时空统计分析来克服传统空间分析的不足,而其使用各种数据也确实揭示了入室盗窃风险在不同城市传播的时空尺度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这就更加体现了犯罪事件之间时空关联的微观尺度的局部空间特征。这也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微观犯罪分析的必要性,因为归根到底对犯罪防御产生直接指导作用的只能是依赖局部的犯罪数据所分析得出的结果指标。对实践而言,近重复的研究成果为犯罪预防提供了更为具体的指标,从而直接指导实践者在什么时间和地点进行犯罪预防可以达成效率和效果的最大化。

如前所述,研究者认为在如此清楚和稳定的现象之下应该隐藏了某些我们未知的犯罪规律性。犯罪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更好地解释近重复现象可能为我们深入了解犯罪的本质提供新的契机。然而,目前的窘境是对这种现象动因的理论解释恰恰是近重复文献中的缺口[8]。针对这种理论欠缺,欧美犯罪学家已经对为什么住户会遭受近重复盗窃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假设。他们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是时空近的入室盗窃事件之间是否存在“实质”的联系,即引发盗窃事件和继发事件是不是由同一个犯罪人或团伙造成的。研究者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了两种相互竞争的理论假设,包括“旗标说(flag)”和“推促说(boost)”[9]。旗标说认为引发和继发事件虽然因为时空相近而形成了一种表面上的传染性,但是这两个事件之间却不存在实质的联系,因为它们不是由同一个(群)犯罪人导致的。这种时空近可能是因为某个住所独特环境特征吸引着不同的机会主义窃贼。相应地,犯罪预防的重点应遵循情势犯罪预防理论来改变对犯罪的发生具有促成性作用的直接的环境因素。与之相反,推促说则认为继发盗窃的产生依赖于引发盗窃,两者存在实质的内在联系。典型的例子就是某个盗窃犯,基于前一次盗窃中取得的经验,对同一住户或其周边住户进行了再次盗窃。所以,推促说认为近重复体现了一种犯罪真实的传染性,而这种传染的机制涉及入室盗窃犯罪的策略和盗窃罪犯的社会网络。因为这两种理论假设对入室盗窃规律性中的因果关系存在截然不同的认识,它们也将把我们可能的犯罪预防策略引向不同的方向,所以研究者正在积极地为现存的理论假设提供实证支持。少量使用犯罪嫌疑人数据的研究为推促说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因为它发现有相当高比例的近重复盗窃事件涉及同一个(伙)犯罪人[10]。当然,检验近重复理论解释的实证研究还非常有限,理论争鸣还在进行。

三、近重复现象研究的警务应用:犯罪预防与刑事侦查

虽然中国近三十年来保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犯罪问题一直存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3-2011)》的刑事立案数据,盗窃犯罪从294万逐年增加到426万,总计上升了45%。盗窃犯罪也是在所有犯罪种类中基数最大的。根据对2012年全国犯罪数据进行的统计,盗窃等侵财案件占全国公安机关刑事案件立案数的80%左右,其中入室盗窃占20%以上[11]。认识到我国在转型时期面临的维稳和控制犯罪的严峻形势,公安部副部长张新枫要求全国公安机关加强信息化建设,在信息化的支撑下,加大“两抢一盗”案件的打击力度,打团伙、打系列。在我国的实践中,欧美的近重复研究应该对中国的犯罪预测和预防以及刑事侦查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对我国犯罪预测和预防的应用

近重复研究传递的一个重要信息就是,在一定时空尺度内过去的犯罪对未来的犯罪是有预测性的。对基于当地的数据进行分析后,我们就可以更为科学地预测犯罪“传染”的具体的时空尺度与风险水平,从而更好地指导犯罪预防的工作。通过衡量犯罪风险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衰变过程,警务人员可以获取案件的时空分布并定量衡量不同空间区域的案件风险程度。在综合考虑时间、空间、案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后,公安部门可以制定合理的警力资源调配措施,实现对管辖范围内针对入室盗窃案件的差异化精细管理,从而将有限的警力资源进行效率最大化的分配。

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市的警察部门就应用犯罪的时空规律性成功地预防了该市的重复入室盗窃。研究者根据该市入室盗窃的历史数据计算出此类犯罪在每个住宅上发生的频率,并将该市住宅依据入室盗窃风险的高、中、低分为三类。警察相应地对其进行金、银、铜三个级别的指引性巡逻[12]。对曾经多次被窃的住宅,警察在其之前盗窃事件发生的同一时间(如下午3点)进行每天(金级)或每周至少两次(银级)的巡逻。量化评估发现这项预防措施对减少重复入室盗窃是非常有效的。

类似的,我们也可以利用近重复的研究成果建立一个“层级式”的预警模式。当我国对某个城市整体的入室盗窃进行近重复分析后,可能会发现入室盗窃在城市范围内传播风险的时空尺度和水平。当我们在城市的各个局部区域进行类似分析后,就可以得到一系列时间参数和空间参数,以及风险参数矩阵。经过这种由宏观到微观的纵向分析,我们会得到一个对风险地点基于风险性的优先排列。当我们对所有上述指标结合城市局部的环境性因素进行综合的风险评估后,就会排列并在地图上标出一个城市不同地点的不同的预警级别。当实时的入室盗窃数据和这个预警分析系统相连接后,地理化的预警级别也会随着城市每发生一起新的入室盗窃而被重新计算,这样我们就能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上进行最科学的犯罪预防,指导多少人力的警察在什么具体地点和具体时间点,进行历时多久的巡逻活动,以及如何在不同的风险点之间进行轮梭。这种犯罪预防的反应机制与公安部于2014年3月提出的新的战略要求非常契合:各地公安机关要按照“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全局要求,遵循“全面覆盖,突出重点,以快制动,有效控制”的原则,探索“动态社会环境下的新型警务模式”。其中,建立“整体联动的全时空巡逻防控网络”就是这个新目标框架下的一项重点工作[13]。

(二)对我国刑事侦查的应用

虽然入室盗窃直接影响到百姓的生活,但在缺乏“命案必破”的压力下,入室盗窃的破案率是相当低的。客观上来说,我国公安行业存在严重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比不合理,基层警局真正用于侦查破案的警力只占10%,这些警力难以应对大量的入室盗窃案。加之此类案件多是图财为主,目击证人少,现场留下的痕迹少,难以取证,所以侦破此类案件的成本不见得低。但是这种现状却为入室盗窃罪犯创造了很低的犯罪风险。即使是那些已经归案和受到刑事追究的犯罪人,其受到的刑罚很可能也仅仅评价了其全部犯罪中的一小部分,没有做到实质的罪刑相当。我国刑法将盗窃财产的数额和量刑级别挂钩,规定了从3年以下的刑罚到无期徒刑不等的刑级。通过串并案、减少漏案,我们就可以对同一人多次入室盗窃涉及的财产数额进行累加,从而达成罪刑相适应。特别是对于累加后达到数额巨大的犯罪人和犯罪团伙,对其执行更长的自由刑至少在服刑期避免了其再犯的可能,实现了“失能型阻却(incapacitation)”的功能。同时,这种不轻纵罪犯的做法也提高了其他罪犯的犯罪成本,从而形成一种“威慑型阻却(deterrence)”。

与近重复现象在犯罪预防中的应用一样,其在侦查中的应用同样要求我们对局部微观的犯罪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具体的犯罪风险的时空规律性。不同的是侦查工作是根据在近重复中发现的规律回溯式地分析当下的入室盗窃可能和以往的事件存在串并案的可能。系列案件在时空坐标上的分布情况实际上就是一种重要的犯罪时空情报,它可以更好地指引我们进行关联信息侦查[14]。虽然关于近重复的理论解释还在继续,我们目前已知入室盗窃存在稳定的时空相近的现象,以及这些时空近的入室盗窃更可能为同一个或者一群窃贼所为。这些知识有助于科学地指导我们的侦查工作,提高串并案和减少漏案。比如在某一城市中我们通过时空分析找到了该市入室盗窃风险传播的时间和空间尺度,我们在侦查过程中可以采取科学的“顺藤摸瓜”的方法。假设侦查人员发现了某一起入室盗窃的犯罪嫌疑人时,在审讯过程中,警察可以试探性地对该地点周围一定空间和空间距离内发生的其它的尚未锁定嫌疑人的案件对其进行询问。当然,更为系统化的工作应该结合公安信息化平台,开发犯罪案件智能化串并分析研判平台,将近重复现象发现的犯罪时空规律性以及涉及案件特征的其它犯罪规律性的发现,系统化地纳入这个智能平台,并集成一系列时空可视化分析方法,利用交互可视化技术产生的动态直观的地图和统计图表辅助办案人员选择、操作并解读相关的时空模型,深入挖掘案件中人、事、物的关联关系来提高我们的侦查效率和效果。

[1]Shaw C,McKay H.Juveniledelinquency and urban areas:A study of rates of delinquency in relation to differential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communities in American cities[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9:150-170.

[2]Sampson R,Raudenbush S,Earls F.Neighborhoods and violent crime:A multilevel study of collective efficacy[J].Science, 1997,277:918-919.

[3]Cohen L,FelsonM.Socialchangeandcrimeratetrends:A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79,44 (4):588-608.

[4]Sherman L W.Repeat Calls for Service:Policing the'Hot Spots' [M].In Kenney D J.Police and policing:Contemporary issues. New York:Praeger,1989:150-165.

[5]Johnson S D,Bowers K J.The burglary as clue to the future:The beginnings of prospective hot-spotting[J].European Journal of Criminology,2004,1(2):237-255.

[6]Chen P,Yuan H,Li D.Space-time analysis of burglary in Beijing [J].Security Journal,2013,26:1-15.

[7]Maguire E,Willis J,Snipes J,et al.Spatial concentrations of violence in Trinidad and Tobago[J].Caribbean Journal of Criminology and Public Safety,2008,13(1&2):48-92.

[8]Sagovsky A,Johnson S.When does repeat burglary victimization occur?[J].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Criminology, 2007,40(1):1-26.

[9]Townsley M,Homel R,Chaseling J.Infectious burglaries:A test of the near repeat hypothesis[J].British Journal of Criminology, 2003,43(3):615-633.

[10]Bernasco W.Them again?:Same-offender involvement in repeat and near repeat burglaries[J].European Journal of Criminology, 2008,5(4):411-431.

[11]靳高风.2012年中国犯罪形势与刑事政策分析[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12]Chenery S,Holt J,Pease K.Biting back II:Reducing repeat victimizationinHuddersfield(CrimeDetection andPrevention Series Paper 82)[R].London,UK:Home Office,1997.

[13]公安部部署加强社会面巡逻防控[EB/OL].http://www.gov.cn/ xinwen/2014-03/16/content_2639744.htm,2014-03-16.

[14]谢晓专.犯罪时空情报比较分析的原理、模式及其应用[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DF792.9

A

1673―2391(2014)08―0154―04

2014-04-12责任编校:周文慧

国家科技支援计划项目(2012BAH35B03);公安部重点研究项目(201302ZDYJ018)。

猜你喜欢

犯罪学犯罪预防入室
入室谜案
入室盗窃案
入室盗窃案
学校生态下的青少年道德教育与犯罪预防研究
新形势下民营企业家腐败犯罪预防进路——以新型政商关系为视角
中国犯罪学家推介
——许春金先生
中国犯罪学家推介
——张荆先生
中国犯罪学家推介
——张荆先生
情境犯罪预防本土化研究进程及展望
中国犯罪学家推介
——张黎群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