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武术教学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2014-04-06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武术民族动作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河北 秦皇岛066004)

1 研究目的

当下,整个社会已掀起一场国学热。武术以一种特有的文化形式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层,在健身、修身、医疗、观赏、防卫和教育功能中已形成体系。但是武术在近现代的发展过程中势必受到西方体育的影响,因此武术运动在很大程度上缺失了其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淡化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观和健康理念,不利于武术和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播[1]。学校体育中的武术教学是传承武术的重要环节,如何在武术教学中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呼吁武术进入奥运会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武术教学对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所特有的价值与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武术与民族传统文化。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中国武术教程、武术释义、传统武术、武术养生、学校武术教学、武术社团等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文献资料。

2.2.2 访谈调查法

对不同年龄、性别、项目、层次的习武者对武术的认知程度进行调查,对武术专家、教师以及大学生做访谈,吸取宝贵意见。

2.2.3 综合分析法

依据文献资料、专家走访及师生访谈,作出较为全面的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武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尴尬现状

3.1.1 在竞技文化冲击下民族传统文化的处境

随着奥林匹克理念的深入人心,现代竞技体育的尺度成了唯一标准。武术在各级各类比赛中都有正式项目,而竞技武术要求运动员具备长时间的专业训练,为的就是在比赛中争金夺银,各级专业队运动员,包括各个体校、武校的学生,基本都是以单一的技术学习和训练为主要教学内容。这样一来他们根本谈不上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甚至连基本的文化知识都掌握不了。这无疑有损武术的长期传播,这种局面可以归结为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它使武术在无形中适应了洋人的欣赏眼光,使中国的武术文化“国际化”了。中国武术文化在“国际化”过程中所丢失的东西越来越多,而且还在继续丢失,作为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武术来说,绝对不应该让它有所保留地丢失。如果再这么发展下去,武术必将不再是中国武术,它的存在将失去其原本的价值——民族传统文化。

3.1.2 武德教育每况愈下,民族传统文化也在扭曲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历来讲礼仪、重伦理。“习武先习德”,武德作为习武者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美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指导着人们共同的武术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规范,并始终贯穿于习武者练武、用武、授武、比武等一系列的社会武术活动之中。但是如今武德教育已经不再像以往那么受到足够的重视了[2]。调查发现,当前大中专院校以及武术馆校学生出现的问题已经表现出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且低龄化的趋势。例如在生活和学习中,他们不思进取,不尊师重道,恃强凌弱,欺软怕硬,甚至扰乱社会秩序;赛场上,恶性竞争,举止粗鲁;还有的搞虚假武术来欺骗世人等。传统武德作为武术的灵魂,内容主要表现为“仁、义、礼、智、信、勇”六个字,这些都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3]。如果不再进行强调,任凭某些人妄所欲为,武德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从而武术也没有它本身的价值,变成了一种为虎作伥的工具。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武德的内容也在发生改变[4],现代武德的主要表现应该是爱国守法、助人为乐、孝老爱亲、见义勇为、敬业奉献、诚实守信等。

3.1.3 诸多教学要素不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调查发现,目前各个地区各级学校中现行的武术教材比较陈旧,而且课时较少,当然,主要原因还是校方重视程度不够,不过这些都还只是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少对武术文化内涵进行解读,从而导致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这便是内因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如果不能联系武术理论和典故,一味追求技术的高、难、新、美,运动员或学生就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而在技术教学中不对他们进行精神和思想教育,也很难培养出习练武术所必须具备的坚忍、刻苦的意志品质,这样就使得他们的学习和训练难有所成,甚至半途而废,更谈不上让他们传承武术和民族传统文化了。

当然,想要让学生了解武术及传统文化的内涵,最起码的前提是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水准。而目前武术教师大多非科班出身,自身不仅技术不过关,也不可能将武术文化讲透彻;而有些教师虽然是专业队出身,技术等级达到了一级或健将级,然而仍旧很难诠释出武术较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要使学生对中国的一种特殊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认识和理解,教师不仅要传授好武术技术,同时也应该将武术所特有的民族传统文化讲授得深入浅出、生动且耐人寻味。

3.2 武术教学中民族传统文化被传承的内容与手段

3.2.1 武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国的传统文化造就了武术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气力论、形神论、经络气血学说、阴阳学说等。武术离开了民族文化则难以在世界范围立足,因为论“打”不见得最高明、最实用,论健身没有现代理论的支撑则也无异于其他体育项目。所以不能抛开武术理论、文化以及应用而妄谈武术的发展。在武术的传承中,只有将民族文化教育与武术技法教学相结合,使之互为支撑、相辅相成,它们才能共同延续下去。

武术既是一个优秀的体育项目,又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的价值在于不仅能够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修身养性,同时还能振奋民族精神,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尊师重道等思想品质。可以说,武术与其他体育项目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这些意识形态的精神要素和内外兼修的运动特色,因此说它从属于体育又高于体育,是各个学校体育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拳谚中讲,拳起于易,理成于医。这就是指明了武术与我国传统医学——中医的内在联系。两者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产物。武术以攻防技击动作为形态,在运动中传达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刚柔、五行、形神、天人合一思想[5]。如长拳要求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的统一;南拳的内练心、神、气、胆,外练手、眼、腰、马;形意拳的内外三合。所以说,武术动作不是简单的肢体动作,而是内在精、气、神、意与外形的共同统一。

3.2.2 武术教学需借助媒体传承民族文化

现如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武术教育也应当跟上时代的步伐,不但要充分运用好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要学习如何加强与社会合作,发挥各种传媒的力量,综合利用各种途径进行现代化的教学。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电影以及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体对体育信息的宣传和引导无疑会对青少年体育意识和体育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如果借助传媒的力量,大力宣传学校武术的作用和特点,那么则是对学校武术教育的重要扩展和补充。这无疑会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参加到武术运动中,使他们了解武术,热爱武术,甚至将武术作为终身体育锻炼的内容,提升武术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功能与地位。

3.2.3 武术的技击、养生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到武术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体育选项课中可以安排长拳、太极拳、南拳、形意拳等,它既要有利于武术的传播,又要有鲜明的技术风格和特点,并且包含深厚的拳理和文化基础,同时适合学生大众将其作为终身体育的内容来锻炼。在课余时间增加传统功法,例如易筋经、五禽戏、八段锦以及散打、摔跤等对抗性内容,让学生较为全面地掌握武术健身养生、技击防身的方法,并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与武术关系密切的其他文化形态有所认识,并引导学生加强武术理论学习,注重挖掘武术奥妙的哲理,把他们领向传统文化的深层。

3.2.4 利用传统武术动作名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武术运动的特点之一是动作数量多,自然动作名称多,因为武术动作的命名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按动作的结构命名,如“弓步冲拳”;另一种则是象形的传统名称,如“白鹤亮翅”。如果能合理地运用这两种武术的动作名称进行教法提示,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一来能提高学生的动作质量,并且达到内外兼修的作用,感受到习武之后的身心愉悦;另外,通过学习这些动作名称中蕴含的丰富的民族文化精神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6]。

在武术教学的任何阶段,都可以多采用传统名称进行讲解。因为让学生明白身法、节奏、神态和身体各部位的细微变化,均来自于他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像“歇步冲拳”、“虚步亮掌”、“抡臂砸拳”等动作名称,学生们很难体会转身盖步时的节奏和身法,但是如果运用传统名称“哪吒探海”、“勒马回头”和“灵猫扑蝶”讲解,则可给学生直观的形象,会使他们茅塞顿开;又如笔者在三十二式太极剑教学中,一改通常课堂所用的“起势”、“仆步横扫”、“转身斜带”等名称为“三环套月”、“燕子抄水”、“风卷荷叶”后,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的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动作遗忘程度显著降低。如此通过反复的体会与练习,学生便能很好地把握武术动作中的快慢相间、刚柔相济、虚实转换的分寸感,尤其是在学生掌握动作的分化阶段中,传统动作名称可以起到集中和强化的作用。教师选择简练的传统动作名称形象说明动作的特点,同时提示学生体会意境,可以较好地建立起对民族文化内涵的理解。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民族传统文化正受到多方面的冲击,武术的价值也正在发生改变,但武术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媒介是完全可行的。以武术丰富的理论为基础,将传统武术精华的技击术、养身术及武术精神、武德等内容传播出去,可以让武术真正地成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有力武器。

另外,大多数西方人对中国民族文化的了解是相当肤浅的,并存在着一定误区,究其缘由,归根到底还缘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虽然他们中部分人会认为武术就像是体操,但无论如何体育是无国界的,通过身体运动参与的方式,可以逐渐地发掘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机会。

4.2 建议

作为武术工作者,应该及时做好正确的引导,使武术教学朝有利于传承、传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方向发展。武术教学作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应该加强其在体育学科中的地位。学生一直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毕业后将会走向社会的各行各业,成为社会的主力军,所以传统文化的传播不能忽视学校这块阵地。同时,武术教学方式要改革,武术的宣传要以民族文化为核心,不可让武术神秘化。

此外,对于海外,尤其是西方人,通过有形的动作表象练习可以达到无形的文化意识的提高。在中国文化对外交流和传播方面,普通高校无疑是一块重要阵地,这里汇聚了相当一部分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甚至是痴迷的外国专家、学者及留学生。因此在普通高校武术教学中,应当努力提高教学的质量,并增加一定的课时量,从而使他们通过对武术技能的学习及演练更深刻地了解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与此同时,随着他们对武术理解得更为透彻,一定能相应地提高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二者将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样便能更好地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让中国的文化随武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1]沈钟.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探讨[J].辽宁体育科技,2001(1):45-46.

[2]张云涯.对习武学生开设武德课程的意义[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23(S1):292-293.

[3]何志刚,张超.传统文化之体悟——武术教学方法的另一种解读[J].浙江体育科学,2006,28(4):69-71.

[4]温博.当代武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

[5]陈龙,刘秀平.传统武术文化在教学中的传承和发展[J].搏击·武术科学,2010,7(8):70-71.

[6]刘安兵.谢坚.马文杰.传统武术动作名称命名的教学法提示[J].体育与科学,2005,26(6):74-76.

猜你喜欢

武术民族动作
我们的民族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动作描写要具体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武术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