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合志愿者激励机制的基本原则

2014-04-06蒋新红

河南科技 2014年2期
关键词:激励机制志愿志愿者

蒋新红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 401331)

整合志愿者激励机制的基本原则

蒋新红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 401331)

整合志愿者激励机制,能充分发挥志愿者激励机制的作用和功能。整合志愿者激励机制包括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体现志愿文化;满足合理需要;要素主次有序;注重整体优化;措施灵活有效;保持相对稳定。

志愿者;激励机制;要素整合;基本原则

1 志愿者的基本特征

我国志愿者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1.1 人员构成复杂

志愿者超越了空间、时间、职业等方面的局限,来自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阶层、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个人背景,在年龄、性别、民族、职业、人格、能力、经验、教育水平等方面各不相同。其服务活动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层面,在全社会形成了强烈的辐射效应。

1.2 参与动机多样

志愿者的参与动机也是具有复杂多样性的特征,有的是作为公民、社团或国家成员的奉献;有的是对个人的挑战;有的是对群体的归属;有的是作为群体一员的认同感;有的是个人的各种需求的自我满足。

1.3 行为规范自愿

自愿性是志愿者的基本特性,不是为了名利,没有人强迫,而是出于真诚的同情心、责任感或公益心去行事,自愿加入志愿者组织,自愿从事志愿服务活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动力来自参与者本身,既可以自愿加入,也可以自愿退出。它强调的是个人意志的独立性、个人选择的自主性和个人行为的自律性。所有这一切,都不受任何外在强制性因素的影响和支配。

1.4 服务领域广泛

志愿服务活动立足现实,着眼末来,服务社会,是一种生机勃勃的群众性社会实践活动,是一项广泛的社会服务活动,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极强的吸纳能力。它鼓励并需要人们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断创新。还具有帮助他人、完善自己、服务社会、弘扬新风的功能。志愿者实实在在的服务实践,使服务的主体和客体都发生深刻的变化。

2 激励机制

2.1 激励

所谓激励,就是针对某一事项或某类群体,由特定的组织,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性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保持和归化某一事项或某类群体的活动,以有效地实现组织及其成员个人目标的系统活动。

激励的出发点是满足人的各种需要,即通过系统的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来满足特定成员的外在性需要和内在性需要。

激励贯穿于该事项或该类群体组织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对成员个人需要的了解、个性的把握、行为过程的控制和行为结果的评价等。

激励的最终目的是在实现该事项或该群体组织预期目标的同时,也能让成员实现其个人目标,即达到组织目标和成员个人目标在客观上的统一。

2.2 激励机制及组成要素

激励机制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激励机制的组成要素包括:诱导因素集合,即用于调动成员积极性的各种奖酬资源;行为导向制度,是组织对其成员所期望的努力方向、行为方式和应遵循的价值观的规定;行为幅度制度,指对由诱导因素所激发的行为在强度方面的控制规则;行为时空制度,指奖酬制度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规定;行为归化制度,指对成员进行组织同化和对违反行为规范或达不到要求的处罚和教育。

3 整合志愿者激励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整合志愿者激励机制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3.1 相关政策法规尚不完备

到目前为止,我国在法律上还没有明确的激励公民从事志愿服务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对志愿者没有准确的定位,关于志愿者自身利益的保障法也尚未纳入到国家法律体系中来。目前,虽然有个别部委及部分省市已经出台了志愿服务方面的政策法规,对于激励广大社会公众参与志愿服务,引导和规范志愿服务活动,防范和化解自愿服务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与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没有形成一整套完备的激励机制,更缺乏对激励机制的各要素的整合,难以调动整个社会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保障志愿者合法权益,引导和规范志愿服务活动,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健康发展,规范志愿服务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救助志愿服务中产生的权益损害。

3.2 缺乏统一协调

目前,在志愿者激励机制的建设过程中,由于在国家层面缺乏统一协调,造成相关的激励措施和手段政出多门,既有中央政府部门的法规、规章和政策文件,也有志愿者组织的规章制度,还有其他社会组织和企业的相关规定。民政、共青团等部门交叉管理,职能部门间协调不足,责权不清。各个志愿者组织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企业多从自身内部情况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和手段,对整个志愿服务的大环境考虑较少,对诸如志愿者权益保护,与志愿者工作单位的关系处理等很少涉及。政府部门与志愿者组织之间,志愿者组织之间、志愿者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和企业之间都缺乏有效的沟通,激励措施和手段缺乏系统性和协调性,激励要素及其结构无法进行整合优化,使激励机制的功能不得到有效发挥和放大。

3.3 没有充分体现志愿者精神和参与动机

志愿者精神体现在自我克制的品格、奉献敬业的境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对社会进步的执著追求,“无私、无偿、利他、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志愿者精神的基本要义。但是,无论是政府部门的激励措施和手段,还是志愿者组织的激励措施和手段,都没有完全体现一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志愿服务文化,并将其融入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目前的志愿者激励机制多把志愿者的参与动机简单化,认为参与志愿服务既然是为了信仰和理念,就不再需要其它任何形式的激励,即使有,也仅有一些零星的、偶然的规定,很少综合考虑志愿者的需求,这极大地挫伤了志愿者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4 激励措施和手段笼统

激励措施和手段要有明确的针对性,着眼于解决问题,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健康有序发展;要对症下药,有真正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并能在志愿服务中切实贯彻落实,确保志愿服务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向心力得到不断加强。但在目前的志愿者激励机制中,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志愿者组织和其他社会部门,在诸如志愿者组织、志愿者个人与工作单位的关系处理问题上,在志愿者权益保护等问题上,其激励措施和手段大多比较笼统,缺乏针对性,难以量化和操作。

3.5 外部环境制约

首先是政府管理机制制约了整合志愿者激励机制。政府有关部门为志愿者组织的登记和成立设定了一些门槛,虽然现在已在进行相关的改革和探索,但要彻底改变这一局面,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特别是志愿服务过程中的许多具体问题缺乏相关的法律解释,如参加危险性志愿者组织人员的人身保险问题、志愿者与工作单位的关系协调问题、志愿者组织基金的设立问题等。对志愿者组织的有关政策扶持如项目引导政策、税收政策等也尚未有明确具体的规定,从而极大地制约了对志愿者激励机制的要素进行整合。此外,社会各界的参与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合志愿者激励机制。

4 整合志愿者激励机制的基本原则

4.1 体现志愿文化

对志愿者激励机制的要素进行整合,首先就是要体现以志愿服务价值体系为核心的志愿文化。志愿服务的原动力中,理想主义和使命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报酬和工作条件虽然重要,但不是吸引人们参与志愿服务的主要因素,社会使命和利他精神是志愿服务的主要价值,是有效激励的基础。整合志愿者激励机制,必须体现志愿服务使命,才能激励全民积极参与,使志愿者具有坚定的信念、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志愿服务的目标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积极投身于志愿服务事业。

4.2 满足合理需要

志愿者的合理需要是对激励机制的组成要素进行整合的基本依据。激励的成因在于志愿者需要的存在,志愿者的需要既有精神满足的需要,也有物质补偿的需要,并且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任何一个志愿者组织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志愿服务目标要靠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基于志愿者合理需要的激励机制才能调动所有志愿者的积极性。满足合理需要的激励更显现公平,使志愿者产生满足感,从而有利于激发志愿者的积极性。

4.3 要素主次有序

要真正把激励机制的作用和功能发挥出最佳效果,各激励要素就要主次结合、主次协调、主次分明,并取长补短、合理安排,才能相得益彰,互相补充,共同推进。这就要求以政府的法律框架和政策保障为基础,志愿者组织的激励手段和措施为着力点,社会认同方面的激励机制为补充。具体表现为以精神激励为主,同时兼顾物质补偿。通过激发志愿者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利他精神,激励志愿者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志愿服务中,并在全社会培育出一种积极健康的志愿文化。需要强调的是,物质上对志愿者予以必要的补贴要注意适度,既不能太多,也不能没有。

4.4 注重整体优化

对志愿者激励机制各组成要素进行整合,首先要注意整体优化,并与局部优化相结合,明确整体的激励机制目标,处理好各要素的衔接关系。要以整个志愿服务事业的总体目标为目标,协调志愿者激励机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得到最优化的合理组合,按需激励,最大限度覆盖所有激励要素。不断更新激励机制的内容、方法和途径,使激励机制的功能得到放大和发挥。

志愿者激励机制的各组织要素要合理搭配,措施到位,相互补充,互相配合,共同促进志愿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管理到位的组织发展环境,并赋予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管理全过程的权力,尊重志愿者的建议和意见,尊重志愿者的发展需要,充分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他们的工作热情与主人翁意识,实现团队的沟通与互助,提高组织效率。

4.5 措施灵活有效

这一基本原则要求志愿者激励机制要处理好精神激励与物质补偿、内激与外激、正激与负激的关系,根据不同的志愿服务项目、不同的志愿者组织、不同的志愿者个体,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激励内容、方式和力度。在坚持志愿服务文化和志愿者精神的同时,又要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志愿者的实际情况,尊重他们的思想和言行,为他们提供宽松和谐的环境。因此,在对志愿者激励机制各要素进行进行整合时,一定要考虑到志愿者的个体差异,这样才能取得最大的激励效果。

4.6 保持相对稳定

激励机制在不同的志愿项目、不同的志愿者组织、以及同一志愿项目的不同阶段,同一志愿者组织的不同发展时期,各要素的整合运用应有所不同。随着人的需要在不断获得满足的过程中发生变化和升级,志愿者激励机制应结合这些变化作相应调整,但必须保持相对稳定,实行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相结合,不能朝令夕改。激励体系通过不断检验、反馈和调整而完善,减小志愿者心理等方面的阻力,保持一定程度政策的延续性,激励志愿者的长期化行为,鼓励志愿者追求长远目标和长远发展,也有利于避免因决策严重失误所产生的持久结果。

[1]蒋新红.我国志愿者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前沿,2011,14.

[2]张娜.关于大学生志愿者激励的有关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1,23.

[3]邱建国等.中国青年志愿者激励机制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2008,6.

[4]周追赶.防止激励机制缺陷的逆向作用[J].企业管理,2009,2.

[5]徐柳.我国志愿者组织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学术研究,2008,5.

G644

A

1003-5168(2014)03-0217-02

蒋新红(1968—),男,硕士,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社区建设、社区教育。

本文为2012年度民政部研究课题“志愿者激励机制的要素事例研究”(课题编号2012MZBSW-B04)。

猜你喜欢

激励机制志愿志愿者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湿地恢复激励机制的国际立法及启示
激励机制助推节能减排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山西票号的激励机制及其现代启示